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世大司徒仁波切简传
未知 高僧大德 2005-06-12
西藏的世系传承,或曰一位转世喇嘛的传记,通常都包含有这位转世者的传承及历史,因为当今之世的色身,只是暂住于另一个不同的身体,而他已经证悟的本质是相同的。事实上在西藏的传统

西藏的世系传承,或曰一位转世喇嘛的传记,通常都包含有这位转世者的传承及历史,因为当今之世的色身,只是暂住于另一个不同的身体,而他已经证悟的本质是相同的。事实上在西藏的传统里,有数百位的“祖古”被认证,每一座寺庙不论其规模大小,通常都会有多位祖古驻锡在那里。其中有些转世喇嘛,因其崇高的地位,对他们常住之处及行脚的区域,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大司徒(Tai Situpa)仁波切(在台湾又译作泰锡度仁波切)在转世的谱系里,已是第十二世,他的谱系可溯及超过千年之远。他的历史,是东藏,特别是康区(Kham),在宗教与学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康区也就是他的主要驻锡寺庙八蚌寺(Palpung)所在之处。

他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冠予“大司徒”这个头衔之前的祖古系统,也就是印度“大成就者”(Mahasiddhas, 即great accomplishers)的年代,这些大成就者以他们的圣行及神迹而出名。依据传统,大司徒是弥勒菩萨(Maitreya)的化身,即未来佛,从释尊的年代开始,他曾多次以印度与西藏瑜珈士的外像化现。传记中所记载的大成就者,是以多必巴(Dombipa)化现,多必巴是摩揭陀国(Magadha)的国王,也是扉入帕的弟子,是一位圣者,在他未放弃一切选择在荒野中的修观生活之前,他已经密秘的修持密续达十二年之久。他的另一个化身是登玛·策梦(Denma Tsemang),是莲花生大师二十五位主弟子之一,他以超人的记忆力著称。玛尔巴是西藏最早的重要转世者之一(1012-1097),如前文所述,他到印度去取经,带回了那若巴的传承,和一些其他的教法,以及他所翻译的经文。他总计去了三次印度,他的传记是今日佛教行者所最感兴趣的。他是位有家室的人,是一位农夫,在各方面他都算是个坏脾气的人,当他的爱子早夭之时,他经验到人世的无常,但是此间在他贤慧的妻子达梅玛(Dagmema)的协助下,他仍努力整合学术与实修两者于他俗世的日常生活之中。

卓贡·雷千(Drogon Rechen, 1148-1218)的转世再来,为大司徒与噶玛巴之间搭了一座衔接的桥梁,这个联系到今天都仍然维系着。卓贡·雷千是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Dusumkhyenpa)的根本弟子之一,从那个时候开始,噶玛巴与大司徒两位高境界的转世喇嘛,就持续维持着上师-弟子的交互关系,因此,使噶玛噶举传承的教法与实修法门,得以用此方法绵延不断地传下来。这已经变成惯例,由噶玛巴来认证大司徒,并成为他主要的上师;再由大司徒来认证噶玛巴,将传承再传回给噶玛巴。

玛尔巴身后的另外两位转世瑜珈士,亦有相当高的证量,他们是耶喜·宁波(Yeshe Nyingpo)及仁够瓦(Ringowa)。耶喜·宁波是殊胜的第二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希(Karma Pakshi)的弟子。另一位转世者是一位中国的皇帝,他有超凡的精神力量,他的名字叫做“太祖”(Tai Tsu, 译者按︰可能是指明太祖),他是第五世大宝法王德新·谢巴(Teshin Shekpa)的弟子,他具有天眼(Clairvoyant),能够看到他老师头顶上的宝冠,这是常人之眼所见不到的,所以他制作了一顶形状与他所见到的宝冠相似的宝冠,献给噶玛巴,并且请噶玛巴戴上此宝冠,如此就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它,并且由于看到象征内在高度证悟的宝冠,而能由此获得帮助。这个献贡,成为“黑宝冠冠仪”(Black Crown Ceremony)传统的起始,从此噶玛巴以此闻名,而且此一冠冕仪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却吉·嘉辰(Chokyi Gyaltsen, 1377-1448) 是第一位拥有大司徒头衔的转世者,是在公元1407年,由中国明朝的永乐皇帝所给与的名号。中文的完整名号相当的长,一般只取缩写的“广定大司徒”(Kuang Ting Tai Situ),代表它的要点,意义是“崇高的、不可动摇的、伟大的大师,是指令的持有者”。却吉·嘉辰是第五世噶玛巴的一位亲近弟子,噶玛巴认命他为噶玛贡寺(Karma Gon)的首席教师,此寺乃是噶玛巴当时的主要寺庙,座落于东藏。

