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平阶散文:拉萨的北京中路

文汇笔会微信公众号 吉米平阶 2021-10-02发布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在拉萨北京中路旁的这座大院里已经住了快十八个年头了。

        拉萨的老院子大多是这样:一部分区域办公,一部分区域住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单位院子里还开一些菜地,干部职工自己种点蔬菜改善生活。

        我住的这个院子不临街,四边被商铺住宅楼围着,过去是拉萨西郊拉鲁湿地的一部分,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八廓街搬迁过来的时候,相关部门说,就那一块地方,你们看着划线。彼时这里芦苇丛生,沟渠交错,并不是什么风水宝地,当时的决策者们就大着胆子划了四万多平方米地方。地大人少,刚搬进来的时候,还可以在院子里结网捕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周边逐渐被其他单位包围,东边是汽车运输公司,北边是民居和二环路,西边是话剧团,而南边最重要的通道,则被旅游汽车公司和民居围成一条幽深的小巷,仅容两辆小车交错。因为湿地基础,院子里杨树柳树成荫,间以大量沙棘、不知名的灌木,夏天绿荫笼罩,院子里的气温比院外低两三摄氏度。无车马喧嚣,无人声嘈杂,名副其实“都市里的村庄”。每天早上,人会被早起的鸟儿吵醒,上班不用闹铃。因为深藏不露,出租车司机经常把初次前来的客人或者送到妇联,或者送到残联,本单位的同事打车,要说“到文苑幼儿园”。那时候院子里有一家幼儿园,在拉萨名气很大,至少比“西藏文联”这几个字名气大得多。

        现在大家知道了,我说的这个“单位”,就是西藏文联。

        从文联的正门(也就是南门)南行200米,就到了拉萨的一条通衢大道北京路。北京路分东中西三段,我所说的位置位于中段,叫北京中路,大约相当于东到拉萨百货大楼娘热南路的丁字路口,西至拉萨海关十字路口这段距离,也有人说应该西至拉萨饭店与民族北路的十字路口,不过单位的门牌号是“北京中路85号”,我也乐于采信前一种说法,因为我所要记叙的许多精彩部分,实际上是发生在西至拉萨海关这一段的。

        拉萨有两条东西向的主要通道,一条叫北京路,一条叫江苏路,因为拉萨市的主要援助地方是北京市和江苏省,在拉萨城市大规模扩建之前,这两条路,特别是北京路,基本贯穿拉萨东西城。当然,除了这两条东西向的大道,拉萨还有网络密布、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大部分的名称都极具地方特色,让人一看到地名就禁不住浮想联翩,不过它们都不在这篇文章的叙述范围,只好忍痛割爱了。

        从文联大院出来到大街上,北京中路南边就是拉萨饭店,1984年国务院43项援藏工程之一,1985年开业。那个年代的拉萨,内地改革开放之风刚刚吹进不久,拉萨饭店矗立在罗布林卡旁边,与这个古老的园林交相辉映,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闪光,卓尔不群。拉萨饭店现在还是自治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我经常沿着北京路往西,到拉萨海关的十字路口拐向北,再到二环路向东转一圈,8000步。因为海拔高,在拉萨不敢剧烈运动,散步转圈是好的锻炼。转圈多是顺时针,为什么顺时针呢,大概是在拉萨呆的时间长了,形成习惯。其实顺时针也有它的道理,如果转到二环路不必非到马路北面的中干渠边上欣赏湿地的风景,就可以避免横穿马路避让车辆的麻烦。拉萨是个包容的城市,内地各省的车辆都有,路上跑着的车牌,像全国汽车博览会。这些师傅大概在内地堵车的憋屈大了,在这里通畅爽朗,“马儿”就放得飞快,行人过马路的确有点心惊胆颤。那样的话,溜着路沿的边边角角,就可以转回到文联院子。

        散步多数时候是吃过晚饭,这时候北京路边上的小餐馆都生意红火,人声鼎沸。拉萨城市的包容还体现在饮食上,拿我每天要路过的地方说,就有甜茶馆(藏餐馆)、西北面馆、东北饺子、沙县小吃、云南腊味等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川菜馆,炒菜,火锅,面馆,不一而足。有一家面馆叫“望丛”,最早在北京路南面一家胡辣汤的隔壁,后来搬到了路北,生意一贯红火,饭点时要在路边支起好多折叠桌子。我经常去吃炸酱面和小抄手。

        这条路上面馆很多,粗略统计了一下,专门卖面的和兼营卖面的,不下二十家,家家生意都不错,这倒是“正合孤意”,我的老家巴塘以面食著称,我在中篇小说《团年》中有细致的解说。

