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辉煌·甘南文华】作家李德全先生

2022-01-05发布

微信图片_20220105114543.jpg

洮水染绿了山川,染绿了石头和历史

——记甘南作家李德全先生

 刚杰•索木东

        辛丑年冬天,居身的这座城市,小雪无雪,大雪也将无雪。顺着身边蠕动的这条大河回溯,就可以看到冰雪晶莹的故乡卓尼,看到黄河最大的支流洮水之滨,年逾花甲的恩师李德全先生和诸多文友们依旧恪守着的那一份古老的诗意。

        诚如先生在《洮河赋》中所咏:“洮水源远,一脉相承。流经千余里,宛转八县市。洮河文化五千年,逐水草,事稼穑,生息戎羌氐;民族纷争大迁徙,吐谷浑,吐蕃族,隶制频变迁。洮州一隅,战略要地,民族融合,风情淳朴。蕴草原民族骁勇耿直之秉性,存江南文脉儒雅清秀之遗风。中华一族,唇齿相依。”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南卓尼,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秦汉时期是羌戎牧马之地,西晋时期是吐谷浑雄踞之所,唐代是吐蕃远征之域,明代是移民屯军之城,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卓尼土司管辖,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多民族繁荣发展、多元文化交汇交融相得益彰的一方宝地。这一份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多元,就是卓尼大地英才辈出的文化根脉;这一份文脉的延续和诗意的熏陶,就是历代卓尼儿女文艺创作的精神根源。

        客观评价一个熟悉的人是困难的,而遑论自己恩师的文字和成就,更不是弟子力所能及的。所以,这些年来,没敢给恩师写过只言片语。下面,遵《甘南日报》编辑之约,谨围绕“诗者”“师者”“史者”三个关键词,斗胆探索老师诗意盎然精彩人生的一鳞半爪。

微信图片_20220105114927.jpg

        在文学的殿堂里,李老师始终在用诗心养育着青春的那株“马尾松”。卓尼,藏语意为“马尾松”,被誉为“洮砚之乡,藏王故里”,也就生动地说明了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的源远流长。如此诗意的一个地名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诸多文人墨客从这里出发,游历,求学,敏思,精著,留下了许多煌煌巨著和无数精妙诗篇。

        李德全老师20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兰州师范专科学校(今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系统的专业研修给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92年,他和作家李城一起,在任教的卓尼县第二中学创办了校园文学刊物“桃林”,后又在卓尼县藏族中学创立了“柳林”文学社,并编印了同名油印本刊物。后来,作家唐毅、诗人瘦水等人和诸多文学青年也先后加入进来,这是改革开放后卓尼大地上文学的再次复苏。之后,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卓尼文艺》应运而生,年逾花甲的老师更是不辞辛劳,出任卓尼县作家协会主席和刊物主编,继续为家乡的文学事业奉献着一腔热忱。翻开2010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文集《生命如歌》,这册收录了诗歌4辑、散文和散文诗3辑、评论5篇的集子,更是能看到老师清晰的文学创作脉络。从1991年《开镰那天》里“磨刀石被你的手镯敲响/你把时间用水浇湿/然后定在锋利的镰刃”,到2010年《静思》中“还能把对春天的爱/种植在荒芜已久的土壤/还能把对童年的记忆/灌溉成一泓荡漾的碧波”,这些句子里,都能读到他历经半生、醉心诗文、豁然开朗的那份执着与通达:“人生的辙痕不断/折射出记忆的旧影/而路愈走愈觉得悠长”。

        诚如朱永明博士所述:“当代卓尼汉语文学的引领人理应是益希卓玛。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文学作家是以完玛央金、李德全、薛贞、卓尕次力、刚杰•索木东、觉乃•云才让、沙冒智化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笔耕不辍,书写着卓尼这片土地上的人与事,始终以文学传播卓尼的历史文明,但又殊途同归于乡土、新中国的讴歌及其多维文化书写。”“李德全以卓尼“水墨乡土”为创作之源,为读书界推送出了他的诗文集《生命如歌》《岁月如诗》等。历史经历、生活经验、教学苦乐等垒叠出了他感悟生活、珍爱生命不断探求文学‘蹊径’的精神品格。”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卓尼汉语文学发展和代表作家的成长历程,都浸润着李德全老师辛勤的汗水和执着的身影。


