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

本站原创 才让当周 2024-03-07发布

DSC_0027.JPG摄影:刚杰索木东

拉卜楞寺(以下简称拉寺)是我国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寺位于大夏河上游,在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其意思是“佛宫”,乃嘉木样活佛(以下简称嘉佛)之住所。

拉寺的根本施主是青海和硕特部黄河南首旗蒙古亲王(及青海河南蒙旗亲王)和碩特部蒙古系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其先祖系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布图哈萨尔,其后传至十八世固始汗,固始汗第五子伊勒都齐有二子,次子博硕克图济农有四子;拉寺是由博硕克图济农的三子察汗丹津(藏语称才昂丹增)经三次从西藏敦请第一世嘉木样俄昂宗哲,终于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拉寺建立起来了,拉寺的全称叫:噶丹夏珠大吉扎西益苏奇贝琅(即具喜论修兴旺右旋吉祥寺),简称扎西奇(吉祥旋)寺。

拉寺最盛时期,僧侣三千六百余,其中藏族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蒙古、汉、土等族,真可谓桃李遍安多,声誉蒙、满、汉。闻名中外的土观·却吉尼玛所著《宗派源流镜史》;根敦琼沛的《白史》为史学界瞩目;丹巴热吉的《安多政教史》闻名遐迩。拉寺著名活佛和高僧的著作多不胜举;藏族著名学者贡唐·公曲乎丹贝卓玛的《歌舞论典》早在 1925 年被前苏联列宁格勒亨德莎尔教授翻译并研究发表了论文。拉寺是继塔尔寺之后,除西藏拉萨之外地区形成的又一佛教中心和文化重地。

有很多学者大多命名为《拉卜楞佛殿音乐》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据拉卜楞寺志》记载历拉寺是由磋庆措兑(教务会议),仲贾措兑(嘉佛茶前会议),议仓(嘉佛办公厅),嘉木样囊庆(嘉木样佛宫)组成领导核心。佛宫中专门有负责嘉佛本人及佛宫内事宜的襄佐(总管家)、索班乾布(司食长)、乔班庆布(经务长)仲议庆布(秘书长)、仲尼庆布(承宣长)、更次(嘉佛代表)等官员组成。承宣长手下有承宣官四人,其中一个负责道德尔乐队的队长,乐队当时共有十四人(不是固定的)组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也就是本世嘉佛时期)乐队人员达到顶峰。

མདོ་དར།(道德尔)从字面上解释是“帆”或“旗”的意思。或两个字拆开解释是“佛经和繁荣”。还有些僧人解释为“下面”的意思,就是传自下面。

道德尔乐队有明确的曲目,曲目节奏鲜明,适合于行进中演奏,小鼓通常是用绳子系在腰上演奏,九云锣举起来插到胸前腰带上演奏。乐曲优雅,不带诵经内容和伴奏诵经。不参加法舞伴奏,严格的说更像礼仪乐。这个乐队是在嘉木样佛宫组织之内,受佛宫俸禄,而且专门负责嘉木样本人参加的活动、纪念日、法会或迎送嘉木样本人的客人或他本人迎送的时候才能够演奏。所以,历史上的这支乐队应该被称为嘉木样乐队或嘉木样礼仪乐队最为合适。因为至今为止嘉木样本人不参与的任何活动,再大型也是不能演奏道德尔乐的。尽管今天就连他们寺院也偷偷的把嘉木样乐队的名称换做拉卜楞寺佛殿乐,但是谁都知道,不是所有的佛殿都可以演奏道德尔音乐,也不是所有的迎宾去都是他演奏。而只有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迎送或参与的大型活动才能够演奏乐曲。所以,应该称为拉卜楞寺嘉木样道德尔乐队这个称谓再得体不过了。

道德尔乐队由:竹笛四支、管子两支笙四把、九音锣两把小鼓小镲各一把。道德尔成员是半专业性质,但也是终身就职,乐团成员必须由拉寺僧侣担任。这些僧侣都按道德尔乐谱的要求受到严格的训练,他们是由奏乐经验的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们除乐队演奏或训练之外,各自还要在各自的“扎仓”(系部)修学念佛。

至今为止,拉寺嘉佛道德尔乐队成立的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的根据是第二世嘉佛在 1728 年(雍正六年)至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期间建立的乐队。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 : 第二世嘉佛董· 久美昂务赴藏学法 , “ 格西“学位后 ,西藏噶夏政府授于“ 格丹旦比萨协班智达诺门罕 ” 的教印 ,并“赠送了服饰、伞盖、乐器,乘骑等堪布(寺院主持 )用具全副。”(《拉卜楞寺志》)并在返寺十余年内确立了“显密二宗为主,声明、音乐 、法舞 、梵文 、诗歌 、文法 、韵律 、书法 、彩绘为副的学习体系。”(《拉卜楞寺概况》)为各扎仓(学部)设立了自己的法乐队 。二世嘉佛时期修建了寿禧寺(弥勒佛殿 ),有本《寿禧寺修建记 》一文中有仪仗队中道德尔乐队演奏的记载 。

