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

西藏日报 袁海霞、郑璐、贡秋曲措 2023-07-12发布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1.jpg绿釉陶壶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2.jpg双体陶罐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3.jpg束颈平底红陶罐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4.jpg带流罐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5.jpg黑陶花瓶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6.jpg陶罐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7.jpg黑陶埙

藏式陶器:火与土的艺术8.jpg黑陶杯

西藏手工制陶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西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陶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深受西藏人民喜爱。

制陶历史源远流长

据相关考古资料证明,西藏的制陶历史源远流长。1978年,在昌都市发现的卡若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出土的两万多件陶片中,能够辨认器形的有1234件,分为盆、碗、罐三种。其中,盆的器形一般较大,敞口,平底,深腹,制作较精,多为盛器。少数陶盆的表面有烟熏的痕迹,据专家推测,可能是炊具;碗的器形较小,敞口,平底,可分直口和多口;罐的器形大小悬殊,制作精致,可用于汲水、烧煮食物和储藏粮食等。从器形上看,有小口垂腹罐、小口鼓腹罐、长颈短唇罐、深腹罐、大口罐、单耳罐、双体兽形罐、带流罐和带嘴罐等。

从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均为手工制作,个别加慢轮修整,泥质以陶、夹砂陶各占一半,陶胎细密、坚实。陶色以灰褐色为主,其次为表面磨光的黑、褐和红褐色陶。陶器表面磨光的黑陶器物为陶器中的精品,也最具特色,其器形较小、器壁薄,器表黑亮如釉。陶器纹饰较为丰富,以刻划纹为主。刻划纹有重菱纹、三角纹、直线波折纹、直线交错纹、蛇纹等。一般是在器表磨光后进行刻划,多饰于器腹,也有少数在颈、耳部刻划。锥刺点纹、锯齿纹、弦纹、附加堆纹、三角形假镂孔等也是常见的纹饰。曲贡遗址出土的陶器器形以罐为主,器物组合包括钵、碗、壶等。器物多为圆底和圆足,器耳较发达。

曲贡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陶器,在制作工艺、陶质、器形方面,都显示出相当的进步性,年代上比卡若文化晚,可以基本确定为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新的独特文化类型。

除此以外,在西藏的其他古文化遗址中,均不同程度发现陶器,由此可见,西藏人民制陶、用陶的历史相当久远。

制陶工艺独具特色

在西藏,制陶的燃料一般用草皮和牛粪,草皮通常要在9月以后铲下来晾晒,晒一个多月才能彻底干透。大多数制陶艺人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1月制作陶器,其余时间务农或者外出务工。

陶土分为红土、白土两种,要混合起来用。这两种陶土学名统称高岭土,拉萨市塔巴村一带的地质层内,这种陶土的含量非常丰富,为“陶村”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制作陶器的工具一般为木制,有木拍、木刀、钻孔木棍、木质雕花刀和转盘等。木制转盘是一种原始的拉坯机,是用来制作陶器最主要的工具,除了手捏的小件外,其余的陶器都要放在木制转盘上制作,操作转盘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陶坯的制作工序主要分为拍器底、安器壁、安口沿、安器嘴和器柄,其间,还要进行打磨抛光,最后,在不同部位雕上花纹。整个过程需要左右手脚相互配合、各种工具穿插运用、多样手法交互进行。那些较复杂的器具,即使是最熟练的手艺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3个。

制好的陶坯要放进地窑或是屋角的专用木架上阴干,一般晾上3天就可以装窑。也可以烧上一堆牛粪,将陶坯放在周围加温。

进窑烧制前,还有一个上釉的过程,上釉时,需先将铝矿石粉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兑上一定比例的水,搅匀,然后用猪鬃刷满整个陶坯的表面。酥油灯、花盆等器皿,只需要烧一遍,然后往陶坯上刷上釉粉装窑。而青稞酒壶等需要烧两遍的器皿,第一次装窑时不上釉,第二次烧制前才可上釉。

