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巴根秋(中)站上了全国体操冠军赛领奖台。
10月25日,在2020年全国体操冠军赛上,他留下了一张惹眼的照片。光洁白皙的面庞,棱角分明的轮廓,犹如雕塑般立体的肌肉,专注比赛的表情透露着坚定。
在当天的决赛中,他最终以13.800分摘得男子单杠金牌,这是藏族运动员在全国级别体操比赛中获得的首个冠军。而折桂的这位“宝藏男孩”正是北京体操队里的“甘孜娃”向巴根秋。
10月26日,他参加比赛的影像在网络上流传,令人心潮澎湃的视频和照片,让向巴根秋在3小时内成为“网红”,甚至被网友赞为“最帅康巴汉子”。
“中穿180、直体特卡、向后大回环、非常稳的落地……”在手机上一遍遍翻看向巴根秋比赛的视频,是洛呷每日必修的“功课”。“这小子夺冠了,咱全家人都光荣!”很难想象电话那头,操着一口京腔儿的中年男子是地地道道的甘孜人。
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年轻的洛呷在电视上看到了比赛实况,便对首都心生向往。那年,他背上梦想的行囊离开了家乡甘孜县,踏上了“北漂”的漫漫长路。
1992年,他在北京扎下了根,住地下室、啃白馒头、艰苦创业。“1995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终于将爱人接到了北京。”
1999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韩国江原道举行。这一次,洛呷同妻儿在北京收看了开幕式盛况。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让他对两个儿子充满期待,“好男儿就要在赛场上拼搏”。
在他“规划设计”的运动之路上,带着高原“运动基因”的孩子们坚毅前行。后来,洛呷夫妇的大儿子白马降泽一举夺得北京市武术散打冠军。而彼时襁褓中的婴儿向巴根秋,在21年后代表北京队一举摘得2020年全国体操冠军赛男子单杠金牌。
十几年来,满满当当的荣誉墙上,记录着藏族孩子在北京的成长轨迹,也写下了父亲对孩子的爱和期许。
这一家四口在北京的追梦路,藏着甘孜人的奋斗故事。
追梦少年
4岁“好苗子”被俱乐部相中
2003年,4岁的向巴根秋,碰上了北京市四级俱乐部到幼儿园“挖苗子”。这个总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被俱乐部教练一眼相中。
“孩子当年和我说想学体操,我挺惊讶的!但想着他要是真喜欢,就由着他去。”洛呷回忆说,小根秋的体操之路由此开启。但正式开始训练后,极难的动作、极大的强度、极高的落差,很快让小根秋吃不消了。
“不吃点苦,怎么学体育?”洛呷斩钉截铁地说,“根秋在藏语里是宝贝的意思,给孩子取这个名字,也是希望他坚毅勇敢像个宝贝一样,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洛呷解释说,每天将小根秋送到训练场后,他便头也不回地果断离开,虽然担心孩子会哭闹,但为了早日能在赛场上见到根秋,“只能咬咬牙挺挺,任他自己摸爬滚打。”
一日日的训练、一滴滴的汗水、一步步的成长,小根秋逐渐成熟,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运动员,“这孩子没辜负自己的付出,更没辜负大家的心血!”
圆梦赛场
“拿出格萨尔王一般的勇气”
从四级俱乐部到一级体校,从俱乐部苗子到全国冠军……17年间,向巴根秋尽情追逐着体操梦想,而在这看似平坦的大道上,实则充满崎岖。
“训练中,我受过两次比较严重的伤,第一次是手指指骨断裂。当时我以为职业生涯就此结束了。”向巴根秋坦言,灵敏是体操运动的基本要求,而手指断裂对于单杠运动员而言是严重伤病,“即使恢复也可能影响灵活度,高难度动作怕是无法完成。”
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放弃时,阿爸洛呷的一席话再次燃起了“宝藏男孩”的冠军梦,“格萨尔王儿时只是个穷孩子,历经重重磨难,终于赛马称王、除暴安良,成为我们藏民族的大英雄。”那段恢复期,洛呷不止一次对向巴根秋说,“困难就是一种磨砺,战胜困难的喜悦,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备受鼓舞的向巴根秋,伤愈后用超过常人十倍的努力训练,终于换来手指灵活如初。而阿爸那番话此后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以至于他第二次受伤,鼻梁骨断裂时,连吭都没吭一声。
北京体操队选拔运动员是一个非常漫长而“残酷”的过程,需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经过各类比赛测试,进入体校,再从四级、三级、二级一路晋级,最终通过竞技考验,方有资格留队。
“我们队员每天至少保证4到5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模式重复的体能训练、布满老茧的双手双脚,是向巴根秋坚持到底的佐证,更是运动员身份所赋予的信念与力量。
“根秋每次发挥都比较稳定,在我们队的团体项目中他是绝对的主力队员。此次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我们全队非常开心自豪!”北京体操队资深教练陈刚介绍说,向巴根秋的“主业”虽说是单杠专项,但在鞍马、双杠等项目上的成绩也不俗。
陈刚表示,在这支队伍中拔尖的向巴根秋,不论是单双杠还是吊环鞍马,各项目同他自身的优势特点十分契合。因此,他常常能在团体赛中为全队积攒不少的有效使用分。
“夺冠当然特别开心!非常感谢家人一如既往的支持,和教练悉心的指导。”得知自己此番成了体操项目单项冠军的首位藏族运动员,向巴根秋不骄不躁地说,“藏族男孩就要拿出格萨尔王一般的勇气!”
赛事越参加、级别越高,经验越积累、奖牌越多。然而,当记者问及向巴根秋的运动生涯体悟时,令他最难以忘怀的,依然是这句从小激励着他成长的话语。
寻梦故乡
“希望藏族青少年走向赛场”
每天训练完毕,体操队的运动员们都会回到北京体育大学,在优秀体育运动员班里继续学习。向巴根秋也不例外,他一向热衷“每日事每日毕,但也要劳逸结合”。当训练、学习的既定任务双双完成后。他会与同寝室的三五好友一道玩玩网络游戏、刷刷短视频。
而在这段每日并不富余的闲暇时光中,他最为关注的,却是距离北京2000公里之外的地方——甘孜。
“我是在北京出生的。小时候就一直特别好奇,父母口中的甘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虽然对家乡非常向往,但当他幼年时期第一次回到甘孜时,却留下了遗憾,“一路上全是只会出现在梦中的美景,感觉我就是属于那片土地的。但县城经常停电,追了很久的动画片,也没能看上大结局。”
自从那次回乡后,向巴根秋便时常在网络上查询甘孜的相关信息,“我想了解甘孜的历史、甘孜的山水、甘孜的人、甘孜的一切。”
随着时序的更替,“甘孜的一切”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迁。此后,向巴秋根每次回乡都揣走了满满的收获,“去年,我再访家乡,感受到了‘甘孜速度’,在雅康高速公路上一路驰骋,真是今非昔比,回回都是崭新模样。我还趁机打卡了网红大渡河特大桥,为家乡的大国工程点赞!”
“骑马、押加、摔跤、抱沙袋这些藏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我非常感兴趣。”向巴根秋尤其觉得,高原上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有发达的“运动基因”,他由衷希望“更多的藏族青少年走向运动赛场!”
更广阔的天地,更杰出的作为,今年已无重大赛事的向巴根秋表示将全力以赴备战2021年全运会,至于假期安排,他毫不迟疑地说:“我想春节和父母回趟甘孜,和孩子们分享些体操技能和运动心得。当然,这趟不坐车,肯定选择乘飞机到甘孜格萨尔机场。期待能从天空视角看甘孜!”
来源:甘孜日报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