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夏·永红:让江源玉树成为旅行家的圆梦地
佚名 人物专访 2023-01-06
至今他已走遍了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沿线相关的主要城市,在空中飞行约8万千米,陆地行驶约15万千米,踏遍大半个中国去推介、推广、宣传玉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玉树人,他想用“跳出玉树看玉树”的思维方式去探访中华文明的源头、去梳理中华文明的脉络。

阿夏·永红:让江源玉树成为旅行家的圆梦地1.jpg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寻根溯源之旅(图为黄河源头第一县曲麻莱)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不难发现:玉树位于整个青藏高原的地理中心——静卧在青南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这里,三江源国家公园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覆盖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全境。从生态和地质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玉树可谓是寸土寸金的巨大宝库。

江河无言,但江河有声,三江源一定在等待国人的考察、世界的眼光、旅行者的写作。而开启这场规模宏大的叙事之旅的人就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阿夏·永红。

至今他已走遍了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沿线相关的主要城市,在空中飞行约8万千米,陆地行驶约15万千米,踏遍大半个中国去推介、推广、宣传玉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玉树人,他想用“跳出玉树看玉树”的思维方式去探访中华文明的源头、去梳理中华文明的脉络。阿夏·永红:让江源玉树成为旅行家的圆梦地2.jpg

生命大江源——长江寻根溯源之旅(图为治多县万里长江第一门)

旅行者,从玉树开启中华大地寻梦之旅

“旅行者”是阿夏·永红的网名,也是作为文旅人的自我定位。“我是一个旅行者,是一个一生都注定要旅行的人。”于他而言,旅行是生活,也是工作,更是使命。当阿夏·永红以旅行者的身份选择在三江源从事文化和旅游工作时,其实就是选择了一场对三江源的认知之旅。

特别是玉树经过2010年的地震和灾后重建,现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阿夏·永红也看到了未来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作为一个旅行者,和玉树一起走出去,讲好玉树故事,传播玉树故事,将玉树与广袤的中华大地串联起来。”

从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澜沧江出境口到三江源头,从云南迪庆到西藏昌都,从圣山卡瓦格博到冈仁波齐,从古都西安到西藏拉萨,从玉树州府结古到可可西里腹地——从2016年7月始,历时半年,在阿夏·永红的带领下,玉树藏族自治州组织发起了全国首个大型“中华大地寻梦之旅玉树行”自驾游活动,共7条线路,行程3万多千米,6台越野车,268人(年龄最大76岁,最小12岁)参与。阿夏·永红也在行走中用心去探寻中华大地的历史之美、民族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让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以及旅行本身的意义。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聆听当地的文化,感受地域风情,找到那与玉树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黄河、长江入海口肃立远观,在中老缅三国交界处的江心岛掬一捧澜沧江水,在黄河几字弯与内蒙古敖包汉子把酒言欢,在兰州黄河母亲雕塑前与何鄂老师一起瞻仰,在唐蕃古道倾听千年回响,在藏地神山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在布达拉宫、大昭寺感悟藏民族文化之魅力,在三江源头母亲河之神圣……这一段段旅程组成了旅行者的中华大地追根溯源之旅,也拼成了一幅华夏文明的瑰丽地图。

在这场宏大的穿越之行中,一是串联起了三江源、可可西里、昆仑山、唐蕃古道等青藏高原典型景观风貌和人文景观的七条“中华大地寻梦之旅”自驾旅行线路——黄河寻根溯源之旅、长江寻根溯源之旅、澜沧江寻根溯源之旅、康巴风情穿越之旅、唐蕃古道穿越之旅、可可西里科考之旅、藏地十大神山穿越之旅 。二是实力打造出了阿夏·永红主编的《旅行者——中华大地寻梦之旅》一书,这本书用纯粹的旅行者视角为大家介绍最真实的“中华大地寻梦之旅”,以精美的图文讲述最地道的玉树故事。

“中华大地寻梦之旅”是一次生态之旅、文化之旅、朝圣之旅,旨在引导人们向善、友爱、和谐、共生。“中华大地寻梦之旅”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响应支持,22个地区同玉树发起方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华大地寻梦之旅”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阿夏·永红说:“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眼下就是世界。若从不曾与自己的爱车一同驰骋,虔诚走过那么一段路,不曾让风马、经幡、山川和河流融进生命的血液里,便无法体悟行走的力量。跟随‘中华大地寻梦之旅’体验经典,一起书写中国好故事。”阿夏·永红:让江源玉树成为旅行家的圆梦地3.jpg

康巴风情穿越之旅(图为身高2.01米的玉树康巴汉子)

思考者,将玉树打造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首选区

作为玉树文旅系统的当家人,阿夏·永红说:“旅行的意义不是个人的自我享受,而是更好地思考玉树文旅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旅游只有走出去才能工作,只坐在办公室里无法进行交往和交流。”在“中华大地寻梦之旅”中,他对家乡文旅的优势、短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踏遍大半个中国去推介、推广、宣传玉树,不敢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算打开了视野,结交了朋友,积累了经验。作为玉树人,首先,想事情、做事情一定要从大局出发,从自身实际出发,更要有跳出玉树看玉树的思维方式。”他提出发展玉树文旅首先要算好四笔账——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账、树立中华民族精神高地的账、挖掘传统文化的账、传承生态保护的账。要严格按照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以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其次,玉树旅游要走得远、飞得高,必须从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做起,而且发展玉树旅游万万急不得,要从打基础定格局、找方向开始,才有可能获得大发展。

