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才旦随笔:拉卜楞的年味

本站原创 尕藏才旦 2022-01-17发布

        拉卜楞地区过的不是藏历新年,而是传统春节,从古至今历来如此。这又是为什么?拉卜楞作为东部藏区商贸重镇,经济中心,又有拉卜楞寺驻锡,是文化、宗教信仰中心,为什么采用汉历而不是藏历,令人疑窦丛生,但历史有自己的法则,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地理决定人的意志,而不是意志决定文化,真是这样。

        究其历史根源,正是地理决定了上述文化的现象,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衔接交汇,是战略要地,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战伐的焦点。早在秦汉之际,内地中央政权就在桑曲河流域设置了州县及军事要塞,如白石县、枹罕郡、麻当、桑科屯兵戍堡。这儿大多时间置于中央政权统辖之下,因此,通行汉历,也就顺理成章。而拉卜楞寺及塔哇形成又很迟,只有三百年的历史,当地的文化模式早已定型,边缘边疆通常民族杂居,文化交融交流,以方便为主,谁强势谁领军,面对地广人稠,文化发达,政权强大,处于边疆的拉卜楞祖先不能不折服,汉历也就深入到了其生产生活之中共享科学成果。在此之前,汉历已成记录历史、大事、民众生产生活的节点,时间凭证。还有一点,拉卜楞是附近多地域、多民族汇聚而成,大都有使用汉历的习惯和记忆,因此,以汉历成为共识也就水到渠成。

        需要点明的是,在历史漫长的河流中,拉卜楞基本不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之地,其法令规矩对拉卜楞不形成指令或规范,在历算上同样如此。

        拉卜楞是藏人的摇蓝,文化的底色是藏文化,但又因为是多民族聚居区,新年的味道里除了酥油糌粑味,还有汉族的年味,也掺杂有穆斯林之味,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社会学家李安宅夫妇应邀来拉卜楞执教并实地考察民俗,他俩曾在《现代评坛》杂志上简单述说:

        在过去,藏民原来是以冬至节为年关日。自金刚院(吉多扎仓)司夏历的制度规定以后,所有藏民始以夏历为正朔。在除夕那天,各家都将院里外扫净、洒水,寺院要在各门口用白土画图案。门旁用纸糊上三角香斗,白纸为底,红纸为饰,装上灰,以备插香。大门里与房檐下都挂上灯笼。屋内佛龛披挂彩绸结,点上酥油灯。夜半以前,闻法螺声,全村齐起,燃着灯笼,香斗内插上三柱香,即到房顶上或院内已有“煨桑墩”的地方燔祭。燔祭即“煨桑”,在房顶上预备两个火墩,以木柴、杂草、兽粪(牛粪)等燃料作底,上边放上云杉枝,先向文神致燔祭,燃火墩之一,放糌粑,诵经文,用云杉枝蘸油奶茶,再将炒黑之青稞与白青稞混成一盘倒在火上,再掷礼巾(哈达)一方,亦有再加水果等礼品者。文神祭毕,祭武神,燃火墩、放肉,注酒、献礼巾。如此,更将奶茶注入两墩与其四周,始毕,最后燃放鞭炮,欢呼,声彻全村。此时,天尚未亮,各家带礼物互至亲戚处拜年,各街道灯笼络绎不绝,欢声直至天明。

        所祭文武两种,都是当地的保护神,如土地神等。上他洼的保护神(吉伯达禾),文者为煞勒迦褥,译言“白山神”。除元旦致祭外,六月十七日行插箭礼(罗卜则),武者为其侍卫萃乐禾,译言“勇者”,插箭礼为四月十一日。这两位神据说是嘉木样一世之徒香堪布所邀,命之保护上他洼者。下他洼的保护神,文者为夏乐禾,译言“鸟爪”,武者为其侍卫马吉占德尔,译言“胜敌金刚”,插箭礼,前者四月十一日,后者二月十一。