        在教育的殿堂里,老师用师者仁心让每一个学生心里都盛开着紫斑牡丹。于我自己而言,如果老学究出身的曾祖父是最初的文学启蒙人的话,那真正引导我步入现代诗歌之门的恩师就是李德全先生。记得九十年代初期的卓尼一中,爱好文学的我们,聚集在老师两间平房的小院里,在戴望舒先生《雨巷》的优美意境里,听洮水潺潺东去,听春雨淅沥落地,感悟着浓浓诗意对青春萌动的纯真洗礼。

        1994年7月,玛曲县“雪光”文学笔会在黄河首曲草原深处盛大举行,李老师想带我去拜会甘南文坛的前辈们。当时,恰逢高考失利后远走他乡求学归来的我刚刚再一次参加完高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未能成行,也就错过了那次诗意盎然的盛会。后来,他在散文《玛曲草原行》中这样记述:“通过对全州文学创作全方位的评价和展望,各自寻找到了生命的坐标和自我存在的价值。”那年秋天,我顺洮河而下,抵达黄河边的校园,在心中的神圣殿堂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就读,毕业后留校工作,开启了自己新的旅程。就像老师所言:“掬一捧温暖的黄河水,洗去惜别时的泪痕;捡两兜闪亮的黄河石子,沉稳我旅程的脚步……”

        后来,李老师想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他从卓尼老家寄来填写工整的表格,嘱我为他填写入会推荐意见,刚劲隽秀的笔迹中,浮现出老师敦厚的面庞上爽朗的笑容。我惶恐之余,更是再次感受到为人师者的豁达和宽广——彼时,甘南大地上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家均可作为他的推荐人,可他却偏偏屈尊让自己的学生来填写推荐意见,这是何等谦卑的姿态和广博的胸怀!

        记得2010年我尝试进入小说领域的书写时,曾围绕异地安置和洮砚文化的传承为线索写过一个短篇《广场》。文中涉及一段“洮州花儿”时,由于这方面知识的匮乏,造成体例和音律不当,李老师还给我精心修改过那一段文字。这时,我也突然想起,慈爱寡言的师母也曾是一名享誉四乡的民歌歌手。而他们伉俪,更是相和、祥和一生陪伴的神仙伴侣:“老婆不识字/却会唱民歌/一首又一首/问他会唱多少/她说她有一肚子/两肋巴/屋里还有两抽匣//走进城里/住进楼房/老婆离开了田埂/不种庄稼/我说街道能唱吗/楼房能唱吗/她说她要回家//”(《老婆与民歌》,2009年6月4日)——老师用白描式的诗歌笔法,书写着师母和她的民歌、还有青春,书写着他们那一代人的艰难历程和传统文化在当代文明中的渐行渐远,但似乎又都不是……

        2016年初夏,先父突然辞世。老师更是带着诸多已近中年的同窗前来吊唁。他虽然没有给我多少言辞上的慰藉,但我从他凝重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他和钟爱雕刻的先父“金石为交”的情谊,感受到对弟子们基于信任的所有鼓励和抚慰。

        30年来的几个小故事,都是人间琐碎,似乎不足一提。但却处处透露着先生为师者、为长者、为诗者的虚怀若谷和对后进末学自始至终的关爱与信任。

微信图片_20220105114921.jpg

        在史学的殿堂里,老师用诗词歌赋赞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近年来,作为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恩师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对卓尼瑰宝洮砚文化的研究书写和对古典辞赋的全新创作,并先后出版了地方风物传记《话说洮砚》,散文随笔《洮砚散记》和诗赋集《岁月如诗》,开创了甘南作家在文坛上的又一新域。