第二种说法认为乐队成立于四世嘉佛尕藏·图旦旺秀时期( 清咸丰六年1856 一民国五年1916 )。

这种说法是安多南特(安多藏戏)创始人郎仓 · 开智格来合嘉措(1919-1988)活佛亲口对我所述,他说: 道德尔乐队是在四世嘉佛时期所建。道得儿乐队所演奏的乐曲 来源于山西五台山黄庙 。乐器是四世嘉佛应阿奢科尔沁哈许(今内蒙古昭乌达盟阿会科尔沁旗)亲王之邀、临别前所蜡。“据《拉卜楞寺志》记载,四世嘉佛尕藏图旦旺秀在四十三岁时(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曾“前往山西朝五台山 ,去北京朝雍和宫。”返回时, 路经东蒙,广传佛法……”。

在四世嘉佛之前 ,历代嘉佛未曾朝过山西五台山(或史料不曾有记载)。“前往山西朝五台山”的记载与曲目名称多来源于五台山 (请看下文)相吻合。乐器是阿鲁科尔沁亲王所赠与四世嘉木样“路经东蒙”的史料也相吻合。但郎仓 · 开智布格来合嘉措还说:“二世嘉佛时期确有蒙古僧侣演奏笙和笛子”。《安多政教史》中载有二世嘉佛“ 应蒙古乌都斯王敦请, 赴蒙古四十九旗讲经传法 ,并取道北京雍和宫⋯ ⋯ ”。二世嘉木样非常酷爱音乐, 他从西藏带来的扎年琴至今还保存在拉寺珍宝馆 ,并写有脍炙人口的弹唱曲《赛夏龙具》、《 阿妈来》与《玛夏》等扎年琴弹唱 。正因为他对音乐有这样大的热情, 所以在“ 各学部特别设有音韵学科,还建立了法乐队”(但法乐队和道德尔乐队不同,他们的乐器组合有铜青、大鼓、大镲、呜嘟嘟(伸缩小号)冈铜、(骨号)、加林)《拉卜楞寺概况》。道德尔乐队从二世嘉佛时期的不太完善到四世嘉佛时期的比较完善,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曲谱、曲目,直到六世嘉佛时期这样完整的乐队。藏族寺院中把乐音从大的方面分两大类:一种叫“央”一种叫“嗒”。“哒”指有情感、歌唱性较强的音乐。“央”指节奏性较明显的音乐。这种歌唱性较强的音乐所用的乐谱在拉卜楞寺统称为“切冈来央移”。这和早先的法乐队用的那种“央移”作为鼓、号的记录“央移”,所以人们现在对这种“央移 ”专指法乐乐谱 。笔者为了不和法乐队的“央移”混为一体,按道德尔乐队队员的传统叫法称作“切冈来央移”谱(以下称切谱)。ཆེ་གུང་ལེ།(切冈来)是什么意思呢 ? 如译成五台山正字谱就是 : 尺工六,如译成简谱就是 : 561,是固定音名:降 B、C、降 E。为什么把拉卜楞寺藏文正字谱命名为《切冈来》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乐谱中几乎每首乐曲开始都是用切冈来开始 , 也就是用工尺谱的“尺工六”开始。这种切谱是用藏文正楷字写出(印刷体) 与工尺谱是用汉文方块字写出完全一 样。这种乐谱以手抄本流传至今。

笔者所见有两种手抄本 ,一本记有八首乐曲 、而另一本记有十首乐曲 。文革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记有八首的乐谱有朋友给了我,让我收藏,我一直收藏到 2005 年,在一次搬家中不幸放在外面还没有来得及拿上来的背包,被一个开车经过的人顺手牵羊,我知道那人也是认为别人不要的东西,我也确信他们也很快就要扔掉那些没用而看不懂的书籍,可惜的是我再也没找到,幸亏我抄了一份准备和线谱对照用的线谱本上。

总之,我是从有了这些版本的切谱之后就开始研究这本乐谱 ,后来又在原夏河县群艺馆馆长万玛多吉那里看到了第二个不同版本的手抄本的照片。这样在研究中发现整个切谱是由二十四个藏文词组和四个符号组成, 乐曲用固定唱名 , 有句逗 、没有板眼标记。 乐谱全靠乐师口授于后人,而后人获得耳音 ,尔后才能用乐器演奏,如果是一个不懂切谱的人,及就是藏文共瓜烂熟的人也看不懂切谱。由于乐师们乐谱之间的差异,加之时代的变迁,演奏曲目和风格都有很大变化 ,音乐与乐谱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今天拉寺乐师们原始曲谱的演奏也不靠目睹,只靠耳染的演奏了,所以只有四首乐谱保持演奏,而其他六首基本消失在拉卜楞寺道得尔乐队消失了。

