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得梅(左)在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卡拉村放映电影。(黄得梅供图)
电影送到村,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黄得梅供图)
中坝藏族乡遭遇洪灾后,黄得梅(左七)组织乐都区放映队前往灾区送物资、放电影。(黄得梅供图)
这些鞋垫寄托着留守老人们对黄得梅的感谢之情。(黄得梅供图)
一圈又一圈的盘山路,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缠绕山腰,越过山冈,路一边的悬崖深不可测,伴随着山间的寂静与清冷迎接着不多的来客。
“别怕,别怕。去山里的路都是这样,习惯就好了,走了十几年我们都轻车熟路了,你放心,掉不下去的。”黄得梅笑着对不敢往悬崖下看的记者说。
一个小时后,车停在了海东市乐都区中岭乡吴家洼村的打麦场上。黄得梅一边细心地卸载幕布等放映设备,一边开心地说:“今晚看电影的人肯定多,你看天气多好。”
58岁的黄得梅是一名藏族女放映员,也是青海惠民农牧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海东市乐都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的队长。
她在曲折的山路上披星戴月走了15年,共放映电影5000余场,行程15万多公里。她经历了放映设备的三次更替,见证了村道从泥泞土路变成水泥大道的变化,尽管年龄总是提醒着她退休,她也依旧停不下去山里放电影的步伐。
给放映机搭一条洁白的哈达
夜幕降临,黄得梅已经拉好银幕,架起音响,接通电源,调好了设备,开启接受青海惠民农牧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监控的GPS定位系统以及摄像头……19时,随着数字影片解码卡插入播放器并点选影片,放映机投射的光,又一次照亮了吴家洼村村民们的夜生活。
“每次电影一开始放,我就会想起我第一次看电影和放电影的场景。”黄得梅笑着说。
第一次看电影,黄得梅还小。晚上跟着村子里的人一起去别的村子看,她清晰地记得那晚播映的是《地道战》,黑白的画面让她仿佛置身其中。同时,人群里那个放电影的“电影匠”令她崇拜不已。回家途中天太黑,黄得梅不慎掉进了水沟。然而,昏迷几小时醒来后她依旧会去想电影里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还有那个“操控”着画面的“电影匠”。
从此,初见光影她便爱上了电影,更是对电影放映员这一职业心生向往。
2008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正式进入乐都区,为农牧区千家万户带去文化盛宴,助力乡村振兴。
当时,43岁的黄得梅从厂子里下岗了。一日聊天时,朋友突然提起让她来试试放电影,从小就喜欢电影的黄得梅开心地答应了。
当手里拿着几十斤重、编号为“1”的“海威牌”数字放映设备时,黄得梅兴奋不已。此后,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很快掌握了放映技术,开始奔走在乡间道路,在各个村的空地上放映电影。
第一次放电影是在县城附近的李家村,那天晚上,黄得梅生涩地架好仪器,开始放映电影《举起手来》,坐在人群里,她专注地看着荧幕上的画面,为自己能放电影开心不已。
电影放映结束,本可以将设备放在村委会,但黄得梅根本舍不得放下它,硬是把沉重的设备背回了家,并用一块红布包了起来,还搭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从此之后,黄得梅便再也没有离开过乐都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
村干部端上热茶在村口等候
吴家洼村。光影下,村民们的目光齐齐聚集在正播放《长安三万里》的荧幕上,黄得梅坐在设备旁和村民们一同观看,时不时有几个村民过来和她聊几句。
“我已经看了七八回了,不看画面,光听声音我都能知道播到哪儿了。”黄得梅说。
村民们现如今对电影十分喜爱,但黄得梅十几年前刚开始放电影的时候并不是这般光景。