        他胸怀天下、纵横八荒,洋洋洒洒写下了《锦绣中华赋》《汨罗赋》《青藏高原赋》《青藏铁路赋》;他关注苍生、视野清越,挥笔写就了《苍鹰赋》《牦牛赋》《神骏赋》《雄鸡赋》;他归于田园、删繁就简,悠悠然写下了《阳春赋》《秋菊赋》《桃花赋》;他立足本土、不忘桑梓,饱含深情写下了《卓尼赋》《羚城赋》《舟曲泉城灯赋》《古战赋》,他心系教育、钟情桃李,感同身受写下了《甘南中等职业学校赋》《卓尼藏中赋》《柳林小学赋》……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古代汉语“骈文”的一种体例,辞赋以其华美的辞藻、对仗的文本、严谨的格律和朗朗上口的歌咏情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喻景抒情中考究的不仅仅是作者扎实的古代汉语修养,更需要精深的史学功底。老师的辞赋,因其考究的文本、精湛的索引和饱满的情感、高昂的赞叹,得到了辞赋家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诸多作品先后刊于《中华辞赋》等业内重要刊物。诚如当代辞赋家张秀球先生的评价:“妙笔生花,嵌珠镶玉,摘绝熏香,雅见才情!”

        近年来,退休后的老师深入挖掘中国三大名砚之一 “洮砚”的文化渊源,梳理总结近代以来洮砚文化的传承和特质,在当地文化史上第一次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卓尼洮砚文化的完整“图貌”,并用文学的语言、散文的笔调,书写出版了系列著作《话说洮砚》《洮砚散记》。这两册著作,已经成为当下诸多洮砚文化研究者和洮砚爱好者不可或缺的“蓝本”。窃以为,不论从史学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都会对洮砚和洮砚文化的追溯、延续和传承、弘扬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老师一生爱诗、半辈喜酒,曾写下《酒歌》现代诗20阙和《酒神赋》等不同文体的作品,被誉为卓尼文坛的“酒仙”。从教四十多年的老师是平凡的,他在洮水之畔的日常中书写着生活的诗意;写诗半辈有余的老师是热烈的,他在年逾花甲的岁月里继续歌咏着不老的青春。

        他的大学同学、甘南作家李城先生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简述李德全其人其文》中说“渊博的、超然的、幸福的”他满腹才华,却始终保持低调:“品尝过岁月的艰辛,体验过奋斗和成功的快乐,而今的德全不仅桃李满园,也已经儿孙满堂。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似乎已参透了人生三昧,而达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境界了。”


【佳作选读】李德全:卓尼大峪沟赋

        风光大峪,毓粹钟灵。石奇林秀,水丽山雄。西聆鸣鹤之尕海湖,东眺云端之扎尕那;南映万里之岷山雪,北依千寻之莲花峰。处青藏之边缘,人迹罕至;居藏乡之秘境,云开鸿蒙。古刹传梵语,石门掩葱茏。山水卓尼,风华卓荦;灵山秀水,栖凤藏龙。

        若乃峰峦青翠以凝虹,林海飘岚而隐峤。洮水清越以潜鳞,灌木郁葱而宿鸟。绿水长流,青山竞茂。自然天成,风景独好。观乎云江峡以松柏掩映,静谧幽深;大峪河而涓丽扬波,沟壑喧啸。旗布寺八百年香火,佛号续延;神女潭七仙女下凡,人间春早。卓玛拉措,天光云影以徘徊;旗布林卡,紫霞韶华而映照。三角石以擎苍穹,一线天而耸云表。冈峦雄峙以崚嶒,石堡巍峨而嵩峼。鸵鸟孵雏,和谐美妙。夫妇牧羊,天荒地老。栈道蜿蜒,幽林广袤。花木翠微,彩蝶翩邈。啾啾鸟鸣,獝獝鹰鹞。灵草异卉以漫山,苍松翠柏而妖娆。山果累累以挂红,岩崖层层而峻峭。然其水丽者,崎峡捲其浪,岸芷悦其情;山雄者,风雨淬其骨,日月秀其貌。天象垂星,地舆灼炤。锦绣山河,物华天宝。