记有十首乐曲的切谱中的八首与记八首乐曲的切冈来谱中的命名完全相同 : ཅིང་དཔེས།《将飞》、རིན་ཆེན་ཆར་འཔེབས།《仁青恰日巴》、བླ་མ་ལྡན་འདེན།《喇嘛丹正》、འགྲུབ་ཆེན་བརྒྱད་བཅུ།《智五青加吉》、ཐུགས་རེ་་ཆེན་པོ།《投吉青布》 རི་བོ་རེ་ལྔ།《日吾再阿》པ་དཔར།《巴化儿》བ་ཉི་སྤ།《哇呢化》。不同的两首叫 : ཞོ་ཁ་མར།《啸卡玛尔》དུས་ཕྭན།《得盘》。

切谱中表示音级名称的字母有十三个而这些字组发音与山西五正字谱语发音近似。这些曲名也在五台山黄庙的曲目中能够找到相同的名字。比如用汉语直接命名的曲目有:ཅིང་དཔེས།《将飞》就是《江水》、པ་དཔར།《巴化儿》就是《八花》、བ་ཉི་སྤ།《哇呢化》就是《万年欢》、ཞོ་ཁ་མར།《啸卡玛尔》就是《小开门》,这些汉语命名的曲牌一直存在于五台山黄庙之中,而且以藏文命名的如:

རིན་ཆེན་ཆར་འཔེབས།《仁青恰日巴》、བླ་མ་ལྡན་འདེན།《喇嘛丹正》、འགྲུབ་ཆེན་བརྒྱད་བཅུ།《智五青加吉》、ཐུགས་རེ་་ཆེན་པོ།《投吉青布》 རི་བོ་རེ་ལྔ།《日吾再阿》也一直在在五台山黄庙的曲谱中存在。所以说五台山黄庙和拉卜楞寺文化相互扶持和相互帮衬,藏文中有汉文,汉文中有藏文地历史渊源流畅。

请看切谱与五台山正字谱对照表:

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1.jpg表示音高的字母表

注:音级名称中所有的 ABE 都有降号。ལེེ་ 和 འོོ是二分音符或者是二分音符的一倍的全音符。ཧིལེཧི分别是降 E 音的低、中、高三个不同标记。

表一中这“来噢”是重复一次或延长一倍的时值。

表二中这“十哈”是“四合”的 同音异名 。切谱与五台山正字谱肯定有它的渊源关系。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搞清楚是那个年代? 什么人物?根据正字谱的原理创 造了切谱?也没有确切的资料能说明一定是从五台山传来的乐谱。 但是我们可以从乐谱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来分析 、它肯定是来自内地 。从乐谱来分析:发音基本一样 、不一样的因素主要是汉语发 音在藏语言中没有 ,所以产生了差异。正字谱用汉语文作为乐谱音符, 切谱用藏语文作为乐谱音符。切谱用 ཧི、སི(合四)与 ལེ、 འོ(来噢)分别表示降 e、f 和高八度的降 e、f 音 。而五台山正字谙用四 、合与六 、五分别表示 e、f 与高八度的 e、f。也就是说用两个不同的字分别表示两个不同八度的音。五台山黄庙音乐与道德尔音乐不一样的是所用乐器的调不同; 道得乐队用降 e 作宫 、黄庙乐队用 e 为宫。道德尔乐队编制与五台山黄庙乐队编制不一样 ,道德尔乐队更接近于承德普宁寺乐队编制、调也相同 。道得儿乐队所用切谱是固定唱名记谱 ; 如 : 降 E 调的 so、la、dao 是 ཆེ་གུང་ལེ(切冈来)①,而切谱降 A 调中 sao、la、dao 却成为 ཧི་སི་ཤང(合四相)② ,这也和工尺谱不尽一样 。但切谱表示时值的方式完全与五台山黄庙正字谱也不一样 :

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2.jpg表示时值的字母表( 表中最后三个字组在乐谱中用了一次 )