        藏民的拜年,似与内地不同,自己家内不拜,出外拜亦无叩首或鞠躬之礼,只是串串门儿,说句祝词,如“新年大喜”,再送些礼品,礼品的轻重出入很大,由送一只羊到一撮花生或一个梨,普通都附上一条礼巾,到初三早晨,又鸣法螺,上下他洼的全体男子分别到两个公会堂(玛尼康)祭神。公会堂的神亦分上下他洼。不过上他洼的公会堂除了当土地神以外,更有普遍的护法救主(公布)与吉祥天女(拉谋)。下他哇的公会堂除了当地土地神以外,更有普遍的护法救主(公布)与吉祥天女(拉谋)。下他洼的公会堂除了自己的土地神外,也有普遍护法吉祥天女,祭礼亦有“煨桑”,加添的是一只放生羊,羊毛上缀满彩条,并于身上注奶茶,群众在堂内宴会上,前者先举行,后者后举行,参加者盛装乘马,三五鱼贯而驰,马跑欢时发枪射击,次数越多越好。两村分两团体唱酒曲,每村各有若干家轮流邀请,一天至五六家。由此家至彼家的时候,在路上分班舞着、唱着,到门口,放鞭炮欢迎,门内一人持碗,碗外缘酥油粘着羊毛,碗内盛酒,进来一人,蘸酒弹一次。进来以后,或在院心,或在院内,设好小碗,一排一排,形同西餐,进来一人,蘸酒弹一次。进来以后,或在院心,或在院内,设好小杌,一排一排,形同西餐,凡两侧放垫子,每人席地而坐,碗上摆着肉包子或糖果,最后喝酒,同时有人起来唱歌,先单唱或合唱,唱毕,群呼“扎喜”(吉祥),即散场,离门时,每人亦弹酒,与进门同。

        年节初三开始后,还有二件事,一是少女上头,即年至十七八而无丈夫者如此装束后与成年妇人一样,发后银饰或珠宝下垂及踵,是为少女的“笄礼”。这样的人名“窝禾妈”,窝禾妈由幼女前导,盛装艳服拜亲戚,亲戚都须送礼致贺。从此以后,待字闺中,以期正式婚姻亦可,即终身随意交接亦可,即便生了孩子,也不受歧视,无私生子之说,另一件事是少年妇女结队向各机关要钱,一个村子为一队,年初三至初六止,要钱时,每处一二元至十来元不等。被要者如在队中有朋友则戏谑备至,不及满意的数量不散,要来的钱,留等二月间在分会堂举行青年男女聚会唱情歌时用。

        若论寺院,则除夕僧侣都平安睡觉,执事人在半夜升经堂顶,吹号筒及喇叭守旧岁,天将明,僧众始起,至各护法殿前“煨桑”,以后给佛爷叩节,元旦放假一天,初一由总司食(吉哇)每人给炸食三枚,初二总法台(赤哇)每人分给炸食八枚。至初三傍晚,结会一处,听取一年的规矩,是为正月祈祷大会的开始。

        .....

        由于语言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李安宅先生观察了解到现象自然是表象,难以深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深层,而我作为上塔哇土生土长的孩子,童年的记忆清晰又深刻,至今历历在目。新年的信号是什么?进入腊月以后,巷道里的路面凹凸不平,那是牛蹄子马蹄子踩出的,马粪牛粪也多了,也是驮牛乘骑往来的原故。周边的牧民们大量涌进镇里。年前,正是牧业生产稍有闲暇之时,畜产品也下来了。他们一来给住在拉卜楞的僧俗亲友拜年,送来冬肉、酥油、奶酪等,二来采购年货。他们一来,街道膨胀了,集市热火了,年味一下提起来了。带来年味的还有从河州来的大量回汉商贩,他们带来的是丰富异常的日杂百货,食品干果。牧民们大把大把地把年货装进褡链里,特别是粉条、挂面、锅盔、各种干果、冬果梨等塞进褡链里时,双方脸上都是明媚的阳光,灿烂的笑容,皆大欢喜,双赢双乐。爽朗的笑声中是彼此的融合、和谐、亲近。我们小孩们在这笑声中穿来穿去,乘摊主人不注意,揪一把红枣、糖瓜、或冬果梨远遁,与伙伴们共享。