“有天晚上去马厂乡放电影,回家的路上下起大雨,开车走到一半还遇上了道路塌方,放映员们帮抢修人员修好路将近花了四个多小时,山里又冷又黑,折腾了一宿,回到家天都亮了,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了。”
山间土路坑洼崎岖,导航有时也起不了作用,深夜里总是走错路;冬天在外面冻得瑟瑟发抖,下雨天山路坍塌回不了家;放映时间总和晚饭时间“不谋而合”,晚饭用咸菜、泡面、馍馍随便对付;各个村委会不配合,放电影接不上电,没有村民来看电影……这让黄得梅苦不堪言。
办法总比困难多。放电影的条件艰苦她能承受,但是没观众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经过几个月的辗转,黄得梅明白还得通过村委会去解决。
黄得梅开始从村支书着手,不断地打电话沟通,跑到村子里协调,希望村委会重视农村公益电影,能提供用电,能组织村民观看。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2011年,放映工作终于初见成效,村干部支持了,接电没障碍了,观众稳定了。
“水滴还能石穿,绳锯还能木断,我就不信我去十次还沟通不好放电影这个事。”
接下来,随之而来的“小惊喜”更让黄得梅心里又甜又乐。
那是2013年的一天,黄得梅如约到乐都区瞿昙镇车路村放电影。兜兜转转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刚到村口,她便看见村干部们端着熬好的热茶在村口等她,黄得梅心里又温暖又感动。
更让她惊喜的是,放映途中她有事走开了一会儿,等她回来换片子时,只见一名村干部熟练地换到了下一部电影,她会心地笑了。
“放映员来了村子里也热闹了,他们来得多了,我们也看得多了,都学会放电影了”。吴家洼村村支书保旭东笑着说。
有规矩更有温情
晚上临近12点,电影放映结束,村干部们帮黄得梅收好设备,疏散村民。黄得梅再一次收齐来时的行装驱车前往中岭乡,与其他放映员汇合一同回家去。
黄得梅告诉记者,“一起来,一起回”是乐都区放映队铁打的工作流程,在青海省独一无二。
“集合出发——拍照——开班前会——进村——放映——集合——返回——开会”。加入放映队的两个月后,黄得梅的热心和负责让她当上了放映队的队长。她总结经验,七年的时间里,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乐都区的专属工作程序。
从2016年开始,雷打不动地下午在县城集合,然后开车前往放映乡镇,每一辆车子必须按照顺序行驶,不能随意变换初始位置,车上必须挂上宣传幅。走在路上,放映队14辆车组成的车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可是无形宣传。”黄得梅骄傲地说。
说起不同于其他县区的集中放映模式,黄得梅说:“乐都区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村与村的距离远,独自放映‘工程大’,队上还有6个女放映员,路难走不说,安全也是个问题。所以我提议采取集中放映的方式,这样可以相互照应,也能高效完成放映任务。每次选择一个乡镇,再把大家分散到各村。这种形式实行后效果很好,所以就沿用到了现在。”
到了乡镇,黄得梅要求大家必须集体留影。
“这是一种最省时最有力的工作‘打卡’,还能留个纪念。”
留影打卡后,黄得梅开始当天的班前会。先将自己事先填好村子名称和村支书联系电话的表格发给大家,然后再嘱咐一次放映纪律,强调放映员仪表必须大方得体不要穿奇装异服,强调放映程序必须按照要求不能应付差事,强调放映员行为举止必须文明不能在村里乱窜。最后,还会嘱咐大家遇到困难一定要给她打电话。在她看来,自己虽然是个女人,但永远是队员们的坚强后盾
“说实话,我的队员们真的都很好,从来没有抱怨过谁去的村子远,谁去的村子近,都是拿起设备就干开了。”黄得梅眼里充满了欣慰。
开完班前会,放映队员们便去村子里放电影,放映结束,再次集合。路灯下,黄得梅总结当日的放映工作并告知大家明天集合的时间,然后大家一起返回县城。直到半夜一两点手机里陆续闪现出大家发来的“平安到家”的微信,黄得梅一天的工作才画上句号。
黄得梅说:“山里电话信号不好,为了提升放映队的工作质量,大家自费买了对讲机保证时刻能联系上彼此,还买了几十个小板凳,方便农民群众看电影。”
