贡卜扎西:用心讴歌和弘扬民族文化
央宗/整理 人物专访 2023-03-30
这里博大精深、无比宽厚的藏族文化滋润并养育了他,成为他艺术生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贡卜扎西:用心讴歌和弘扬民族文化1.jpg

1938年,贡卜扎西出生在大夏河畔的拉卜楞镇。大夏河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一名普通藏族牧民的儿子,他用全部的身心热爱着这片厚土,而这里博大精深、无比宽厚的藏族文化滋润并养育了他,成为他艺术生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1957年,贡卜扎西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至196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研究生班。他是新中国建立后,甘南州第一个受现代化教育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先后在西北民族学院、甘南州玛曲县委报道组、甘肃省委统战部工作,1983年起先后任甘南州委副书记、合作民族师专党委书记、甘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家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甘南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交通不便利,经济建设曾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它需要打破封闭,需要来自东南西北文明的冲击与涤荡,以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深层次的变化。面对这样的现状,贡卜扎西在从事多年党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利用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跑遍了甘南的山山水水。他深爱着这片土地,他第一个发现了酷似杭州九溪十八涧的碌曲拉仁关热吾十八弯;他第一个发现了与全国著名风景区九寨沟相媲美的碌曲则岔石林;1992年,又是他在玛曲县欧拉秀玛发现了黄河S形弯曲部的庞大土林群以及夏河县达麦乡的熊猫沟景点。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充分了解甘南,他通过文学创作、摄影等多种形式来宣传本州的旅游资源。为了能亲自得到这些风景区的详细资料,他常常不辞辛劳数十趟跑往当时还很偏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深山区。10年来,仅碌曲县则岔石林,他就先后跑了30余次,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代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贡卜扎西:用心讴歌和弘扬民族文化2.jpg

他那高大的身影总会不断地出现在文学艺术和摄影世界的走廊里,他带着他的朴实、执着、坚强、思考的风格追寻着对人生和真理的探觅,从而将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的贡卜扎西展现给我们。他的脚印见证着藏民族和甘南这块热土半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迁和沧海桑田,他的精神使他成为起跑线上的成就者和佼佼者。他是属于那种将自己的生命重温,或者沉淀和过滤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里,他不时将一丝惊喜和发现呈现给我们,使关注和热爱他的人总能受到启迪或者激励。在编纂完成《甘南藏人爱情诗选》、《甘南乡土作家散文精选》初稿之后,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当代摄影百家·贡卜扎西摄影作品精选》,这无疑又给甘南文化艺术锦上添花,发展和充实了甘南乃至甘肃的摄影事业,这部艺术瑰宝的问世将甘南新的形象和文化推介给了全国乃至国外。

摄影和文学不言而喻的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巍峨的雪山,秀丽的草原和悠扬的牧歌,是他摄影作品的主旋律,他不被社会表象所迷惑,而是通过摄影创作直观地反映甘南藏区的社会生活和巨大变化。“让世界了解甘南,让甘南走向世界”,他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着这一信条。1991年6月的上海,梅雨阴暗,酷暑难耐,贡卜扎西那充满酥油、糌粑、鲜花芳香的《贡卜扎西甘南草原藏族风情摄影展》,却给喧嚣的大都市送去了阵阵属于草原的凉爽之风。蓝天、草地和像云朵般的羊群,马背上唱不尽的牧歌以及这个古老民族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的格萨尔王神秘的传说,这一切都成为繁华都市里一道绮丽的风景线。甘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第一次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3年11月,同样的展出在广州也引起轰动,一时间,在东南沿海地区掀起了甘南草原旅游热。随后,国内及香港等地区也先后发行了大量介绍甘南的文章和图片。由贡卜扎西配文介绍甘南情况的文章也发行到法国等44个国家。几年间,来甘南旅游及洽谈项目的人不断增加,仅1992年一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就达10万人。“让旅游资源作为甘南支柱产业之一,广交朋友,让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像磁铁一般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才来到她的身边。甘南经济、文化的腾飞指日可待。”这就是这位少数民族诗人、作家、摄影家饱含期待的一腔深情。

一个艺术的追求者和创造者,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且不断充实和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贡卜扎西是甘南州第一个研究生,在北京和兰州生活多年的经历,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使他的艺术寻求总是在对比和开阔的视野里构筑着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达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忧患使他不甘在时代的竞争中落伍,这种情绪贯穿着他的一生,并且在行为上为这个古老民族带来了现代艺术的另类表现方式,证明藏民族是一个勤劳、探寻、具有非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正如高尔基所言:“不要把自己集中到自己身上,而要把全世界集中到自己身上。”正是这样的叩问和寻找,他如饥似渴地探求人生和艺术的真谛,把所有的心血和热爱付诸于艺术世界的构建和创新。首先,他是热爱知识的,因为多年的底蕴和培养的素质是他艺术成败的基础,而事实上他的文化艺术的成就决定了这一点。其次,他是热爱文化的,他将两个古老文明以及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这座桥梁,展示了文化的存在丰富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和热爱藏民族和甘南的发展。再者,他是热爱民族的,他用他对藏文化创作和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更多对古老民族的信息的积累和文明的传播,一个古老民族真实的生存和精神世界完美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可以说,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在贡卜扎西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他的艺术成就正诠释了自己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尊重。

