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梅:不断崛起的中国多民族文学

网络 叶梅 2013-10-12发布

 

  新世纪10年以来,逐渐丰满壮阔的中国多民族文学,越来越呈现出令人不能忽视的斑斓,业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也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向世界表达中国文化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具体表现。老中青作家队伍梯队完整,实力名家与文学新秀并驾齐驱,小说、散文、诗歌均有不俗之作,以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多语种文学作品得到有效的彰显,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及评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从整体上看,无论美学风格、创作手法、还是题材与体裁等多个方面都为中国文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补苴罅漏的作用。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之后,中国作协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到目前为止,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书面文学作家;全国性各大权威文学奖项均有少数民族作家的身影; 作为多民族文学创作的阵地,《民族文学》杂志见证了中国多民族文学由弱到强、不断崛起,从比较单一化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在当下视域里,或许有这样几个话题值得关注:

  一、不断形成的多民族青年作家群体

  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大步登上文坛之后,上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异军突起,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脱颖而出,进入到当代文坛的主力阵容,如霍达、阿来、扎西达娃、张承志、吉狄马加、乌热尔图、阿尔泰、麦买提明·吾守尔、冯艺、叶广芩、赵玫、关仁山、梅卓、石舒清、鬼子等,这个颇有声势的领军团队的出现,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形象在新时期的崛起。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这些知名作家已步入中年,而一个既有传承、又有创造,颇具创作实力和潜质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预示着多民族文学新的活力与希望。

  新一代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大都出生于70后、80后,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有一批小说家和诗人同时又是学者和文学研究者,在文学显得比较边缘的当下,他们的文学追求往往具有自觉意识。近年来《民族文学》以专号专辑的方式,分别推出蒙古族80后青年作家专号、藏族青年作家专号、维吾尔族青年作家专号,哈萨克族青年作家专辑、朝鲜族青年作家专辑等,可以清晰地看出其阵势雄厚、人才济济。比如蒙古族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照日格图、海日寒、贺西格图、海勒根那、哈森;藏族次仁罗布、白玛娜珍、尼玛潘多、达真、拉先加、严英秀、何延华;维吾尔族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琦曼古丽·阿乌提、亚森江·萨狄克、帕尔哈提·伊里亚斯、阿舍、阿娜尔古丽;哈萨克族吐尔逊别克、古莱夏、热斯拜、叶尔兰、胡安什·木拉提;朝鲜族金仁顺、朴玉男、金书延、李珍花、金锦姬等。他们立足于急剧变革的时代生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大爱;各自记载着本民族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变迁,是不同民族当下生存状况与精神的生动描摹;他们注重生态,向往自然,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描写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其作品富有朝气、洋溢着青春气息及真挚的情感,同时具有不同民族的不同心理特征。

  维吾尔族青年作家哈力木拉提·阿布力米提在玉树地震之后连夜写就的诗篇《爱在呼唤》,抒发了中华大家庭的兄弟之爱:“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爱是我们彼此的呼唤,大地吞没了你们的家园,但我们的心就是你们的殿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在他的小说《放生羊》、《传说》、《神授》中注入了藏族文化的浓厚积淀,关注人的灵魂和对信仰信念的皈依,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饱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虔诚与敬畏,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藏族女作家尼玛潘多、白马娜珍、严英秀在她们的小说《紫青稞》、《拉萨红尘》、《苦水玫瑰》、《沦为朋友》等篇章中或以乡村变革的艰难过程为背景,或以进入城市的人物命运为故事,刻划了藏民族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独有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物在爱与欲的煎熬中寻求灵魂的安宁与平静,表达了转型时期藏族人民情感归宿的深刻追问。蒙古族80后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小说《黑焰》、《狼獾河》、《犭罕》先后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民族文学》2010年度奖,其小说高贵细腻,常以描述人与动物的相依为命,深刻表达了大自然所有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吾尔族凯赛尔·柯尤木《苹果树下的梦》融现实与梦幻于一体,在维吾尔族文学创作中有所突破;女作家阿舍《白蝴蝶,黑蝴蝶》等一系列散文以端秀凝重的文笔叙述西北沙漠边缘的移民生活,有着独到的人生感悟和复杂的多民族元素。万玛才旦、龙仁青、马合穆提·尤利瓦斯、海勒根那、扎西措、何延华的小说,照日格图、周静、白玛玉珍、王更登加、王小忠的散文,嘎代才让、娜仁其其格、王志国等的诗歌,也都饱含文化重量。

