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玛泽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治病救人
兰珍 人物专访 2022-05-17
占玛泽仁向记者表达了愿望:“2025年7月25日是上燃姑乡卫生院成立50周年的日子,希望到时候能够完成100万人次的救助目标,更希望卫生院能帮助到更多的病人。”

“全国最美医生”占玛泽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治病救人1.jpg  占玛泽仁和徒弟们在藏药房。图片均由德格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主角名片

  占玛泽仁,今年68岁,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上燃姑乡卫生院医生,1975年开启行医路。从医以来,一直坚持采集或自费购买药材制作藏药,以低廉价格帮助病人。2016年3月,占玛泽仁被评为全国最美医生奖;2021年12月,被评为第七届四川省道德模范。

  953215,这个数字是占玛泽仁医治过的病人(次)总数,是他生命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数字。从1975年7月25日至今,40多年来,这个数字在占玛泽仁心头不断变大。

  “我希望多活几年,不是贪生,是期待诊治的病人能达百万人次。但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命。”这是占玛泽仁在49岁那年,因为生病,担心自己突然离世写下的遗书。

  远近闻名

  他的诊室设在空旷的室外

  5月11日,记者驱车来到德格县上燃姑乡佐巴通村,见到正在为村民看诊的占玛泽仁。他弓着背坐在卫生院院坝的椅子上,厚厚的棉衣外套着白大褂,眼镜悬在鼻梁上。他的面前有一个用于诊疗的黄色课桌,看病的队伍已延伸到卫生院大门口。

  占玛泽仁看病从“望、闻、问、切”开始。他一边撩开村民泽某的外套,手指在胃部区域轻轻按压,一边询问近期服药后身体恢复情况。

  泽某告诉记者,一个月前,他突发胃炎,胃部疼痛难忍,“以前就听说上燃姑乡有个好医生,医术高、医德好,看病还很便宜,我就慕名而来。这已经是第三次治疗了,胃痛明显缓解。”“病情好了些,再吃药调整一下。”占玛泽仁叮嘱道。

  太阳下,偌大的卫生院院坝,都是占玛泽仁的诊室,记者不禁好奇,为何宁可风吹日晒,也要在空旷的室外就诊呢?

  “以前藏医不像现代西医那样清晰地划分了科室,我们实际上是全科医生,其中,就包括看诊一些传染性疾病。另外,藏医有一项重要的看诊方式是查看尿液。我的病人多,空旷的院坝便于病人走动。”于是,这种室外看诊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多的时候每天有上百号病人来找占玛医生。除了本县的患者,还有白玉、石渠等地的病人,也有来自西藏、青海的病人。”上燃姑乡卫生院院长扎西三郎介绍,“看诊人数多,特别是远道而来的病人,路途耗时耗力。为了节约大家的各项成本,卫生院将看病流程简化,免除挂号、缴费,以及不必要的检查。患者到院就可以直接查尿、看诊、抓药,三步到位,大大节约了时间。”

  佐巴通村30岁的旦中,从小到大,每每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向占玛泽仁寻求帮助,“从我出生以来,只要生病就认准占玛医生,就服他的药。”

  麻邛村的村民冲江全家,一家四代老少皆是由占玛泽仁“照看”。按照冲江的说法,“吃药打针看病输液,占玛医生仿若我们的‘拉杰’(守护神)。”

  仁真翁姆也是占玛泽仁的患者之一,她来自石渠县虾扎镇。“我患有癫痫病,病史有10多年了,亲人听说德格有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便来治疗。”仁真翁姆说,“通过吃药加火罐治疗,我的病情有所缓解,非常感谢占玛医生。”

  就是这样,每一天的各色病人,组成了占玛泽仁每一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全国最美医生”占玛泽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治病救人2.jpg      占玛泽仁在看诊治病。图片均由德格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独自坚守

  “单包赴诊”的日子他坚持了20年

  占玛泽仁,原是一位牧民,以放牛为生。转变发生在他21岁那年。

  1975年,上燃姑乡响应号召成立合作医疗站,德格县卫生局和乡干部推荐了有几年藏医经验又朴实能干的占玛泽仁去学习。那年,占玛泽仁在德格八邦藏医院参加了45天培训,学习了西医部分理论和实操,能做简单的手术。结业后,占玛泽仁回到乡上,成为医疗站唯一的“赤脚医生”。

  那时的占玛泽仁一边放牧一边看诊治疗。

  上燃姑乡是甘孜州德格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距离县城近300公里,平均海拔3620米,是一个纯牧业乡。曾经由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只能就地就近就医。当地群众一有伤痛,乡上的医疗站便成了首选之地。

  找占玛泽仁看诊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赤脚医生”几乎全部放下牧场的工作,一心扑在医务上。这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满足了周围村庄基本医疗需求。

  上世纪,上燃姑乡没有公路,医疗条件也较差,占玛泽仁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村民服务。该乡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会背着医疗包上门赴诊。

  这样“单包赴诊”的日子,占玛泽仁持续了近20年;一个人支撑一个医疗站,占玛泽仁也坚守了近20年。

  在此期间,占玛泽仁的行医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亲朋好友,“又累又苦,还是别干了”“医疗站只有你一个人,没人管你,实在不用这么拼命”……占玛泽仁也苦恼过,但为了一句“医疗站交到你手上,不能拆、不能垮”的嘱托,以及村民的殷殷期盼,他一再坚持。

