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顿珠与他的家庭福利院

西藏日报 晓勇 2010-06-24发布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拉萨某个藏式安居房内,记者第一次见到了丹增顿珠。他高高的个头、微胖的身材,浓黑的络腮胡子和憨厚的微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院内,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正在进行绘画练习。楼上,不时传来夹杂着孩子欢笑声的堆谐、朗玛等藏族传统乐器的声音。

从小与艺术结缘

1968年,丹增顿珠出生在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因从小兴趣爱好所致,丹增顿珠小学毕业后就回到江孜老家,跟随江孜地毯厂总设计师群增老师学习藏传绘画及唐卡技艺。

对于丹增顿珠来说,这段从师学艺的岁月虽然艰难,却很快乐。他每天跟随老师刻苦练习绘画技艺,不知不觉中,他的绘画草稿就装满了一大袋子。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因为那份执着与热爱,他每天都会上百次地练习同一幅作品的同一个画点,蓝天、白云、炊烟袅袅的村庄、忙碌的村妇、嬉戏的孩童……共同构成了那段岁月的回忆。

1984年,16岁的丹增顿珠成为亚东县的一名道班工人。此后的日子里,虽然工作地点屡次变更,但无论身处何地,他从未放弃对藏传绘画及唐卡的那份挚爱。

延续儿时梦想

1990年是丹增顿珠得以延续儿时梦想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他更坚定了那份从小就埋藏在心底的信念。

这一年,丹增顿珠因病到拉萨住院治疗。有一天,他来到西藏大学参观。这里正在展出由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共同举办的绘画展览,这令他欣喜不已。每一幅画都勾起了他心底那份对绘画艺术的眷恋。

康复出院后,他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意外的决定:自费到藏大艺术学院学习藏传绘画及唐卡技艺。

1200元的学费在当时对很多人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更别说一个普通的道班工人。为了儿时的梦想,丹增顿珠无怨无悔。

在藏大艺术学院学习藏传绘画及唐卡专业一年半的时间里,丹增顿珠师从西藏著名的绘画大师丹巴热单教授,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追求他的艺术梦想。通过专业学习,他的藏传绘画及唐卡技艺有了很大进步。

爱洒孤残儿童

在藏大学满两年后,丹增顿珠调任江孜县公路养护段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

得知江孜县部分农村女童没有机会上学时,丹增顿珠说:“我要帮助这些孩子,将自己的绘画技艺传授给她们,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

1994年,丹增顿珠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和卖画的收入收养了部分上不起学的女童,教她们画画。为了更好地抚养这些女童,他还在江孜县城经营茶馆,以填补日常开销,同时在茶馆收留残疾人。用丹增顿珠的话来说,他想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2000年,丹增顿珠被确诊患有糖尿病。丹增顿珠不得不暂时放弃梦想,办理病退手续。期间,他靠卖绘画、唐卡作品的收入以及微薄的工资,支付医药费和生活费。

2004年起,丹增顿珠开始免费教授家庭贫困的孩子学习藏传绘画及唐卡技艺。

2006年起,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收留贫困孩子的消息,更多的贫困儿童、孤儿被送到丹增顿珠的住所。原来的住所已容纳不了几十个孩子。为解决这一问题,丹增顿珠在东郊安居院租了两幢安居房。

2009年底,来到他身旁的孩子已达到53个。经过重新规划,丹增顿珠以自己的恩师群增老师的名字把这个大家庭命名为“群增家庭福利院”。

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本领,几年来,丹增顿珠没少花心思。丹增顿珠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分成了三个班,分别学习藏传绘画及唐卡、藏医、藏族传统乐器(包括朗玛、堆谐等)。为此,他还专门请了一名藏医老师和几名藏族传统乐器老师。

丹增顿珠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被许多人知晓,帮助丹增顿珠的爱心人士也越来越多了。

2009年,在阿布氇孜民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专门学习乐器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藏族传统音乐光盘。这个光盘一经上市,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丹增顿珠说:“我不只想给孩子们一个家,更希望他们学到一门技艺,将来过上好日子。同时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4129阅读 27 编辑:仁青卓玛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