  在不同民族的作家队伍中群星闪耀,还有如娜夜、徐岩、于晓威等为代表的满族青年作家群;以倮伍拉且、阿苏越尔、阿库乌雾、李骞、普驰达岭等为代表的彝族青年作家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女作家群;以羊子、雷子、羌人六等为代表的羌族作家群等,他们自觉以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倾诉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及个人情思,具有多重审美价值。

  《民族文学》曾先后推出不同地域的多民族作家专辑,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作品专辑”刊载了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41位作家的作品,其中相当一批属青年作家,如壮族小说家李约热、黄土路、梁志玲、陶丽群、周耒,瑶族小说家光盘、纪尘,侗族作家杨仕芳、回族小说家海力洪等,这些作家以文学桂军主力的身份发表了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而进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前沿;许雪萍、费城、黄芳、拓夫等人的诗作进一步显示了壮族诗歌的文学地位。比之过去,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青年作家既拥有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的重新认识,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切体察,其自我进一步超越指日可待。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群早已引起文坛关注,回族作家石舒清、平原、土豆、满族作家金瓯等,还有“西海固·同心作家群”所汇聚的李进祥、了一容、单永珍、马金莲、马占祥、古原、泾河、冶进海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作家诗人。宁夏多民族作家表现出的坚韧宁静沉稳的地域气质给浮燥喧嚣的文坛不时带来一股股清新。云贵高原的多民族青年作家就如五彩云霞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诗作以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对故乡、民族及人类进行深情观照。仡佬族女作家肖勤的小说《暖》等一系列作品显示了对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的深入挖掘能力,在近两年获得好评。还有布依族潘灵、普米族曹翔、仡佬族王华、回族叶多多、纳西族和晓梅、傣族柏桦,佤族伊蒙红木等在近年来都写出了具有影响的作品。在湖南,被评论界称为“文学湘军五少将”的70后青年作家,其中有三名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田耳以中篇小说《一个人的张灯结彩》获得鲁奖,另有回族马笑泉、于怀岸,分别以不俗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已呈梯度式,更为年轻的一代已崭露头角,如蒙古族的鲍尔金娜、苏笑嫣、木琮尔,维吾尔族阿依努尔·多里坤,土家族的米米七月、向迅,满族的远观、张牧笛,羌族的羌人六,哈萨克族的艾多斯·阿曼泰,壮族的李冰、韦孟弛、苏首飞,回族的王正儒、方一舟,苗族的阿索拉毅、鲁娟、李金福,白族的李达伟、何永飞,朝鲜族的龙小语,布依族的陈德根,东乡族的马伟海等,都是比较活跃的代表。

  二、不断丰富的多民族文学版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公开发行的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有80家左右,其中母语刊物占一半以上,从这些期刊走出来的作者成千上万,为新一代多民族优秀作家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同时,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例如藏人文化网、三苗网、蒙古青年论坛、彝族人网、中国穆斯林网、壮族在线、锡伯人论坛等,一批80后、90后的少数民族作家如鱼得水,通过网络写作成为写作高手,甚至影响到海外。如在“自行车”、“漆诗歌沙龙”、“扬子鳄”、“南楼丹霞”、“相思湖诗群”等诗歌站点,就有壮、瑶、苗、侗、毛南、回、水和仡佬等少数民族新一代的写作者,如瑶族作家唐玉文、藏族诗人嘎代才让、哈萨克族巴哈提江,回族安然、兰喜喜,苗族血红、红娘子,维吾尔族何力,满族赵天白、公里,土家族江晨舟、田禾等。

