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西藏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繁荣发展、反映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电影《布德之路》将于9月3日上映,8月6日,影片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了首场放映和电影主题研讨会,影片主创分享了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与会领导、业内专家对影片做出了高度评价,称这是一部“主题宏大、场面震撼、结构缜密、人物鲜活、制作精良的西藏农奴史诗电影”,“希望电影上映的时候会让更多年轻观众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谁付出的艰辛和牺牲换来的。”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献礼片,电影《布德之路》(原名《草原英雄布德》)由中宣部扶持创作,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共那曲市委员会宣传部联合摄制,该片由鲁坚执导,多布杰、阿旺仁青、索珍·索朗卓嘎和央金卓嘎等主演。
影片首度将著名草原英雄布德的光辉事迹搬上银幕:布德出生在那曲市巴青县的贫苦牧民家庭中,西藏和平解放后,这位翻身农奴成为当地红旗林场的工人。1959年,旧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300多名叛匪包围红旗林场,布德在突围送信途中不幸落入叛匪魔掌。他将告急信件嚼碎吞下,在严刑拷打下严守秘密。叛匪残暴地挖掉了布德的双眼,将滚烫的酥油浇在眼眶中……解放军平息叛乱后,获救的布德抱着解放军说:“敌人挖掉了我的眼睛,但我还有耳朵听党的话,还有手可以干革命,还有腿能走社会主义道路!”1960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布德并赠给他一支手枪。身残志坚的布德被新中国授予“草原英雄”的称号,他一生致力于社会主义新藏区的建设,成为藏族人民爱党爱国、反对分裂的一面旗帜。
为了打造《布德之路》,导演鲁坚大量地查找了七十年前的各种西藏历史资料,翻阅了无数西藏人物回忆录,走访在西藏经历跨越千年巨变的身份各异的老人们。现场,鲁坚表示自己最看重电影的可看性,电影不拍好一定不会让它与观众见面。《布德之路》的拍摄从藏北到藏南,纵跨数万公里,转场达六七次,平均拍摄海拔为4000多米,剧组人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藏族演员都坚持不用替身,用最纯粹的创作心态来完成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表示,《布德之路》是一部带着心、带着灵魂去拍的电影,能看得出来导演对电影投入的情感,他所拍摄出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它是具有壮美的民族美学,是深刻的历史记忆,是温暖的现实关照,鲜明的人物刻画,感人的戏剧高潮,值得所有观众观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对《布德之路》也表示了极高的期许与高度的肯定:“我特别期待这样的电影,看完电影以后我觉得很兴奋,真实在恰当的时间,出现了恰当的电影,这是藏族电影中标志性的电影,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影片描写了布德与母亲的情,与妻子的感情,数段情辗转曲折、令人感慨,虽然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把‘人情味’发挥到极致,本片充满了极大的共情性,一定能够给多个年龄层的观众很深刻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