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旺扎西:发现多元文化交汇的西藏

中国西藏网假日版 吴清兰 2010-07-20发布

在未见到次旺扎西之前,我听说他花了10多年的时间,去完成一幅野牦牛的油画。我惊讶于画家的恒心和毅力,更想知道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

在日前开幕的“魅力西藏——首届北京品众油画展”上,我有幸见到了次旺扎西和他的作品《野牛》,我们的谈话也从这张油画展开……

次旺扎西望着自己的油画作品《拉萨河》次旺扎西望着自己的油画作品《拉萨河》摄影:吴清兰

十多年 为了“一只野牦牛”

在当日的油画展上,次旺扎西身穿一件麻布上衣,轻松随意,儒雅、平易近人,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为人师表的亲和,这就是我对次旺扎西老师的第一印象。

次旺老师的《野牛》是本次画展上唯一一幅以动物为题材的油画。

《野牛》画面结构很单纯。白茫茫的雪地里,赫然矗立着一只体格健壮的野牦牛。咋一看,牦牛全身呈黑色,但走近一看,黑中又带着褐色,呈渐变状散开。牦牛身体两侧、胸、腹、尾毛长而密,根根分明。除此之外,并无其它花俏的点缀。而正是这样一幅看似简单的作品,次旺老师足足花了10多年的时间来完成。

“我一直关注西藏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我曾听说过许多关于野牦牛的故事。野牦牛生活在高寒地区,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可是我没有亲眼见过野牦牛。”

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真正的野生牦牛,在创作初期,次旺老师只能凭借他对野牦牛那一点有限的印象进行创作。每完成一张草图,他都会仔细研究许久,再三进行修改。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拿出来推敲琢磨。尽管这样,还是没有一幅能打动他自己的心灵,所以迟迟没有给油画上光。

“后来,我看了一些有关野牦牛的记录片,并亲自见过野牦牛的牛头。那时我才发现,我画的与真正的野牦牛还是有点距离,没有真正的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次旺老师又对草图进行屡次三番地修改。直到10多年以后,他才给《野牛》上光油,为这一幅作品正式“封笔”。这10多年来,次旺老师究竟做了多少次修改和重画,连他自己也不记得了。

在和次旺老师的交谈中,我能感觉出他对艺术的一种执着。这种执着源于他对艺术作品严谨的态度。

次旺扎西的作品《野牛》次旺扎西的作品《野牛》(北京品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关注当代的生活 方能创造出当代的艺术

1980年,次旺扎西来到北京,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接受系统的教育。结束中央民族大学的学习后留校任教,由于他个人生活的原因和一直眷恋着养育他的故土,次旺扎西不久回到故乡西藏。离开喧嚣的都市,次旺扎西一直想在故乡找寻“纯粹的西藏”。

那么什么是“纯粹的西藏”呢?次旺老师把目光投放在家乡壮美的风景上。

本次“魅力西藏”油画展展出的《拉萨河》,就是次旺老师诸多风景画里的一幅。静静流淌的拉萨河水,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和黄色的山恋,画面结构清晰明了。运用光影的对比,突出了山体的轮廓和天空的颜色。

站在自己的作品前,次旺老师告诉我:“在实践中我发现,欧洲的油画风格不太适合来展现西藏的风景,所以我觉得应该在手法上进行一些调整。在这幅画里,我就运用了强烈的光影的对比,单纯的色彩去尝试展现西藏的特色。”

次旺老师油画风格上的转变,是在他从挪威留学之后。

次旺扎西的作品《拉萨河》次旺扎西的作品《拉萨河》(北京品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1999年,次旺扎西获得挪威和中国西藏大学合作项目的奖学金到挪威留学。在此期间,次旺扎西以访问生的身份,在挪威奥斯陆地国立美术设计学院参加了为期半年的一个交流项目。半年后,他正式向学院申请研究生学历的学习,攻读视觉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2月,次旺扎西毕业后回到西藏大学,继续他的执教生涯。

欧洲国家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次旺老师对寻找“纯粹的西藏”艺术的看法。

“我过去比较重视西藏本土的特色,但是留学回来后,我的观点有所改变。其实所谓的本土现在已经不再是一种孤岛似的本土。它也在受全球化的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现在我在关注本土的同时,不排斥表现外来文化。过去我一味地想寻找‘纯粹的西藏’,其他的东西我不会表现。现在可以说我的心态更开放,也更包容了。”

对当代的西藏艺术创作,次旺老师的观点是:“关注当代的生活,才能创造出当代的艺术。如果摒弃了当代的东西,我觉得它就不是真正的当代艺术了。”

