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医学院副院长米玛畅谈藏医药发展现状和前景

国际在线 2011-09-16发布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的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并日益受到国内外患者和专家的重视。西藏藏医学院副院长米玛就是近年来成长起来的藏医药专家,他对于藏医的历史、现状和前景都了如指掌。

他说,藏药实际上是纯天然的,它所用的药材主要是各类植物,其次是动物的可用药的身体部分,还有少量的矿物质。藏药给人的感觉,首先是纯天然,而且服用方便,因为是成药;还有就是十分经济、性价比高。现在市场上西药有一些是非常的昂贵,特别是在农牧区,乡下的话要买这么昂贵的药有些地方确实在经济上是很有困难的。而藏药的话,一是由于它成本比较低,二是携带方便,用的时候比较方便,第三个就是经济上,老百姓能够承受下来,因此受到欢迎。

米玛说,藏医药虽然有3800多年的历史,解放之前因为种种原因,藏医诊所的规模都很小,藏医专业的医生也好,生产藏药的人员也好,专业人才是很有限的。解放后,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西藏培养了很多现代意义上的高级藏医药专业人才。比如说,西藏政府于1985年在西藏大学成立了藏医系。西藏大学的藏医系是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藏医药的本科生培养基地。1983年西藏政府又成立了藏医中等专科学校,专门教授藏医相关专业学科。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藏医学校于1989年正式合并为西藏医学院,从此中国有了培养立足传统藏医学运用现代科技拥有现代意识的高层次藏医人才的基地。

米玛是从1985年就读西藏大学藏医本科开始学习藏医藏药学的。目前为止,西藏医学院虽然规模小但是为国家培养了2600多名各种藏医人才。现在这些人才在西藏自治区各大医院、区级医院、县级医院,乡级医院甚至是包括村里的诊所任职施诊。还有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方也有毕业于西藏医学院的学生。可以说,有藏医机构的地方就有毕业于西藏医学院的人才。国家非常重视培养藏医药专业人才,相较起解放前,藏医药人才数量不但增长迅猛,国家也有了现代专业的藏医研究、教学、医疗等机构。现在西藏各个地区都有藏医药医院诊所。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藏医也有了极大改良。原来的藏医医生只需要学习藏医藏药和藏文化,现在西藏医学院按照国家现代高等院校的办学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学习设备,并相应开始了内地医学院所开设的部分课程。因此,藏医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另外,藏医药界的人员伴随着科技发展时代变化,藏药也好,藏医也好都需要发展。研究人员开始采用科技的手段制作藏药。首先是,剂型的改革。原来的藏药剂型有三种,即丸状,粉末状和汤剂,现在已研制成了胶囊制剂还有外敷藏药等等,甚至研制成了藏医的注射针剂。剂型改革也好,药性的独立实验也好,藏医药学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发展路子。

此外,藏医药界与国内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加。内地有六所高校对口西藏医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共同建设学校,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目前有三所院校,一个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还有江西中医学院,还有哈尔滨医科大学,一直和藏医学院合作,除了将西藏医学院的年轻老师派到内地的高等院校去学习,学习他们的模式,学习他们的思路,特别是前面所讲的高科技研究教学手段,将科技的手段和民族传统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将其继承发展发扬光大。还将这三所学校的专家和老师们请到西藏来,给西藏医学院的学生上课,同老师们交流、互通有无。除此之外,西藏医学院在资金、经费等方面也得到了各方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畅谈藏医药的发展之余,作为名医,米玛还为记者如何应对针对高原反应支了几招。

他说,藏医药治疗也好,保健也好,它有四大方法——第一个是起居,第二个是饮食,第三个是药物,第四个是外治方法。首先藏医非常注重起居,游客从低海拔地区氧气非常充足的一个环境突然到高原这样一个缺氧高寒的环境中来,首先必须注意自己的起居,也就是自己的行动。不要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要保持心平气和。初入藏的头三天必须要休息好,心里面也不允许有这种急躁或者说恐惧的心态。其次,在饮食上面也要特别注意,西藏雪域高原也有自己民族饮食的特色,不要一开始就食用高原上这种蛋白质含量高的,热性的食物,要慢慢的适应。比如说青稞酒,还有牦牛肉还有酥油,如果以前没吃过的话,你要慢慢的适应。还要控制饮食,不要过量或一点不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三,藏药中也有缓解高原反应的药。不一定特指某一种,每个医生有自己独到的用法。进行外治的话,比如游客高原反应头痛不舒服的话,藏医也有一些类似火酒疗法、按摩推拿疗法等等比较简单的外治方法。用这四种方法来缓解高原反应是非常有效的,而最关键是前两个,即饮食和起居是最重要的。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788阅读 20 编辑:华锐·索南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