        至若岷岭逶迤,石门金锁;迭山横雪,烟雾绕缠。崇峦幽壑,吞云吐岚。林海涛涌,风声竹喧。巴什涅座显奇伟,列嶂嶕峣以瑰怪;二十四个亮晃晃,逾陟冈阜而盘桓。至于阿角峡谷,跌宕洄漩。瀑流落涧,雪霰深渊。峦岫濛雨以拂翠,幽谷蓄荣而鸣鸾。路转峰回,水静以沉云影;储芳集蕙,林深而汩幽泉。石门五道以锁长峡,一门一洞天。飞瀑四叠而泼碎玉,一瀑一景观。朝阳湖,碧水澄澈以柔涟。笔架山,石林嵯峨而流丹。雪落南坡,雾蒙于深溪绝涧;观音送子,赐福乎香火人间。湖水碧波以泛翠玉,虹桥飞瀑而震山川。雄狮岩,野狐路,峭崖险,云梯悬。老鼠跳崖,心惊胆寒。大象汲水,神情悠闲。飞来石,若即若离,望峰心悸;百叶峡,累牍卷轶,书香层岩。或若千佛龛,洗心革面以向善;仙人桥,抛尘除俗而坦然。尔其天鹿指前程,神龟奕奕而戏水;孤石生杉树,绿绦缕缕而垂帘。风雨鸳鸯阁,伉俪共缠绵。神仙湾,云影仙风以缥缈;月亮门,涵泓漱玉而洄湍。而若灵猿相吻之情景,八仙过海之奇缘。苏武牧羊以命多舛,李白望月而思故园。触景生情,引人入胜;何必胜道,无须尽言。是故纵目神游昊宇,放怀绿水青山。揽远山之洪广,观造像之妙玄。道化自然,厚德载物,寄情于景,文脉赓延。

        于是乎春之桃花灼灼,芬葩扬英,天地紫燕以蹁跹。夏之蝉鸣重荫,岩羊啜饮,草原萤火而阑珊。秋之金菊璀璨,鸿雁南飞,霜叶赤橙以斑斓。冬之冰瀑飞雪,原野莽苍,林泉幽咽而潺湲。而乃霖霖膏雨,绿丛林之葳蕤;煦煦和光,著纷葩之婵娟。登高望远以骋目,虚怀若谷;立意山水而忘我,浮想联翩。故而目不暇接,千姿百态以风月无边。流连忘返,逸兴遄飞而脱俗超凡。

        嗟乎!卓尼大峪,山水画廊。四时迥异,五彩呈祥。洮河风情,山水形胜,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于是一条长河,百水滥觞。千山锦绣,万岭风光。凭旷野之广袤以游牧,赖阡陌之丰饶而富康。开发旅游兮,蓄势于青山绿水;优化环境兮,寄情乎鸟语花香。山河焕彩兮,藏乡如意吉祥。盛世华章兮,禹甸凤翥龙骧。(韵依《中华新韵》)


注释:

 ①巴什涅座:藏语音译,意为生长着《大藏经》刻印制版木料的地方。

 ②二十四个亮晃晃:亮晃晃,汉语方言,形容山势高俊险要。


原刊于《甘南日报》2022年1月5日

微信图片_20220105114939.jpg

        李德全,又名清泉,生于1957年。系中国诗歌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中国诗赋网特邀评论员。诗歌、辞赋、散文分别收入近百部作品集。辞赋《甘南赋》获“金坐标杯”歌咏甘南诗歌大赛二等奖,《迭部赋》获“腊子口杯”诗歌散文大奖赛二等奖,《茅台铭》获“酒神赋、茅台铭海内外大赛”一等奖,《金华山赋》入围2016年全国征文大赛,《天佑德青稞酒铭》获2016年青海省作协征文入围奖。《卓尼赋》获首届中国“千县赋”征文优秀奖,《宁乡四中赋》获全国征文大赛入围奖。《绿水青山赋》获“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原创诗赋征文优秀奖。出版诗文集《生命如歌》、诗赋集《岁月如诗》,地方风物传记《话说洮砚》,以及散文随笔《洮砚散记》等。 

微信图片_20210918170550.jpg

        刚杰·索木东,藏族,又名来鑫华,甘肃卓尼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主编。作品散见各类文学期刊,收入数个选本,译成多种文字。著有诗集《故乡是甘南》。现供职于西北师大。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7408阅读 96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