次旺扎西的作品《拉萨河》(局部)次旺扎西的作品《拉萨河》(局部)(北京品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发现多元文化交汇的西藏

如今,艺术媒介的形式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油画、水彩画、摄影甚至是影像,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艺术媒介。不同的艺术媒介,给观者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各有千秋。对于艺术创作,次旺老师持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他说:“我不会称自己是油画家,因为我还会运用一些其他的媒介来展现西藏的当代艺术,比如摄影。”

《香格里拉系列》无疑就是这当中最典型的一个。

在《香格里拉系列》里,次旺老师用真人扮演静态画面,来重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中的四个场景:《进城》一和《进城》二、《朝圣》、《牧羊人》。

在《香格里拉系列》之前,次旺扎西一直是用油画和素描这类的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这次他邀请模特扮演静态画面,以摄影的形式来展现,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

“任何东西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成了一种艺术品。这次用摄影来展现,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以前用油画和素描来表现我想表达的东西,最近也开始用摄影和视频影像来进行一些新的探索。《香格里拉系列》这组作品,我直接用摄影来传递。但它不单是传统的摄影,而是运用摄影的手段,对过去一些作品的画面重新进行组合,用新方法来表现当代社会的一种状态。”

对许多不熟悉藏族的人而言,藏族意味着隆重的藏装和浑身精美的藏饰。次旺老师称这种现象为“概念化的倾向”。

“其实生活在西藏你会发现,现在的西藏是很多元化的。拿饮食来说,在拉萨,除了藏餐以外,你可以吃到川菜、湘菜、尼泊尔餐、西餐等等。在餐桌上,你可以喝到可口可乐、王老吉、五粮液、甚至是法国红酒,这就是一种多元文化。现在的西藏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地方,而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

向世人展现一个多元文化的当代西藏,就是次旺扎西创作《香格里拉系列》的初衷。在《进城一》里,一个穿着传统藏装的妇女和小孩,漫步在拉萨一条有着显眼广告牌的街上,走在她们的是一个穿着“嘻哈”服饰藏族男青年。

“我觉得有必要去呈现这种真实的社会现象。所以创作时,我并没有让照片中的男青年去刻意打扮。他穿着平时的衣服,很自然。”

尽管这种明显的文化碰撞给观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不协调,然而,它反映出的就是当代西藏社会的一种真实。

次旺扎西的作品《农家女》次旺扎西的作品《农家女》(北京品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西藏当代艺术的传播者

作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次旺老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更堆群培艺术家群体”的创办人之一。

在拉萨河畔的仙足岛上有一栋二层楼的藏式民居房子,这就是“更堆群培艺术家群体”的平时艺术交流的场所。一群积极上进、热爱西藏的艺术家在这里进行交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他们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传递无限魅力的西藏艺术。

“更敦群培艺术家群体”创建于2003年5月8日,以20世纪西藏著名的学术大师更敦群培来命名。

这个群体最初的成员只有12人,现在的成员已经增加到28人。画廊场地的租金,水电费和其它开支均由群体成员分担。

谈起创建“更敦群培艺术家群体”,次旺老师解释道:“现在西藏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的艺术家,我们觉得大家有必要聚在一起,搞一些展览。大家互相鼓励,互相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艺术家成长,也是向外介绍西藏艺术的一个窗口。”

次旺扎西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次旺扎西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摄影:陈香玉

“艺术家应该自己去创造一种好的艺术环境,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有必要把这种更高的文化传递给大家。我们有这个义务,同时也有这个能力。”

这些年来,次旺老师的作品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展出。他说:“国外对西藏当代的艺术了解得很少。当他们看到这些西藏当代的艺术作品时,都感到很吃惊。”

“所以,今天北京品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办这样的一个展览,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帮助外界了解西藏。这样的民间力量,在宣传西藏当代艺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次旺老师在提及本次“魅力西藏--首届北京品众油画展”时,给予了主办方很大的肯定,并希望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民间组织,以一个正规专业的渠道来帮助推广西藏的文化和艺术。

在展厅里,我盯着次旺老师的《野牛》看了许久。画中的牦牛静静地站立在雪地里,哪怕是狂风暴雨也不能动摇它。它那双深邃而空灵的眼睛,正透过遮掩它的体毛,深深地凝望观赏它的人,尝试去告诉人们那个位于世界之巅的民族,那悠远的历史和亘古不变的魅力。

画展信息:

展览地点:北京品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联系方式:010-59756377/59756375

主办方:北京品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具体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商务B36D座

每日开馆时间:10:00-16:00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029阅读 50 编辑:仁青卓玛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