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笔十二段

本站原创 清风 2021-12-10发布

        对糖的记忆始于四五岁的光阴,正处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物资非常紧缺。春节期间,拳头般大小摆在盘中的冰糖,晶莹剔透或淡黄色晶体,散发出诱人的光泽,是我们这些小馋虫们虎视眈眈窥视的糖果之一,是稀罕物;而成人小拇指状的圆条彩色水果糖,如其彩虹线条一样美丽的外表,是一种高雅的存在。吮在口中,一滴一滴糖水融化的滋味,便是对整个世界甜蜜的向往......

(一)

        第一次做饭,大概是在十一岁那年。记得是个星期天,一大早,勤劳的母亲组织我们在闲置的空宅基地上进行劳动,具体好像是翻地种菜。经过一番锄头、铁锹的劳作后,肚子开始发出警告,便问母亲为何不开饭。而忙碌的母亲头也不回:“要吃自己去做”。平时从未上过灶台,也不知道具体步骤,进了厨房,东翻西找开始动手。洗了一个土豆,好像是切成了条,自己生火,一阵烟熏火燎、手忙脚乱后,最终一盘只够自己吃的洋芋条被炒成下肚。不知过了多久,母亲带着其他家人收工归来,准备吃饭,问我:“你做的饭呢?”回答她的是我一脸的惘然,被一顿数落后,又开始为大家做饭,期间还不小心被第一次割了手指,含泪完成任务,算是交差了。饭间大家一致称赞我的手艺和味道,不想我与做饭初遇便相伴终身了。

        那时我们家负责做饭的人是姑姑,上学期间我们基本不用干家务。但从十三、四岁起,寒暑两个假期,母亲会安排我们学做家务。自从炒了一次菜后,家人的鼓励加上自己也喜欢摸索,假期里,除了干正事(写作业)外,我主要学做饭。现在想来,得益于年少无知,不怕失败。记得母亲还专门给我买了一本叫《川菜烹饪大全》的书和另外一本叫《家常食谱》的菜谱,这本发黄的菜谱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青藏高原,蔬菜的种类非常有限,新鲜程度也无法与今天相比,且不定期,可能某种蔬菜今天有明天无。作为在小城长大的我们,早已不满足于传统藏餐,我们更喜欢炒菜、米饭,父母亲就尽力给我们提供更好的饮食条件。大概是我十五岁那年的春节前,母亲买了一些干货,记得其中有腐竹和鱿鱼,尤其是鱿鱼,除了偶尔参加别人的婚礼时见过外,一般是无缘相见的,好在母亲买来的书上有详细介绍。鱿鱼干还不能用冷水直接泡发,得放一定比例的碱,那样泡发的效果才饱满有弹性,就照着书上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操作。春节时,父母亲宴请客人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我做的高汤鱿鱼,肉白汤浓,辣椒、蒜苗丝红绿相间,一致得到了叔叔阿姨们的好评。此后的成长岁月里,喜欢做饭,愿意尝试,使我在做饭方面不断进步。传统藏餐、各类炒菜、煲汤,面包点心,各种小吃,都一试身手。父母亲的各种家宴,自己成家后的各类亲朋好友聚餐,我都会用心配餐,尽量做到色香味儿俱全,信手拈来便可做一桌可口饭菜。有时在厨房里忙碌时,我经常边做饭边想:我们的平淡日子不就像做饭一样?同样的食材经不断的改进配方,在我们手中变成一道道美食,这创新的过程,不也像我们一路前行的生活吗?我们用爱,用心烹制的食物,不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切实追求吗?

(二)

        在亲人当中,从小陪伴我最为年长的是姑姑。虽说是姑姑,但与我的阿爸年龄相差太多,只能说是老姑妈了。从出生起就和老姑妈、老姑父在一起生活,老两口对我的爱,今生已无机会回报,所有的感恩都在心里……。我的奶奶在生下父亲不久便因病辞世了,可怜的小阿爸,成了没娘的娃,那时姑姑也在夏河和姑父已成家,并定居,幼小的阿爸就被姑姑接到了夏河。从此,以姐代娘,姑姑和姑父承担起了养育父亲的责任,直到父亲十四岁去兰州读书。而我又是父母亲工作太忙,托付给姑姑、姑父帮忙照看的。因为他俩没有生育,作为侄女的我,在他们身边享受到的是多重的爱。姑父去世的早,是在我六岁那年,还没等我奉上一杯热茶,给我无限宠溺的他便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姑姑在以后的岁月中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现在想来,年轻时受到太多条件的限制,不周的考虑,还是未能更好地尽到孝心。一盏青灯,一串佛珠,一爿热炕,是她最后岁月的陪伴。未能朝夕相伴,用心服侍,是我今生的遗憾。年少不更事,回首亦无缘!只有深深的思念。今生、来世,不知经多少的轮回,才能再续前缘。

