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在洮河之源——以王小忠《洮河源笔记》为例

《西海都市报》2021年12月6日 李捷 2021-12-09发布

        王小忠的散文集《洮河源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以甘南藏地为背景,聚焦于现代化进程中洮河两岸的民族风情,真实地书写着乡间村头里小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冷静地审视着社会转型时价值观念体系的变迁、忧心地反思着农牧交汇区不同文化碰撞时的冲突。而作者王小忠,既是甘南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又是藏地文明变迁的勘探者,其并没有单纯地停留于藏地叙事的民族审美建构,而是以洮河源为剖面,展现着生命个体的精神困境,追寻着精神家园的何去何从。换句话说,这也正是王小忠所要表达的人文关怀、审美追求和生命哲思。

        《洮河源笔记》八篇散文中,无论是对逝世母亲、教书经历的回忆,还是对洮河村民、驻村生活的见闻,变化的是行走所听闻的不同故事,而不变的是作者对人物命运深切关注。

        《祥云》讲述了母亲的苦难岁月和皈依过程,曾遭家暴、痛失孩子、受人坑骗、病痛折磨的她,其皈依看似无知愚昧、难以理解,实则无限情爱、让人回味。从表面上看,母亲对“祥云”的追寻,既不能解决病痛折磨的生存苦难,也不会得到身边家人的真正认可。但从深层上说,母亲所坚守的是内心虔诚的道德信仰,所执着的是原始人性的心灵纯净。相比世俗功利的热衷,没有比心安更值钱的东西,而母亲所追寻的,是精神世界的充盈与美好,是苦难命运的超越与解脱。

        《光阴下》回忆了16年前的“我”做教师时,所见闻的一位命途多舛的异乡人。陈兵命运的不幸,不仅是其由中医世家之子到被告入狱之囚、从踏实勤快的木匠到组织卖淫的老板这一身份转换,而更多的是其面临着家庭情感世界的困境,两任妻子弃他而去,亲生女儿形同陌路,都与他形成了难以填补的隔阂。其故事也侧面反映着小人物生存的艰辛与无奈,陈兵的悲剧性,既有社会转型下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有光阴流逝下道德伦理的迷失,而作者对其悲剧,则更多地流露着对于过往岁月的惆怅与惋惜,思考着错综复杂、情感纠葛家庭关系背后的孩子成长问题。

        《坡上人家》是以引洮工程下的整村搬迁为背景,书写了有才一家命运走向悲剧的过程。有才的弟弟在喇嘛崖背石头时不幸遇难,有才的傻子哥哥在逛完庙会后惨遭有才杀害,有才的亲生母亲被儿子活活烧死,有才自己也跳海结束了生命,而留下有才曾供奉过的、虚幻缥缈的小家神发人深省。此文中造成人物的悲剧性的问题也更为复杂,有乡村搬迁所引发的老人安置、青年就业等社会问题,有将命运寄希望于家神保佑的道德信仰问题,有将亲人痛下杀手的家庭伦理问题。从上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真实人物命运的探索与呈现,不仅介入生活去思考着个体生命的起伏,而且叩问反思着精神家园的失落。

        社会是现实的,人心是复杂的,作者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怀,并没有忽视人心不古的思考。在《洮河石花鱼》中,以“石花鱼”为线索,讲述了当年不计名利养鱼塘的胡广义,几十年后想在鱼塘上修房,但却遭受着老书记的忘恩负义。“几十年前的鱼香,只不过是贫困年代里对肠胃的馈赠而已,与情谊无关。”世事变迁,曾经美好淳朴的情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对于名利的追求。在《风过车巴河》中,捡破烂的小伙发现了让耍酒疯者付出沉重代价的“祸首”瓶子,竟然有利可图,就地砸烂一个“祸首”酒瓶的行为,竟高达几百元的售价,令人发指。从表面上看,“祸首”是令人喝酒误事的瓶子;但从深层看,捡破烂者高价以图暴利的人心之黑,才是更为可怕的、另一个意义上的“祸首”。在《大棚蔬菜》中,讲述了作者亲身去体验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在大棚里采摘购买瓜果蔬菜的过程,其中也从侧面流露着对于人性的思考。“秤能称出重量,更重要的是能称出人心。”为了追求一点儿蝇头小利,缺斤少两之事时有发生,道德失范的事件,也更加显示出了善良与厚道之人性的难能可贵。

        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王小忠的笔墨并没有停留在对人物命运群像的关照,而散文中更多的注入了社会化进程中历史与现代、手艺与技术、农业与工业的矛盾碰撞,流露着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切忧思。在《洮河源笔记》中,展现了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的当下,工匠们手艺难以传承,传统农业渐被遗忘,具备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渐趋消亡。铁匠朋友面临着渐趋失业的窘境,砧子、风箱、锤子不合当下时宜,被送进了民俗展览馆;早些年仿古砖木结构的建筑,业余当下各大景区的现代建筑趋于一致,民族艺术之独特性渐行渐远;洮河沿岸早已不再种植庄稼,农具不知去向,新的市场方式呼之欲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丧葬、嫁娶、地方戏、祭祀山神等仪式也正向简单化演变。从某种程度看,这并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行业、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时代哀婉的悲歌,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以传承的民族文化断流之痛。在《三条河流》中,反映的是牧区经济形态的的转型与变化。作为高学历毕业的扎西,舍弃了城市工作的机会,反而是回乡投身兴办藏家客栈,但以扎西父亲为代表的传统牧民,却并不认同其行为。从这一点上看,这不仅仅是父子间围绕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矛盾,更是传统牧业与现代商业碰撞下的矛盾,是求新求变的思维方式与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的矛盾。而以扎西藏家客栈为缩影,藏家乐的出现改变着牧区的产业结构,推动着传统牧区经营方式向现代多种经营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藏区家乡的整体风貌与族人的观念。在《风过车巴河》中,看似由6个互不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实则背后反映的是在时代变迁下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坐落于河流之上的“水磨房”,则成为了历史岁月的见证者,是现代旅游的打卡地,是太太保生意的摇钱树。过去是给当地藏民磨炒熟的青稞面,而今却是天南海北游客们的新鲜地,这又何尝不是现实社会变迁的映照。在《大棚蔬菜》中,人们争相尝试着种植药材、探索着大棚产业、发展着乡村旅游,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去讴歌赞美乡村经济的发展,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着民族乡村伦理问题。大棚农业的发展正取代着传统粮食的生产,农家乐的兴起隐藏着背后看不见的角逐,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之下,破坏的是原有的生活方式,迷失的是自我的是非判断。

        基于此,作者王小忠希望建构着一个无功利纷争、民族文化纷呈的洮河世界,呼唤着人性中的真善美,寄托着对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深切关怀,忧思着民族传统在社会转型的现实困境。尽管个人的命运挣扎在历史的潮流中微不足道,但作者依然愿行走于甘南藏地,扎根于洮河文化,为挣扎于困境的小人物、日渐式微的传统行业、被人忽视的民族文化而写作,让曾经辉煌过的、而后封闭传统的藏地乡土,不至于被人所遗忘。从这一点上讲,王小忠执着于转型下的藏地文化的探索与思考,正是其价值的厚重所在。


原刊于《西海都市报》2021年12月6日

李捷.jpg

        李捷,女,山西忻州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藏族审美文化。

王小忠2021121.jpg

        王小忠,藏族, 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甘南草原》、小说集《五只羊》、散文集《浮生九记》《黄河源笔记》《洮河源笔记》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散文精选集》《2013青春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精选》等十余种选本。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红豆》年度文学奖·小说奖、散文奖,《莽原》年度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等。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290阅读 42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