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先巴扎西时他正在忙着去海北州岗察县做节目的准备工作。他说下期《论坛》——第一百一十九期做一个题为《马背投诉站》的现场访谈节目。我告诉先巴早就想和他就《论坛》为题聊一聊。
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栏目,开创了电视谈话类节目“Talk Show” (脱口秀)先河。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迄今也不过17年的历程。 而藏语电视第一个谈话类节目——《论坛》产生于本世纪初。先巴说自己忐忑不安地“开坛”,是在2002年7月10日,记忆犹新!这在当时藏语电视节目甚至在整个西北地区的电视节目形态中可谓绝无仅有。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他想好拿出一年的时间来尝试做这个栏目。现在看来好象经过了风浪航行,终于靠岸,能够松一口气了!他说起办这个栏目的缘起,是在新闻部做一线记者的时候。那时经常下乡,接触生活,接触农牧民群众,觉得新闻固然好,但毕竟在一个短片中难以容纳更多的内容。有了这个想法,就萌生了办谈话类节目的念头。因为“谈话”这一形式最符合大众文化口味。让那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或者专家学者——节目嘉宾以日常 “聊天”的方式讲述大家关注的话题,能够尽可能破除距离感,富于亲和力,算是“贴近群众”吧!想来《论坛》的开始时的起点就很高:在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历史分两个阶段——“传统的谈话节目” 和“新式的谈话节目”。 “传统的谈话节目”是指作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萌芽、雏形的节目形态。它把镜头对准社会精英,采用“独白”或“对白”式的谈话方式,视点简单,缺乏层次,起伏不大。“新式的谈话节目”则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其话题常从大众关注的事实层面切入。谈话节目是“谈话”,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要素;谈话节目毕竟是“节目”。作为传播方式,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这些都无一不构成这类节目的难点。《论坛》从“新式的谈话节目”做起,再加上在跑新闻、审稿的同时兼做《论坛》,一切又都在摸索阶段,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直到两年之后工作做了调整,才专职做,这样算来《论坛》步入正轨至今也就三年,已做到第一百一十九期了。说专职其实也是有别有工作要做,作为藏语中心社教中心的主任,还有审片、审稿、节目策划等一些事务性的内容。作为《论坛》的主持人,先巴扎西认为自己的工作动力来自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藏人知识阶层的良知,而激励自己坚持不缀做下去的力量来自广大的观众,来自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特别是藏语观众的支持是激励藏语电视人的力量源泉。“他们或来信来电或上门,点评节目甚至为我提供谈话资源。”先巴扎西说就这一点而言,现在的精力比起当初已经大大节省了。因为热心观众的参与至少省去了他奔波找线索的时间和精力。“现在往往是节目刚结束就会接到观众的电话”。这是对《论坛》的莫大的支持。
论坛现场——在基层的访谈现场
当然,令他最懊恼的事也来自工作。限于设备条件和人力,要自己布置录制现场;灯光、话筒、化妆甚至于打扫演播场地。“这也没有什么。往往是备好稿子,雄纠纠进到录制现场,却发现灯管坏了。再写申请跑到楼上找后勤要,回来就不在状态了”。还有就是录制环节。也是囿于场地和经费问题,只能靠扣像技术录制节目。画面质量大打折扣,这有待于将来改善。五年多来,这位论坛主持人克服困难,办出了一百一十九期节目,每两周一期,每期三十分钟,办出了藏语电视自己的谈话类的特色节目。说到这五年来办节目的点滴经验,先巴扎西说,当初不免紧张、怯场。正如藏人说的:写得多了顺手,说得多了流利。越做越忘我。经验:一是主持人的临场情绪直接影响嘉宾的状态。所以自己首先要进入状态才能稳定嘉宾临场心理;二是主持人思维要走在嘉宾之前,才能引导嘉宾发挥最佳谈话资源;三是话题宜小(平易)不宜大(空泛),要心中有大众。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强调参与性的新型电视传播形态,不可推卸地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教育社会民众的功能。五年来,《论坛》谈话资源涉及知识性、政策性、法制类、社教类、学术研讨类、文艺类、时政类。