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鸿:擦肩而过的风都是故乡的风——评阿米拉果诗集《擦肩而过的微风》

本站原创 曾晓鸿 2022-06-19发布

微信图片_20220619153026.jpg                   

        若尔盖、马尔康,一个是草原,一个是山地,这两个都是阿米拉果的故乡。

        在汉语里,所谓故乡就是一个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就我个人来看,作为一位诗人,却有两个独属于自己的故乡,一个是出生长大工作生活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一个是赋予自己美好向往和憧憬的内心里的主观世界。

        阿米拉果和我一样,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北方牧人称之为“察科”的叫马尔康的谷中之地。之所以称马尔康为“察科”,是因为这个地方海拔只有2600多米,相对于北方牧区显得十分炎热(察);这里四面环山,梭磨河自东向西穿过狭长的小城,比起北方辽阔的草原,马尔康真的是一个十分狭窄(科)的袖珍小城。


                小城实在太小

                婴孩的降生

                都经过汪医生的手

                不幸死亡的消息

                都悬挂在街角的告示栏

                新人的婚礼

                都在金珊瑚舞厅举办

                晚饭后的散步锻炼身体

                都是围着梭磨河走

                一圈又一圈


                小城实在是太小

                茶馆里的流言蜚语

                在每个人的耳朵里奔跑

                寥寥几个美人

                每天行走在小城的眼里

                ——《小小的城》


        这是每个马尔康人都经历过的生活日常,阿米拉果用诗的语言将它们记录了下来,生动逼真。

        小城虽小,但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且植被很好,四面山上绿树成荫。周遭的蓝天白云绿树青山,是一个不由得你不赞颂的地方。


                我喜欢从窗口看远景———

                山、 河、 溜长的小城

                太阳、 月亮、 星星、 流云

                雨、 雪、 风、 树、 小鸟    

                它们  明亮了又暗淡

                升起了又落下

                丰盈后又枯瘦

                来来往往或一去不返

                像卷起尘土的风

                过后  安静新颖

                多想和你

                重新相认

                ——《窗口》(一)


        巧的是,我和阿米拉果是同一天成为马尔康市民的,她从部队退伍到马尔康,从战士变为税务干部;我则是从乡下走进报社,从教师变成了新闻记者。她站在自己房间的窗口眺望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小城:


                我从窗口眺望

                太阳怎样一步步登上神山顶

                屏息凝神  一下子跃入

                湛蓝、 渊阔的天海

                日复一日  光芒万丈

                仿佛是一颗刚出炉  崭新的太阳

                巍峨葳蕤的阴山和阳山

                黄了又绿了

                仿佛死过又活了

                不眠不休的梭磨河

                涨了又消、 清了复浊

                仿佛纳五谷的身躯

                罹患疾病又自然愈合

                山和水在夜里  被灯光装饰的缤纷多彩

                仿佛慈祥的老祖母  歪着头

                任小孩涂脂抹粉

                满头插花

                而太阳很高很远  他们够不到

                ——《窗口》(二)


        这首《窗口》(二)颇有狄金森的感觉。狄金森也有一首写太阳升起的诗:“每一次都是一条缎带/教堂的尖塔漂浮在紫水晶中/像松鼠奔跑一样的新闻/群山摘掉了她们的帽子/食米鸟开始鸣叫/此刻我轻声自语:/‘那一定就是太阳’……”而阿米拉果看到的是:“太阳怎样一步步登上神山顶/屏息凝神  一下子跃入/湛蓝、 渊阔的天海/日复一日/光芒万丈”。

        忙碌了一天的太阳要下山了,狄金森看到:“似乎有一道紫色阶梯/穿黄衣的小男小女/不断地向上攀去/直到翻越过边界/一位灰色衣袍神父/轻轻关上黄昏栅门/领走他那些信徒。带着宗教的神秘//”,而阿米拉果看到的则是太阳下山后的马尔康的景、马尔康的夜和马尔康城独特的感受:“和水在夜里ꎬ被灯光装饰的缤纷纷多彩/仿佛慈祥的老祖母/歪着头/任小孩涂脂抹粉/满头插花/而太阳很高很远  他们够不到//”满含人文的关怀。而最后这句“而太阳很高很远  他们够不到”提升了这首诗的空灵度。凸显出峡谷之城的幽深,城里人的与世隔绝和与世无争的恬淡与无奈。

        “谁不爱故乡,可总有逃亡。”顾城的诗表达人们离乡背井,并不是不爱故乡,而是故乡的贫穷抑或诸多不如意,人在他乡,心在故乡,如此直到落叶归根。而阿米拉果则不然,她深居故乡,用双眼静静凝视,她用双耳静静的聆听。

        对大自然的关爱就是对人类自己的关爱。大自然对人类的关爱是无私的,同时,她也要求人类遵从她的法则,服从她的意志,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一只狸猫下了山进了城,被阿米拉果碰见:


                清晨  天光微亮

                我沿着梭磨河跑步

                眼前突然蹿出一只狸猫

                朝着刀削斧劈的悬崖

                攀爬上了山林

                我的内心惊叫道: “小心啊ꎬ

                慢点啊!