(三)

        在二十九岁那年,经远方友人的一再鼓励,自己也觉得读研对一名教师来说已成大势所趋,决定考研。深知自身基础薄弱,又是专科出身,要想考上,必须下一番功夫。从那时起,每晚陪伴我的是台灯和书本,大学英语四册,专业书两本,先后自学完成。对从小就没认真对待过学习的我,与好学生无缘的我,阴差阳错就成了一名教师的我,那是一段惜时如金、狼狈不堪的日子。各种考研英语、政治参考书籍,历年真题,考研加强班、冲刺班,期间还硬着头皮灌英语耳音,看CCTV—9,午、晚休息前阅读英文报纸、书籍。三年后,我正式成为一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比我小十岁的应届生们成了同学。各类接轨,经常性的考验着阿姨级的我。还好,在严苛教研的训练后,如期顺利毕业。从准备到毕业,花了六年的时间,吃了不少苦,也收获颇多。成就了今日看学生论文能做到“精、准、全”,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时效性,并且所学用于所教、所研,直到所谓教授。回首那段岁月,图书馆里的苦读,丁香园里的匆忙路过,电脑前的研思,都是美妙的历练,温暖的跋涉。感谢曾经的付出,庆幸在该奋斗时的努力,虽然有点晚,但总算赶上了。

(四)

        四十岁时喜获一项权威基金资助项目。曾花了整整两个礼拜完成申报书的文稿撰写(自然包括前期研究成果),在一个个冬季的清晨,与室外的寒冷温度相反,屋内温暖如春,端坐在写字台前,斟字酌句,背景、立意、创新之处、难、重点,现实、理论意义,具体章节,一副骨架跃然纸上,只待落地、生根。既是惊喜、亦是预期,项目获批。

        当年的暑假,满怀热情去天上的西藏,云端的香格里拉。虽然之前去过一次西藏,但带着任务去时,感觉大不同于以往。喧闹的八廓街,红山之上雄伟的布达拉宫,壮观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大小昭寺、扎什伦布寺,安然的桑耶寺,灰色的萨迦寺……。沿着尼洋河去西藏的江南,林芝鲁朗做入户调查,独具藏族特色的家庭宾馆、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扎西宾馆、央宗民宿等等,背后是鲁朗的大片林海,眼前是林间开阔的草场,点点野花肆意怒放,悠闲的牛儿漫步其中,院内鲜花吐芳,好一处人间的天堂。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有一日游,几日游,还有休闲度假的、创作写生的,给当地的农牧民带来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算是释放心灵。扎聂啦、罗布林卡、雍布拉康、雅砻河谷……,一路感受厚重的雪域文化、历史遗迹,看藏戏、观囊玛、堆谐,熟悉又陌生,总有一种似曾来过,但又不知是在何时的错觉,如拉萨的太阳,那个夏天的灿烂,至今恍若昨日。

        结束拉萨之旅,我又来到了香格里拉。彷徨于在独克宗的四方街中,手扶大佛寺已载入吉尼斯记录的玛尼转经轮,远眺神秘的卡瓦格博峰,沿着金碧辉煌的噶丹•松赞林寺拾梯而上。与滔滔的金沙江相伴逆行,经奔子栏来到传说中的德钦县,一睹她的芳容。第一次来到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段,地形、地貌不同于以往所见,但精神文化的统一性,能使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相见如故。

        同年十月,有机会来到与德钦相邻、接壤的藏东明珠,康巴文化发祥地——昌都,卡若遗址、强巴林寺、噶玛嘎赤画派唐卡……品尝了来自丁青的葡萄酒。次年,又经西宁去了它俩的邻域——青海玉树,参观通天河流域的古岩画,瞻仰令世人瞩目的“嘉纳玛尼堆”,还有建于结古山上的结古寺,徜徉于世界上最大的玉树黑牦牛帐篷。从熟知的拉卜楞寺、郎木寺、隆务大寺、雍仲古城,金色谷地、热贡唐卡的发源地,桑科草原、阿万仓湿地、黄河的第一湾,听惯了“勒”和“扎念”,看惯了“则柔”的安多藏区,来到了三江并流之地、康巴文化腹心地、三江源的康巴藏区,带给我全新的视听冲击,粗犷有力、柔中带刚的热巴舞,轻柔舒展的弦子舞,醉了我的耳目,大大弥补了我对康巴文化的欠缺,感受到的不仅是热情奔放的康巴艺术,还有来自帕域和而不同的民族风情。文化内涵,旅游业与城镇化、关联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等,文稿日渐丰满。带着辗转青藏高原南北的飞蛾热情,以为所有的路都不会白走,一切的付出都有痕,但由于各种原因,二十万字的成果,最终被束之高阁。所谓的身不由己、力不从心,概莫如此,就此作别学术的高精深,方法的新奇特。

