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太加散文:泽库——远古的牦牛部落(琼卡尔•扎西邓珠 译)

本站原创 群太加 著 琼卡尔•扎西邓珠 译 2019-12-19发布

引言

        地球总是自转着,三百六十五天从不因任何缘由而终止或者耽搁自己初始以来履行着的这一“职责”。按科学或者宗教学说来讲,我们现在称之为地球或者世界的这一载体,最初源于诸多内外因及各种缘起而形成,继而依托这一载体成就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并随之产生文明。人类社会从最初的母系氏族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步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创造和发明了利弊于人类社会的许多思想、技术和物件,我们将如是种种美其名曰统称为“科学”。依托科学制作的地球仪和地图上有一块绿色的板块,那就是青藏高原。以地球纬度35.03,经度101.47为中心的这方水土上坐落着我将要讲述的远古牦牛部落,这里酥油和糌粑飘香,自古有着泽库极乐药苑的美誉,长发飘逸的祖辈们习惯把这块土地称为“泽库十大部落”。建国后,1953年划分行政区域时,作为“热贡上部的牧区”单列出来成立了纯牧业的泽库县。在1966年的行政区域规整重划时将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下辖鲁仓部落的一半划归当时属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惯称的“泽库十大部落”也随之变成“泽库十一大部落”,老百姓按惯例依个人是否顺口,仍沿用旧称。

        相对而言,如今泽库仍可以被称为牦牛部落。究其缘由,放眼望去,现在的泽库依旧保留着最初的文化特性,加之泽库人的秉性纯真善良,绝不会说风就是雨,在泽库的大地上还有许多民俗文化没有消失,为此我称其为“牦牛部落”不失为过。换而言之,泽库作为一个纯牧业县,其地理特性也应了俗语“牧区沼泽之源,是那家养牦牛和野牦牛汇聚之所”这一说法。

        资料表明,全世界现有牦牛大约1300万头,其中超过85%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我国的省区,其余15%散布在蒙古和中亚地区以及俄罗斯高原等国家和地区。我们青海是牦牛分布较多的一个省份,省内的牦牛主要分布在南部牧区。据2015年的青海省年鉴中年底汇总记录,全省拥有的452万头牲畜中90%的都是牦牛。其中玉树藏族自治州拥有154.6万头,果洛藏族自治州拥有85.5万头,海南藏族自治州拥有63.5万头,黄南藏族自治州拥有51.7万头,海北藏族自治州拥有50.7万头。而黄南州所拥有的51.7万头牦牛中,大约40万头就生活在泽库县境内。

        泽库作为牦牛的故乡,上溯3000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将野牦牛驯化家养,从泽库的地形地貌来看亦属地壳运动隆起的高原范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长期以来割地自据,称王称主,雄霸一方,在传承千年的《强盗长歌》的悠扬中自负仅臣服于头顶这一片蓝天。民国18年之后,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给每一位部落头领戴上一顶镶嵌红珊瑚顶珠的黑色官帽,开始实行千户长和百户长制度时,他们才恍然大悟,知晓自己头顶除了朗朗苍穹还有另一片天。从此,他们不得不按时缴纳各种苛捐杂税。“再冷不会被冻伤,再饿不会被饿死”,俗语自有道理,虽说捐税的压力不轻,但乐观的泽库人照旧在自己的故乡放牧着牦牛,编制牦牛毛制作帐篷,把牦牛皮加工制作成皮口袋和皮绳等生产生活用品,依靠牦牛肉、牦牛酥油、青稞糌粑养活了自己、抚育了后代子孙,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走来了。

        随着解放,社会发生了新变化。当时,以“赛地区”和“切单区”等河流为界实行新的行政制度,在全县范围内组建的8个人民公社和1个国营牧场,和日部落、官秀部落、麦秀部落、尕日则部落、锁乃亥部落等区域的千户长和百户长制度自然消亡,他们家族时时向人炫耀的红珊瑚顶珠官帽以及绿孔雀羽翎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历史。