  中国多民族的文学版图除了文学的载体和多种生产方式之外,更体现在民族的多样性。我国22个人口不足10万人的少数民族中一直不乏对文学的执著追求者,他们成为各民族的代言人。如普米族的鲁若迪基、曹翔,德昂族艾傈木诺,毛南族孟学祥,京族潘恒济,撒拉族翼人、韩文德、韩栗,保安族马学武,水族潘会、潘鹤,鄂伦春族空特勒,鄂温克族敖蓉、德纯燕,俄罗斯族张燕,畲族山哈,独龙族罗荣芬,拉祜族李梦薇,高山族林华等。

  三、不断得以保护并发展的少数民族母语创作和翻译

  我国有53个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使用28种文字,可称之为中华多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作家和读者有着不可轻视的阵容,蒙、藏、维、哈、朝、彝族等文字的文学创作都在长期的坚守中绽放出新的花朵。据内蒙作协介绍,近几年来仅蒙古族就有2000多人在省级以上刊物用母语发表过作品,其质量更胜于用汉文创作。而据新疆作协介绍,目前用维文写作发表作品的作者已近万人,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文长篇小说至少已达230部。

  母语代表性作家中,诗人阿尔泰将民族性与时代性、个体情思与家国意识紧密结合,情感浓烈、自由奔放,开创了蒙古族新一代诗歌之风。还有蒙古族作家希儒嘉措、格日勒图、满都麦、吉·清河乐、海日寒、满全、多兰,藏族作家拉加才让、才让扎西、德本加,维吾尔族作家穆罕默德·伊明、穆罕默德·巴格拉西、艾合台木·乌买尔、麦买提明·吾守尔、艾尔肯·沙比尔、阿拉提·阿斯木,哈萨克族阿吾力汗·哈里、克尔巴克·努拉林,朝鲜族作家李惠善、许莲顺、崔红一、张春植、金学松、朴草兰、金革,柯尔克孜族作家加安巴依·阿萨那勒、曼科特·吐尔地,壮族作家蒙飞、覃祥周,景颇族的左慧波,彝族作家阿库乌雾等,都有较为成熟的作品被翻译成汉文。作家梯队、文学样式呈现出多元共生格局。

  2009年,在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读者的热切呼声中,中国作协党组决定创办《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2010年春夏,按照作协党组的要求,“希望《民族文学》成为一座桥梁,传递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成为一个家园,凝聚一支有实力、有激情的创作和翻译队伍;成为一个阵地,守护着一切热爱和平、维护统一、促进团结、渴望温暖的心灵。”《民族文学》带着出版不久的少数民族文字版先后走进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召开了大型蒙、藏、维作家翻译家座谈会,我们在所到之地用双语进行交流,这使得各族同胞倍感亲切,不少青年作家翻译家表示,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级刊物,这既是对多元化的认同,还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民族文学》的汉、蒙、藏、维四种版本得到了不同地区的读者欢迎,近年来汉文版的发行量已达到2万多册,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精选56个民族的优秀作品,包括汉族作家的“名家新作”,进入草原牧场、雪原边疆、寺庙学校,民族地区的读者反映热烈。

