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展馆一角。摄/丹增平措
初夏,位于拉萨市夺底沟的维巴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片生机。5月18日,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正式开馆。
藏文“维”(音译)意为钱、“巴”(音译)意为印。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所在的维巴村,因百年前的原“夺底造币厂”坐落于此而得名。这座民营博物馆,收藏展示了馆长扎西平措收藏多年的钱币和各种私人藏品,见证了他干事创业不服老的热血丹心……
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创办人、馆长扎西平措。摄/丹增平措
传承家传钱币,
成就“半路出家”的收藏家
古铜色的圆润脸庞,顶着一头乌发,勤奋精干是扎西平措给人的第一印象。尽管年近60岁,但言语之间,不难看出他思维活跃、精力充沛。
扎西平措的童年在山南市贡嘎县查果乡度过。他的父辈在旧西藏是当地的大户,相对于普通家庭,家中遗留了不少老物件。看着如今陈列在展柜内,在聚光灯下闪闪发亮的钱币,扎西平措思绪万千:“小时候,物资匮乏,这些不‘实用’的物件成堆地装在老家祖宅破旧的麻袋里,没人在意。”他回忆道,“直到18岁参军,后来在拉萨生活工作,家里的长辈才把这些老物件作为家产分给了几个子女。”
父母在家产分配问题上,征求了子女们的意见,彼时在部队参军的扎西平措,生活条件相对优渥,就自愿把“用处不大”的老钱币留给了自己。“在我拿到父辈留下的一千多枚钱币时,就没想过把他们售卖变现,哪怕穷到身无分文!”每当有人打探这些钱币的去处,扎西平措总是以犀利的答复表明传承的决心。
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些钱币成了扎西平措闲暇之余的研究对象,也激发了他收藏文化艺术品的兴趣。
“圆形的钱币为何缺损了一角、甚至不到半块?”
“钱币上的方形孔道为何被磨成了圆形?”
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钱币,在长期流通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扎西平措只有不到初中的学历,但他对老钱币的理解和观点耐人寻味。
西藏地方货币制作模板及图案。摄/丹增平措
“旧西藏地方钱币缺少辅币,购买商品时,找零困难,加之外来的假币和劣质币泛滥,持币人要么不得已剪掉与货物等价的一角进行支付,要么对他人找零的钱币不信任而宁愿剪碎使用,这是中国地方钱币中少见的现象。”
“钱币的方形孔磨成圆形,从磨损的痕迹推测,明显是持币人把钱币夹进手持转经筒,作为经筒与把手之间的垫子,在钱币快被经筒磨废之前取出来流通了。”
除了家传钱币的继承和收藏,扎西平措家里的各个房间、走道里摆满了小到油灯、木碗,大到皮箱、木柜等不同年代的老物件,整个房屋如同一个微型博物馆。他坦言,自己是“走哪买哪”,东西或许真假参半,但自己更在意“眼缘”。
从家传的一袋子钱币到如今满屋的老物件,扎西平措如今是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收藏协会会员,对如何更好发挥老物件的自身价值,扎西平措有了更多思考。
“西藏的钱币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代表了一段历史过往、揭示了时代的发展变化,更证明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扎西平措说,创办一座钱币主题博物馆的初衷也由此产生。
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部分馆藏钱币。摄/丹增平措
倾其所有再创业,
退休大叔变馆长
谈起退休后的打算,扎西平措坚持要办西藏首个钱币主题博物馆。质疑的声音接踵而至:“喝茶养身、打打棋牌、出去转转那多享受!”“有这么大能耐还不如多帮助几个乡下的亲戚!”“有闲钱多买点房子、铺子,给孩子留点家业多好!”……
面对身边人的劝告、批评甚至否定,扎西平措的初心没有动摇过。
“人活着不能只是为了房子、车子等,干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才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财富。”说干就干,从挖掘历史、整理资料、申请许可、项目选址、建筑设计、施工建设各个流程,扎西平措事必躬亲、全程参与。2016年,主题博物馆的建设计划正式开始。