        年味加浓的还有鞭炮不时零零落落在半空爆响,撒开淡淡的硝烟味,那是等不及除夕到来的小伙伴们在放鞭炮。但更充满年味的是孩子们在自家门前进行的“军阀混战”。那时放了假,没有作业,自然也没有电灯,没有电影、电视、电脑、各种娱乐活动,冬夜漫长天黑得早,玩的游戏只有“枪战”了。各个巷道里不时扬起的呐喊声、欢叫、嬉戏声,就是孩童们呼唤新年早日到来的欢歌。

        新年的准备是繁忙的,备办佳肴是第一要素,男人们的任务有两样:一是剁好做手抓的牛羊肉块,要求按关节撬开,没有骨槎和碎骨,吃着安全放心。羊肉两肋骨条联在一起,牛肉可一个肋条,手抓肉必须带骨,有骨有肉才味道精美,俗话说:“吃肉要吃肋巴,就是这个道理。第二项任务是绞肉馅子,灌汤包子是新年盛宴的关键一道菜,也是中心,请客待客讲究的是包子(统统是死面包子,不做发面包子,是拉卜楞的规矩。藏族基本是纯肉馅子,只掺和少量的葱、白萝卜。讲究的是肉馅要特别细碎,不能有筋丝和皮膜,所以绞肉馅子是一项功夫,除去剔去筋丝和皮膜,关键是剁肉。藏人剁肉不用菜刀,而是用两把藏刀交叉去绞,绞细绞碎绞成肉泥,这样的肉馅吃着才顺溜可口可尽情享受美味。

        女人的活计自然是包,包出的圆润饱满、褶子如莲花吐蕊,除了馅子冷冻起来,饱子基本是按需当天包捏。

        蕨麻盖浇米饭也是不可缺的,蕨麻(人参果)先得煮好,筛出后冷冻,米饭也同样,酥油汁更不用说了。最兴师动众的是油炸面果。拉卜楞藏人十分讲究油炸果的品种花样、需要的量也多。回、汉女人在面食加工制作上强,所以大都会聘请近邻好友中的回、汉妇女来掌油锅、掌面案。自己当下手,炸出的油果除了藏式的山羊角,长条饼、小园饼、还有馓子、三道、姜片、花纹心等多样小点心,酥、脆、甜、色香味型俱全,有的节省着吃,能到初春。

        准备佳肴的同时,清扫室内卫生也得同步进行,从屋面到墙角旮旯,一处也不漏过。最费人费时的是粘贴新窗棂。旧的全撕去,还得把浆糊全刮净。窗户分内窗和外窗,全用白光道林纸贴上,还得加以装饰,每个角再以绿、红、黄的三角纸贴之,显得鲜艳明丽,这还不够,在各个中心窗棂上,还会贴上专意从市场上买来的佛画剪纸。它们一幅幅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又题材广泛,内容博大,有《和气四瑞图》、《龙鹏虎狮图》、《八吉祥相》等,贴在窗上,顿时满屋阳光、和风、瑞气、吉祥、安宁的暖和气息。

        还有一件事也是我们小孩们能插手的,那就是在藏式长条茶几上摆供食,类似西藏的“切玛”,又比“切玛”丰富。先从新鲜的油炸果中挑出平整好看的山羊角,搭起一肘高的四方平台,顶上堆起糖果,再架上冬果梨,搭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庄重、神圣、富裕、欢欣之气扑面而来。还会找来刺枝,栽在盆里,刺枝上穿了红枣、柿饼、挂了棉花或羊毛,摆在油馍馍一侧,象征或祈祷来年丰收,衣食不愁。

