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婧:为时代而歌——新时代十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回望(诗歌篇)

《中国民族报》2022年8月5日 邱婧 2022-08-07发布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诗歌创作一直很活跃,以其丰富的话语样态绽放于我国文学的百花园。

        新时代10年,少数民族诗歌繁荣发展。各族诗人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创作出一批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展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新貌。


多措并举  少数民族诗歌蓬勃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态势与党和国家对各族作家的培养和文学制度建构息息相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重视各族文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2016年),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2021年)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先后举行,对新时代文艺工作和各族文艺工作者提出新要求、新希望,推动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蓬勃发展。

        同时,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视和对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还体现在文学创作会议、文学评奖、期刊编选等诸多方面。2019年,由中国作协和国家民委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重点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历程,研究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举措,团结带领全国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开创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新局面。自1981 年创立的国家级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历届评选中共有 167 部诗集获奖。新时代10年,“骏马奖”共评选了3届,包括张远伦、冯娜、崔龙官、依力哈尔江·沙迪克、曹有云、李贵明等在内的一批优秀诗人获此殊荣,获奖作品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对时代不同角度的想象和书写。

        在文学出版方面,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出版扶持专项成果之一《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负责的《金石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年度精选》等,均结集出版了少数民族诗歌作品。这些作品以年度申请及年度选集为主要模式,既有诗人新作,也有在主流文学报刊上发表后的精选作品,展现了少数民族诗歌的繁荣发展。

        另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和四川民族出版社联合编选的《藏族青年优秀诗人作品集》(十卷本)、始于2013年《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原创文学精品译丛》项目(包括《新疆维吾尔族诗歌散文精选》《新疆哈萨克族诗歌散文精选》等诗歌集),也都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成果。2016年,四卷本《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出版,共集纳310位彝族诗人的作品,选编年代跨度近90年,与中国新诗发展史同步,为研究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现代文学以及现代艺术发展历程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10年来,以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也十分丰富,比如“中国新诗百年论坛·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研讨会、四川理塘“仓央嘉措诗歌节”、广西多民族作家“岜莱诗会”等,既为各族诗人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推出了一大批优秀诗歌作品,展示了少数民族诗歌的蓬勃活力。


反映时代主题  书写文化记忆


        近年来,结合时代主题、体现新时代文学精神的诗歌作品表现抢眼。就脱贫攻坚题材而言,尽管作品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领域,但诗歌方面也不乏佳作。

        《心中的爱——来自新疆农民的颂歌》是新疆麦盖提县的农民诗人与新疆文联驻村作家共同创作出版的诗集,分为“农民写”和“写农民”两部分,形成互文性,既展现了新时代新疆农村的建设成就和农民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特征,表达了创作者对伟大国家深深的爱。重庆女诗人隆玲琼的诗集《你住几支路》收录了其两年来创作的百余首诗歌,记录了她从事扶贫工作中的见闻。另外,贵州作协组织编写的《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诗歌作品精选》也颇受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少数民族诗人没有缺席,一大批抗疫题材的诗歌作品直抵人心。蒙古族诗人查干牧仁在《我们都是沉默的亲人》中写道,“天空宽阔,蓝的空无一物/人间拥挤,遍地是英雄的亲人/你看,他们和她们/正从遥远之地逆行奔赴/替生命负重前行”。广西罗城仫佬族诗人桐雨创作诗歌《呼唤》,并谱曲成歌,表达对武汉疫情的深切关怀。除了作家文学,民间文学的诗歌样式也参与其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开抗疫宣传,用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呈现民族文化记忆和地域性知识上,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也不在少数。回族诗人马占祥的《西北辞》得益于西北大地的馈赠,体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神韵;苗族诗人张远伦的《逆风歌》根植于民族记忆与乡村经验,既有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对自然万物的体恤关注,也有对世道人心的精到刻写;白族诗人何永飞的诗集《面朝雪山》以本位性的角度展示了云南的边地风物,将古老的民间记忆映射到当下的生活实践中;彝族诗人阿赫长江的《燎原》和阿卓务林的《指路经》,均强调和凸显了与凉山密切相关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象征;藏族诗人刚杰·索木东的《堡子》《紫铜马勺》以场景回顾的方式寻找过去的民俗记忆,并同时用开放式的书写观照当下。

        总的来说,无论是对重大时代主题的观照,还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书写,少数民族诗人都坚持从时代、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出发,从脚下的土地出发,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切身感受出发,将自己作为民族的时代歌手和人民代言人的崇高使命渗透到作品中。


全球视野、新工业写作  展现诗歌新风貌


        少数民族文学既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需要对整个人类世界进行观照。新时代10年,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视野和题材不断拓展,引入了世界性文化话题、生态话题,并展示出独具魅力的诗歌样态。

        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纯粹·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收录了诗人近200首优秀诗作,以及他参加国际诗歌活动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吉狄马加所具有的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此外,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车过二郎山隧道》从风景出发,展示了诗人对人类及世界的思索与观察;藏族诗人嘎代才让的诗歌《因此,爱你》通过诗人与儿童的对话,抒写对自然生态和世界的思索。

        在近年来的少数民族诗歌成就中,时代洪流中产生的新工业写作也应被纳入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题材的诗歌作品以其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联,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诗歌来说,20世纪以后一个相当瞩目的现象就是新工业诗歌的出现。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信息化催生新的发展,这也使得诗人的社会身份、个人经验和写作经验都有所更新。他们将最直接、迅速感知到的生命体验付诸笔端,描绘出鲜明的新工业诗歌图景。同时,新工业写作如何融合更为宽广的社会,透视出更为复杂的精神与灵魂,也是他们深入思考和具体实践的重要议题。

        彝族青年诗人吉克阿优在他乡观察社会、体味生活,用诗歌抒发乡愁,反观文化传统;土家族诗人冉乔峰以网络为主要平台进行诗歌生产和传播;冯娜的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则是对边地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深度思考和挖掘。可以说,新工业诗歌展现了年轻一代诗人的诗歌新貌。

        简言之,在新时代文学的话语背景下,少数民族诗歌以深刻的时代主题、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与多民族生活经验,汇入中国多民族文学,反映了10年来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时代特性,是当代文学中值得关注的议题之一。同时,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呈现出开放式的话语特征,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原刊于《中国民族报》2022年8月5日

微信图片_20220415102002.png

        邱婧,女,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多民族文学。曾多次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国外社会科学》《扬子江评论》《民族文学》《文艺报》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出版文学评论专著数部。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104阅读 45 编辑:刚杰•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