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嘎玛德勒出生于昌都市嘎玛乡比如村。嘎玛乡在历史上就盛行文化内涵丰富而又工艺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如唐卡绘画、铜像锻制、配饰打造、玛尼石刻……现在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民族手工艺之乡”。
嘎玛德勒5岁开始学习藏文,7岁学经,8岁开始学习绘制唐卡,14岁时便出师成为了一名唐卡画师。15岁跟着父亲到嘎玛寺画壁画,16岁时在同龄人中第一个获得堪布学位。
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嘎玛嘎赤画派第十代传人嘎玛德勒在作画。
嘎玛德勒的老师分别是他的舅舅贡布多吉和他的父亲西热洛桑,舅舅主要教他《造像度量经》中最基础却又最重要的比例、尺寸,父亲则教他如何画线条和涂色。那时没有电灯,学画唐卡要抓紧白天的时间练习绘画,因为到了晚上只能借着月光,或者点牛粪的火光,甚至一手拿着点燃的香,猛吹一口气,借着突然一亮的香火光,赶快画几笔;没有纸,他就在木板上练画。
16岁时,嘎玛德勒出师。他独立完成的第一件壁画作品是为青海囊谦一座寺院画的壁画,主题是弥勒佛的身世故事,一整面墙一共画了九个场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独立完成的第一幅唐卡作品画的是——文殊菩萨。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嘎玛德勒渐渐小有名气,同年获得唐卡画家堪布学位。
几年后,嘎玛德勒的绘画技艺已经非常纯熟,对主家提出的各种主题要求都得心应手,而且他的作品没有定价,对方愿意给多少就收多少。对他来说,绘画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他生命和信仰的寄托。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嘎玛德勒先后从事教师、公社组长、生产队队长、兽医防疫员等职业。在乡民办小学,他教了十几年的书;又当了几年的业余兽医,给牲畜看病。但嘎玛德勒从未间断过画唐卡,他以大地为幕、枯枝为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近50岁的嘎玛德勒不再做其他事,专心绘制唐卡。刚开始时他画一小幅唐卡只收一元钱,但是市场价格上涨很快,几年后他的唐卡就涨到300元,现在则是十几万元。但是和市场追捧相比,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所传承的这门技艺。
嘎玛德勒介绍道,嘎玛嘎赤画派自创立之日起就受到汉画的影响,注重抒情写意,设色淡雅清丽,多用重彩烘染,讲究颜色对比,结构严谨,画面整洁,勾勒人物衣纹较为细腻,人物神态生动。他说,我最大的心愿不是变得多么富有,而是希望保护传承好嘎玛嘎赤画派唐卡艺术,把它一代代传下去。
1980年,嘎玛德勒收的第一个徒弟,是他的外甥格来绕吉。后来,随着嘎玛德勒的名气越来越大,亲戚、邻居,从乡里到全国各地,很多人来找他学画。目前,嘎玛德勒已经收徒500多人,其中包括蒙古族、汉族学生,甚至还有在大学任教的老师。
嘎玛德勒带学徒很有特色,他从来不收学徒一分钱。徒弟有的是在他那里学习几个月,有的是跟他学画十几年,他都一视同仁,给他们免费提供食宿。
有时候几十个徒弟吃饭,50斤大米两天就吃完了。所有粮米都是嘎玛德勒自己出钱买。他把自己的毕生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甚至敢于打破以前唐卡师傅不教女性画唐卡的习俗。现在,嘎玛德勒有多名女弟子,甚至还有从东北、四川、云南、香港过来学习的女徒弟。
如今,不仅嘎玛德勒带徒弟,就连他的大孙子丁增平措和二孙子仁青江村也开始带学生。今年33岁的丁增平措,6岁时在爷爷的教导下学习绘制唐卡技艺,是目前的家族传承人。丁增平措在爷爷的熏陶下,目前已创作几百幅唐卡作品,西藏的各大寺院和内地的知名人士都珍藏有他的作品。丁增平措和弟弟仁青江村每天都带着唐卡画师和徒弟们辛勤作画。
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嘎玛嘎赤画派第十代传人嘎玛德勒(左)在指导学生作画。
尽管已年过八旬,嘎玛德勒依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如今,他仍能手持画笔每天绘画几个小时,在精美的画布上精工细作,描绘传奇。
每天早晨7点,嘎玛德勒就起床了。他的一天从为佛像供水开始。上午10点半,嘎玛德勒手把手指导学画唐卡的学徒。中午12点半,他会花上一小会儿时间,平和安详地坐在纯净的阳光下,用自制的画笔、天然矿石颜料,在画布上细细描绘。
嘎玛德勒也时常对年轻弟子们感到担心和忧虑。现在有些学生作画以经济利益为主,不大讲究画工,画到一定程度就不去深入研究。因此,他要求学生必须精确严谨,不允许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偏离先辈传承下来的法则和度量。
对于市面上唐卡画的鱼龙混杂,嘎玛德勒也非常担忧,忧心过于经济化会导致唐卡画整体质量的下降。他打算尽量多整理一些之前绘制的底稿,自费出一本有关嘎玛嘎赤唐卡的书,不为名利,他还想把书的价位定得低些,让更多的唐卡绘画者和爱好者能够购买,为嘎玛嘎赤画派的传承和发扬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嘎玛德勒是一株常青树,从艺80余载不辍,绘事精纯,懿德垂范,遍育桃李;他默默以自己的品行春风化雨,滋润后人,为唐卡艺术的成长与成熟注入了情感的温度,树立了追逐的坐标!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