  目前我国不仅有一支庞大而富有朝气的少数民族文字创作队伍,而且有一支日渐壮大的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队伍,《民族文学》设立了“百名翻译家”的互动,降边嘉措、吾拉木·吾普尔、托乎提·巴克、哈达奇·刚、斯琴毕力格、白·呼和牧奇、朵日娜、伊明·艾合买提、狄力木拉提·泰来提、铁来克、艾克拜尔·吾拉木、伊明·阿布拉、玉苏甫·艾沙、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赛娜、陈雪鸿、苏德新、苏永成、张宏超、金莲兰、尹金丹、觉乃·云才让、周泽加、艾布等不同民族的翻译家以他们精心的译介工作,大力推动了多民族间的文学交流,为民族和谐谱写了新篇。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复兴更是离不开多民族智慧的凝聚,在今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需从全球视野和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多民族文学成果,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对此评价。正如铁凝主席曾在《民族文学》刊庆30年时讲道:“文学既展现着各族人民对真善美的共同向往,同时,又不是为了让一切文化趋同,而是引导人们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民族文学》所倡导并力行的多民族文学,正是在探索和表现着这种‘同’与‘不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丰富和辽阔。”的确,多民族文学的繁荣能够避免工业化伴生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在文化领域带来的单调与刻板。少数民族作家也面临着民族文化被同化甚至是走向消亡的问题,以文学的方式保留民族文化的记忆,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沟通,需要我们进一步壮大队伍、提升质量,出精品推新人,同时加强多民族文学成果的翻译、研究和宣传推介,使得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走出本民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无论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还是秘鲁作家略萨,对民族文化的开掘都各得深意。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彰显,与其他民族沟通碰撞和对话,这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应尽的努力。为世界为未来,留住我们民族的根。

  一、不断形成的多民族青年作家群体

  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大步登上文坛之后,上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异军突起,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作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脱颖而出,进入到当代文坛的主力阵容,如霍达、阿来、扎西达娃、张承志、吉狄马加、乌热尔图、阿尔泰、麦买提明·吾守尔、冯艺、叶广芩、赵玫、关仁山、梅卓、石舒清、鬼子等,这个颇有声势的领军团队的出现,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形象在新时期的崛起。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这些知名作家已步入中年,而一个既有传承、又有创造,颇具创作实力和潜质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预示着多民族文学新的活力与希望。

  新一代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大都出生于70后、80后,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有一批小说家和诗人同时又是学者和文学研究者,在文学显得比较边缘的当下,他们的文学追求往往具有自觉意识。近年来《民族文学》以专号专辑的方式,分别推出蒙古族80后青年作家专号、藏族青年作家专号、维吾尔族青年作家专号,哈萨克族青年作家专辑、朝鲜族青年作家专辑等,可以清晰地看出其阵势雄厚、人才济济。比如蒙古族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照日格图、海日寒、贺西格图、海勒根那、哈森;藏族次仁罗布、白玛娜珍、尼玛潘多、达真、拉先加、严英秀、何延华;维吾尔族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琦曼古丽·阿乌提、亚森江·萨狄克、帕尔哈提·伊里亚斯、阿舍、阿娜尔古丽;哈萨克族吐尔逊别克、古莱夏、热斯拜、叶尔兰、胡安什·木拉提;朝鲜族金仁顺、朴玉男、金书延、李珍花、金锦姬等。他们立足于急剧变革的时代生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大爱;各自记载着本民族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变迁,是不同民族当下生存状况与精神的生动描摹;他们注重生态,向往自然,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描写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其作品富有朝气、洋溢着青春气息及真挚的情感,同时具有不同民族的不同心理特征。

  维吾尔族青年作家哈力木拉提·阿布力米提在玉树地震之后连夜写就的诗篇《爱在呼唤》,抒发了中华大家庭的兄弟之爱:“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爱是我们彼此的呼唤,大地吞没了你们的家园,但我们的心就是你们的殿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在他的小说《放生羊》、《传说》、《神授》中注入了藏族文化的浓厚积淀,关注人的灵魂和对信仰信念的皈依,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饱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虔诚与敬畏,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藏族女作家尼玛潘多、白马娜珍、严英秀在她们的小说《紫青稞》、《拉萨红尘》、《苦水玫瑰》、《沦为朋友》等篇章中或以乡村变革的艰难过程为背景,或以进入城市的人物命运为故事,刻划了藏民族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独有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物在爱与欲的煎熬中寻求灵魂的安宁与平静,表达了转型时期藏族人民情感归宿的深刻追问。蒙古族80后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小说《黑焰》、《狼獾河》、《犭罕》先后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民族文学》2010年度奖,其小说高贵细腻,常以描述人与动物的相依为命,深刻表达了大自然所有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维吾尔族凯赛尔·柯尤木《苹果树下的梦》融现实与梦幻于一体,在维吾尔族文学创作中有所突破;女作家阿舍《白蝴蝶,黑蝴蝶》等一系列散文以端秀凝重的文笔叙述西北沙漠边缘的移民生活,有着独到的人生感悟和复杂的多民族元素。万玛才旦、龙仁青、马合穆提·尤利瓦斯、海勒根那、扎西措、何延华的小说,照日格图、周静、白玛玉珍、王更登加、王小忠的散文,嘎代才让、娜仁其其格、王志国等的诗歌,也都饱含文化重量。

