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才旦随笔:拉卜楞的服饰

本站原创 尕藏才旦 2022-11-30发布

        喜欢观察,或是研究各地藏族服饰的热心人,总能梳理出不同区域藏族服饰的特点,并通过民歌唱出来。如有首民歌所唱的:


        虽然我没有到过拉萨,

        但我知道那里的风俗。

        我所知道的拉萨,

        女人头上的巴珠随身腰摆动。


        虽然我没有到过昌都,

        但我知道那里的风俗。

        我所知道的昌都,

        女人身上的彩裙随微风摆动。


        虽然我没有到过巴塘,

        但我知道那儿的风俗。

        我所知道的巴塘,

        女人背上的札秀(发辫上的丝线穗)随轻步摆动。

        ......


        类似的民歌在藏区流传很多,服饰成为地域的象征特色、文化符号,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但拉卜楞服饰却未凝结成特别的、广泛认可的文化符号传播开去,这又是为什么?难道她没有特色!难以归结出鲜明的轮廓、浓郁的个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不是这样!近百年到过拉卜楞(上下塔哇及神部十三庄)的人都有强烈的印象,拉卜楞的服饰,特别是妇女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全藏各地皆然不同,独具风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草原上的各色鲜花,妖娆无比,夺人眼球。

        服饰属于民俗文化,它植根于那方土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海拔、生产、生活方式、物产的品种、贸易交流的状况,还有信仰活动、人际往来等综合多样因素,可以说是物质文化、审美追求的结合产物。拉卜楞服饰正是基于这诸多因素,自行设计出了充满独特风韵、地域个性的服饰,体现出了东部安多藏区农牧结合,信仰中心与商贸重镇相结合,藏、汉、蒙地理接合部的特色。尤其女性的发式、首饰、服装独具一格,突出之处是发型的大逆转。

        姑娘发型的改变,标志着少女时代的结束,成年的开始。通过发式的靓丽转型,告示社会她已成熟,进入了青春期,到了可以进行社会交际领域的年龄,可以谈情说爱,与倾心的男友倾心相恋,谈婚论嫁了。它是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对于拉卜楞少女来说,这是具有人生意义的成年礼仪,十分庄重、隆重的仪式。俗称“上头”(意味佩戴头饰),或梳发辫,藏语中叫“霞发”,是说可以自由披发编辫。年龄段通常是在虚岁十七,有特殊情况可推后一二年,但不能不举行上头仪式。它类似于古代汉族少女十五岁举行“及笄”仪式,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只不过拉卜楞少女不是把头发绾起来戴簪子,而是把原先梳成三根辫子的头发披散开去,梳成一百零八根细碎辫子,并从中划开,两侧各54根。为什么不多不少必须是108条细辫呢?这其中寓有深刻的佛教文化涵义,108代表着佛教总结的人生苦谛——烦恼。说人生有108种烦恼,只有砍断108根烦恼,才能觉悟成佛。烦恼在佛教教义中指“惑”。产生苦恼的均称为“烦恼”,佛教把各种情绪和欲望都归为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烦恼是诸苦的根源,只有摒弃烦恼,才会涅槃解脱,达到觉悟。在少女成人礼仪中,揉合进顶礼佛门的最高境界,象征永远不忘烦恼之祸根,下决心摒弃烦恼,求得解脱,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设计,从思想净化上的飞跃、超凡脱俗的升华,目的就是让少女们在成年旅途中起步早,一开始就跨入高尚的境界。

        编织发型的过程是充满了高贵、纯洁、神圣的人生礼仪,自然不能轻易由随随便便的人来操作,这需要从理性高度去认识,去思考,严肃对待。必须选择血统纯净、品行兼优,子女及配偶俱全的婶婶辈操持,要把满头青丝分成多少,差不离的两绺,再细化成粗细均匀的54根细长碎辫,没有一定的功底那是老虎吃天无法拿下来的细活。所以给少女进行梳辫上头仪式,必须选择符合上述条件的大嫂大婶,请她们过来,或者聘请会梳理上头发型的专业梳发匠,给她们丰厚的工钱让她们梳辫,一般两个人至少需要花费半天功夫,一人半块银元至一块银元。当然,在现代社会这项费用的计价标准不同以往。

        梳理头发仅是基础工程。拉卜楞不同一般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发辫的装饰,腰部以下的大银牌、耳环、项链、金银胸口佛龛、银奶钩、银腰牌、水獭皮镶衣边、绸绫腰带及打结法等等,都有规范化的要领要求,发辫的装饰是从头顶中线到腰部,用毡片裹缝红布包严,上面一溜儿缀7-9颗黄晶晶的琥珀。琥珀中心穿眼,用红珊瑚枝当扣眼连到红毡片上。顿时一颗颗红黄相间的琥珀园珠油光闪亮,晶莹圆润,富丽堂皇,华贵雍雅,珠光宝气,一下显示出高贵、庄重、气质非凡的气派。