        二十六日是晾晒新衣的日子,把全家人新年要穿的冬装抱出来,搭在院中晒衣绳上,让阳光清除霉气,用条帚扫去灰尘,穿在身上轻爽暖和。二十九日夜是举家吃团园饭的时辰,也是一次充满欢乐、风趣、笑声的聚会。这顿饭得丰盛,必须凑够九种食材。九种食材中除肉块、人参果、面条外,可随条件增加其他品种,但必须有九种,图个吉祥、圆满、丰富。这顿饭叫“固突”,即九种料饭,以长面条为主,预祝全家人健康长寿,但主妇做了“手脚”,饭中按人数捏了不少“怪物”,舀到谁碗里就象征此人是啥样的,完全是为了取乐惹笑、娱悦性情,每个人吃着也揣摩自己会吃上什么“怪物”,充满新奇,也担惊受怕,忐忑不安。

        不同形状和包有不同物件的面疙瘩均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羊头—笨而胆小,牛头—会发财,能骑上好马,如果面疙瘩内包的是石头,一说象征好吃懒做,另一就为白石子象征心肠好,黑石子象征心肠坏,若包的羊毛象征心肠软,牛毛则象征牛多,红布、白布、羊毛象征长期穿好衣服。向外(向右)转成团的线象征以后会偷别人的东西,向内(向左)转的线团象征会偷家里的东西,木炭象征心黑,一片羊肚象征此人肚子大,当场要罚多吃几碗......据说面疙瘩有五六十种,充分展示想像力和幽默感,当某人从碗中拣出一块面疙瘩时,总是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最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是除夕夜,老人们说晚餐一定要吃饱,新年爷爷会来称重量,吃得饱明年就会有更多好食物供给你。我们信以为真,硬撑着往里垫,吃得直不起腰,等着新年爷爷来称,但总是等不着就困了睡得死沉。拉卜楞藏人守岁是守到零时看星座就起铺了,第一时间爬到房顶上煨桑放鞭炮呼喊神灵万岁!那是新年活动中最激动人心、最辉煌壮丽的时刻。好李安宅先生所写的那样,家中的男丁们争前恐后地登上平顶房上,在固定的位置上堆好桑枝、浇上糌粑,点燃柏枝,浇上奶汁,酒水,还有糖果等美食。顿时桑烟滚滚,火苗上窜,人烟稠密,房屋毗连的桑曲河两岸,万点火焰闪烁跳跃,映照得两山时明时暗,冰河上银光万点。紧接着各种鞭炮声响彻河谷,或如枪子啪啪爆响,又如沉雷咚咚,铺天盖地的响声山摇地动,驱散了冬夜的寒气,弥漫开丝丝春意。有枪的男人觉得不过瘾,冲天开枪表达内心的亢奋。尖脆的枪啸声划破了云层,压过了鞭炮的劈啪声,更是给新的一年增添了一份豪气、自信和激励。

        佛寺里是不允许放鞭鸣枪的,但迎新年的来临却是每一个佛僧的心愿,几乎是同一时辰,拉卜楞寺大经堂顶上响起了法螺悠扬的声音,长号庄重的吹鸣声。在嘉木样德央厦佛宫的二楼阳台上也扬起了嘉木样民乐佛乐队奏起的“万年庆”欢乐轻松的器队演奏,与镇上俗民们的欢乐气氛交相汇融,溶为一体,把迎接新一年的热浪推向了新高潮。

        煨罢桑,向佛龛叩过三次头,全家盛装团聚吃新年第一顿饭,户主先要拌一碗香甜可口的酥油糌粑,按辈份一撮一撮分给家庭成员(除夕夜忌家中留客)吃下去,象征和预兆新的一年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然后才吃其他食物,匆匆吃过早餐,便要去拜年。天亮前要拜完亲戚中的长辈、近邻长辈和附近的近亲。白天,一天去寺中给为僧的亲戚或“阿木乔”(经忏师)拜年,若有时间,再继续去亲朋好友家贺岁。

        拉卜楞的拜年,讲究的是“一要早,二要老”。早是指子夜一过,便要匆匆上路拜年,拜到即可,不须陪坐闲聊。给老辈人拜年,亲戚中老辈最先,其次是近邻中的老人,再次是朋友家的老人,谁若不先拜老人而先去亲好友家,则会被视为没有修养、不懂礼仪而落下话柄,被耻笑一辈子。

