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专访之四
桓贡,堆绣布艺的奢华与美丽
黄南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桓贡
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是远近闻名的热贡“堆绣村”,以佛画为主要内容的堆绣,藏语称为“规唐”,意为用绸缎制作的唐卡,它是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艺人们将艳丽的五彩绸缎经过精心的裁剪、细心的熨烫和粘贴拼接,成就了一幅幅做工考究、色彩艳丽,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佛教艺术品。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在从事着堆绣艺术品的加工制作,桓贡,是这些年轻的堆绣艺人中出色的一位,他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热贡艺术堆绣项目的传承人。
<一>
采访桓贡,在一个洒满阳光的春天午后,同仁县年都乎村,平淡而朴实的农家院落。桓贡家的二层小楼紧靠路边,站在院外的马路上,便可见到小楼琉璃瓦拱出的一角,他家新翻修的院子中间是一片开阔平坦的空地,是为了便于制作堆绣而专门留下的空白场地。
桓贡1969年出生于同仁县年都乎村,他的父亲久美是当地一位久负盛名的热贡艺人,他12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堆绣,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以及自己的勤学苦练下,很快掌握了堆绣的制作技艺。桓贡18岁的时候开始独立制作堆绣,时隔多年,他仍能清楚地回忆起自己完成第一幅堆绣作品《释迦牟尼》时父亲那开心的样子,那幅画被送给了当地的一位活佛。他的第二幅作品被父亲的朋友带去北京,敬献给了当时还健在的第十世班禅大师。
从艺30年,桓贡总会想起他最满意的作品,那是至今还收藏在同仁县麻巴寺院里一幅叫做《无量佛》的堆绣,总面积达720平米,可以称得上是热贡艺术有史以来最大的堆绣艺术品。桓贡清楚地记得,1996年的农历3月,同仁县麻巴寺院需要定制一副晒佛用的大幅堆绣,村里的老人们挑选了一些堆绣艺人,推荐到隆务寺夏日仓活佛那里让活佛挑选,活佛和他的老师在这些艺人中间选中了他。
农历6月,桓贡和他的弟子们在辛苦忙碌了三个多月后,完成了堆绣的制作。村民们到旧时晒佛的地方去清理开挖晒佛台,第一天清理出了一片地方,第二天早晨再去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他们依稀看到了无量佛的影子。到了第一次正式晒佛的日子,金黄色的幕布拉开,堆绣上方居然出现了一道半圆的彩虹环绕着佛像,在活佛念经开光之后,卷起幕布的时候,人们发现彩虹又变成了长方形的样子,这奇妙的场景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吉兆,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桓贡制作堆绣的高超技艺。
<二>
在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热贡艺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桓贡的父亲久美,久美是最早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青海分会的热贡艺人之一。
久美1921年出生,6岁起入寺当完德,在舅父曲旦的带领下,一边学佛经一边学习绘画技艺。据说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精通绘画、泥塑、堆绣、雕刻、缝纫等,20多岁时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艺人。
关于久美,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久远的故事。上世纪40年代,年都乎寺院为了弘扬佛法,决定由本寺画匠用各种彩色绸缎剪贴制作一幅大型绸缎佛像,久美和另一位高手罗藏华丹担任主要技师,两人互不服气,决定各做一半来比试高低。制作大幅堆绣要先一块一块地绘出图案,再进行剪贴堆绣,分块完成后组合在一块白布里子上。他们俩人各做一半,完成后将两部分对接在一起,居然大小完全相等,尺寸分毫不差,好像出自一人之手,寺院里的僧人和群众们看了无不称奇。
1981年,久美为隆务大寺制作了一幅总面积357平方米的堆绣,那是隆务寺每年举行正月法会时使用的主要佛像。1983年,他又为年都乎寺制作大型堆绣,那时候他已经63岁了,身患重病,为了做好这幅大型堆绣,他让家人背着他到制作现场指导创作,忍着病痛,用尽最后的心血,终于完成了这幅总面积288平米的大幅堆绣,使得热贡艺术家族又添了一件巨制精品,这幅作品完成不久,久美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平淡却光辉的人生之路。
现在久美已经远去多年,但他创造的各类艺术精品,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留在了子女以及人们的记忆里。他在1980年为隆务寺大经堂前厅绘画的《四大天王》壁画至今保存完好,图纹细腻,色彩绚丽,佛像传神的慈悲佛眼,飘然欲飞的仙鹤祥云,威武凶煞的护神金刚仿佛活的一样。1983年,他为年都乎寺院绘制的壁画《东方持国天王》图案复杂、设计精美、用色恰当,是一件巧夺天工的热贡艺术精品,称得上是久美壁画作品的代表作。
桓贡家里收藏着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他的父亲久美和著名热贡艺人夏吾才让、南科、尖措、更藏以及当时的省美协副主席孙书咏等坐在前排,后排是他们稍显幼稚的弟子小夏吾才让、宗哲拉杰、启加、斗格等等,经过多年的磨砺,当初的小徒弟们现在都已成为热贡艺术大师级别的人物。