第二世大司徒塔西·南嘉(Tashi Namgyal, 1450-1497),是第六世噶玛巴认证并主持冠冕的,噶玛巴后来还将噶玛贡寺交到他手中。噶玛贡寺(建于公元1185年)以它的图书馆闻名,里面收藏了许多梵文的经典,和装饰这些经典的精致艺术品,直到它被破坏之前,它提供了独具的最好的西藏雕刻品、塑像、绘画,及学术。它是噶玛巴最早的驻锡地,是由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1110-1198)所建。

第三世大司徒塔西·巴就(Tashi Paljor, 1498-1541), 和第四世大司徒仁波切却吉·枸恰(Chokyi Gocha, 1542-1585), 继续做利于噶玛贡寺的事业,以及利益东藏地区他影响所及的其他寺庙。大司徒塔西·巴就认证了第八世的噶玛巴米却多杰(Mikyo Dorje, 1507-1554), 且成为他的主要老师之一,而第八世大宝法王后来又成为第四世大司徒仁波切的老师。

却吉·嘉辰·帕桑(Chokyi Gyaltsen Palsang, 1586-1657) 是第五世的大司徒仁波切,是被第九世大宝法王妄去·多杰(Wangchuk Dorje)所认证出来,他为大司徒仁波切行红宝冠(Red Crown)的冠冕典礼,以表彰大司徒仁波切在精神方面的高度成就。第五世的大司徒仁波切,在噶玛巴离开西藏到中国去的时候,建立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叶摩吉寺庙(Yermoche Monastery),又替其他现存的寺庙加盖了一些建筑。

大司徒·米放·却嘉·热添(Mipham Chogyal Rabten, 1658-1682)是第六世的大司徒祖古,典籍里记载道,他是一位具有神通的瑜珈士,此点对于当今唯物论者的心灵,似乎太神奇,譬如:以阳光来穿念珠,在石头上留下足印等等。

第七世大司徒仁波切玛维·宁玛(Mawe Nyima, 1683-1698), 是林(Ling)国王的儿子,他在早年便舍报了。

在所有的转世里,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却吉·炯聂(Chokyi Jungne, 1700-1774), 到目前为止,是最特别的一位。他是位具高度内明的智者,一位梵文的学者,一位医生,和一位创新的唐卡(Thangka)画家。当他还是位小孩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位聪明的学者,而且,以具有正确预知未来的能力而闻名。公元1727年,他在德格(Dege)建立了八蚌寺(Palpung), 后来该寺成为大司徒仁波切的驻锡地,他与第十二世噶玛巴绛典·多杰(Changchup Dorje)一起被邀请到中国,但他留下来照顾寺庙。当噶玛巴与第八世夏玛(Shamarpa)仁波切,在中国相继逝世之后,却吉·炯聂除他自己的寺庙外又担负起噶玛巴寺庙的责任。他成为第十三世噶玛巴堆督·多杰(Dudul Dorje)、第九世夏玛仁波切,和德格国王天巴·策应(Tenpa Tsering)的老师。德格国王请求却吉·炯聂重新印行《甘珠尔》及《丹珠尔》,所以在国王的支持之下,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于伦住天(Lhundrup Teng,译注:即德格的首府)建造了德格印刷厂(Dege Printing Press),在那里印制的法本与经典质量非常高,甚至到现代都被重印,保存在世界各地的西藏文献。却吉·炯聂同时是一位语言学家,他教授梵文、尼泊尔文(Nepali),和中文,他的藏文文法著作,到今天仍被使用着。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曾到西藏、尼泊尔,和中国各地旅行,他有许多关于天文学、医学的著作,他建立了绘画与水彩画的风格,并由他的学生继续发展和传递下去。八蚌寺本身成为西藏最重要的寺庙中心之一,它自己发展出独特的学术与艺术传统,照耀到其他较次要的寺庙,地点远及新疆、云南、青海,和四川。在德格王的赞助之下,除八蚌寺之外,他建立了许多寺庙。