        从初三开始,各种交际与娱乐活动便翻开了篇章。安多藏人把正月初三看做是一年中最富吉兆的日子,各种庆典也都集中在这一天举行。除了李安宅先生讲的少女上头仪式,还有给周岁的男婴剃头仪式、赘婿仪式、新房落成庆典、婚礼仪式等等都荟萃在这一天。有的年头,亲友们得马不停蹄地参加七八个各种仪式的宴会,既欢欣亢奋,又疲累不堪。初四、初五,是亲戚之间、好友之间,还有村中老人互邀做客的日子,一般也是一天走个三四家。去做客的要唱祝福酒曲,乘酒兴表演“嘎尔舞”。告辞时要跳“扎西”(吉祥)嘎尔舞、锅庄舞。

        从初六起,拉卜楞十三神庄中相互关系紧密的部落,便要互相宴请做客(限于成年男性)。主方除了备办丰盛的佳肴美酒,歌手还要准备足够的赞歌、酒曲,姑娘、妇女们得提前练习锅庄大舞,以助兴娱客。

        客人来到主方麻尼康哇(公房)门前,要跳“嘎尔”锅庄舞。歌词大意是:我唱着跳着上蓝天/青龙翱翔我更欢欣/愿青龙与我共舞蹈;我唱着跳着去石岩/野牛狂舞我更欢欣/愿野牛与我共抒怀;我唱着跳着到贵庄/贵庄歌舞我更欢欣/愿主人与我共舞蹈。舞罢,举庄欢呼,并放鞭炮致意,然后把客队迎进大厅,按辈分及身份安排就坐,有专人在旁陪客。姑娘们穿梭往来,盛茶并殷勤地献上手抓羊肉、灌汤包子及其他佳肴。待客人吃得着不多,主方歌手便会主动站起诵唱赞美欢聚、赞美吉祥、赞美节日和客人的酒歌。客方歌手会马上回敬赞歌。主客一来一往,不管是主方还是客方的歌手,唱罢后全场会欢呼致意。

        在欢唱时敬酒,在饮酒时唱歌,酒和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猜拳不呼令,酒碗在主客之间依次往来,人们尽自己的酒力和兴趣随意饮酒吃肉,悠悠然自得其乐。

        酒曲对唱中即有赞美生活、向往未来的,又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答,还有相互逗嘴玩笑的对歌,唱得难解难分或一方略显窘迫之际,会穿插男女主客方的表演唱、锅庄舞。以缓解气氛。从始至终,满大厅回荡着欢声笑语。

        客队辞别时,两庄男人在大院内集体联合跳祝福的“扎西”锅庄舞,祝福一年吉祥如意,人畜兴旺,庄子发达幸福,在震天动地的“扎西”欢呼声中,客人依依惜别,主人一直送到村口才止步。

        互访联欢活动一般会延续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日。

        拉卜楞的年味里少不了其他民族的味道,尤其是汉藏共度新春佳节,更把年味调理得更稠更浓更甜蜜。除了相互拜年请客,汉人社区组织的社火队规模壮观,表演精彩,服饰华丽,鼓乐优美,也成了拉卜楞年味的又一亮点,新中国成立后,社火队中又增添了学生组成的秧歌队,鼓点咚咚,鼓声咣咣,喜气洋洋,欢声入云。社火队入夜之后给民众表演拜年,也不忘给党政军,寺院有名望的活佛拜年。整个正月,拉卜楞处处荡漾着祥和、安宁、欢乐的气象。

尕藏才旦.jpg

        尕藏才旦,藏族,青海省同仁县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于甘南州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甘肃省文联。著有长篇小说《红色土司》《首席金座活佛》《入驻拉卜楞》《唃厮啰传》《凉州会谈》,中短篇小说集《半阴半阳回旋曲》,长诗集《益西单玛》等文学集、学术专著13部,编著有《当代藏族短篇小说选》《甘肃藏区纪行》《藏族民歌集》《藏族情歌选》等典籍,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30余项。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6192阅读 102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