(五)

        突然发现女儿能穿我的衣服了,而我也能登上她的鞋子了。迟来的宝贝女儿,比起我同龄人的孩子小很多。但对她的爱,我俩和家人从未打过折,似在弥补对她晚来的歉疚。从她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好奇的张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怀着担忧、喜悦、幻想陪她成长、成人。可爱的天使为我打开了另一扇世界的窗口。每年孩子的生日,我都要隆重的为她拍一套生日照片,年年不同的身高、神态是她成长的记录,岁岁不同的经历是宝贝长大的痕迹。当她八岁时,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配以传统首饰,参加省内的少儿模特大赛,落落大方的从“T”形台上款款而来时,举手投足间的顾盼生辉,顿使泪光迷蒙了我的视线;各类少儿春晚上灵动的舞姿,都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当她坐在钢琴边上哼唱五线谱,手指灵活的跳动间一首首曲子溢出时,尽管不完美,但对我,那是最美的奏鸣曲;运动会上,抬腿冲刺的飒爽英姿,是女儿拼搏的身影。宝贝的文化课不属于优秀,但我依旧喜欢看她专注写作业的神情,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的样子,偶尔也会被她作文中的一些词句惊艳到。孩子的开朗、善良,与人为善,给她带来美好的友情。为她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小小的她,可爱的她,温暖的她,带给我云天外的快乐,原来,育儿竟可使生命如此丰盈。伴随她的成长,重新感悟这个世界的多彩,生活的美好,亲情、友情的珍贵。她带给我的感动、温情和欢喜,都是那么的真实,爱她,直至生命的尽头……

(六)

        父母亲渐已老去,曾经帅气英俊、气宇轩昂的老爸,近年来身体大不如前,但令人欣慰的是头脑依然灵活,每天依旧笔耕不辍。回味父亲孑然一身的打拼,没有任何家族势力的帮衬,也没有父兄的指引,只有自己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克服种种困难,从十几岁时晨起诵读,抽空写作,多年养成的习惯,直至今天的硕果累累。每每看到父亲伏案写作的背影,总令我心疼又羞愧。母亲的身板也不再挺拔,但脚步依然春风,忙里忙外,除了睡觉,不肯虚度一分钟的光阴。一点儿都看不出是快八十高龄的人,还能忙里抽空做十字绣,更不用说和父亲的一日三餐,炒菜、卤肉、包包子、炸油馍,一样不落。母亲不是那种漂亮的女子,也从未时髦过,却是贤惠的,是贤妻,是良母。为人母后,才渐知“母亲”这个伟大光环下的种种不易,费心、费力,更不消说与经济基础匹配的烧钱。一个合格母亲所承受的种种担子,只有感同身受才会心有灵犀。为父母亲点赞!更感谢二老能让我们安心,也许,他俩也是这样想的,爱你们。

(七)

        生活中,从不擅长经营各类关系。在我的三观中,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对等的真心付出,尊重、包容、互助、念及对方的好,一份感情就水到渠成了,也就有了各样的情。年少时因为志趣相投,可能会成为亲密的小伙伴;年岁再长一点,或许源于懂得,彼此相互牵挂,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友谊的长青树。到了工作岗位上,各种同事间的工作关系,有时也会演变为友谊,或长或短,但比起发小、同学、伙伴,这份感情的含金量,许或要打一点折扣。就如昨天,在郊外和曾经的舍友偶遇,惊喜之中又是一番嘘寒问暖,长长的相谈,一路慢行,轻松愉悦。不是所有的友情、关系都热情似火。你幸福、成功的时候,有人为你祝福、点赞;不如意的时刻,有人关心、关怀,即一份真情意。但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走着走着就丢了,有一些情处着处着就淡了。有些明白原因,有些不明就里,但一份感情不复如初时,鹤长凫短,唯有随缘。

(八)

        农历十月初一(汉族传统的寒衣节)的晚上,出门散步,沿河边一路往上,隔一两米,都是烧纸、磕头的人。外围画一个圈,里面燃起各种供品和冥币,几盏青灯晕着黄光,灯芯扑闪,将人间的哀思寄给远方的亲人,将无尽的思念寄托在燃起的火花之中,每一团的人都是那么的平静,专注。我们每个人终将都会孤老、都要离开这个纷繁的世界,而总有怀念她(他)的人,也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九)