        甜茶馆(藏餐馆),顾名思义,是喝茶的地方,但里面也卖饭,主要是藏面,还有咖喱饭,条件好的,也做各类炒菜。一壶甜茶、一碗藏面、一碟酸萝卜,是甜茶馆的标配,饭量大的再加一个肉饼(夏帕里),除了解决肚皮问题,甜茶馆里的信息交流,也解决脑子问题。

        甜茶馆是拉萨一景,现在已经被拉萨人移植到了西藏各地,成了西藏特色。过去,甜茶论杯卖,客人来了,在滚烫的开水锅里捞出一个茶杯,找位子坐下,添茶的姑娘就过来给你杯子里倒满茶,从桌子上拿起你早放在那里的零票子,如果是大票子,她再给你找回一沓零钱。客人在烟雾腾腾中海阔天空,掺茶姑娘在里面来回穿梭,你如果想请客,可以随意指指某位的茶杯,你面前的票子就会随之少一点。因为是拉萨一景,内地的客人慕名而来的渐多,名气大一些的甜茶馆已经进行了改进,由客人前台买票,后面取餐了。比如文联路口的那家“健康凉粉店”就是这样。

        藏面俗称“钢丝面”,因为硬。高原海拔高,在没有高压锅的时候,要把面条煮熟,就得加上大量的碱使之耐煮,方法是一大早先把面条煮好,待客人来了后在锅里烫热,再浇上熬好的骨头汤,舀一勺猪肉或牦牛肉丁,滴点辣椒油,撒上葱花。骨头汤加碱面,是解酒养胃的好配方,难怪许多拉萨酒徒说,是“钢丝面”解救了他们。而甜茶的做法要简单一些,用砖茶或红茶熬制茶汤,兑上牛奶或奶粉,加点糖即可。说简单,但每一家的甜茶都有特殊的风味,所以每一家又都有固定的茶客,这些客人就是冲着那种说不清楚的味道来的。

        在文联南门的巷子里有这么一家,小巷深深,生客不多,还保留着吃完结账传统,是我有时醒酒的所在。有一个伙计已经很熟了,见我挑帘子进去拿杯子,二话不说,一壶一磅的甜茶,一碗“钢丝面”,一张“夏帕里”。吃喝完毕,微微出汗,感觉浑身轻松,又“满血复活”了。问题是,这里离单位近、同事多,虽然我刻意找一个小房间“吃独食”,但结账的时候常常被同事请客,久而久之,像个吃白食的,只好迁到巷子口去买票取餐。

        “健康凉粉店”1991年开业,有一点历史了,所以顾客盈门,常常得举着茶壶和杯子等位子,好在客人们都很理解,往边上挤挤,就给你空个座位出来。在这里,你壶里喝不完的茶,可以留给下一个茶客,我也经常喝别人留下的茶。各种小商贩在拥挤的空间里穿梭,兜售时令的苹果、核桃,田里出产的土豆、青椒,牧场里的奶制品,还有内地商贩的玩具、墨镜、手包,林林总总,品种很丰富。服务员对这些商贩,视而不见,客人们也安之若素,不时有人挑拣些物品成交。我在这里买过藏香葱,用来炖牛排,买过藏鸡蛋、土豆等等,当然,也买过盛情难却的无用之物。

        要说健康凉粉店和北京路北的若干家甜茶馆的美好时光,大约要算冬日午后的那一段。冬季,拉萨阳光充足,风和日丽,午后太阳正好,过午的人们吃完了“钢丝面”和“夏帕里”,三三两两,就着几杯甜茶,顶着暖洋洋的日头,闲聊,打盹,看街沿的小狗发呆。散步打他们的跟前走过,你得小心翼翼,生怕惊着了那些美丽的遐想。自然,我也不时会邀约几个人喝茶晒太阳,顺便把事情说了,临了结账,三五十元打住。

        有时候时间充裕,也不转圈,顺着北京中路东行,看着繁华的街景,一直走到布达拉宫广场。在广场上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也是来自内地的摄影师们的引领下,穿着风格不明类似舞台表演的藏装(看色彩和式样,姑且把它们称之为藏装吧),从安检门鱼贯而入,在飘着白云的蓝天和布宫的背景下各种姿势入镜,是一件乐事。专业一点的摄影队伍,是那些拍婚纱照的,反光板、各种行头,浩浩荡荡,招摇过市,很吸引眼球。

        另一条路线是走到西藏电视台路口左拐向北,去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公园。龙王潭公园是17世纪布达拉宫重建时,从红山脚下大量取土形成的一个大水潭,西藏和平解放后改造成为公园,是拉萨市民日常锻炼和休闲的好去处。