        发辫分开在两侧,在大银牌处收拢成束联结一处。琥珀背饰和下身银牌装饰连成一片。在世界妇女装饰上有着下身臀腿部分装饰的设计恐怕拉卜楞是第一家,或者为数甚少。大银牌按身材高低设计,长约三尺,宽约一尺二三,从腰部起垂到脚后跟。背牌底部是厚羊毛毡片裁剪,用红布粘合,严丝合缝成为光洁鲜亮的布牌。使布牌上面横竖缀联银元,中间则是银盾,或是海螺,上面嵌予珊瑚宝石。周边装饰玛瑙、绿松耳石等,闪烁着财富和灵光神气。银牌横五竖九,不完全统一,按身材高低设计,整齐划一,疏密有致,下端还缝有红丝线流苏,银牌闪烁银光,洋溢着大气、富贵高雅,透溢出华美、纯正、富足的气息。

        为什么拉卜楞少女上头的背饰,下身臀腿装饰在全藏区妇女中鲜为罕见?它是谁创制、谁设计的呢?又如何形成了风韵独特、独具一格的拉卜楞寺近郊十三庄的代表性服饰呢?溯源追根,我们不能不提到四世嘉木样的母亲才让央措,她是一位贤淑善良,虔信佛教的藏族妇女,出生于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金沙江一个平民家庭。儿子被确立为四世嘉木样灵童之后,整个家族迁居拉卜楞。从德格(德格属于理塘嘉德噶哇地方)来到拉卜楞,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她的装束服饰依旧保持着康区的风貌。她言谈举止,仍保持着平民作风,平易近人,亲切和善,和拉卜楞原住民很快打成一片。她笃信佛教,一有空闲和近郊村落的妇女一起转佛塔,转寺院麻尼经轮,去佛殿叩头拜佛,有时和她年龄相近的大嫂大婶聚在一起谈笑聊天,不分彼此。拉卜楞的居民们也领略到了康区德格一带妇女的装束,尤其上流社会,高贵血统家族的服饰,使他们眼界大开,脑子开窍,爱屋及乌,开始仿效,渐渐形成风尚。在此之前,拉卜楞十三庄没有规范的、统一的服饰样式。原因是拉卜楞塔哇居民少,且来源混杂,谁也形不成气候,拉卜楞背倚的西面有从事牧业的甘加、刚察、道哇等纯牧区,又有以农为主的青海热贡、道帏文都,尖扎河谷温暖地区,西南方向则是泽库、河南蒙旗、碌曲、玛曲、川西北若尔盖等纯牧区,往东是半农半牧的羚羊部落、博拉阿木去乎及林区下巴沟、卓尼等,顺桑曲河下游是农区,夹杂一定的林业,各地服饰表现各自的经营方式、生活风俗、气候地理复杂、又地域特色太浓,很难融合提炼出雅俗共赏,各方都认同的一统服饰。而四世嘉木样佛母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雍荣华贵、仪态不俗、富态大气又高贵、稳健、珠光宝气的气质,由此产生了仰慕、向往的审美追求,进而自发地把发型改成了理塘式。理塘发型的特点,一是琥珀(又称腊白、蜜腊)盖顶,有首民歌就这样唱道:


        我虽不是德格人,

        德格装饰我知道,

        德格装饰要我说,

        “头顶珊瑚宝光耀”。

        我虽不是理塘人,

        理塘装饰我知道。

        理塘装饰要我说,

        “红丝发辫头上套”。

        ……


        拉卜楞妇女把琥珀装饰到上身背牌上,琥珀一长溜并配以珊瑚枝当扣眼,这一切都是佛母到拉卜楞后,根据当地有背牌装饰的习俗改革完善的。她喜欢琥珀,把当地的贝壳、小海螺、银盾等改成了琥珀,把装饰在头顶的琥珀改在背牌上,增加了颗粒,显得宝贵华丽,气派光彩。108条碎辫和背饰只有在隆重的吉庆节日才会妆扮。由于不方便于生活生产,平时,都只是三条辫子,但三条辫子姑娘、少妇们也忘不了学习理塘发型,在辫子中腰续上彩色丝线,让辫发又长又粗,五光十色,洋溢着活力和神采,这是在全安多藏区,唯有拉卜楞才能看到的服饰景观。佛母养尊处优、经济富裕宽绰,她又有审美眼光,善于设计,大银牌装饰据说也是她设计的。银牌的中心饰以海螺、银盾,周边错落有致地缀以铜板(民国后改为银元),银元的多少视个子的高低、银牌的平面而订。多的达五十多,统统是她精心巧手的结晶。

        佛母于藏历第十五绕迥水蛇年(1893年)病逝,享年58岁。为了缅怀这位善良仁慈、为提升拉卜楞妇女服饰品位做出贡献的伟大母性,拉卜楞“十三庄神部”的妇女们从此把发型统一定位为“理塘阿妈”(对佛母的尊称)的发型装饰,直至今天。