  1994年,县上派来新的医护人员,占玛泽仁终于有了搭档。

  如今,医疗站变成了卫生院,刮风漏雨的土屋变成了二层小楼房。工作人员从原本的1人增加到现在6名医生、1名护士、2名村医,卫生院组建起了医护团队。

  现在,卫生院依然延续着到村入户为病人看诊的传统。扎西三郎介绍:“每月我们的医护人员分批至少下村15次做基础治疗、排查、宣教工作,巩固村民卫生健康。”

  担起责任

  自费近300万元囤药1.9万公斤

  从开始行医起,占玛泽仁便钻研医学理论和医术,并着重德格本地藏医药学。“藏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完整的体系、独特的治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占玛泽仁表示,行医过程中,他主要以藏医药辨证施治为医疗准绳,用藏医药配合推拿、按摩、发汗、藏灸、热冷敷、火罐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占玛泽仁吃苦耐劳、真心热情、学习能力强,47年的行医路,赢得了群众的敬重。不少村民赞扬:“占玛医生就是村里的专家,是救命恩人。”

  “占玛医生不为自己,吃穿根本不讲究,行医的收入大都用于买药材、储备药材、救助病人。”上燃姑乡干部降拥四郎介绍,即使现在,占玛医生仍然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看诊、治疗、教学……大量的事务需要他处理。

  在看病、治病的间隙,占玛泽仁还会上山采集药材,或者到康定、成都购买药材,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带着救治良药回乡。“在我记忆里,占玛医生开出的药,价格一直都是一个水平线,基本是2—3元,3天的药量最多15元,几十年来未曾变过。”村民旦中说道。

  47年的时间,占玛泽仁个人储备藏药原材料近1.9万公斤,估值近300万元。虽然采药、集药费神费力,但占玛泽仁依然乐此不疲。“自己采集、购买药材可以更好地研究药材特性,保证药品品质。更为欣喜可观的是,可以有效降低药品成本,让病人有条件享受低价治病。”占玛泽仁表示,“我一直对医生这份职业保持着热爱,我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多年来,村民的敬重,更让我必须担起这份责任。”

  就是这份责任,让行医47年的占玛泽仁一直坚守。

  “占玛医生挣的钱,全部补贴在患者身上、用在购买药材上。卫生院缺乏药品,占玛医生便上山采药,他的足迹踏遍了德格的山山水水。没有医用资料,他便四处收集,家中收藏了建院以来的全部资料。他还自己动手配制药品,如今配制的院内藏药制剂已经达到数百种。”谈起这些,降拥四郎的言语里全是敬佩,“他还把自己获评‘优秀乡村医生’得到的5000元奖金全部捐出修建桥梁,方便了病患来往卫生院。”

  传承医术

  无偿收徒传授毕生所学

  随着年纪增长,占玛泽仁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最大的愿望是能把医术传承下去,“生命是有限的,只要有人想学,为人也没有问题的话,我都会把治病救人的本事,无偿地、毫无保留地教给他。”

  目前,占玛泽仁已收了10余名徒弟。这些学徒来自德格、白玉、炉霍、石渠等地,其中有2名徒弟已经能独立看诊。27岁的曲扎就是其中之一。

  曲扎是占玛泽仁2017年收的关门弟子,是上燃姑乡麻邛村村民。回忆当初拜师学艺的经历,曲扎直说自己像个莽撞的孩童,“那时我拿着个小本子,直接跑到正在给病人看诊的占玛老师面前,直愣愣地说‘我想学医’。面对不懂礼数的我,占玛老师倒没说什么,笑了笑让我坐下。看完病人,他说‘你可以学,但你每天都要跟着我,会很苦’。”

  就这样,20出头的曲扎跟着占玛泽仁上山认药、采药,到偏远村落为重症病人诊疗、整理病例。

  “5年前,有次我们几个徒弟跟着占玛老师上山采药,遇到一位正在挖贝母的村民,当时这位村民神色并未有异,只是行动有些迟缓,我们自然不能发现什么。而占玛老师不放心,走远后又折返,多看了一眼。就是这一眼,救了这位村民。”这是曲扎学习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也是这件事,让曲扎明白何为医者仁心。“当时村民变得有些神志不清、手脚僵硬。占玛老师立马丢下药材、背包,冲到村民面前,将他背起冲下山,带回卫生院治疗。这一路十多二十公里,他愣是没有停下来休息片刻。那一路,我明白了什么是身教。”

  “我从事藏医工作已经40多年了,深深地体会到医药诊疗在服务百姓中的重要作用。对继承和弘扬医药事业,更是需要认真对待。”占玛泽仁说。

  占玛泽仁一生没有房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存款,乡卫生院是他的家,他一辈子也只做了一件事——治病救人。

  采访完后,占玛泽仁向记者表达了愿望:“2025年7月25日是上燃姑乡卫生院成立50周年的日子,希望到时候能够完成100万人次的救助目标,更希望卫生院能帮助到更多的病人。”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喜热布

用手机扫码浏览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