多年来,在黄得梅的带领下,乐都放映队管理规范,为区内群众提供着优质的服务,被青海省金桥院线和青海惠民农牧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授予“青海省公益电影先进集体”称号。
鞋垫的故事
“下次你们啥时候来啊?”一位村民站在十米外的路灯下对着一只脚已经踏上车子的黄得梅大声问道。
“过几天就来了,你等着啊。”黄得梅热心地回答。
电影放多了,黄得梅也渐渐成了村民们的老朋友。
提起黄得梅放电影最难忘的时光,她只想到了台下坐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小孩们看电影发出的“咯咯”笑声,村民们兴奋地跑来和她说“今天这个电影真好看”,还有各村的村支书主动打电话询问她什么时候再来的场景。
15年来,黄得梅家里积攒了很多的鞋垫,究其来历,是村里的留守老人送给她的。
乐都区各村有很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黄得梅进村放电影时总是带着几包糖给村里的小孩儿,孩子们开心,她也开心。有的老年人孤身一人无儿无女,黄得梅便买了肉到他们家去,切好炒好;有的老人出行不便,她便帮助他们买种子、买土豆却不收钱;有的“五保户”老人生活拮据,黄得梅就塞点钱给他们……老人们为了表达谢意,硬是把自己亲手做的鞋垫往黄得梅怀里塞,盛情难却,她只好收下。
15年来,每次黄得梅去了,老人们便立即跑来家长里短说个不停。乡亲们惦记着她,她也总想着这些喜欢看电影的乡亲们。
2022年,乐都区中坝藏族乡发生洪灾,黄得梅带头捐款,放映队16名放映员买了一车方便面、牛奶、矿泉水和挂面送到了中坝。虽然洪水把很多路段都冲断了,但是队员们硬是用架子车把设备拉了上去,把温暖和光影送给了受灾群众。
黄得梅的温暖不仅给了山里的老人小孩,更多的也给了放映队的队员。从初次培训新队员如何使用设备,再到无数个大雨滂沱、又冷又饿的夜晚,她和队友们同去同回,都让大家心里暖暖的。
事实上,黄得梅所负责的放映区域离她居住的地方很近,但是作为队长,她总是带头领着大家一起去偏远的村子放电影,她没有觉得自己吃亏,而是觉得16个人团结起来,把电影送到各个村庄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90岁的母亲也为我骄傲”
“我为我自己的工作骄傲,我90岁的母亲也为我感到骄傲。当她看着我和队友们分工协作在乐都区中心广场放电影,台下坐满了观众,我看得出来我的母亲眼里也全是骄傲。”黄得梅说。
15年,跑遍乐都区354个行政村,16个人的放映队伍,放映电影7.5万余场,平均每年为25万农民群众带去温暖的光影,乐都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不断成长。
黄得梅说:“现在大家伙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把疫情期间落下的任务赶上去,继续把丰富的文化带到村子里去,做好文化宣传。”
如今,乐都区16个人16支放映队,每个队员放起电影来早已得心应手,却依旧离不开黄得梅。而黄得梅也离不开他们,他们像一个大家庭,彼此照顾,彼此关爱。15年,黄得梅最大的感受只有朴素的四个字“开心充实”。
“按年龄我该退了,但是单位不让我退,队员们也不原意让我走,说实话,我自己也不想走,我想做一辈子放映员,直到我走不动路,拿不起设备。”黄得梅说得很平静,但是她眼里全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15年里,青海惠民农牧区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授予黄得梅青海省公益电影“优秀放映员”称号,还有全省农牧区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她凭借着一腔热情和责任心,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坚守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将公益电影传遍千家万户,温暖了农民群众的心房。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