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岩:一段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读尕藏才旦长篇小说《红色土司》有感

《新世纪甘南文学作品选2001-2021》汉文版 冯岩 2023-10-25发布

1698200954711816.png

《新世纪甘南文学作品选2001-2021》汉文版、作家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前后,一批展现与反映中国革命战争岁月与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应运而生,频频出现在广大观众、读者的视野之中。比如电影《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大决战》、《大转折》、 《大进军》以及电视连续剧剧《长征》、《日出东方》、《巨人握手》《解放》等优秀的影视剧,正是在这种红色浪潮席卷文坛之际,我省著名藏族学者、作家,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点领衔导师尕藏才旦先生却另辟蹊径,独具慧眼,围绕红军长征期间发生在甘肃本土的真实历史人物“红色土司”杨积庆烈士的感人事迹,潜心创作出了《红色土司》这部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立意高远而又忠于历史、生动感人的长篇力作。作为一部“还原历史真实”的庞大史诗,相信它会给方兴未艾的红色系列作品再添新彩!

可以想像,由于年代相隔较远,历史记载有限,写这部书无疑有很大的难度,选取的题材也具有很大的挑战,当然也会给读者带来许多的期待。最近几天以来,在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拜读《红色土司》这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被书中一个个真实丰满而又鲜活高尚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故事情节所牢牢吸引和深深震撼着。我觉得,与前不久刚刚读过的著名藏族作家阿来的《格萨尔王》相比,二者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一个是反映天神格萨尔王的成长故事的长篇鸿著的话,另一个则是再现重大历史题材与革命英雄的长篇巨作他们的作品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在实现全球化多民族文化交流与对话,融合作品的文学性与人类学方面走出了成功之路。他们不仅仅是民族的、地域性的作家,同时也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作家。

刚刚读完《红色土司》这部作品之后,笔者稍稍梳理了一下,谈如下几点不大成熟的感受。

《红色土司》很好地把握了历史与文学、真实与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真实的忠于历史原貌,再现当年历史事件,而又不仅仅 拘泥于历史事件本身,做到了精心构思、巧妙布局、纵横交错、波澜壮阔的高远立意与引人入胜的审美艺术境界。

一部作品所以具有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成功而真实的再现和重温了生活的实在面貌。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曾在一篇评论中说过 :“文学与历史有着极为深刻的血缘关系,面对历史,文学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实录传统”。对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人们总要首先追问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史料的真实,并以此作为评判其真实性的重要标准。在很长时期里,史是第一位的,文是第二位的,所谓历史题材的创作,或是借用文学的形象魅力普及历史知识,或是“演义”历史故事,以“还原”、“复活”历史的“本来面目”。笔者以为,尕藏才旦先生的《红色土司》很好的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他非常自然和巧妙的把历史与文学、真实叙事与虚构情节融为一体,做到了你中有我,我只有你,水乳交融。在重温红军长征历史,团结各族民众,开展党内斗争的来龙去脉的大背景下,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对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命运作出历史性的深层次思考。宏大的主题,高远的精神以及开阔的背景乃至感人的细节描写,不仅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也使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个个形象突出,情节也很生动,读起来津津有味,无疑是当下一部难得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与弘扬主旋律、讴歌民族英雄的红色礼赞。

读这部小说,给人最深切的感受是故事情节既真实生动,历史背景又不那么枯燥乏味;整部作品既凸显了红色系列作品应有的思想性、政治性与历史的厚重感,又体现了长篇小说推崇的文学性、可读性和小说的感染力,在《红色土司》中,文学与历史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相辅相成,互为照应。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很好的把握住了“实”与“虚”的尺度,坚持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所谓“大事不虚”是指要科学地反映历史真实,不能随意改变已经发生的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本质 ;而“小事不拘”则是为了解放作家、艺术家想象力,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家必须要深入生活,那么,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家同样必须深入历史、感知历史。在拥有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与创作经验积累,才能进行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尕藏才旦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边地生活体验和敏锐洞察力的作家。他善于把握与准确表现藏族人的文化精神与独特的民族性格,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也是值得我所学习与尊敬的文学界前辈之一。