  在不同民族的作家队伍中群星闪耀,还有如娜夜、徐岩、于晓威等为代表的满族青年作家群;以倮伍拉且、阿苏越尔、阿库乌雾、李骞、普驰达岭等为代表的彝族青年作家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女作家群;以羊子、雷子、羌人六等为代表的羌族作家群等,他们自觉以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倾诉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及个人情思,具有多重审美价值。

  《民族文学》曾先后推出不同地域的多民族作家专辑,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作品专辑”刊载了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41位作家的作品,其中相当一批属青年作家,如壮族小说家李约热、黄土路、梁志玲、陶丽群、周耒,瑶族小说家光盘、纪尘,侗族作家杨仕芳、回族小说家海力洪等,这些作家以文学桂军主力的身份发表了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而进入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前沿;许雪萍、费城、黄芳、拓夫等人的诗作进一步显示了壮族诗歌的文学地位。比之过去,新世纪的广西多民族青年作家既拥有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的重新认识,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切体察,其自我进一步超越指日可待。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群早已引起文坛关注,回族作家石舒清、平原、土豆、满族作家金瓯等,还有“西海固·同心作家群”所汇聚的李进祥、了一容、单永珍、马金莲、马占祥、古原、泾河、冶进海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作家诗人。宁夏多民族作家表现出的坚韧宁静沉稳的地域气质给浮燥喧嚣的文坛不时带来一股股清新。云贵高原的多民族青年作家就如五彩云霞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诗作以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对故乡、民族及人类进行深情观照。仡佬族女作家肖勤的小说《暖》等一系列作品显示了对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的深入挖掘能力,在近两年获得好评。还有布依族潘灵、普米族曹翔、仡佬族王华、回族叶多多、纳西族和晓梅、傣族柏桦,佤族伊蒙红木等在近年来都写出了具有影响的作品。在湖南,被评论界称为“文学湘军五少将”的70后青年作家,其中有三名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田耳以中篇小说《一个人的张灯结彩》获得鲁奖,另有回族马笑泉、于怀岸,分别以不俗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已呈梯度式,更为年轻的一代已崭露头角,如蒙古族的鲍尔金娜、苏笑嫣、木琮尔,维吾尔族阿依努尔·多里坤,土家族的米米七月、向迅,满族的远观、张牧笛,羌族的羌人六,哈萨克族的艾多斯·阿曼泰,壮族的李冰、韦孟弛、苏首飞,回族的王正儒、方一舟,苗族的阿索拉毅、鲁娟、李金福,白族的李达伟、何永飞,朝鲜族的龙小语,布依族的陈德根,东乡族的马伟海等,都是比较活跃的代表。

  三、不断得以保护并发展的少数民族母语创作和翻译

  我国有53个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使用28种文字,可称之为中华多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作家和读者有着不可轻视的阵容,蒙、藏、维、哈、朝、彝族等文字的文学创作都在长期的坚守中绽放出新的花朵。据内蒙作协介绍,近几年来仅蒙古族就有2000多人在省级以上刊物用母语发表过作品,其质量更胜于用汉文创作。而据新疆作协介绍,目前用维文写作发表作品的作者已近万人,新时期以来,维吾尔文长篇小说至少已达230部。

