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第十一届“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文艺报》2016年10月26日 李朝全 2016-11-01发布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共有四部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它们是回族作家冯雪松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寻找旅程》、藏族作家降边嘉措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湖南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的《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和云南佤族女作家伊蒙红木的《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按照评奖章程规定,“骏马奖”的七个子项的获奖作品都可以达到五个。本届报告文学奖未能评满五部,评委会正是本着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评选的。可以说,最终获奖的四部作品,可以代表2012年至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

        评奖是一种鉴定与确认。通过一批文学专业人士的细致阅读、评析研判,从众多的备选作品中遴选出优秀之作,这是一道淘选鉴定的程序,也是把那些具备独特价值的作品评选出来,确认为精品佳作的过程。因此,获奖作品容易受到读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也容易进入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的视野,也就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文学史。从这个层面上说,评奖也是对作品进行历史化、经典化的一种有效方式、一道重要工序。评奖也是一种鼓励和倡导。通过给获奖作品及其作者授予荣誉,在文学界树立起一道标杆或榜样,是对创作导向的一种正面引领。

        本届获奖的作品大多贴近民族生活和时代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族历史文化,挖掘革命历史,书写民族英雄与时代英雄,弘扬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向上、向善、向好。这体现了奖项主办者对于文学前进方向的把握、对于文学创作思潮及走向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倡导。评奖更是一种发现,发现那些原先未必受到人们关注的作者与作品。本届获奖的四位报告文学作者中,除了降边嘉措是创作成就斐然、备受关注的78岁的老作家外,其余三位作者原先基本上不太被评论界所关注和熟悉。冯雪松是一位电视台的编导、一名纪录片导演。青年女作家伊蒙红木原先主要写诗,龙宁英则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虽然在少数民族文学领域已有一定的声誉,但在全国文学界特别是在报告文学领域,她们的创作还少为人知。此次获奖,不仅使她们的知名度提升,更使她们的作品直接走到了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面前。因此可以说,评奖既是对优秀作家的一种发现,也是对优秀作品的一种发现。

        ……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老作家降边嘉措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讲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段史实。万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其中一个重要的险阻便是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雪山草地。由于红军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仅搞好了民族团结,而且还争取到了各民族人民的鼎力支持。《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讲述的就是红军途径川康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聚居地区的历程。红军在云贵地区与彝族同胞歃血结盟,传为历史佳话;在藏族聚居区建立了中国民族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格勒得沙”民族自治地方政权,组建了丹巴藏族独立师,颁布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这些政策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正是因为红军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心拥护,才确保了其顺利通过西南和西部民族地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走上了胜利之路。

        作者的描述并不止步于此。他以少数民族作家的视角,特别深入探析了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他们甚至超出自己之能力,无私地、无偿地向红军提供难以计数的各种物资援助。这些物资在确保红军顺利走过茫茫草地、翻越皑皑雪山、彻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物质保证作用。广大藏族群众满腔热忱地支援处境艰难的红军,既是对红军正确民族宗教政策的回应,更是一种无私的帮助和无声的支持。其中如卓尼土司杨积庆开仓放粮,在红军走过草地之后的关键时刻给予了极为重要的帮助。然而,杨土司一家人却被国民党军阀残忍杀害,只有幼子幸免于难。解放后,新中国没有忘记杨土司,不仅追封其为烈士,还将他的儿子培养成了党的干部。杨土司的故事格外感人。在作者看来,如果没有藏族人民的积极援助,红军断难走出雪山草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将是另外一种面貌。从这个方面来说,少数民族群众以自己的牺牲与付出,为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换言之,长征胜利,是民族大团结的胜利,是共产党和红军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胜利。因此,这部书也是对80年前的伟大长征所进行的一次深层次解读,题材新颖,立意高远,让我们更加清晰客观地认识了长征的丰富历史内涵。

        作者虽年近八旬,却能广泛搜集资料,参考了中外100多种历史文献著作,并多方采访长征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历经数年光阴,写出了这样一部70多万字的厚重之作,其创作精神令人肃然起敬。降边嘉措1985年即曾以长篇小说《格桑梅朵》获得首届“骏马奖”。评委会在时隔31年后再次授予降边嘉措“骏马奖”这一荣誉,正是对其数十年来不懈创作追求的高度赞赏。

该文摘自《贴近新生活 弘扬正能量——评第十一届“骏马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降边嘉措,男,藏族,1938年(藏历土虎年)10月15日生于四川甘孜巴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8月被调到18军文工团,并随军进藏担任翻译。1956年9月调入北京民族出版社,主要从事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文献藏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1980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录取,成为新中国藏族第一个副研究员,从事藏族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曾为周总理、陈毅、李维汉、乌兰夫、习仲勋、刘格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达赖喇嘛、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阿沛等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担任翻译,并任党的八大至十一大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其他全国性大会的翻译工作。1980年发表藏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桑梅朵》(汉文版),1981年发表藏文版《格桑梅朵》。1982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委颁发的“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1985发表长篇历史小说《十三世达赖喇嘛—1904年江孜保卫战》(合著)。先后发表了纪实文学《周恩来与西藏的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雪山名将谭冠三》《李觉传》《藏族老红军天宝传》《最后的女土司》《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阳光下的布达拉》《环绕喜马拉雅山的旅行》等反映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著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和关于当代西藏问题的研究,撰写了《<格萨尔>初探》《<格萨尔>与藏族文化》《<格萨尔>论》《格萨尔王全传》(合著)《格萨尔王》《<格萨尔>的历史命运》《走进格萨尔》和大型画册《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唐卡》(汉英两种文字)。等。自1983年起历时30年主编40卷、51册的《格萨尔》(藏文)精选本2013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4198阅读 13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