<三>
桓贡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制作堆绣的过程。堆绣是运用“剪堆”的技法形成的一种塑造形象的艺术,是刺绣与浮雕的巧妙结合,在藏传佛教艺术中最具特色。堆绣的内容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多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为主,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点滴中见绝妙,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画,体现出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桓贡正在制作堆秀
桓贡告诉我们制作堆绣是个精细的活计,首先要在底布上绘出图案,然后按图案的设色选料剪裁,按整体构图一点一点的进行拼堆。大幅堆绣作品的起稿有着很大的难度,要求画师有深厚的功底。画师要根据“造像量度经”通过计算,把一副几百平方米的大画,分别画在数十张乃至成百张的纸上,再逐一地经过制作拼贴,做到天衣无缝。但是以前的人们制作堆绣,都是一针一线地缝上去,这样制作出来的堆绣不怕折叠,而且保留的时间也很长。现在的艺人们制作堆绣,为了省时省力,都采用白乳胶粘贴的方法,把剪好折叠好的布粘在勾描好的线条上,这样做出来的堆绣,一拿到内地就会因为天气闷热潮湿而造成损害、脱落和开胶。
桓贡说他逐渐地意识到,要使堆绣艺术生命力常青,首先艺人们应该具有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应该传承以前父辈们那种用手工缝制堆绣的方法,这样制作出来的堆绣才会更加地精美,也方便人们收藏。他现在已经在开始尝试着这样做了,算是对父辈们的纪念和一种复古的创新吧。
桓贡还创造性地利用天然珍珠来制作珍珠唐卡,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2005年5月,桓贡和他的弟子们用8个月的时间,用了700多斤珍珠制作了一副叫做《金刚手》的珍珠堆绣,被果洛州龙恩寺院收藏。
桓贡制作的堆绣作品
在桓贡家二楼近40平米宽阔的展厅里,我看到了他近年来制作完成的20余副堆绣作品整齐地悬挂着。木架子上堆满了制作堆绣所需要的绸缎布料、剪刀、白乳胶等原料。窗口处悬挂着一件他在2009年用传统缝制法制作完成的一幅叫做《释迦牟尼》的堆绣,我感觉出它和普通堆绣艺术品的区别,人物线条经纬分明,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烈,艺术品的价值就是这样深藏于手工的精巧之中,让我不得不为堆绣这种厚重而华美的艺术叹为观止。
<四>
发扬于隆务河谷的热贡艺术有着代代相传的传统,1979年,黄南州启动了对热贡艺术的抢救与研究,省美协副主席孙书咏组织久美等15名艺人成立了“吾屯艺术”研究筹备组,搜集、整理、绘制热贡艺术。
80年代,久美等老艺人口传手教,把自己的堆绣技艺传授给了桓贡和村里其他爱好艺术的青年,使得堆绣成为年都乎村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副业,堆绣艺术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生活也因堆绣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喜欢堆绣的艺人们正在一批一批地茁壮成长起来,他们不仅是古老艺术的继承者,也是老一辈人生命的延续。
桓贡从20岁的时候开始带徒弟,徒弟们在他这里学习和工作,获取相应的报酬,日子过得清净而安宁。他说在父亲那一代,制作堆绣是男人们的事情,最近几年随着新思潮的冲击,也开始逐渐地招收女徒弟,已经有十几个女徒弟在他这里学过手艺。桓贡还计划开办“同仁县桓贡热贡艺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想招收一批学员把他手中的堆绣技能传承下去,目前正在办理各种手续。
桓贡和他的堆秀作品
为了使热贡艺术发扬广大,桓贡带领村里的艺人走出家门,将热贡艺术带到不同的地方。2002年,他在云南省德庆州香格里拉县制作了一副108米x75米的大型堆绣晒佛唐卡。此外,桓贡还远赴西藏、甘肃、内蒙等地区制作堆绣,为热贡艺术的广泛流传做出了贡献。
辛劳带来回报,2004年3月,桓贡的堆绣作品《三世佛》在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5年9月,唐卡作品《十六罗汉》在“第三届青海中国西部高原之星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他的多幅堆绣作品在青海省的各类比赛中荣获不同奖项。青海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中央电视台以及美国的一家杂志介绍过桓贡和他的堆绣作品。现在他一年最少能接到四五十份订单,常有来自美国、印度、台湾、香港以及西藏、甘肃、宁夏等地的客商和寺院前来订购他的堆绣艺术品。
在桓贡等新老热贡艺人的努力下,年都乎堆绣艺术已经声名远扬,从小小的隆务河谷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青甘川和西藏等地的寺庙中随处可见热贡艺术品,还有不少流传到了印度、尼泊尔、美国、日本等国家,这成为一代又一代热贡艺人为弘扬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所做的一项重要贡献。
艺人们的艰辛和创业成就了堆绣这种奢华与美丽的艺术,神秘古朴的年都乎村落,桓贡和他的徒弟们正以百倍的努力堆绣着属于他们自己勤劳质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