刷了釉粉的陶坯全是一色的铅黑,放进窑里烧上10来个小时,出窑后,陶器变得光洁闪亮并呈现出细微不同的色彩。据制陶艺人介绍,只用铝矿石粉一种材料上釉,烧出来的陶器是红色的,会显得有些单调。他们有一个上釉的诀窍,是将铝矿石粉兑上水,放到窑里与陶器一起烧,让它结成块,再把结块敲碎研成粉末,与铝矿石粉以3:7的比例调配,再上釉,烧出来的器皿就会红中泛绿。拉萨市塔巴乡陶器制作艺人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陶器独具特色,是西藏陶器中的上品。

陶器种类纷繁多样

西藏生产的陶器种类较多,以粗砂陶、挂釉陶、紫砂陶、黑陶和彩陶为主,器形多达二十余种,主要包括缸、罐、锅、炉、壶、钵、盆、碗等。按功用和目的,可以分成仪式器皿和日常生活器皿两大类。

仪式器皿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等。尤其是在早期藏族社会中,陶器不仅用来盛放供品,而且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仪式陶器一般都为彩陶,有红底黑纹、红底白纹、白底绿纹几种,色彩艳丽。器形主要有罐、钵等,一般由陶盖、陶颈、陶耳、陶腹、陶足、陶底等部分组成,继承了卡若遗址陶器的造型特色。陶罐腹大口小,陶钵口大底小,附有单耳或双耳,上下左右比例对称协调。纹样通常绘于陶颈、陶腹和陶足几个部分。陶足绘制仰瓣或覆瓣莲花。陶腹纹样比较丰富,有宝幢、海螺、双鱼、八瑞物等带有吉祥含义的纹样,也有花卉纹、火焰纹。陶颈大多是日月纹样,也有的为素面。绘画风格给人一种端庄、肃穆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西藏家家户户大多都有使用陶器的习惯,也收藏陶器艺术品。陶器用品有陶罐、陶碗、陶壶、酒罐、茶罐、汤罐、陶灯、陶埙等,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器身纹样既有写实的莲花、日月、龙纹,也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匠人运用贴、塑、镶嵌、绘等各种手段制作纹样,加强陶器的装饰效果。仁布县陶器的纹样绘制别具一格,匠人将青花瓷碎片嵌入陶坯,烧制后这些瓷片成为陶器的装饰纹样,自然协调,十分优美。

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式陶器有从偏向实用到观赏发展的趋向。

如何在琳琅满目的观赏品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成为西藏制陶艺人面临的新课题,经过不断实践,不少制陶艺人提出,在制作藏式陶器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工艺品的观赏价值,通过技术革新等方式,在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其他文化精华,使陶器更加美观、精致,符合工艺品、礼品的市场定位,让古老的藏式陶器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使藏式陶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目前,西藏高原母亲工贸有限公司开展了藏陶颜色、品质、形状等方面的研究。该公司赴西藏各地传统制陶之乡请教掌握技艺的老人,从各地采集大量的陶土、陶石进行试验,将不同的陶土、陶石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用途不同的制陶原料。而绿釉、黄釉和棕色釉的成功研制也使藏陶摆脱了单一色调的定位,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在雕花环节大胆尝试了新技术,使陶器表面的图案有了凹凸的立体感。在产品设计上,融入现代元素,不仅开发出牙签盒等新产品,还根据区外客户的需求,制作了紫砂壶等。”西藏高原母亲工贸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陶器既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厚重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藏人民将优秀的文化艺术融入制陶工艺中。制作出的陶器实用性强,造型别致,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风韵。器形、纹样及制作工艺更是不断推陈出新。

如今,陶器生产在高原各地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制陶之乡几乎遍布全区。江孜、墨竹工卡、芒康、扎囊、察雅和索县等地的制陶业蓬勃发展,逐渐形成规模,生产的陶器在西藏富有盛名。

藏式陶器伴随着藏族的文明史,既有独特个性,又展现出民族魅力。它凝聚着制陶人的情感和心手相应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895阅读 20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