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气派的雍和宫 全景
北京的雍和宫,本来就是皇帝的行宫,故此它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颇为不同,可说是一座具有西藏建筑风格影子的皇室宫殿。
清康熙年间,康熙帝为其四太子雍正建立了雍亲王府。在雍正即位后,因凡皇帝住过的地方都不能再用作平常用途,就把亲王府之一半改为行宫,另一半用作格鲁派寺院。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为了停放康熙的灵柩,朝廷便在十五天内赶工把这里的绿瓦全改为黄琉璃瓦顶,雍和宫遂升格为与皇宫同级的宫殿建筑。
在公元1744年,雍和宫全面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鼎盛时期有僧人五百位以上。寺内设有显密修学之完整制度,其学制及水平不比西藏格鲁派三大寺等逊色。
在雍和宫的正门,有一对雌雄铜狮。这对铜狮脚上有鳞片,是其他同类石狮、铜狮没有的,而且铸工极为精细,值得细看。
在入了雍和门后,广场中央有一座刻铸上一百八十八条龙的香炉,后有铜制曼荼罗一座,乃依《俱舍论》中描述之佛教宇宙观所造。
越过小广场便是雍和宫大殿,内供释迦佛。其右面(面向雍和殿时的右方)是教学殿,内供立体时轮金刚坛城一座。这种立体的坛城,除雍和宫外,世上只在少数几座大寺内能看得到。
在雍和殿后,有一座泰国四面“佛”。四面“佛”为印度教敬奉的大梵天王,后皈依三宝,成为信奉佛教的天神,但并非已证佛境的如来,却被世俗人误称为“四面佛”。这尊像并非雍和宫原有,乃后来的东南亚访客赠送供奉的。
四面“佛”后的永和殿,主供弥陀报身相、狮吼佛和药师佛。在面对主尊时的左方,有一幅由乾隆皇帝之母亲手绣成的绿度母画像,为永和殿之宝。
再往内进便是法轮殿,其中央为一尊高逾六米的宗喀巴祖师圣像。这尊巨像由铜铸成,面及手部鎏金,其铸制过程有一段故事:在1924年,雍和宫僧人白甫仁法师筹资二十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几近完成这座圣像,但却发现佛像面部铸得显为神情呆板冷漠。负责铸像工程的僧人只好四处打听,发现雍和宫附近有一高超铜匠,便求他补救。铜匠却说:“我的腿不方便,年纪又大了,请你另聘高明吧”。在僧人诚意三求后,铜匠说:“好吧!若修不好,我愿意分文不取!修得好,我则要求每打一锤要收取一个元宝之酬报”。僧人听到铜匠的惊人索价都吓呆了,而且根本未能预知铜匠要打多少锤才成功。僧人在没有办法下却只好暂时答应。第二天,宫中派了一座轿子迎接老铜匠,宫旁早围满了听到这惊人索价而来看热闹的百姓。铜匠大声宣布:“我也不会多要一分钱!我之索取高价,只为了为祖师增光、为子孙留下个佳话而已!”,便以小锤在圣像的唇下部位各打了一锤。锤到之处,铜皮凹下,祖师圣像便现出了两个酒窝,成为露出欢笑的颜容。铜匠取了两个元宝便走了,他的高超神艺马上就传遍了北京。据说,这铜匠的后人现今仍住雍和宫附近一带。
在法轮殿中,左右各有十四世达赖喇嘛及十世班禅大师当年讲经的法座。殿中有砂绘本尊坛城图,亦值得细看欣赏。在殿的后方,有一座由紫檀所雕的罗汉山,上有由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合铸之五百罗汉,此乃雍和宫三绝之一。
五百罗汉山前,供有两部藏文金字佛经,乃乾隆帝御书之《药师经》及《大白伞盖仪轨经》。经书前方,有一个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盆身有鲤鱼化龙之图案,此乃乾隆帝出生三天后曾用的浴盆。
法轮殿的后面是万福阁。此阁内供有一万多尊小泥佛像,故称“万佛阁”,后因同音又被称为“万福阁”。阁内中央供有一尊由原株巨大檀香树雕成的弥勒立像,高十八米,地下还埋深八米,乃七世达赖喇嘛由尼泊尔购来之巨木雕刻、历时三年才由拉萨送至北京赠给乾隆帝的礼物。由于像身巨大,故当年先立好佛像,阁殿才绕着佛身建造起来。这尊佛像现已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之中,是雍和宫三绝之一。佛像左、右后方各有一根“凤眼香”,乃古代植物化石,由蒙古沙漠采来。
在万福阁的右方是照佛楼,本为乾隆之母后私用佛堂。佛堂内供有一尊旃檀释迦佛立像,旁为阿难和迦叶二大弟子。这尊佛像虽为仿木铜铸,却称为“旃檀像”。此乃依风格而名,并非指其原料。当年释迦如来在世时,曾为母而上升忉利天说法。众弟子为了在佛陀到天上说法时能瞻仰如来,便要求为佛画像。画师出于尊重,不敢直视佛身,便央求佛陀坐于河边,由画师看水中倒影而画像。画师在绘图时,把水面的波纹也画了出来,使画中佛身的法衣呈现有波浪水纹似的线条。在后来,造像的人依该图而雕铸佛像,便成为了一种具水纹线条的独特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的第一尊像乃由旃檀木所雕,后来的同风格作品不论木雕、铜铸者一律皆称为“旃檀佛”。这种风格造型的佛像亦因出自水中照映,故亦称“照佛”。这种风格的佛像并不常见,笔者除在雍和宫内见过外,只在五台山黛螺顶见过另外一尊。在这楼中的佛坛,乃由上等金丝楠木刻成,有九十九条龙围绕,为雍和宫三绝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之母当年梦到在北京附近的什刹海得宝,梦醒后命人前往打捞,便捞出了这尊旃檀佛,故此尊佛像之来源本身就有其灵异。
在万福阁的左右,各有小亭阁一间,内供能八面旋转的长寿弥陀佛坛及旋转开合莲台(称“花开见佛”)木制装置。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喜饶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