这十一个表示时值的字组是在某个音要延长或者重复 ( 有时休止 )同样时值时所用 ; 如 : 切奥③。译成简谱为 5- 、55、50,就是说比原音符同等时值的延长、同等时值的重复、同等时值的休止(表示休止的少见) 。这十一个字组在音乐价值上完全一样 。每个表示时值的字组不同价值在文字上; 某个表示音名的字组之后应出现表示时值的那个音 ,如 : 表示时值的“ འེ ”字在表示音名的“ཆེ ”字或“ལེ”字之后 , “བ”字或“ ན”字在“ལེ”字之后 ,“ན”字还在“སི”、“ཡིས” 之后出现 ,也可在“འོ”之后使用。“འོ”字常在“གུང”音之后,“འ”字、“འང”字在“ཤང”音之后,“འ”或“ཧ”字的字组在记有十首乐曲的谱本中出现过 ;前者常在“ཡིས”之后 ,而后者在 “ཕན ”音之后 。“དུས“是“གུང”在弱拍上使用的字组 。这个字既表示音名又表示时值 ,“དུས”字往往在“གུང”音之后通过“ན”字构成一个切分节奏; 如 : ཆེ་གུང་ལེ་འི་དུས་ལེ།(切冈来厄代来)(见下表), 就是简谱的 561- 161- 。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3.jpg

切谱中还有四个符号分别是: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4.jpg

其中前两个符号常在引子之后表示要随意延长, 或呈示主题之前稍稍停顿后另起。后两符号表示句号和终止,又时也可做为句号。若再写一个则要求反复一遍。切谱在谱面与唱谱、唱谱与演奏之间的距离较远 。在乐队中根据所演奏的乐器性能的繁简、演奏员的水平的高低, 有时甚至情绪的好坏, 演奏员轮番的自由停顿也比较常见。在演奏时乐谱完全在脑子里 ,切谱只是当作记忆乐曲而并不起现场演奏的作用 ,很象是为记忆方便而创作的符号。 切谱记的是骨干音, 在唱谱时,在骨干音周围加好多环绕的 、经过的装饰音 , 演奏时又根据乐器的性能加各种装饰音或和音。乐队演奏时旋律与竹笛演奏的旋律较一致 , 九云锣演奏的基本与切谱所记旋律较为一致,管子在竹笛与九云锣之间繁简较随和 , 笙有时将传统和音加在旋律中起支撑作用,小鼓每拍击一下(强弱中强弱,有装饰 ) , 小拨每四拍击一下 (在强拍上) 。明显是四分之四拍 。佛教被当作“不可理解的神圣之物”出现在拉妥妥日宁协(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 ,约公元二世纪)时代。后经法王松赞干布(公元 612 一 650)派大臣吐米 · 桑补扎赴竺 , 尽学梵文和诸明处已达精通 , 回藏后仿“那迦罗”(兰查文)创造有头正楷藏文 。西藏佛教从创造有头正楷藏文开始到现在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没谁还用有头正楷藏文作为乐谱载入史册。而拉卜楞寺和五台山黄庙比甘丹寺(1409)晚建三百多年。在拉卜楞寺发现用有头正楷藏文写的这本切冈来乐谱不能不说是藏传佛教在音乐方面的一大发明。

本文原名以《拉卜楞寺嘉木样道得尔乐队及其乐谱》发表在 1990 年第 2 期《中国音乐》杂志。在这之后有专家讨论拉卜楞寺嘉 木样道得尔音乐论文有(万玛多吉的《拉卜楞寺佛殿乐沿革试析》发 表在 1990 年第 3 期《西藏研究》。郝毅的《中国藏传佛教拉卜楞寺 “道得尔“音乐研究》发表在 2006 年 11 月第三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时间来说我发表论文在先,称谓上说,《拉卜愣寺嘉木样道得尔乐队及其乐谱》,比“佛殿”和去掉“嘉木样”都比较符合过去历史事实。

藏文切刚来谱与五线谱个案: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5.jpg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6.jpg拉卜楞寺嘉木样乐队及其乐谱7.jpg

音乐和美术、以及文学等,都有一个脉络可以寻找,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主要要看它的整体结构,以及内在的音乐语法。

其实,拉卜愣寺的道得尔音乐的出处非常接近གར་གླུ།的创作风格,结构特点以及调式转换。他们音乐结构的相同之处,等我另外选文来阐述。

“切冈来”明显来自正字谱,拉卜愣寺于五台山黄苗千丝万缕的历史交往以及文化往来是从古到今,从藏文曲名和汉文曲名的乐曲,同时从在与两个庙宇之中。

本应将拉卜愣寺嘉木样道得尔音乐的11分乐谱移动编译直五线谱。(这个过程也不能算是破译,但也要根据乐谱与实际演奏的差异需要能够演奏)因篇幅有限再加上线谱需要排版,不排版线谱总是显示残缺,很麻烦,故留待以后再做。

这篇文章系我发表在《中国音乐》上的同名文章修改而成。有些认识需要认证再认证。

才让当周 2018.10.10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992阅读 41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