前期,扎西平措拜访了诸多相关专家学者,实地走访了拉萨、山南等地的造币厂旧址。考虑到综合建馆条件和长远规划等因素,钱币主题博物馆最终选址拉萨市夺底街道维巴村。
著名藏币收藏家、研究者王海燕编著的《西藏地方货币》一书记载:“1922年建立的夺底硬币厂铸造硬币并以木刻印刷各种纸币、织氆氇等。1931年扎西机关成立后,这三个工厂(另外两个工厂为1913年建立的墨机机械厂、1920年建立的洛堆金币厂)的技工、机械设备、材料等合并在扎西机关。”另据史料记载:夺底造币厂是夺底电站通电后最早实验电力机械铸币的摇篮,开创了电力逐渐替代人工的先河。
确认造币厂旧址并非易事,为了精准定位夺底造币厂旧址,扎西平措几乎走访了造币厂大概位置周边的所有老人,并请求亲眼目睹造币厂和亲身经历过造币厂拆除的老人到现场指认,结合图片资料和专家现场核准,最终以造币厂石墙废墟为标记确认了旧址位置。
访旧址拼的是执着、耐力,那么购买土地和开工修建,对扎西平措来说,就得下“血本”。“原来高低不平、荒凉闲置的土地,如今翻动一块石头都有人抢着上门‘认领’!”扎西平措打趣地说道。
主 题博物馆项目总占地面积7445.60平方米,按照设计要求,前期投入就要6千万元。为了筹备资金,扎西平措变卖了位于市中心的楼房和本来打算留给子女的房产,加上家里的全部积蓄,博物馆建设在举步维艰中得以开工。
施工过程中,扎西平措既是设计者、又是总监工,年复一年在工地上风里来、雨里去,原来一身精致打扮的他,如今总是蓬头垢面,这样的退休生活让旁观者费解不已。
有心人,天不负。随着建馆项目逐渐完工,2022年1月,自治区文物局下发同意成立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的批复文件;2023年5月,自治区民政厅为其颁发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期间,扎西平措也有幸参与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非国有博物馆馆长培训,成为西藏首批受训民营博物馆馆长。
一切付出,在坚持和行动中迎来了回报。
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内西藏地方货币元素的装饰。摄/丹增平措
解读钱币记忆,
让爱国精神成为“镇馆之宝”
维巴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如今建成开馆的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博物馆主体建筑为梯形状楼阁,共分五层,外观以藏式宫殿建筑配以汉式琉璃瓦歇,不仅彰显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给人美轮美奂、雄伟大气的视觉冲击。
每件实物配以文字解读,将一枚枚直观的西藏地方钱币融入有据可查的历史背景,从各时期钱币的出处、样式、制版、流通等史料情况,用史实证明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昭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是兼顾藏汉结合的建筑,还是馆藏钱币的实物解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主题给人最强烈的感受。这不仅是博物馆的核心定位,也被扎西平措比喻为“比珍贵钱币更重要的‘镇馆之宝’”。
扎西平措说,博物馆从策划到落地,国内诸多收藏界专家和老前辈处处给予关心和帮助,多次进藏指导并捐献大量藏品,博物馆的诞生就是各民族互帮互助的典范。
扎西平措与西藏夺底钱币博物馆全体馆员。摄/丹增平措
作为一家免费开放的民营博物馆,扎西平措结合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风光资源,以文旅融合模式为博物馆规划了林卡度假、康养体验等配套项目,这在进一步丰富区内外观展游客不同需求的同时,也为博物馆的持续经营谋划了途径。
“博物馆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对扎西平措而言,博物馆的建成只是一个新起点,忙碌的身影依然在继续。
钱币虽小,但它承载、记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扎西平措传承它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个人对父辈的致敬,他的执着和行动,也将让更多的人从钱币文化中感悟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滋养。
来源: 西藏日报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