锡度·却吉·炯聂对当时在许多寺庙散播的伪善及贪婪有很直率的批评,他对这些自己破了戒的人感到痛心,这些人为了利用他人赚取利益和美名,而牺牲掉自己的慈悲心!他在一首诗里描述这些人犹如“佯装的上师”(charlatan gurus),他们“证得了十四根本堕落的悉地(siddhi, 意译为成就)”,还有“漫无目的的种下了地狱的种子”。却吉·炯聂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学生们后来有许多也成为大师。他在圆寂前,很详细的预言了他下一世再来的情况。

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贝玛·宁杰·汪波(Pema Nyinje Wangpo, 1774-1853), 在很小时候就通达了各种学术训练,八蚌寺的学术风气,在他的影响之下,促进了佛教思想的再兴。他认证了一位内在心灵伟大的小孩,后来成为著名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 也就是十九世纪复兴,现在称做“利美”(Rime)运动,或称 “不分宗派”运动的发起人。蒋贡·康楚·罗卓·泰耶(1813-1899) 是西藏历史中真正卓越的学者之一,他吸收各个不同教系的殊胜知识,从他出生的苯教家庭的苯教法教,到他所转世的其他教系的法教,他都去学习。大司徒贝玛·宁杰具有认证天才的能力,并且他还教养他们,他做这些事是从来不分派系的,而在当时派系是很分明的。结果,在他身边,有一些当时最高尚的心灵者围绕着他,他是第十四世噶玛巴主要老师之一,他与瑜珈士秋吉·林巴(Chog gyur Lingpa)及蒋扬·钦哲·汪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关系密切,他们后来成为宁玛与噶举传承中的重要人物。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将他一生最后的三十年,花在长期闭关修行上,在当时,他常常令他的僧众感到惊讶,因为他可以在闭关之中掌理寺庙里的事务。有个故事是记载他怎样告诫一位出家众不要饮酒,令这位僧侣大吃一惊,因为他很自然的以为他已经掩饰得很好,最起码他应该不会被闭在关房内的顶头喇嘛察觉才对。

大司徒贝玛·昆桑(Pema Kunsang, 1854-1885) 是第十世的泰锡波仁波切,是由他前一世的学生,第十四世大宝法王及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所认证及冠冕的,他将这相形之下较短的一生,用在瑜珈士的修行上,由禅修当中他开展出许多特殊的能力。

第十一世也就是最近的前世大司徒仁波切,贝玛·汪却·嘉波(Pema Wangchok Gyalpo, 1886-1952),是另一位负盛名的转世者,他有许多神通,且作品丰富,他确实是位很特别的人物。现在活着并记得他的人,还在不断地谈说他的轶事,他是如何如何严苛、坚定的持守戒律。他拓展了八蚌寺,八蚌寺在当时已是管理精神与俗世需求的中心,照顾中藏与东藏不同郡县的十三所寺庙。他的代表,被派到各个区域,去处理种种行政与宗教上的事务。他自已则不断的四处旅行教学,并为一百八十几所寺院重整戒律及法教。由于他对寺庙财产严格看管的名声,使得每个人对他都很敬畏,他对于犯错者,会毫不迟疑的给与惩罚。他没有见到第十五世噶玛巴的预言信之前,就认证出了第十六世的噶玛巴,那封信被一位畏惧大司徒贝玛·汪却的逃亡僧侣抢走,最后,当那封信被找到展示之后,证实了大司徒仁波切认证的祖古正确无误,且每个细微处都相合。第十一世大司徒仁波切,是第十六世噶玛巴的主要老师。