贡卜扎西摄影作品集中包含着他多年的心血和努力,从1973年拍摄第一张摄影照开始,三十多年来贡卜扎西的身影走遍了甘南的山山水水,村寨帐圈。多少的基层干部和牧民成为他的朋友和助手,他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把美好的甘南山水推介给外界就成为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许多老同志和老牧民至今还能道出那个慈祥、和蔼可亲为民办实事的好领导,都能想起他背着一架照相机跋山涉水、顶风冒雨的场景。成功的背后夹杂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奉献。在刚刚开发则岔石林这片景区时,她的美丽多彩外界知之甚少。为了推介和宣传则岔,老领导主动带领一群来自上海、南京、香港等地的摄影家对则岔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拍摄。贡卜扎西身为领导,处处为他们排忧解难,一位年纪较大的同志过河时有点眩晕,贡卜扎西就背起他跨过了冰冷的河流,他的敬业精神和对甘南故乡的眷恋深深感染了这些来自“外界”的人。在甘加的一座山口上,贡卜扎西为了拍摄一张日落的照片,早出晚归,几次拍摄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仍然在冰凉的寒风中拍到了最为满意的一张,和他同行的出租车司机虽然劳累不堪,但被他的工作精神感染和感动,陪同他拍完了最后一张照片。为了拍摄天下黄河第一弯风景照,在433公里流域的黄河沿岸多次蹲点守候拍摄,迎风冒雪,披星戴月,终于拍出了一张张完美和经典摄影作品。

贡卜扎西的摄影作品平凡而又厚重,朴实而又高远。他将藏民族日常的生产生活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给观众,最重要的是经过作者沉思和多角度的把握把平常变为艺术,给人们带来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由于藏民族文化的厚重,贡卜扎西在处理任何一张照片时,都显得认真而又慎重。在上海等地的展览使他名声鹤起,使甘南草原成为观众的向望和心灵中追逐的梦幻净土。他往往因为同一题材拍摄出上百张照片,为选择和理性式的处理而烦恼,因为他的照片成为了一种生产生活场景系列展示的可能,人们可以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藏族以及青藏高原。因为他的朴实,照片上每一位老阿妈或是婴孩的笑容都异常灿烂和美好,人们能够理解这个高原民族的善良淳朴,能够懂得在严酷的环境中藏民族所保持的乐观向上、健康美好的生活态度,这深深的感染了每位观众,使人们的心灵在高原的阳光下得到一次次的净化。摄影作品形似简单却流露出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以及心态,从而也将藏族这个对生活充满憧憬的民族展现给更多缺少了解的人们。

也许是他的勤奋劳作,也许是他对职业的崇敬,也许最终根源于对甘南草原和藏民族的大爱,他的每一次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他先后在《中国民航》、《北京周刊》、《旅游天地》、《大众摄影》、《摄影家》、《藏家女》、《辞海》、《夏河县志》、《玛曲县志》等书刊杂志发表了大量摄影作品。1992年,出版了《贡卜扎西摄影集》,同年9月,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名人,并获20世纪成就奖。1993年11月在中国首届艺术博览会上举办了个人影展;摄影作品“凭窗远眺”在1994年8月全国17届摄影作品艺术展入选;《虎豹青年》于同年入选首届中华民族民俗摄影大展;《朝圣的路》在“讴歌历史,赞美时代”——第二届中国老摄影家作品展览中入选。《不多的净土》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人与自然摄影大赛反转片组入围奖。著名画家方增先先生称赞他的摄影作品是“草原上的一支歌、一首诗”。从他的影作中,可以看出严酷寒冷的地域环境与豁达乐观的高原人生相衬映,展现出雪域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坚实足迹。他始终将镜头面向大自然,面向社会的最底层,把握社会的律动,与之一起共振。他的摄影作品突破了时空局限,以独到的构思和锐利的目光,利用光与影的瞬间组合,艺术地展示自己的民族和古老的文化,他的风景已不仅仅是一种单人的视觉,而是能引申出一种复合性感情,它并不孤立,它与历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我们看到的是负载在这个古老民族脊梁上的苦与乐、爱与恨,和他对生他养他的这方热土诚挚的爱。他的艺术成就被作为民族文化中一束灿烂奇葩而载入了史册。1998年8月他荣获中国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专题鼓励奖,同年10月在第四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评中荣获荣誉奖。他的传略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辞典》、《近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大型辞书。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于1993年对他作了专题报道。贡卜扎西:用心讴歌和弘扬民族文化3.jpg

