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娟:边地生活的吟唱——读王小忠《洮河源笔记》

《西安晚报》2021年11月4日 高娟娟 2021-12-09发布

        J·米德尔顿·默里曾说:“了解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了解作者的灵魂,而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示其灵魂而创作的。”王小忠的文学创作映射了作家本人成长和思考的发展动态。系统阅读王小忠的作品,能够感受到作者似乎一直在不停地深入生活现场,追寻生命足迹,领悟生存意义。《洮河源笔记》是王小忠继《黄河源笔记》之后的又一部吟唱边地生活的散文集。细读文本可以发现,与作者之前创作一贯相承的是其仍旧行走在探索生命的路上;但是不同于以往的是,王小忠在散文集《洮河源笔记》中,呈现出对生命和事物的发展更深刻的认识。

        作家王小忠将个体体验与时代大背景中的代表性事件相联系,将个人与集体、时代相融合,积极参与生活,书写现实人生。《洮河源笔记》注入了作者行走在洮河流域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

        王小忠关注洮河流域人民的生存现状,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地调查,书写被遮蔽的地域和人群。《洮河源笔记》中,作家并没有过多描写洮河的自然风景,而是将大量的笔墨用在了对人文风景的抒写上。《祥云》一文叙述了母亲晚年虽然面临病痛的折磨,以及与丈夫之间的矛盾,但她仍旧固执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皈依宗教的母亲对孩子和丈夫的不理解没有怨言,始终坚持自己的生活秩序,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洮河石花鱼》一文中,胡广义前半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带着孩子走出了村里住到进县城,老之将至之际,却一心想回到村里,回到之前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上。世事变迁,不仅土地不再归胡广义所有,甚至连之前的所有与他联系密切的人都不再承认他们之间的情谊。他为回归而努力的结果都差强人意,至今栖身在外,不能实现心中的愿景。《坡上人家》一文,让读者不禁为有才的命运悲剧而叹息。有才的老实的弟弟早早离开人世,剩下脑子有问题的哥哥有福,以及年迈的母亲。有才杀了哥哥之后,自己和母亲都患了抑郁症。有才又不愿让母亲孤零零地活着,于是放火烧了房子,自己也跳了河。命运犹如一个无情的魔鬼,对有才施加了诅咒,使得他不能把握住生命的方向。在作家王小忠的笔下,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在时间的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但每一件偶然的事件,却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活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揪心的痛,困在迷雾中不能实现生命的自由。洮河沿岸的人民“坚守理想、守护河流的同时,也朝着连自己都不可预知的方向前进着。”《三条河流》《洮河源笔记》中,作者反映了当下洮河流域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改变,旅游业、采砚业等新兴的经济模式逐渐兴盛起来。纵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不断消逝,那些祖先们留下的生存之道仍然适用。《大棚蔬菜》一文里,作者叙述了年迈勤劳的安才让夫妇固守生存的道理,无视他人的投机取巧,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承包大棚,用心种菜,经营自己的生活。

        散文集《洮河源笔记》中,作者讲述了洮河沿岸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生存故事。作者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美化生活,而是将潜藏在洮河沿岸深处的秘密一一揭开,凸显生存的驳杂,人性的丰富。正如雅斯贝斯所言:“人只有在与其他实存的精神交往中才能达到他本然的自我。”沿着洮河行走的日子里,王小忠打开自己紧闭的内心,真诚介入边地生活。切身与边地的人和事互动实践,不仅让他能够缩短与故土的距离,展现洮河流域人民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精神面貌,也能让作者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己的出走和回归。

        对比王小忠的散文集《黄河源笔记》《浮生九记》,可以发现作者在《洮河源笔记》中对现实的介入采取理性的态度。王小忠曾坦言:“我不否定我所有有关洮河源的真实性,但也没有放弃有些情节的虚构。我不想纠结,我认为散文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所经历的真实,只要写出真情、真诚、真实;只要写出人情味、世俗味、烟火味,我想就够了。”散文集《洮河源笔记》中,王小忠抛开了单纯的叙事抒情表面,很好地处理了事情真实、情感真实、心理真实,从而使得作品能够凸显深邃的真实,散发独特的韵味。

        个体一般具有很强的移情能力,不能摆脱原有的内在经验,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因为“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由于社会的变迁,洮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生存方式被打破,生存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人民的心理状况发生了改变。王小忠对平凡人物的人生投以理解的目光,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轻易妄加指责和批判。

        《光阴下》一文里,作者叙述了命途多舛的陈木匠陈兵的故事。年轻时候的陈兵原本是江南一带中医世家的孩子,曾行医看病。但是却因为没有专业行医证书被病人告发后入狱。出狱后的陈兵娶妻生子,但是妻子却长期抱怨生活的不如意。离家出走的陈兵返回老家之后,发现只剩下对他感到陌生的女儿,于是再次离家。最终陈兵流落到洮河流域的小镇上,将女儿也接到自己的身边。可是父女之间存在深深的隔阂,无法填补,陈兵与女儿陈丽娟之间不断上演爱恨纠缠。几年之间,陈兵经历了母亲的去世,寻找跟别人私奔的女儿,经营酒吧失败等一系列的事件。面对破败不堪的人生,陈兵不断为了自信地活着而努力奔波,但却不小心在途中迷失了自己。因为学生陈丽娟的原因,从教的王小忠与陈兵发生了联系。作为陈兵人生中的插曲,王小忠一度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感到不满。但我们看到王小忠没有以全能视角将陈兵的复杂人生呈现出来,而是以限制视角叙述了一些相关的事件。作者最终明白陈兵人生经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对其做出简单的评判,反而在内心承认和理解陈兵,并且为其祈祷祝福。陈兵身上固然有可恨可憎的一面,可是也有不屈不挠自信的一面。在王小忠的笔下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之分,他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将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一同感受斑驳陆离的世界和庞杂的人性。“当我们注视着悲剧的时候, 我们便超越了生存的界限, 从而也就获得了解脱。”尽管边地人民的实际生存环境动荡不定,生命布满了伤痕,但正是因为边地人民在无尽的生活中直面生活的苦难,直面惨淡的人生,千方百计地与生活百般纠缠,才使得生存充满了意义。

        生活的河流并不是泾渭分明,更多的是纵横交错,千回百转。兜转在漩涡之中,理清生活的逻辑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作家王小忠深知生活的本真模样更多的就是“一地鸡毛”,很难讲清道理。《洮河源笔记》中,王小忠不是以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叙述洮河沿岸的故人故事,而是以平和冷静的姿态贴着生活书写。尽管作者保留自己的立场,但是他不会轻易的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做出判断,或者任意贴上标签;而是呈现给读者真实的生存样态,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唤起读者的思考。

        王小忠坚持认为:“文学终究不是喊不平、抱怨、仇恨、厌世的,而是让人在自由、平等、包容、理解中更加热爱生活。”《洮河源笔记》里不时流露出一丝丝悲凉的气息,但作品的底色却是温暖明亮的。王小忠沿着洮河行走,书写对人世的哲思,寄托其对洮河这片天地的深沉的爱,对人民生存的深切关怀,饱含着深沉的情思,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歌曲,留下久久的回响。


原刊于《西安晚报》2021年11月4日

高娟娟.jpg

        高娟娟,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小忠2021120.jpg

        王小忠,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甘南草原》、小说集《五只羊》、散文集《浮生九记》《黄河源笔记》《洮河源笔记》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散文精选集》《2013青春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精选》等十余种选本。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红豆》年度文学奖·小说奖、散文奖,《莽原》年度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等。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269阅读 37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