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西藏声音 央视采访团圆满完成日喀则采访任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 于量、曹磊、李洪庆 2018-05-21发布

向全球传递西藏声音,向世界讲述日喀则故事。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采访团圆满完成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为期11天的采访任务,取道西安返回北京。

央视此番派出的报道团队,可谓阵容强大,包括外语频道旗下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及英语新媒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总计24人,其中外籍记者5名。

11天的时间里,采访团在西藏自治区与日喀则市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辗转奔波,先后走访了桑珠孜区、白朗县、萨迦县、定日县、吉隆县、昂仁县、南木林县等地,行程达4000余公里。采访团不仅目睹了日喀则市发展新貌,更以新闻工作者的专业视角,观察和记录下了近年来日喀则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灾后重建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在白朗县,采访团走进设施完备的有机蔬菜大棚,大棚内,娇艳欲滴的西红柿与湛清碧绿的黄瓜已然挂上枝头。法籍记者尼古拉斯(IrurzunNicolas)表示,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开展现代农牧业实属不易。大棚内每一颗成熟的果实,都凝结着当地政府、相关企业和当地农牧民的心血和智慧。

在萨迦县,采访团记者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八思巴藏香和萨迦面具的传承人面对面,零距离观察传统工艺,详细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并通过视频播报的方式,将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全球受众。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远望世界第一高峰,眼前的景色无疑会令每一个人赞叹。初次进藏的俄罗斯记者亚历山大(KopysovAlexander)坦言,来西藏前,他对于西藏的认识尽显于“壮美”;而经过此次采访,他认为西藏人民身上的努力与坚韧,更展现了人性之美:“在定日县,我们走访了地震灾后安置小区和易地搬迁小区。一路上,我们看到了新铺设的道路、新修建的房屋以及其他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想象,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是个留守儿童,从小由奶奶带大。我在遗书里写到,如果我牺牲了,请一定不要告诉我的奶奶。”在吉隆县,曾参与“4·25”地震救援的边防战士孙丹的讲述,让采访团动容不已。英国籍记者姚(YaoChin)感叹:“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军人在生死之际作出的抉择和表现出的勇气,令人敬佩。他们的故事,理应让全世界知晓。”

在此后的采访中,记者们通过对吉隆镇边民商户的广泛采访,深入了解了“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吉隆口岸的发展现状。震后重生的边陲小镇吉隆所展现出的活力与生命力,给采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遍布碎石的河滩上,迥巴藏戏演员们放声高唱、热情起舞,而他们的身后,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在昂仁县日吾其乡,精彩绝伦的藏戏表演让采访团惊艳不已,记者们还换上戏服,与演员们一同舞蹈。来自西班牙的女记者艾尔玛(AlmaLopezFiguriras)表示,当地演员在表演时挥洒的热情与激情直击人心,极具感染力;同时,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的迥巴藏戏能够得到完整的传承,背后的文化保护模式值得全球借鉴与学习。

在南木林县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3万亩土地上,新疆杨、藏川柳、榆树、沙棘等200万株各类苗木正茁壮成长。未来,总规划面积达42万亩的造林、种草项目也将陆续上马。英语新媒体记者纳迪姆(DiabNadim)在听取了当地工作人员的介绍后,方才知晓眼前这片充满绿意的生态示范区,若干年前还是一片荒滩沙地。不时卷起的风沙,让附近居民不得不终日紧闭窗户。纳迪姆说:“这一切堪称奇迹。在生态保护工作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采访团成员、央视外语频道制片人王逢治曾先后7次入藏,他认为,日喀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日喀则人民和当地干部在观念与精神面貌上的变化更令人欣慰:“这些变化体现在细节里,让人切实感受到日喀则与内地,乃至与世界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据采访团成员、央视法语频道副总监俞江介绍,采访团在日喀则期间,通过图文、短视频等方式,已在全球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发布报道近百篇,累计阅读量突破千万。未来,外语频道各语种将共享采访资源,通过新闻片、专题片等形式,进一步实现内容落地,面向全球受众,客观、全面、深入地讲述日喀则故事。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452阅读 15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