        龙王潭林木清幽,最有名的是一种叫左旋柳的古柳树,粗大枝干左旋,有的近匍匐于地面,都钉着古树名木的小牌子。沿潭水四周,零星散落着这样的古木,当然,大多数是现在栽培的名贵花木。龙王潭的最大特点是歌舞,它是自治区藏戏表演的一个固定场所,经常有各类专业的、民间的藏戏队伍在这里献艺,“八大藏戏”轮番登台,高亢的藏戏调子在公园外就能听到。除了藏戏,每天早晚,风雨无阻(因为有几处遮蔽风雨的场所),都有几支队伍在那里即兴表演,来自西藏各地的朗玛、堆协、锅庄、弦子,还有内地的广场舞、秧歌,常常是,有几个领头的随着音乐下场,不一会儿,后面就跟上了大队伍,参加的人轮番上下,场子永远热闹,夏天晚上要到九十点钟天黑方散。前一段时间抖音上火了一对男女青年,这一段时间是一个随性而舞、旁若无人的白胡子老头,龙王潭成了产生拉萨网络名人的地方。

        我一般从新开的西门进,路过名叫“圆满乐园”的象房,这座象房曾经住过四头大象,是清乾隆年间清朝名将福康安率领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军在西藏抗击廓尔喀入侵胜利后,廓尔喀向清中央政府进贡的。依当时的条件,四头大象从现在的尼泊尔翻山越岭来到拉萨,真是个奇迹。据说拉萨气候干燥,日常要给大象身上抹大量的酥油“美容”,防止皮肤皴裂,到了后来,这几头大象在太阳和酥油的共同作用下,浑身黝黑。黑大象每天绕布达拉宫一周,成为当时拉萨的奇特景观。我从象房沿公园北面绕潭水一周,布宫西北角出,在绕布宫的环路上逆行一段,就回到了布达拉宫广场旁的白塔下面。

        现如今的布达拉宫广场,成了自治区举行各种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所有来西藏游客的必到之地,蓝天白云下红旗招展,群鸽飞翔,既庄重肃穆又生机勃勃,成为拉萨的中心。而在和平解放初期,拉萨的主要人口集聚地,一是八廓街及其周边,再就是布达拉宫和雪村。“雪”在藏语里是下方的意思,专指山上城堡下方的村镇。雪村是布达拉宫山下所有建筑的总称,主要包括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公用房及其附属建筑,比如布达拉宫印经院、造币厂、粮店、仓库、监狱、马厩等所在和个别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更多的是一些普通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雪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就堆积在现今的布达拉宫广场,天长日久,竟形成了一个污秽四溢的垃圾山。解放军和平进藏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在拉萨河边购买了河滩地开荒。河滩地都是石块沙土,解放军提出帮助搬除这座“垃圾山”,既解决了地力的问题,还让布达拉宫有了一个清洁的前庭。

        双休日,可以去转拉鲁湿地。拉鲁湿地很大,我从德吉北路的入口进去,从二环路党校路口出来,一圈下来,十公里,得走两个多小时。拉鲁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拉萨的“城市之肺”,过去一直没有开放,直到2020年,经过规划和论证后,才在5月到10月这个时间段,向大众打开神秘之门。

        拉鲁湿地的妙处是自然,除了搭起的人工栈道和几段石板路,入眼的全是自然状态的沼泽、草甸、水塘,芦苇丛生、野鸭遍地,有时时间晚了,在湿地里眺望前方灯火城市,感觉像身处两个世界,那些喧嚣和繁华,如此轻易地就可以掷诸脑后,不像是真的!

        人不可能就这样轻易脱离你所栖身的城市,湿地到了晚上九点以后是要关闭大门的。从湿地到布达拉宫,不过一千米的路程。

        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从北京中国作协来拉萨出差,在布达拉宫雪村前面招揽客人的中巴车上,卖票的小伙子一手拉着车门框,一手攥着一叠钞票,嘴里大喊“拉萨一元拉萨一元”,我很纳闷:这里不就是拉萨吗?后来才知道,小伙子嘴里的“拉萨”,指的是八廓街。小伙子说得没错,和平解放前,拉萨就是指八廓街周边两三平方公里的范围,这个概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相对那个“拉萨”,布宫和雪村都是郊区了。

         如此说来,我现在所处的繁华的北京中路,在那时更是荒郊野外了。

吉米平阶.jpg

        吉米平阶,藏族,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西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北京藏人》、长篇纪实散文《高原明珠日喀则》、文化散文集《寻找朗萨雯波》、长篇纪实文学《叶巴纪事》、叙事长诗《娜木纳尼的传说》等。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6157阅读 64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