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洁:一颗洁白的心——读平措扎西《寻迹——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一书有感

本站原创 高玉洁 2020-03-11发布

        假日清闲,捧读平措扎西的新作《寻迹——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伴随着作者娓娓讲述,仿佛穿行在后藏大地,有时循着高僧的脚步追寻,有时在古老村庄闲坐,有时在嘈杂的集市游逛,有时面对苍茫雪山四顾,有时则沉醉在歌舞的海洋,有时又在温暖的炉火旁进入各种新老故事中……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门,通向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后藏。

        欣慰的是,书中所写到的地方,我去过不少;而书中提到的一些高贤大德,我也略知一二。但是,当这些历史的印迹和现代的图景以及作者心中的回忆映像重叠,便好似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如同一个个平行宇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铺展与交错:千百年前的人们曾在这里创造历史甚至创造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般的传说,往事历历带着尘封的味道向我们袭来,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今天的喧哗与热闹已经把我们包围与裹挟……我在想,此书的主旨既为“寻迹”,作者肯定在自己熟悉的家乡土地上,在仔细翻阅史料的字里行间,在一个个家乡人的面孔和声音里,寻觅着什么,追问着什么,思考着什么。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属于作者的独特呈现,这种独特很奇妙。比如说,日喀则是作者生于斯长于斯、非常熟悉的地方,但眼中心中的熟悉,有时会遇到史料中某些新奇陌生的发现;比如说,日喀则的人情、语言、风俗都是作者极为熟悉的,但他离开日喀则学习工作的经历又使得他对这片土地有种稍远距离的观察;比如说,作者深谙拉萨、日喀则藏语口语的表达特点,却用了汉语文字表达出来……这种深入骨髓的熟悉感与某种现实存在的陌生感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风和阅读体验,如同书法绘画中的“熟后生”,极度的熟悉熟稔之中又糅杂几丝陌生的新鲜感,使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充满了一种眩晕的满足感。

        作者用脚步、研究和写作在寻迹,而作为读者,其实用心的阅读、体会和思考也是一种寻迹。当目光穿透厚重的书本、历史的烟尘,我看到的是一片洁白的后藏大地,一颗洁白的心。对于宗教和历史,作者足够尊重而又不神秘化;对于珠峰脚下的这片苍茫大地,作者深深爱恋而又不刻意渲染煽情;对于世代繁衍生存于此的人们,作者充满敬意与热爱,却又不避丑拙,有时扼腕叹息,有时幽默自嘲……这让我很感动,也让我看到日喀则人那种世代传承、写在基因里的洁白。这种洁白,是对知识与真理的尊重,是对万物与生活的热爱,是对神灵上师、雪山阳光袒露无疑的交付。

        这种洁白,是一种赤诚,也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可爱到不行的烂漫天真。

        张爱玲曾在《对照记》一书里写到自己与祖先们的关系:“我没赶上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看《寻迹》一书时,我常会想起这段话,历史上那些人物都离我们远去,那些风雨激荡的岁月我们都没赶上,但先贤的传说、祖辈的故事其实都铭刻在基因中,古老土地上积淀的品质和性格也都静静地躺在我们的血液里,一次次死去又一代代传承,日喀则是这样,西藏是这样,中国是这样。

        这本书很像对话,既是作者与日喀则的历史和现在对话,也是日喀则这片土地和“日喀则人”这个群体在与我们这些读者对话。读罢掩卷看向窗外的西藏天空,心中既满足又不满足,是的,一定要找个时间,带上这本书,到珠穆朗玛峰脚下,寻迹。


平措扎西1.JPG

        平措扎西,藏族,西藏日喀则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审,西藏文联编辑,《西藏民俗》杂志编辑、副主编、主编等。著有《世俗西藏》《寻迹——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多种奖励。

高玉洁.jpg

        高玉洁,女,1999年进藏工作,现为西藏日报社高级记者。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824阅读 21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