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梓:你所不知的黄河源

《兰州晚报》2021年4月25日 叶梓 2021-04-26发布

微信图片_20210426075734.jpg

        在这个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交汇的时代,旅行是人们极其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远在西北的甘肃风景,因其别样的风情而成为很多人的念想之地。我迁居南方之后,接触到很多江浙沪的朋友,他们对甘肃、青海知之甚少,尤其对黄河源一带的诸种风情在充满无限向往的同时,尚且停留在一片美好的想像当中。

        也许,这也正是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大地的初心。

        然而,黄河从苍茫辽阔的青海、甘肃流过,留下的草原固然是静谧美好的,但那是旅行者走马观花所看到的,它真正的样子又是什么样呢,生活在草原深处的人的生存状态又是什么样呢?这些并不为人所知。青年诗人、散文家王小忠的《黄河源笔记》,告诉你的正是这些真相。前些年,我在甘肃生活时,和王小忠偶有交往。后来,我离开甘肃在异乡讨生活,也就疏于联系了,我们之间似乎只停留在微信偶尔点赞的份上。但是,当我在一份文学类报纸上看到这本新书的介绍后,忍不住下单买了回来。带着与旧友纸上交谈的新鲜感,我读完了这册书。读完却不禁大吃一惊,而且坚定地认为,这应该算王小忠写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转型之作。显然,他已经从最初的青春期写作和沉浸于甘南一带风情写作的俗套窠臼中跳了出来,他有了自己独特的发现,有了自己深刻的思考,这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的本色与能力。

        作为大地记忆丛书之一种,《黄河源笔记》不是王小忠凭借着对甘肃、对青海以及黄河源的熟悉写下来的,而是他迎着风沙在行走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每篇文章和普通的散文相比,都比较长,又写得扎实,都有独立而完整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或者说在他关于黄河源的田野调查中,渐次出现的不是美丽的草原、质朴的卓玛,而是阿万仓草原深处打井的人、经营佛珠的魏文海、曼日玛乡政府工作的初中同学。他们,是草原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也是被草原风情所遮盖的真相。在真实记录下这些故事的同时,王小忠始终思考和呈现给大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大地之间的无穷关系。

        如果从地理学的角度考察黄河源的话,它应该涉及青海、四川、甘肃三省十几万平方公里。但是,王小忠虽然将书名冠以《黄河源笔记》,但它的重点仍然是自己相对熟悉的甘南片区。甚至可以说,他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截录了黄河源的某一个侧面,用人类学、生态学为底色,以文学的眼光重新去打量。这样的考察带着他自己的体温,也有自己的思考。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次,王小忠卸下了黄河源风情与民俗的华美外衣,在字里行间撕裂出了一个又一个真相。

        这样的写作,其实更需要勇气。这些年,轻巧讨好的散文太多了。而真正的散文家,是该俯下自己的身子,在大地深处去寻找写作的金矿,而不是在安静的书房里信马由疆,辟哩叭啦地敲出一篇又一篇文字。所以,当我阅读《黄河源笔记》的时候,总是恍惚看到王小忠背着一个双肩包,前行在黄河源的深处。

        他削瘦的身影,多少让人有点心疼。


原刊于《兰州晚报》2021年4月25日

微信图片_20210426080127.jpg

        叶梓,1976年生于甘肃天水,本名王玉国。作家,诗人。出版有诗集《馈赠》、散文集《穿过》,主编有《九人行:甘肃70后诗人诗选》;曾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200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提名奖等文学奖项。

王小忠2020.jpg

        王小忠,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甘南草原》等两部, 散文集《浮生九记》《黄河源笔记》等五部。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散文精选集》《2013青春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精选》等十余种选本。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红豆》年度文学奖·小说奖、《莽原》年度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等。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220阅读 28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