        拉卜楞别具风韵的服饰文化为什么唯有在拉卜楞产生呢?她的别具风韵处在那里?她即不是牧区的、又不是农区、半农半牧区、林区的,她一枝独放,韵味独特,显示的是一种城市服饰,体现出财富、文雅的气息。她在藏区创造、捧现了藏区商贸城市的服饰文化 ,这是她的最大贡献,为藏族服饰文化增添了硕丽的花朵。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尤其女性,天生就爱美,而美的愉悦是没有止境的,但美需要物质基础和媲美的平台,在比较鉴别中走向完美。拉卜楞作为商贸重镇,居民中,上下塔哇居民以经商为主,消费购置力较强,置办珠宝珊瑚等装饰是可望可及的事。尤其是为自己的姑娘上头梳妆,那是倾尽全力,不遗余力。至于竞美平台,那更不是问题,拉卜楞是东部藏区事实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人烟稠密,居住集中,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商贾香客云集,加之各种法会、吉庆节日不少,有的是展示服饰的平台,可谓百花争艳,竟相吐芳,各领风骚,相互映照,互有所补,不断趋于完善完美。在竞争、媲美中,拉卜楞女性的服饰更是一花独放,五彩缤纷。

        光有发饰是不够的,项饰是不可缺少的。由于经济条件许可,讲究的是红珊瑚项链,其中夹杂猫眼石(九眼珠)、绿松耳石,以颗粒圆润光滑硕大为上,讲究有虫蛀小洞的陈年珊瑚。银质镂嵌的胸佩佛龛“嘎乌”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金质的,并镶有玛瑙珠宝,那就更增添了福贵气息。耳坠是倒挂金钟灯笼式,两头是金子的嵌口,中间是拇指粗的椭圆红珊瑚,晶莹闪亮,红光映脸,自生一层贵气。戒指都是有图案的金戒指,手镯是光洁圆润的象牙镯子。腰带两侧是精工细镂吉祥图案的银质腰牌和奶钩。它们原先是生活生产用具,腰牌上吊挂着随时擦拭用的氆氇毛巾,奶钩是挤奶时用来勾奶桶的,聪明的藏族妇女创造性地革新为装饰品,一下使服饰多了几分健康、勤劳的韵律。

        男性服饰与其他地区区别不大,可能是所从事的职业都基本相同,稍有差异的是“枪手”服饰。他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性的服饰,正月祈祷大法会期间,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幸福,驱逐一切邪恶晦气,妖魔鬼怪,正月十四日在大经堂石板广场上举行金刚驱魔法会。这场法会规格高、声势大,表演精彩,拉卜楞地区的僧俗都会来观看瞻仰。他的高潮是最后焚烧(消灭)象征妖魔的三角架“多玛”(用糌粑捏成的金刚三棱型施食,含义让妖魔吃了离开,有驱逐出境之意),当群情激昂,同仇敌忾之际,人们把三角架“多玛”抬到寺院护法神殿的旁边荒坑中,焚烧、诅咒、吐唾沫,表达内心的憎恶和仇恨。几乎在焚烧之际,震耳欲聋的“神胜利”呼喊声响彻天空,尖利的枪啸声掠空而过,还有鞭炮的剧烈噼啪声,这种气氛是谁营造的?佛僧是不允许放枪放鞭炮,放声吼喊的,是招募而来的志愿者,专门在这一天前来助威壮声势,但寺院对他们的志愿资格是有条件的,作为志愿者一是自愿,不限人数,二是只能是十三庄的中青年男性,三是服装有严格限定,较为苛刻。服饰必须用料上等,做工精细,工艺绝顶,是精选的黑羔皮袍子,挂高档毛料面子,外罩锦缎料的单袍,特别是袍子边缘得镶尺来宽的水獭皮,穿著时呈现双层迭加。衬衣是织金缎的,靴子是绣有吉祥水纹图案的龙翘头靴子,脖子上是鸡蛋大的红珊瑚串项链,再辅以象牙念珠串,火枪、腰刀自不用说了。全套置办下来至少万儿八千银元,所以只有少数人家才有底气去当志愿者——“枪手”,但枪手服饰确实是拉卜楞独领风骚的一大服饰景观。

        拉卜楞服饰还讲究腰带的色彩、束法。根据年龄,青春洋溢的以红色为主,黄色为副,带梢都系腰后,只坠七八寸长;而老年人则颜色深一点,但绝对不系黑、白色,带梢垂之一尺长,长袍下摆在膝盖以下一巴掌处,而少男壮汉可只掩住膝盖就行了。总之不管男女,都一副精干、轻爽、利落、干净的形象。

尕藏才旦.jpg

        尕藏才旦,藏族,青海省同仁县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于甘南州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甘肃省文联。著有长篇小说《红色土司》《首席金座活佛》《入驻拉卜楞》《唃厮啰传》《凉州会谈》,中短篇小说集《半阴半阳回旋曲》,长诗集《益西单玛》等文学集、学术专著13部,编著有《当代藏族短篇小说选》《甘肃藏区纪行》《藏族民歌集》《藏族情歌选》等典籍,获国家级及省部级奖30余项。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4713阅读 65 编辑:刚杰•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