知识性的话题如现代有机畜牧业、鉴别伪币、包括心理卫生的健康类;政策性的税费改革、高层访谈类、文化交流类等;社教类如探讨藏语普通话;时事类的如非典、高考、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层访谈类包括与企业家彭毛才旦,藏药实业家久美彭措对话等。文艺类如才旦卓玛、多杰才让访谈。每一个话题又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回应:如税费改革针对一些基层干部向群众违规摊派杂费课税的行为,为农牧民群众详细讲解国家的有关法令法规;知识类的生殖健康论坛是有鉴于藏区普遍存在的生理健康问题特别是针对妇女卫生知识方面的观念误区,通过与专家的对话指明问题的症结。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忌医讳言的文化观念第一次被置于大众舆论的视野中接受评判;近年来传销在藏区猖獗。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论坛》及时做了一期节目。文化交流类邀请“海归”派扎西才让和才旦多杰畅谈留学经历,通过感性的见闻述说拓宽普通大众认识世界的眼界。
藏学家才让太访谈
除了演播室,《论坛》还“走出去”,现场录制了为肾脏危重病人万玛才让献爱心的两期六十分钟的节目。节目播出后,各界群众纷纷伸出援手捐助这位垂危的病人,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与温馨,对于知荣辱树新风,提倡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产生了积极的媒体效应。先巴应我给定的题目讲了自己“感受至深的一件事”;“有一天有人给我打来电话,我上门才知道他是一个盲人,叫拉克加。拉克加双目失明,一只眼甚至是空洞。他要求通过《论坛》向观众讲述自己不畏身残,自强不息的故事来激励更多的残疾人不要向命运低头,身残志不残。他是循化人,寄住在西宁亲戚家,在一家按摩学校学习并掌握了按摩手艺。那一期节目感动了许多观众,纷纷打来电话向我询问学习按摩手艺的渠道。许多热心观众纷纷来信来电鼓励我,还为《论坛》的发展提出不少宝贵建议。这一期节目的轰动充分说明谈话类节目关注普通人生活和命运,并使之升华的资源优势。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心声。”
“前些日子,拉克加从拉萨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与别人在那里开了一家按摩院,生意很不错”。先巴说明:没有观众的支持,他肯定没有足够的勇气把《论坛》办到今天!“有时候,成败可能只在别人的一句话”!作为同事我理解这位论坛主持人的心情!萨迦格言说过“一滴水虽然渺小,汇入大海永不干涸”。电视人的责任心成就了一个开拓进取的藏族新闻工作者的事业,但是这个“一”却来自千千万万个观众的热情支持。“观众的支持这是我平生唯一的欣慰”。先巴说。
万玛才旦访谈录制现场
《论坛》做到第一百一十九期的先巴扎西仍然有压力,他说自己每天头挨到枕头上脑子里还是情不自禁地考虑下一期的《论坛》工作。CCTV《实话实说》有自己的策划团队,成员来自方方面面,有学者、作家,也有记者、编导、制片人。《论坛》做到第五周年依然是先巴只身一人——策划人、文案、主持人、制作一肩挑。《论坛》一路走来,耕耘迎来收获,先巴的创新和探索也赢得了掌声和献花:2004年他入选首届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省级“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论坛》也成为藏语电视的品牌栏目。
笔者窃以为,五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拥有广大的热心观众,先巴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吧!如今,年逾不惑的他只有一个心愿:一、拥有一个分工相对明确的创作班底;二、改善灯光条件加实景;三、希望将来可以象《实话实说》、《东方直播室》那样,将观众请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大家谈”。我知道我的主人公内心并没有真正放松。他象月宫中砍树不辍的吴刚,象古希腊神话中推巨石上山不歇的西绪福斯一样停不下自己的脚步。作为同事我由衷佩服先巴扎西敢为人先的人格力量和勤奋不辍的敬业精神。
如果说热情的观众是澎湃的大海,那么我们的藏语电视工作者就是来自这片大海的每一滴水。立足大海的水滴辉映太阳的光芒,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永远不会干涸。祝藏语电视品牌栏目《论坛》办出个性和特色,越办越好!
(藏人文化网青海特约记者程强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