  母语代表性作家中,诗人阿尔泰将民族性与时代性、个体情思与家国意识紧密结合,情感浓烈、自由奔放,开创了蒙古族新一代诗歌之风。还有蒙古族作家希儒嘉措、格日勒图、满都麦、吉·清河乐、海日寒、满全、多兰,藏族作家拉加才让、才让扎西、德本加,维吾尔族作家穆罕默德·伊明、穆罕默德·巴格拉西、艾合台木·乌买尔、麦买提明·吾守尔、艾尔肯·沙比尔、阿拉提·阿斯木,哈萨克族阿吾力汗·哈里、克尔巴克·努拉林,朝鲜族作家李惠善、许莲顺、崔红一、张春植、金学松、朴草兰、金革,柯尔克孜族作家加安巴依·阿萨那勒、曼科特·吐尔地,壮族作家蒙飞、覃祥周,景颇族的左慧波,彝族作家阿库乌雾等,都有较为成熟的作品被翻译成汉文。作家梯队、文学样式呈现出多元共生格局。

  2009年,在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读者的热切呼声中,中国作协党组决定创办《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2010年春夏,按照作协党组的要求,“希望《民族文学》成为一座桥梁,传递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成为一个家园,凝聚一支有实力、有激情的创作和翻译队伍;成为一个阵地,守护着一切热爱和平、维护统一、促进团结、渴望温暖的心灵。”《民族文学》带着出版不久的少数民族文字版先后走进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召开了大型蒙、藏、维作家翻译家座谈会,我们在所到之地用双语进行交流,这使得各族同胞倍感亲切,不少青年作家翻译家表示,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级刊物,这既是对多元化的认同,还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民族文学》的汉、蒙、藏、维四种版本得到了不同地区的读者欢迎,近年来汉文版的发行量已达到2万多册,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版精选56个民族的优秀作品,包括汉族作家的“名家新作”,进入草原牧场、雪原边疆、寺庙学校,民族地区的读者反映热烈。

  目前我国不仅有一支庞大而富有朝气的少数民族文字创作队伍,而且有一支日渐壮大的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队伍,《民族文学》设立了“百名翻译家”的互动,降边嘉措、吾拉木·吾普尔、托乎提·巴克、哈达奇·刚、斯琴毕力格、白·呼和牧奇、朵日娜、伊明·艾合买提、狄力木拉提·泰来提、铁来克、艾克拜尔·吾拉木、伊明·阿布拉、玉苏甫·艾沙、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赛娜、陈雪鸿、苏德新、苏永成、张宏超、金莲兰、尹金丹、觉乃·云才让、周泽加、艾布等不同民族的翻译家以他们精心的译介工作,大力推动了多民族间的文学交流,为民族和谐谱写了新篇。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复兴更是离不开多民族智慧的凝聚,在今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需从全球视野和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多民族文学成果,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对此评价。正如铁凝主席曾在《民族文学》刊庆30年时讲道:“文学既展现着各族人民对真善美的共同向往,同时,又不是为了让一切文化趋同,而是引导人们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民族文学》所倡导并力行的多民族文学,正是在探索和表现着这种‘同’与‘不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丰富和辽阔。”的确,多民族文学的繁荣能够避免工业化伴生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在文化领域带来的单调与刻板。少数民族作家也面临着民族文化被同化甚至是走向消亡的问题,以文学的方式保留民族文化的记忆,促进民族间的理解和沟通,需要我们进一步壮大队伍、提升质量,出精品推新人,同时加强多民族文学成果的翻译、研究和宣传推介,使得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走出本民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无论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还是秘鲁作家略萨,对民族文化的开掘都各得深意。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彰显,与其他民族沟通碰撞和对话,这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应尽的努力。为世界为未来,留住我们民族的根。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4404阅读 14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