        人生、生活总是充满着变数。比如2020年的春节因为疫情不期而至,亲朋好友的团圆、相聚都被足不出户、居家抗疫所替代。那段时间恰好我在省城,往返于自家和父母处,严格消毒、层层包裹,似病毒会随时入侵。疫情突发,双方父母均在省城,而我们正好也在,所以就地抗疫,也能尽一份孝心。每天变着花样按时做饭,开饭,整理、清洁,孩子们按要求进行线上的学习。父母亲各司其职,生活有条不紊的进行。而当下的疫情来的又是突然,心存侥幸,以为不会殃及小城,但后来形势的变化令人措手不及,感恩祖国的强大,感谢医护人员和各值守点上每个工作人员的辛劳付出,舍小家为大家。宅家抗疫,按时做核酸检测,做好本分,线上授课、答疑,生活原来也可以这样过。疫情过后,阳光依旧明媚,生活依然鲜香,久违了的平常日子,竟如此珍贵。

(十)

        客厅墙角有一株龟背竹,已经养了二十余年。买它时,因为得了一个校级奖,一百元的奖金买盆花,权当是给自己留个纪念,不想一晃已过半生。粗壮的枝干已抵屋顶,三年前搬家时不小心被伤了脊柱,现在它就佝偻着头,在墙角继续发出新叶。在它的根部枝节处前后曾长出不下十枚嫩芽,都被我移植、培育,相继茁壮成长,成为年轻的龟背竹,叶大如盘,绽开在亲朋好友的家中。而这棵母株,像个老祖母一样生生不息的发出生命的新绿,虽然叶片不及新株般大,但也不肯低下它高贵的头,努力向上的孕育新芽。它见证过我的快乐,陪伴了我的失落,成为我难以舍弃的旧物之一。

(十一)

        欣赏爱干家务的女子。欣赏那些将一日三餐打点的精致又可口的女子,灶台前的烹炸煎炒,馏温炖煮,荤素搭配,凉热齐全,家人吃到的岂止是美食,更是一颗愿为家人付出的真心。此时,这餐已不是饭,而是爱。欣赏勤快的女子将家里收拾的窗明几净,无需奢华,窗前几盆盎然绿植,便已是人间的四月天,也更愿意品味一个女子布置的爱意弥香的家,处处用心,完美无缺……,有爱有温度有舒适。喜欢听厨房里的切菜剁肉声,擀面杖声,喜欢闻扑鼻而来的饭香味儿,更喜欢长短胖瘦不一的女子,在厨房里忙碌的动情身姿……。每一个干家务女子的背影都是迷人的,每一张或娴静或活跃或疲惫或满头大汗的面孔背后都是对家、对家人浓浓的爱意,她们是美丽的、高洁的。从少妇的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的老妪弹指而过,在生活的鸡零狗碎中负重前行,直达幸福的彼岸,是女子以温柔岁月抵过生活的风霜寒剑。

(十二)

        小城临河街边有一道特殊的风景。所售商品同质性极强,对农牧民消费者来说性价比较高,售卖者又是清一色的临夏口音,无论寒暑,只要不是雨雪当头,每日营业。大概十几不到二十个摊位,一溜摆开。有几家是经营各类内衣裤,鞋帽袜子手套鞋垫等的,捎带针头线脑,大把绣花线点缀其中;有几家是专门从事菜、花籽、柏树枝、桑料油灯、纸钱,兼营时令鲜花的摊位;还有几家古玩,松石玛瑙、琥珀南红、蜜蜡、和田玉等串珠、手镯、摆挂件的,琳琅满目;再有一家是个卖炒大豆、瓜子等干货的摊位。就这么些摊位整齐排列在临河的这条街上,每天有序打卡营业,干着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简单劳作。

        从未刻意的走近,但每次经过总有许许感动。好多次八点过一点儿,我出门时勤勉的摆摊人就已到位,正在布局设摊。冬天的青藏高原太阳升起基本在九点以后,其中有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一位年过六旬卖桑料的大妈,不仅已经摆好摊位,而且居然还能倚靠在摊位前,身上罩着一件大棉袄,对着远方山顶的一线阳光打盹,内心顿生多种情愫。他们有的是夫妻搭档,有的是母女合伙,有的是单干。他们有生意时笑容可掬地为顾客服务,没生意时或整理摊位,或作手中其他活计,或聊天看手机。早上开着满载货物的三马子而来,日暮又轰轰而归。每次经过,总是为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浮想联翩。总感叹这些敬业的人群,不知今日收入几何?风吹日晒,辛苦劳作。但通过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我想他们定有所获,一颗安稳的心,一顿踏实的餐。所以我默称这条街为励志街,每每与友人谈及,感想颇多。


        记录这些段段落落,就是生活的味道,人生的滋味,相伴于我们每一刻的光阴,真实而深刻,感恩所有的相遇……

卓玛措.jpg

        清风,女,藏族,原名卓玛措,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6311阅读 102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