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摄影:李元梅
那些年,感动过的故事,看过的书,经过的地方……每当回首过往,西热桑布都是满满的感动和坚定。感动,是因为过去的见闻和成长;坚定,是为了培养更多专业性强、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新人,做好今后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西热桑布是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那随和的笑容,还有满头苍白的卷发,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热桑布向记者讲起自己早年的学习经历。他毕业于西藏师范学校(现西藏大学)藏文系,曾在拉萨一中、拉萨市北京中学担任藏文教师。后来,为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他回到西藏大学继续攻读硕士,毕业后在藏大图书馆从事藏文古籍研究工作。“感谢西藏大学让我成长,让我在身强力壮的年华里,有幸到各地调研和学习,发现、搜集并整理了很多宝贵的文献和文化资源。更要感谢那些年遇到的优秀前辈,像东嘎·洛桑赤列、曲吉坚参老师等,他们是著名的学者,对西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专业基础扎实、资历深厚。我经常在业余时间去听课,他们是免费给我们讲课的,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专业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如今,有的前辈已经走了,但是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永恒的,让我们及后人带着使命,继续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只有经历过辛酸,才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这是西热桑布对自己早年学习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西藏民主改革前的生活,但从父辈们的讲述中,我还是能够切身体会到那如同寒冬般岁月的黑暗。我出生在充满希望的‘春天’:政策好、环境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我愿不辱使命,将所学所思传授给新时代的青年。”
西热桑布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老师,深知学习机遇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愿带头前行,影响带动更多的人。
2002年,《菩日文献》在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菩日村出土,经西热桑布一行初步编目整理后发现,作为一批手写古籍书卷,该文献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研究西藏早期的宗教文化、社会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校专门筹集资金收藏,并开展大量抢救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菩日文献》后被文化部列为一级甲等文献,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目录》。
2014年,学校成立藏文古籍研究所,对藏文古籍文献进行收藏、保护、抢救整理和研究。2018年9月6日,由该研究所编纂的《〈菩日文献〉精选本》(影印本)正式出版发行。西热桑布介绍说,目前,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收藏有6000多函藏文古籍文献,大多为木刻雕版的印刷品、手抄本以及古籍珍本的影印本,内容涉及佛教典籍、哲学、医学、文学、艺术、语言、逻辑、天文、历算等等。主要有:德格版、拉萨版、颇喇版、北京版等版本以及苯教版《大藏经》,是我区古籍收藏比较丰富的地方;历代藏族文人的《文集》和各种学科的集成书籍;藏族独特的文献载体、被誉为西藏的“贝叶经”的“桦皮经卷”。
西热桑布告诉记者,当下的他,倍感欣慰的同时,也深感藏文古籍研究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这不仅需要当代人,更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钻研和持久奋战。他经常教导学生,藏文化不单是藏族、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整理和抢救藏文古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保护好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好藏文古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我希望以后从事藏文古籍研究的新人,不仅要专业扎实,更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恒心,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