当今的大司徒仁波切贝玛·通永·宁吉(Pema Tonyo Nyinje),生于公元1954年,是藏历的木马年,地点是东藏德格地区的白玉(Palyul),一农民家庭。他的诞生,伴随着引人注目的征兆,这些征兆都是高境界转世喇嘛所见的,包括被第十六世噶玛巴认证。当噶玛巴感应到第十二世大司徒仁波切就要降生的时候,他正巧与达赖喇嘛造访北京,于是他写了一封信,清清楚楚的描述其父母亲的特征及所住的地点,那封信,伴随着诞生时无误的征兆,一些不寻常的物理现象,诸如屋内的彩虹和地震等等,使得他们正确的认证了今世的大司徒仁波切。在十八个月大的时候,他就被护送着进了他自己的寺庙八蚌寺,依传统由噶玛巴为他行冠冕仪式。当东藏政局危急的时候,他被带到噶玛巴的主要寺庙,位于中藏近羊八井(Yangpachen)之处的祖普寺(Tsurphu),接受他此世第一次的红宝冠冠仪,这是从第九世大宝法王为第五世大司徒仁波切加冕红宝冠之后,就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他在祖普寺住了一年,在五岁的时候,他离开了西藏,与他的随从到了不丹(Bhutan),在那儿吉美多杰国王(King Jigme Dorje),与母后(Queen Mother)曾是前世大司徒仁波切贝玛·汪却的弟子。后来他又到了锡金(Sikkim),它住在干托(Gangktok, 锡金首都),一直到他感染肺结核为止,那时他搬到了大吉岭(Darjeeling),那里离医疗单位较近。他在病愈之后,回到锡金,这次是到隆德寺(Rumtek Monastery),在那里他接受了噶玛巴照顾,并在噶玛巴的指导下,接受正式的宗教训练。

当今的大司徒仁波切还是位孩童的时候,虽然曾是大寺庙的领袖,却必须为他自己和他的少数随从奋斗谋生,因为突然间他们都成了印度的难民,他和他的三位僧众,几乎无以为继,直到美国一个救难机构提供年轻喇嘛资助。诺拉·玛克盖蕊(Nola McGarry)是他美国的养母,提供他的生活所需,直到他长大,她以写信的方式或寄书给他读,来鼓励他学英文,直到1982年她才见到他,也就是在他第一次美国开示之旅时。

(右图:第十二世大司徒童年时摄于印度)

在二十二岁时,大司徒仁波切就被授命建立自己的新寺庙,是德格与纳千(Nangchen)地方的弟子们供养给他的土地,在噶玛巴的祝福与鼓励之下,他离开锡金到喜马偕尔邦(Himachal Pradesh),是北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个州,在那儿,他在山丘的森林地建了一些营帐,是靠近帕兰波(Palampur)的地方,比邻藏人小区比尔(Bir),他开始“智慧林”(Sherab Ling, 音译为“雪乐林”)寺庙的建筑。

五年来智慧林慢慢成长,和僧侣在一起的还有一小群西方的学生,有些人则赞助闭关关房的建筑,有了关房,人们就可以在大司徒仁波切的领导下,进行严谨的闭关禅修。他在1981年第一次访问西方,是到苏格兰的三昧耶林西藏中心(Samye Ling Tibetan Centre)讲学。他第一次的美国教学之旅是1982年,他曾非正式的到过美国一次,是在十六世大宝法王于芝加哥圆寂之时去的,那是1981年11月份的事。他也到东南亚讲学,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事业就分为国际性的教学之旅,及他自己在喜马偕尔邦小山上的宁静寺庙两部份。

他的角色除了是一位佛教僧侣、老师,和寺庙领导者之外,大司徒仁波切还特别关心世界的和平,因此有了1989年“唤起和平的朝圣之旅”活动,那是一次集世界宗教领袖与人权组织代表于一堂的活动,他们努力慢慢发展出实际的方法,使人们能主动的去开展自己内在与外在的和平。他想将佛法的道理与别人分享,这使得他在1983年,成立了弥勒学社(Maitreya Institute),在这个讨论会里,各种不同精神发展的领域,可以被探讨,彼此分享,透过艺术、哲学、心理学和治疗艺术,是不分派系,也没有宗教歧视的。

第十二世大司徒仁波切以及特有的书面方式阐释大手印等佛法深意,这些作品,一经出版即被世界弟子争相请购收藏。大司徒仁波切的一贯思想是要将一切有用的,但非常深奥的佛法思想,提炼淬取出来,经其以现代人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那些艰涩难明之佛理可以应用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不仅佛教徒,甚至非佛教徒,都一样可以理解,并获益其中。