同时,玉树州着眼“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的建设要求。按照“打造点、连成线、形成域”“处处有景点、时时可旅游”的思路,把26.7万平方公里作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区。打造“12345”玉树生态文化旅游空间布局。阿夏·永红:让江源玉树成为旅行家的圆梦地4.jpg

千年唐蕃古道穿越之旅(图为唐蕃古道重镇玉树格萨尔王广场)

一核:打造州府所在地玉树市全域旅游核心升级版;两环:西宁、玉树、格尔木省级全域旅游大环线、1市5县州级全域旅游内环线;三带:(寻根溯源),黄河生态旅游带、长江历史文化带、澜沧江民族风情带;四廊道:玉进川出川进玉出终极越野廊道、唐蕃古道历史文化廊道、康巴人文风情廊道、名山大川穿越之旅(地球第三极廊道);五目的地:称多拉布文旅小镇、囊谦唐蕃古道商贸小镇、杂多昂赛雪豹小镇、治多长江第一湾摄影小镇、曲麻莱昆仑山玉珠峰登山小镇。阿夏·永红:让江源玉树成为旅行家的圆梦地5.jpg

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科考之旅(图为可可西里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英雄广场)

实践者,让玉树看到世界的玉树,让世界看到玉树的世界

“三江之水源在玉树/觉吾神山山在玉树/昆仑之巅峰在玉树/可可西里疆在玉树/珍稀动物栖在玉树/康巴人文根在玉树/格萨尔王魂在玉树/佛教四派融在玉树 /嘉那嘛呢石在玉树/唐蕃古道路在玉树/我们用蓝天白云编织吉祥的哈达/我们把三江之水酿成淳香的美酒/玉树欢迎你/三江源欢迎你……”这首大气磅礴的歌曲《玉树欢迎你》,艺术地再现了玉树的人文风情和旅游资源,深受玉树各族人民和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阿夏·永红。

作为玉树藏族自治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这位土生土长的康巴汉子时时刻刻以儿子对母亲一样的感情为玉树的文旅繁荣发展竭尽全力。近年来,他通过旅行、展览、短视频、著书等各种宣传展示方式推介大美玉树,不断向大众推出玉树文化和旅游等各种信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奔向玉树,扩大了玉树文化和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玉树有着傲视群雄的海拔高度——平均海拔达 4500 米,境内超过 5000 米的山峰有 200 多座,不愧为离苍穹最近的人间天堂。在湛蓝得不可思议的苍穹下,在26.7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上,群山绵延起伏、逶迤不断,终年披冰戴雪、冰清玉洁。它是如此的磅礴巍峨,雄伟的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高耸入云,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从这里发源,诞生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玉树自古就是唐蕃古道重镇,是青藏高原古代游牧文化与商贸流通交汇之地。

“玉树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玉树不是旅游者的享受地,更应该是旅行家的圆梦地,是中华儿女一生必去的膜拜之地。因为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的发源地,是恩泽外邦东南亚六国的母亲河澜沧江水源地。”阿夏·永红对于玉树旅行的意义给出了别样的解说。

阿夏·永红还倡导“玉进川出、川进玉出”线路图,着力打造玉树与周边省区的文旅融合大格局,为玉树这座昔日的唐蕃古道重镇找准定位,使其在今天的西部大旅游中发挥更大的枢纽作用,焕发出更鲜明的光彩。

阿夏·永红表示,玉树将通过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地球第三极”品牌,实施“立牌子、建驿站、推线路”举措,立足原创的七条深度自驾线路,在这片东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青海西宁,西邻西藏昌都、那曲、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林芝,南达云南泸沽湖、香格里拉,北接新疆的辽阔土地上,实现“古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今有条条大路通玉树”的全世界旅行者广为流传的最佳口碑线路。阿夏·永红:让江源玉树成为旅行家的圆梦地6.jpg

藏地九大神山穿越之旅(图为藏地创世九尊神山之一尕朵觉沃)

阿夏·永红获得《中国国家旅游》2020度文旅特别贡献奖,并被媒体赞誉为“中国最拼文旅局长”,同事亲切地称他为“玉树最有激情的康巴汉子”。他认为,做文化和旅游工作,一定要有激情,激情就是责任,就是担当,就是热爱,就是奉献。

“我不仅要对今天负责,更要对未来玉树的文化和旅游负责。我生在玉树、长在玉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要以历史的责任与担当保护好、发展好玉树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未来我的梦想是在江源玉树举办由国家主导的‘三江源母亲河祈福大典’,将继续旅行者的实践,让世界看到华夏历史的厚重、山河的壮美、民族的多样和自然的灵性。”


来源新华网
编辑:喜热布

用手机扫码浏览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