        之后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让泽库人始料未及。

        说实在的,时间对每一个人都会给予公平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泽库极乐药苑的土地上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古老牦牛部落的男女老少也经历了各种苦乐欢忧。“头顶环绕的迷雾,总有消散之时”,正如这句藏族谚语所说,1982年正式实行生产责任制,推行牲畜包干,这些祖辈放牧的牧人得以重操旧业放牧自家的牲畜。不久,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人民得到更加独立自主的权利,放牧牛羊的泽库牧人遇到好时机、好政策,有了改革致富的希望和机遇,但我们的泽库人却不知从何而改、如何致富的关键要领。在那疯狂的年代里,泽库人将几个世纪来祖辈们创造、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无法估价的文化、文物进行清除,除了和曰德吨寺残缺不全的大藏经石刻外,泽库再难觅祖辈留下的文化遗迹。如今,只能将这些弥足珍贵的大藏经刻经石板一一找出来并送回堆放在大藏经石堆上以作弥补。

        随着政策日渐变好、宽松,令人始料不及的草场纠纷却越来越多,当时一位领导对泽库的现状进行了如此总结:“四方地界之争串火舌,八方械斗纷扰冒狼烟,致富进步之路迷雾正缭绕”,这正是当时泽库的真实写照。泽库东临甘肃省夏河县,南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西靠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下卜浪部落,草场纠纷不断,人仰马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对这个古老的牦牛部落而言,脱贫致富这一伟大的“概念”与自己相隔十万八千里,泽库已名列全国倒数第二的贫困县。我国的政治和体制架构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改变人民生活方式和致富途径的新政策、新路子也相应地层出不穷。八十年代初期,集体草场划分到户,实行承包责任制,每户都分到用铁丝围起来的草场,不仅使往日盛行的草场纠纷得到自然终止,远古牦牛部落的男女老少们各个都闲暇起来,却像草原上的旱獭各自窝在家里,邻里之间少了些许往来。后来,集中而广泛开展的“灭鼠运动”声势浩大、效果显著,扼制了草场的土化和沙化,使得已退化得面积不大的草场得以初步保护。同时得益于“控制羊群数量”和“大力发展牦牛养殖”为主的生产理念的转变和实施,大力发展牦牛产业,并以此为契机寻找和开拓群众致富的新途径。新的机遇,新的路子,哪里有金币,哪里有马蹄银,古老牦牛部落的发展道路上是喜是忧,谁能说得清,谁又能道得明……

        “世道不变人在变”,这句流传久远的话深含哲理。古老牦牛部落的那些见多识广的老人们所说的“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定会搬迁至下方低海拔的中心地带”这句话得以应验。国家指出保护生态为第一要务,让全体牧民搬迁至低海拔的中心地带。泽库,这个古老的牦牛部落放弃祖辈赖以为生的草场故园,纷纷搬迁至县城边缘的新村。先前放养的牦牛也被圈养在生态合作社的畜棚里,原来策马扬鞭驰骋原野的泽库男人们也蜷缩在新村的暖房里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切如梦,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他们突生难以适应陌生环境的感觉。还是孩子和青壮年对新环境、新事物的适应力令人惊叹,他们在短时间内适应并融入了新环境。年迈的长者经历种种困难和不便后,空闲时光越来越多,更加怀念百花盛开的宽广草原,他们聊以慰藉的仅剩手中的念珠:“哎!‘世道不变人在变’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多么善变啊!”

        “人不死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如果不早一点离去,谁知道还会看见些什么啊!”

        “……  ”

        “听说活佛要讲经灌顶,有人要去吗?”

        “……”

        “有人玩抓石子游戏吗?还有谁会玩羊拐游戏?”

        “……”

        “谁来讲个故事吧!谁还会讲黑熊妈妈和豁嘴兔子的故事?”

        “……”

        一时间大家都沉默着,他们好似自言自语,谁都没顾得上回答别人的问话……

        泽库县城恰似一张被油浸湿的白纸,沿着泽曲河两岸不断延伸拓展着……


(本文编发时有删节)


群太加.jpg

        群太加,藏族,笔名鲁仓牛赞。1968年生,青海泽库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南州作协副主席,政协泽库县第六、七、八、九届常务委员会常委。现供职于泽库县广播电视台。著有诗集《白雪集》《心中的城市》《爱的牛皮书》,专著《论藏族神话》《群太加论文集》《群太加散文集》和翻译作品《歌德诗选》等。

琼卡尔•扎西邓珠3.JPG

        琼卡尔•扎西邓珠,藏族,本名扎西邓珠,1973年生于金沙江畔的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大学毕业后从教数年,现就职于云南省迪庆州广播电视台。工作之余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有作品散见于各级刊物。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9254阅读 112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