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夏天,我在微博上关注到“西藏牦牛博物馆创始人-亚格博”的微博,这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古老的高原游牧文化与现代化意义的博物馆的结合,这是从没有人想到过的“时尚话题”,这使我有着莫名的兴趣,看完文章,我义无反顾投递了一份简历,表达了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在那一年假期,义务参加博物馆筹备工作。
第一天面试,在办公室,一位身着黑色氆氇、头戴藏式礼帽的和蔼老者接待了我,他说“普,你好”。我以为他是办公室打杂的老头,从他的着装猜测,它可能来自于后藏……。
亚格博先生
“怎么关注到这件事情的?”老者问,我就把一年前就关注到“创始人亚格博”的微博以及新闻的事情简要说了一遍。
然后他才开始介绍:“我是亚格博。”
这句话使我惊诧不已,从他的着装、语言、形象,任何角度我都没办法把这一切和眼前的老者联系在一起。
他的书桌上,一张A4纸张上写着满满的藏文“吾坚体”字母。
“我计划用三年时间学习藏文读写”当时60岁的亚格博先生告诉我。
先生在《藏北十二年》中写到“我算是一位老西藏,累计在藏工作了二十年,很惭愧的是,藏语文一直没学好,相比之下,那么多藏族同胞的汉语文学得那么好。我今年60岁,再次学习藏语文。”先生从60岁开始学习藏文,每天坚持不懈……
亚格博在那曲嘉黎县田野调查时的留影
先生本名吴雨初,江西人,197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起任西藏那曲地区文化局局长,先后在自治区、北京市委担任过要职,2011年辞职进藏,开始筹备牦牛博物馆。
在西藏,很多人并不知道吴雨初,只知道“亚格博”(གཡག་རྒད་པོ),在各种场合先生总是对人称:“我是亚格博,做牦牛博物馆的亚格博”。
2014年5月18日, 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试运行,有数百名京藏两地领导、数千名群众和专家学者参加开馆仪式,先生穿着藏袍、用藏汉两种语言在开馆仪式上做了开馆致辞,先生在《最牦牛》一书中说“我用藏汉两种语言致辞,绝对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对一个民族地区人民和文化的最基本的尊重”。
亚格博在首都博物馆为前来前来游牧文化展的小朋友讲解
先生在博物馆筹备期间,西藏牦牛产区走了3万公里、47个县区,进行牦牛文化田野调查,每次出差都会写好遗嘱,内容大意为:如有意外,就地天葬。西藏人文地理主编嘉措说:“比我们藏族人还藏族人”。
先生性急、惜时如命,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既定的时间不会延误一分钟, 对部下也的要求也是及其严格。我记得和先生在日喀则出差,前一天忙完,第二天一大早返程,甚至赶上了第二天的上班时间。在他临时租住房间的墙面上,用藏汉文写着“不要着急”四个大字,告诉自己放松,但是在博物馆筹备的几年里我从未看见先生放松过,因为我们工作人员都没有从事博物馆经验,事无巨细靠先生 。
2020年11月,距先生进藏整整10年,先生辞去了博物馆馆长职务,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篇短诗:
十载艰辛,筑梦初成;
三年坚辞,终获卸任。
已然尽忠,继而尽孝;
若有余勇,尚需尽命。
春秋十载,风雨兼程,亚格博坚守初心,风雨无阻、不分昼夜辛苦劳累数年,在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西藏牦牛博物馆得以顺利开馆。其中点滴,完美地诠释了先生提炼出来的“牦牛品性”憨厚、忠勇、悲悯、尽命,这也是先生的真实写照。
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韩勇品论:老牦牛 亚格博 吴雨初先生今日卸任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一职。他用十年的思考和付出演绎了青藏高原牦牛与藏族人的生命传奇演绎了中国博物馆人的传奇!向老牦牛致以崇高的敬意!
先生及其谦虚,采访或一些讲话场合,总会重复一句“谈不上成就,如果说我有功劳的话就是把牦牛和博物馆联系了起来”。
和亚格博先生在北京举办高原牦牛文化展留影
关于先生的一切,无不透着对于西藏的喜爱、对西藏文化的情义,57岁高龄放弃了在首都的高官厚禄,只身进藏,用10余年的身体力行,造就了西藏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西藏牦牛博物馆。先生西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的大化情怀,造就了西藏文化的新传奇。
来源: 文化西藏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