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卓嘎

本站原创 佚名 2006-05-30发布

沿着林廓北路一直向东,就进入拉萨老城区。在八廓街翻身巷22号小杂院外那片历史建筑的石头路上,人们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了正准备上街的德庆卓嘎老人。这位饱经风霜但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听明来访者的意思后,把客人让进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藏式小院。在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香溢四壁的中午,德庆卓嘎向人们回忆了她的一生:德庆卓嘎1934年生于拉萨。童年是在拉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上长大的。她说,当时吃水果就像过年一样,因为水果都是有钱人从尼泊尔运进来的。有时一些农奴的孩子看见自己吃香脆可口的水果,嘴角涎水直流。即使是生在贵族家庭,她平时也只能吃土豆、萝卜这两种蔬菜。有时到厨房去,烧牛粪和干草冒出的浓烟熏得她眼泪直流。其实德庆卓嘎老人的童年是可以想象出来的。从一些资料照片上看到,当时的拉萨非常小,布达拉宫位于市郊。当时的拉萨只是现在拉萨的一个小区,所有的官员和百姓就生活在那个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德庆卓嘎老人说,从城东她家骑马去布达拉宫,只需5分钟左右。如果说她的童年生活在当时较好的环境里,那么今天,她的生活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难怪说起这些的时候,老人一直抽着烟,不时看着自己居住的那栋曾经是十世达赖居室的房子。1951年,19岁的德庆卓嘎和其他藏族人迎接解放军入城。几年之后,她到北京,在最早的中央民族学院读书,她是最早到北京就读大学的藏族青年之一。她说:“1963年,当我从北京回到拉萨时,我都有点认不出我的家乡了。”那时的拉萨与10多年前的拉萨相比,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拉萨度过那一段时光的人都说当时拉萨变大了,变干净了。草坪,沼泽已被新式建筑和又宽又平的公路替代了。德庆卓嘎说:“我从北京回来时专门买了几斤煤油,不料回来一看,家家户户早已安上了电灯,煤油就作了煮饭的燃料。”德庆卓嘎对藏语文有很深造诣,退休前她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自治区文联工作,是极有影响的藏族民间文学家。在她那栋鲜花簇拥的小院里,人们有幸见到她精心收藏的藏族民间文学资料。一撂撂的资料记载着这个民族千百年的文化和历史,也记录着这位世纪老人的大半生心血。现在的德庆卓嘎早已儿孙满堂了,但她依然住在这栋清静的小院里。她说,儿子们接她去住单位的房子,她不想去。她舍不得离开的其实不仅是清静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因为这个环境是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古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熔炉。当人们正在聆听、沉思时,邻居家一位七十余岁的藏族老奶奶敲门进来了。德庆卓嘎说那是一直与她相依为命的姨妈。她现在还负担着这个无儿无女的老阿妈。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德庆卓嘎老人先后接受了三次采访。第一次是在她家的小院里,一开始,她就被电视连续剧《话说格萨尔》摄制组请走了。第二次谈了上述情况,但老人一再叮嘱,她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干部,不值得写。据邻居介绍,她一生都是这样,从不把自己的荣辱向外界透露,第三次是在龙王潭公园晨练点,她和其他老人一起进行晨练时。采访时,老人为客人沏了绿茶,吃了糌粑。她说她现在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了,每天晨练后吃点糌粑、喝点酥油茶,中午爱吃红烧肉,晚饭后要看电视新闻、听歌曲。在她的客厅里,彩电、VCD机、音箱与纯羊毛地毯展示着她的富足。然而老人却没有一分钱的积蓄。她从不积攒钱。她花了近20万在山南地区盖了一家藏医院,目前还在忙着为这家医院买一辆汽车,但她对此只字不提,她说自己没这么大本事。第三次采访结束后,老人说,新世纪的元旦,她要到尼泊尔探亲,同时为《话说格萨尔》撰写藏语解说词。当她平静地说着这些话的时候,来访者从心里震憾了!当这段文字被记录整理下来时,德庆卓嘎老人正乘坐飞机正在蓝天翱翔,她将在国界线上空度过世纪更迭的瞬间。(来源: 新华网)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629阅读 66 编辑:华锐·索南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