                天快亮了

                人类就要苏醒

                快跑吧

                趁着人类醒来前

                趁着天光漫散前

                朝着山林最深处的黑暗奔跑吧ꎮ”

                狸猫跑了


                山坡上哪家的看门狗跟着吠叫起来

                也许

                也许

                有一天  再见到狸猫下山

                我只需说声: “嗨

                狸猫先生”

                然后

                各忙各的

                ——《狸猫下山》


        《狸猫下山》充分体现出阿米拉果对大自然和人类发自内心的关爱关注,赋予诗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人类自脱离自然母体开始,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它拼命地挖掘、搜刮大自然的财富,造成两者间的冲突与对抗;另一方面,被客体化以后的它,个人与群体构成了互为地狱的宿命。人类的生存状态显得十分尴尬,想竭力向上飞升,却又被大地的污秽、庸俗所牵扯,深陷于淤泥之中。这种生命的两难带给人类的是人格分裂的恶果。

        “城市兴许是一头贪婪的母兽/ 为着养育密密麻麻的孩儿/ 它饕餮膨胀/ 枝蔓更生/ 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远方延展”随着城市化的到来诗人已经注意到了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这种困扰,这种城市化也使得阿米拉果意识到“所有的路都通往他乡/ 所有的他乡都通往故乡/ 所有的故乡都通往寂灭” (《路》) 故乡将随着城市化而慢慢消失,人们将不得不在饕餮、 膨胀的城市里生活,我们既渴望发展,但又难以舍弃自己的故土,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对自然的搜刮,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总有一天会得到来自大自然的确切的答复。

        无处安放的肉身,灵魂总在四处漂泊。“梦里不知身是客”“且认他乡作故乡”的游子,再回到若尔盖时,“馒头似的碉堡山变得越来越矮小/大街上的房屋像家中骨骼走样了的老人/旷达又慈祥/后来 碉堡依然矮小/房屋葱茏茂盛 越长越高/像雨后草地上突然冒出的各色蘑菇/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  坐上车去了远方/我曾经的家已找不到一砖片瓦/只有记忆中的一棵树//”。

        “还生长在原来的坡地上  让人不忍相认/岁月倏忽/若尔盖成了我熟悉的陌生地方//” 。

        不仅人失去了故乡,连地方都失去了她的名字:

        比如这首:“卓克基丢掉了地名/丢掉地名  就丢掉了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丢掉土生土长的人 就丢掉了他们嘴里最温暖的名词/和 “至高无上” 最亲的乡音/丢掉乡音  就丢掉了丹达轮寺和土司官寨/丢掉寺庙和官寨  就都丢掉了词语上的故乡/像山岗上那些空屋  丢失了寨名和房名《失去的名字》”卓克基原本发音为“确泽”,意为“至高无上的殊胜之地”,不知什么时候,它变成了“卓克基”,桌子的意思。

        这是诗人对传统文化日渐消亡的担忧,这样的忧虑也体现在她的《马的忧伤》里:“很久得不到野马的消息/小马驹找不到像样的骑手/见惯不惊的 “铁马” (摩托) 不能成为朋友/围着水草的铁栅栏挡住四方的马蹄/牧人越来越衰老  变得漫不经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甚至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在现代化科技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远的今天,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好事远是坏事,人类究竟何去何从?

        和其他小城一样,马尔康也经常无缘无故的停电,而停电可以让人的生活停摆。若干年前,现代生活方式进入山区,人们尽享现代生活的方便快捷,人对现代化物质的依赖越来越强,相应的,人类社会也变得越来越脆弱。


                停电

                也有不告知的时候

                猝不及防地停电

                茫茫然置身于黑暗中

                仿佛整个世界转身离去

                当然  在白天遇上停电

                是另一番景象

                饭不及熟  水不及开

                电视中的画面遁形

                音乐戛然而止  没有伏笔  没有尾音

                像一剪刀剪下的纸张

                电脑屏幕 “咔” 一声闪光、 黑屏

                你愕然的脸

                映在屏幕上

                停电了  整个人顿时紧张

                接下来怎么办?

                越是依赖

                越是无助

                ——《停电》


                眼睛放慢奔跑的速度

                停留在爱人脸上  刚好

                拨旺一团火

                头脑疏通拥塞的通道

                腾出的空间  刚好

                发酵出诗句

                至于闲出的手  刚好

                织一条彩色的围巾

                握一握伸过来的手

                ——《没有网络的日子》


        这首诗呈现的是离开现代化物质生活后的状态,人是不可以被物役使,但现实却是人人愿意被物役,被“异化”。这是阿米拉果对现代化的物质社会的一种反思,包括《玩手机》。

        阿米拉果的诗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就和她本人一样,恬淡自然,朴实无华。她用平静的心表达自己关于人类,关于自然、关于传统、关于现代化的认识和看法,这是她所独有的特色、独有的诗美,在诗坛混沌迷濛的今天,这点尤显弥足珍贵。


曾晓鸿.jpg

        曾晓鸿,藏族,1965年生于四川马尔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阿坝州戏剧家协会主席,阿坝州藏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阿坝州大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三联生活周刊》《民族文学》《西藏文学》《中国西藏》《四川画报》等杂志发表有小说、散文、诗歌、随笔和摄影作品。出版有小说集《猎人登巴与夏月家的姑娘》、旅游文集《畅游阿坝》《玩转阿坝》《古羌胜地—茂县》和人物传记《雪山土司王朝——卓克基土司索观瀛传》等。

阿米拉果1.jpg

        阿米拉果,女,藏族,2007年开始写作至今,作品散见《星星》《九月》等刊物,入选《她们的诗歌》《阿坝州文库诗歌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藏族卷》等选本。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654阅读 49 编辑:刚杰•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