作品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活生动,血肉丰满,且充满智慧与人性、佛性光芒的民族历史人物的感人形象,包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和高瞻远瞩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这也是小说本身特有的阅读亮点及其魅力之所在。

长篇小说《红色土司》在忠于红军长征时路过甘南卓尼一带时所经历的历史线索与真实背景的前提下,坚持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生动的表现了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坚韧不拔、刚直不阿的民族性格,显示出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洮岷流域的神奇魅力。作者满怀激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着力刻画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卓尼土司南杰、活佛桑热仓、仓官丹正以及流浪汉嘉洛等一系列性格正直刚毅的藏族英雄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还用心描述了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以及党内极左主义分子张国涛等红军领导人的形象,还有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南杰土司的母亲、妻子金花、藏族同胞万玛措、茨仁玛等个性色彩浓郁、为人善良朴实的中国女性人物的美好形象,从她们的淳朴、善良到坚贞不屈的性格乃至思想感情,使人感到由衷的敬佩。书中所刻画的各种人物,命运与性格大都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很能打动人心。从不同人物的兴趣爱好和办事规矩等等点滴细节中,都打上了地域文化与民族历史的深深烙印。可以说,小说《红色土司》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物见长,有别于过去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模式,无论是可亲、可敬的革命领袖、藏族头人,还是可恨、可憎的反动军阀分子,写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大都很有质感,且相当的出彩。

“以静写动,以小见大”,这是该书的又一特点。小说通过对藏族民俗、草原景物的细致书写,展现出西北高原的悠远广博和民风民俗的淳朴亲切。

作为藏族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多年以来,尕藏才旦先生对本土文化有一种特别的关爱与执着。《红色土司》体现了藏族人独特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体验,着重从本土资源中寻求和挖掘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与创作素材,致力于藏学、地方史及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民族民俗的研究。在他的心灵深处,始终藏有一个情结,那就是故土、民族情结与边地的写作经验,由此,全书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地域文化信息。作品所展现的是一部活生生的藏族社会生活素描画卷,把我们带进了那个特殊岁月惊心动魄的生活情景中。特别是对藏族人的生存背景、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民族心理、民族风俗的细腻描写,极具有文化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深刻意义。

尕藏才旦先生的小说文体一贯追求散文化的美学风格,广泛采用行云流水样的诗意写作方式也很值得肯定和学习。这与他对文学本身的追求息息相关。无论是小说《首席金座活佛》,还是《红色土司》,都贯彻着“真善美”的创作原则与人生信条,也使读者从中得到不少关于红色历史小说新的审美体验和阅读美感。

也许是笔者曾经有过童年时代在甘南草原生活过的经历,作家笔下的的藏族风土人情及卓尼优美的自然风光格外迷人,山歌“花儿”芬芳,民风民俗淳朴,雪山巍峨神秘,草原流彩溢金。使得全书在时而把剑弩张、激流涌动之时,又处处鸟语花香,山花烂漫,在阅读中达到了一张一弛,疏密有致、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作品体现了对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边缘性经验与地方性知识的展示,读者在阅读时跟随故事情节进展和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心理变化,时而忧心忡忡、惊心动魄,时而又轻松自如,酣畅淋漓,仿佛牵动着周身的每一根神经。

这部作品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有正义感和有一定的精神高度和人格魅力的作家,只要深入生活,脚踏实地,立足民族,扎根故土,胸怀祖国,放眼未来,深挖“生活这口井”,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类的不凡精品力作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建构和弘扬爱国主义、民族核心价值观不断提供有力的精神引导和支撑,让红色主旋律文学永葆勃勃生机和活力!

原载《中国民族》 2011年11月6版

1698200693666845.png

冯岩,女,东乡族,甘肃临夏市人,作家,著有散文集《西部之恋》等,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曾任《西北民族学院报》编辑、主编。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536阅读 25 编辑:刚杰•索木东 岗路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