附:红金刚宝冠的由来

大司徒的宝冠历史始自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的主要弟子之一——的加冕仪式。根据经文,佛陀将自己的宝冠放在弥勒菩萨头上,任命他为兜率天主,并宣称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将下生为世间的佛。自此之后,为帮助众生自轮回解脱,弥勒菩萨两千多年间示现化身无数。
其中最为人知的化身是莲华生上师——他于九世纪在西藏传佛并设立西藏第一座寺庙。莲华生大师戴着象征阿弥陀佛的宝冠,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其色为红。莲华生大师藉宝冠示现他的威力与慈悲,以神通降伏他所遇到的邪魔。他弘扬金刚乘佛教于印度和西藏。他预言许多重要事件,其中之一是弥勒菩萨化身为一系列的伟大上师,他们称为大司徒。
此一系列伟大上师在西藏的第一位化身是大译师马尔巴。他生于1020年,卒于1097年,他的生平事迹见于许多西藏文献。他以翻译圣典及圆满证悟闻名。一生中,他以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印度就学于十一世纪有名望的印度佛教上师,如帝洛巴和那诺巴,并将金刚乘教理自印度传入西藏,噶居传承即肇基于此。
数次转世之后,在1407年,一位叫丘吉·嘉辰的东藏佛教大上师,接受中国明朝永乐帝赐予头衔“广定大司徒”,自那时起,此一弥勒佛化身的系列,正如莲华生大师所预言以“大司徒”(音译)闻名。明朝永乐帝亦颁赐一个黑宝冠给第一世大司徒——丘吉·嘉辰,以象征大司徒的宗教权威,及其为国师的地位。
两百年后,约1600年,第九世噶玛巴·旺秋克·多杰授予第五世大司徒丘吉·嘉辰·帕桑红金刚宝冠。授予仪式在噶玛巴最古老的道场噶玛寺举行。第九世噶玛巴令大司徒丘吉·嘉辰·帕桑坐床于噶玛寺,并将该寺庙和红金刚宝冠赐予大司徒。
在赐予宝冠时,噶玛巴向大众宣告他的弟子大司徒和他本人有同等的证悟。因此,他给予一个宝冠,外形类似噶玛巴黑宝冠,但颜色是红的,并宣称噶玛巴和大司徒的证悟一样,但事业不同。从那时起,噶玛巴的宝冠以黑金刚宝冠闻名,而大司徒的宝冠以红金刚宝冠闻名。
近四百年,宝冠为大司徒及其管理委员会的专有财产,除了大司徒以外,谁也不能碰触。很少展示于西藏,大约平均每十年一次,目前展示的宝冠即是原来噶玛巴所赐予的宝冠,未经任何的修复。宝冠于1959年被年轻的大司徒自西藏带到印度。从那时以后,应佛教徒之要求,宝冠曾展示于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大司徒亦于这些地方举行红金刚宝冠仪式。
在过去四世纪之中,宝冠是甚深传承感应和加持的泉源。参加宝冠仪式是心对心沟通,超越知识、语言的沟通或了解。除此之外,观看宝冠仪式有助于克服各种心理、生理或家庭的问题和障碍。藉断除烦恼和妄想,而逐渐使观者自轮回之中解脱,以得到证悟。

第二世大司徒塔西·南嘉(Tashi Namgyal, 1450-1497),是第六世噶玛巴认证并主持冠冕的,噶玛巴后来还将噶玛贡寺交到他手中。噶玛贡寺(建于公元1185年)以它的图书馆闻名,里面收藏了许多梵文的经典,和装饰这些经典的精致艺术品,直到它被破坏之前,它提供了独具的最好的西藏雕刻品、塑像、绘画,及学术。它是噶玛巴最早的驻锡地,是由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1110-1198)所建。

第三世大司徒塔西·巴就(Tashi Paljor, 1498-1541), 和第四世大司徒仁波切却吉·枸恰(Chokyi Gocha, 1542-1585), 继续做利于噶玛贡寺的事业,以及利益东藏地区他影响所及的其他寺庙。大司徒塔西·巴就认证了第八世的噶玛巴米却多杰(Mikyo Dorje, 1507-1554), 且成为他的主要老师之一,而第八世大宝法王后来又成为第四世大司徒仁波切的老师。

