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文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藏族文学以宗教宣扬为中心不同,当代西藏文学关注世俗人生,刻画社会主义新生活,展现西藏的现代化历程,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进程,在文化和精神领域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新世纪以来,西藏作家立足雪域大地,关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不同层面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挖掘时代的新变,展现普通人民的生活,弘扬各族人民同心共铸伟大中国梦的时代之音。
书写民族历史,展现民族发展历程,是西藏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上世纪80年代,降边嘉措和益希单增根据自己翻身解放的切身感受,创作了《格桑梅朵》《迷茫的大地》《幸存的人》等作品,展现西藏和平解放的艰难历程,描绘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幸福生活的图景。这些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昭示了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以文学的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秉承降边嘉措、益希单增等老一辈作家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展现民族发展进程,自觉地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层面上书写时代变革。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以普通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为中心,刻画了近半个世纪西藏的历史风云巨变和社会人文变迁,通过对政教合一统治的否定展现了其对西藏历史发展的理性审视,从中传达出智性之光。作品涉及西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叛乱,肯定西藏民主改革带来的崭新变化,并通过对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描写,呈现了藏汉人民团结御辱,共同捍卫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的历史图景,显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伟团的长篇小说《东山顶上》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展现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70年的社会巨变。作品围绕农奴出身的格桑梅朵、格桑德吉两姐妹翻身解放的经历,以及她们与解放军战士怡高远和贵族少爷巴鲁云丹的爱恨情仇,描摹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全民脱贫的伟大历程,刻画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密切相连,抒发了藏汉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崇高情怀。作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将一家三代人的成长经历融入到西藏的发展历程之中,展现和平解放给西藏带来的巨大变化,描绘社会主义新西藏曲折而又坚定的发展历程,并将个体的发展与党的领导、民族的解放和繁荣结合起来,构建起国家与个人的关联,指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符合西藏各族群众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尼玛潘多的《紫青稞》将西藏农村的变革放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去审视,通过对女性出路的描写和对农村新的精神力量生长的关注,刻画了社会转型期西藏乡村真实的动态。作者有意将家乡的变迁与整个时代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西藏的发展融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之中。
关注现实,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是当代西藏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的西藏文学扎根大地,积极介入现实,关注时代变化之脚步,以有效的路径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文学话语,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鹰萨·罗布次仁的《西藏的孩子》以纪实手法,讲述西藏内地班孩子学习成长的经历,既呈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又展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互融;同时,通过细致的书写展现了国家对西藏教育的关心与支持,从深层次上歌颂了民族团结、建设美好西藏的精神。杨年华的报告文学关注祖国边疆普通群众的心灵世界,彰显了雪域高原人民扎根边陲、一心向党、守卫祖国的赤诚之情。《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写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在父亲的带领下放牧巡山,守护数千平方公里国土的事迹。《国旗老阿妈》写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被称为“国旗老阿妈”的次仁曲珍50年来始终坚持用升国旗的虔诚方式,来表达自己朴素的爱国情怀。次仁罗布的创作关注普通藏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他们在红尘中的喜怒哀乐,呈现出与时代共振的美好探求。同时,他还将笔触延伸到祖国内地,聆听和展现时代之音。其长篇报告文学《废墟上的涅槃》关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脱贫攻坚工作,讲述了甘家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光明村种植花椒致富奔小康、卯家湾建设安置点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事迹。次仁罗布扎根生活,以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广阔现实为依据,书写了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呈现了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云南昭通脱贫攻坚的政治实践,彰显了少数民族作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繁荣的建构。白玛娜珍的儿童文学作品集《高原上的小星星》通过对乡村儿童成长之路的刻画,展现了西藏基层生活面貌,传达出时代的新变。吉米平阶的报告文学《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叶巴纪事》等作品细致展现西藏基层县村的脱贫攻坚之路,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对推进西藏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诗人陈人杰对西藏满怀深情,他援藏三届又调藏工作,从江浙水乡来到雪域高原,他的诗作关注雪域大地的新变,其诗集《山海间》既有对故乡的不舍和思念,又有为雪域大地奉献的豪情,写出了山与海的深情,体现了藏汉人民彼此相依、山海相融的高远情怀。
藏汉作家互融共同助推西藏文学的发展,是西藏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上世纪50年代西藏文学的开拓时期,就显现出了西藏文学的这种独特气质。擦珠·阿旺洛桑的《欢迎汽车之歌》《金桥玉带》等诗作描摹雪域高原发生的崭新图景,写出了藏族人民在解放军到来时的喜悦心情,蕴涵着鲜明的时代情绪。徐怀中、刘克、杨星火、周艳炀等进藏汉族作家也在其作品中颂扬中国共产党给西藏带来的新变化,呈现出了藏汉人民共建新西藏的情怀。而1980年代西藏文学的辉煌图景也是由藏汉作家共同铸就的,扎西达娃、色波、通嘎、索穷等藏族作家的创作与马原、金志国、吴雨初、马丽华、于斯、子文等汉族作家的创作相互辉映,使西藏文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势头。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继续秉持着多民族作家共铸新辉煌的风貌。一方面,次仁罗布、白玛娜珍、格央、央珍、尼玛潘多、班丹、白玛央金、沙冒智化、纳穆卓玛等藏族作家的创作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气质和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他们突破本土观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野上书写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陈人杰、陈跃军、敖超、张祖文、刘萱、高宝军、马相村、张琦等汉族作家笔蕴深情,从不同层面展现西藏的人文历史风貌和现实图景,和藏族作家一起绘就了西藏文学的多元图景。当然,除了藏、汉族作家,其他各个民族的写作者也纷纷贡献了佳作。
藏语文学创作和汉语文学创作是藏族文学创作的双翼,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汉语创作交相辉映,共铸西藏文学的璀璨风貌。新世纪以来,不仅汉语文学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如加央西热的报告文学《最后的驼队》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鹰萨·罗布次仁的报告文学《西藏的孩子》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藏语创作方面,扎西班典、次仁央吉、伍金多吉、平措扎西、旦巴亚尔杰在新世纪后都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他们以优雅的藏语从不同方面展现西藏的人文风情及时代变迁。如旦巴亚尔杰以藏北草原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创作根据地,他的长篇小说《昨天的部落》写出了草原的深邃、阔远,也写出了牧民的生存状况和他们的精神追求。次仁央吉的短篇小说《山峰云朵》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西藏农村的社会面貌,着重表现西藏基层教育情况,讲述巴桑普尺老师将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倾注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无私奉献,在贫困落后的地方点燃起知识的火炬。其长篇小说《花与梦》反映了农村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的心路历程和精神磨砺,写出了她们的精神追求,并将西藏的社会发展历程与祖国内地相映照。此外,艾·尼玛次仁、多杰次仁、朗嘎扎西、拉央罗布、格桑占堆、旦增尼玛等年轻的藏语作家,以及用藏汉双语进行创作的沙冒智化,他们关注当下,有着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同时注重对文学表达技巧的探求,显现出藏族文学创作的新鲜活力。西藏作家用藏语和汉语两种书写方式,写出了他们对雪域大地的深情,也传达出时代的乐章,构筑出西藏文学的多元风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广大的西藏作家自觉地将中华文化作为心灵归属,展现西藏的现实生活,发掘时代的声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精神引领作用。新世纪以来,西藏作家赓续已有的文学传统,放眼崭新的时代生活气象,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们将文字写在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不断开拓艺术表现的领域,从不同层面揭示西藏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密切关系,创作出兼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其他省份的文学一起绘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学的图景。
原刊于《文艺报》2022年8月8日
徐琴,女,文学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学术专著《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书写——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