几十年来,从政之余,他利用业余时间在省内外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许多力作获得社会的广泛褒扬,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奖项。其中,《绿色的旋律》已选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当代文学丛书》剧本专集;话剧《苏鲁花开了》易名《白雨》(与胡耀华合作),荣获1983—1984年甘肃省戏剧创作一等奖和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金奖,1986年4月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优秀作品证书;小说《竞胜者的马蹄声》荣获甘肃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1982—1985)一等奖;组诗《星,祖国会唱歌的星》荣获甘肃省第三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并收入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第七集《上九天揽月》之中;电视连续剧《苏鲁梅朵》由甘肃省电视台录制,在全国播映后作为交流节目送往法国巴黎播映,1993年在第二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评奖中荣获园丁奖;《贡卜扎西诗集》也于1997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外,还出版了诗集《飞跃太平洋》等。

甘南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灿烂,交通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各民族往来频繁密切,编织了特殊文化界域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它与本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一起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无限遐想。这份独特和富裕是甘南作家诗人永远吸收不完的养分,也赋予他们与生俱来的优势。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容的生活,甘南诗人作家以神圣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热情歌颂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生活,宣传爱国、爱民族的精神,真实地再现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和追求向往。

贡卜扎西诗歌的一个突出情结是不断的认知和歌唱祖国。古往今来,祖国范畴已超出地域意义的规限,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蕴藏,她不仅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赞颂,尤为诗人们所歌咏。随时空转换,无形化为一种“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祖国情结积淀在诗人的潜意识中。诗人贡卜扎西自然地概莫能外,不管岁月风霜如何变迁,时代诗风怎样流转,他对祖国的挚真挚爱仍然一如既往,“祖国”这一诗歌母题在他的妙笔下获得了新的疏解。

由于文化视野的开阔,在诗歌创作中,他总是把爱国的忧患感。拼搏的艰辛感和献身的悲壮感并置在共时态的抒情意向中,显现是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刻思考与期望。如在《星,祖国会唱歌的星》中,他唱到:“啊!遥望祖国会唱歌的星/我那抑郁的心灵顿时腾飞/象藏家的歌化入飘荡的霞/光明在我心头上萦绕……”。贡卜扎西明白,作为个体,唯有把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赋予的现实责任结合起来,方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贡卜扎西的文学作品中,一贯体现着生命的本质和原本就不朽的东西,挥洒着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他时常以摄影家敏锐的眼睛捕捉着世间的美,用一颗诗人的心灵深刻领会着人世间的每一种喜怒哀乐,把自己的种种阅历定位于思潮的坐标。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历史这条长河怎样缓缓流过,生活的浪花翻滚出怎样的声响,而他深藏在文字里的灵魂又是怎样地澎湃出时代的最强音。诗作中,贡卜扎西对客观物象和主观心象有着敏锐的感悟力,没有让自我情思凝定在具体物象上,而是避开了实物表征,代之以“客观对应物”来意象抒情,摒弃了以往“非诗”的因素,诗作的审美功能得到了凸显。

1995年6月底至8月16日,受国务院新闻办的派遣,贡卜扎西担任中国藏族歌舞团团长,率团参加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拉辛市、安大略省康沃市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韦恩斯尔市举办的三个享有很高声誉,由16个国家参加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并在两国8个州(省)的16个城市演出61场。贡卜扎西在美国作了《我们从歌舞的海洋走来》的演说,并把《贡卜扎西摄影集》赠给了加拿大、美国各界人士。国内外电视台作了报道。他率团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州的表彰奖励。这些,都给两国社会各界人士和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他们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今日中国藏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增进了中加、中美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通过工作实践、参与和从事高原建设的同时,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讴歌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此来报达母亲的养育之恩”,贡卜扎西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就是凭着这样一种质朴的信念,他用理性的目光审视着这方充满神奇的土地,用整个生命去体会和感受弥漫宗教色彩的雪域文化。他对藏民族生存空间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他的层出不穷的摄影和文学作品中。高原生活给予了他特有的文化底蕴,他不愿让生命的空间呈现半点荒芜,他着力捕捉浓烈的雪域特色,用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他的作品带给人的是喧闹尘世中无法领略到得意境,展现的是从狂躁的梦幻当中跌跌撞撞走出来时,人人心中都曾向往的那方神圣净土。透过他的摄影、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可以感受到甘南这方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正向世人招手。

年届七旬的贡卜扎西如今早已退休在家,但他以满头银发,依然漫游于草原,执着地追求,坚韧地跋涉,继续寻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原刊于《甘南当代名人风采录》


来源:岗路巴文学平台
编辑:喜热布

用手机扫码浏览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