却吉·嘉辰·帕桑(Chokyi Gyaltsen Palsang, 1586-1657) 是第五世的大司徒仁波切,是被第九世大宝法王妄去·多杰(Wangchuk Dorje)所认证出来,他为大司徒仁波切行红宝冠(Red Crown)的冠冕典礼,以表彰大司徒仁波切在精神方面的高度成就。第五世的大司徒仁波切,在噶玛巴离开西藏到中国去的时候,建立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叶摩吉寺庙(Yermoche Monastery),又替其他现存的寺庙加盖了一些建筑。

大司徒·米放·却嘉·热添(Mipham Chogyal Rabten, 1658-1682)是第六世的大司徒祖古,典籍里记载道,他是一位具有神通的瑜珈士,此点对于当今唯物论者的心灵,似乎太神奇,譬如:以阳光来穿念珠,在石头上留下足印等等。

第七世大司徒仁波切玛维·宁玛(Mawe Nyima, 1683-1698), 是林(Ling)国王的儿子,他在早年便舍报了。

在所有的转世里,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却吉·炯聂(Chokyi Jungne, 1700-1774), 到目前为止,是最特别的一位。他是位具高度内明的智者,一位梵文的学者,一位医生,和一位创新的唐卡(Thangka)画家。当他还是位小孩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位聪明的学者,而且,以具有正确预知未来的能力而闻名。公元1727年,他在德格(Dege)建立了八蚌寺(Palpung), 后来该寺成为大司徒仁波切的驻锡地,他与第十二世噶玛巴绛典·多杰(Changchup Dorje)一起被邀请到中国,但他留下来照顾寺庙。当噶玛巴与第八世夏玛(Shamarpa)仁波切,在中国相继逝世之后,却吉·炯聂除他自己的寺庙外又担负起噶玛巴寺庙的责任。他成为第十三世噶玛巴堆督·多杰(Dudul Dorje)、第九世夏玛仁波切,和德格国王天巴·策应(Tenpa Tsering)的老师。德格国王请求却吉·炯聂重新印行《甘珠尔》及《丹珠尔》,所以在国王的支持之下,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于伦住天(Lhundrup Teng,译注:即德格的首府)建造了德格印刷厂(Dege Printing Press),在那里印制的法本与经典质量非常高,甚至到现代都被重印,保存在世界各地的西藏文献。却吉·炯聂同时是一位语言学家,他教授梵文、尼泊尔文(Nepali),和中文,他的藏文文法著作,到今天仍被使用着。第八世大司徒仁波切曾到西藏、尼泊尔,和中国各地旅行,他有许多关于天文学、医学的著作,他建立了绘画与水彩画的风格,并由他的学生继续发展和传递下去。八蚌寺本身成为西藏最重要的寺庙中心之一,它自己发展出独特的学术与艺术传统,照耀到其他较次要的寺庙,地点远及新疆、云南、青海,和四川。在德格王的赞助之下,除八蚌寺之外,他建立了许多寺庙。

锡度·却吉·炯聂对当时在许多寺庙散播的伪善及贪婪有很直率的批评,他对这些自己破了戒的人感到痛心,这些人为了利用他人赚取利益和美名,而牺牲掉自己的慈悲心!他在一首诗里描述这些人犹如“佯装的上师”(charlatan gurus),他们“证得了十四根本堕落的悉地(siddhi, 意译为成就)”,还有“漫无目的的种下了地狱的种子”。却吉·炯聂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学生们后来有许多也成为大师。他在圆寂前,很详细的预言了他下一世再来的情况。

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贝玛·宁杰·汪波(Pema Nyinje Wangpo, 1774-1853), 在很小时候就通达了各种学术训练,八蚌寺的学术风气,在他的影响之下,促进了佛教思想的再兴。他认证了一位内在心灵伟大的小孩,后来成为著名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 也就是十九世纪复兴,现在称做“利美”(Rime)运动,或称 “不分宗派”运动的发起人。蒋贡·康楚·罗卓·泰耶(1813-1899) 是西藏历史中真正卓越的学者之一,他吸收各个不同教系的殊胜知识,从他出生的苯教家庭的苯教法教,到他所转世的其他教系的法教,他都去学习。大司徒贝玛·宁杰具有认证天才的能力,并且他还教养他们,他做这些事是从来不分派系的,而在当时派系是很分明的。结果,在他身边,有一些当时最高尚的心灵者围绕着他,他是第十四世噶玛巴主要老师之一,他与瑜珈士秋吉·林巴(Chog gyur Lingpa)及蒋扬·钦哲·汪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关系密切,他们后来成为宁玛与噶举传承中的重要人物。第九世大司徒仁波切,将他一生最后的三十年,花在长期闭关修行上,在当时,他常常令他的僧众感到惊讶,因为他可以在闭关之中掌理寺庙里的事务。有个故事是记载他怎样告诫一位出家众不要饮酒,令这位僧侣大吃一惊,因为他很自然的以为他已经掩饰得很好,最起码他应该不会被闭在关房内的顶头喇嘛察觉才对。

大司徒贝玛·昆桑(Pema Kunsang, 1854-1885) 是第十世的泰锡波仁波切,是由他前一世的学生,第十四世大宝法王及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所认证及冠冕的,他将这相形之下较短的一生,用在瑜珈士的修行上,由禅修当中他开展出许多特殊的能力。

附:红金刚宝冠的由来

大司徒的宝冠历史始自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的主要弟子之一——的加冕仪式。根据经文,佛陀将自己的宝冠放在弥勒菩萨头上,任命他为兜率天主,并宣称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将下生为世间的佛。自此之后,为帮助众生自轮回解脱,弥勒菩萨两千多年间示现化身无数。
其中最为人知的化身是莲华生上师——他于九世纪在西藏传佛并设立西藏第一座寺庙。莲华生大师戴着象征阿弥陀佛的宝冠,阿弥陀佛即无量光佛,其色为红。莲华生大师藉宝冠示现他的威力与慈悲,以神通降伏他所遇到的邪魔。他弘扬金刚乘佛教于印度和西藏。他预言许多重要事件,其中之一是弥勒菩萨化身为一系列的伟大上师,他们称为大司徒。
此一系列伟大上师在西藏的第一位化身是大译师马尔巴。他生于1020年,卒于1097年,他的生平事迹见于许多西藏文献。他以翻译圣典及圆满证悟闻名。一生中,他以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印度就学于十一世纪有名望的印度佛教上师,如帝洛巴和那诺巴,并将金刚乘教理自印度传入西藏,噶居传承即肇基于此。
数次转世之后,在1407年,一位叫丘吉·嘉辰的东藏佛教大上师,接受中国明朝永乐帝赐予头衔“广定大司徒”,自那时起,此一弥勒佛化身的系列,正如莲华生大师所预言以“大司徒”(音译)闻名。明朝永乐帝亦颁赐一个黑宝冠给第一世大司徒——丘吉·嘉辰,以象征大司徒的宗教权威,及其为国师的地位。
两百年后,约1600年,第九世噶玛巴·旺秋克·多杰授予第五世大司徒丘吉·嘉辰·帕桑红金刚宝冠。授予仪式在噶玛巴最古老的道场噶玛寺举行。第九世噶玛巴令大司徒丘吉·嘉辰·帕桑坐床于噶玛寺,并将该寺庙和红金刚宝冠赐予大司徒。
在赐予宝冠时,噶玛巴向大众宣告他的弟子大司徒和他本人有同等的证悟。因此,他给予一个宝冠,外形类似噶玛巴黑宝冠,但颜色是红的,并宣称噶玛巴和大司徒的证悟一样,但事业不同。从那时起,噶玛巴的宝冠以黑金刚宝冠闻名,而大司徒的宝冠以红金刚宝冠闻名。
近四百年,宝冠为大司徒及其管理委员会的专有财产,除了大司徒以外,谁也不能碰触。很少展示于西藏,大约平均每十年一次,目前展示的宝冠即是原来噶玛巴所赐予的宝冠,未经任何的修复。宝冠于1959年被年轻的大司徒自西藏带到印度。从那时以后,应佛教徒之要求,宝冠曾展示于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大司徒亦于这些地方举行红金刚宝冠仪式。
在过去四世纪之中,宝冠是甚深传承感应和加持的泉源。参加宝冠仪式是心对心沟通,超越知识、语言的沟通或了解。除此之外,观看宝冠仪式有助于克服各种心理、生理或家庭的问题和障碍。藉断除烦恼和妄想,而逐渐使观者自轮回之中解脱,以得到证悟。

来源:《相对世界 究竟的心》英文版前言
编辑:华锐·索南

用手机扫码浏览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