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潘多小说:另一个卓玛(节选)

《长江文艺·好小说》2024年第1期 尼玛潘多 2024-01-12发布


从咖啡店夺门而出,差点被自己搬出室外的桌子绊倒。她在后面尖厉地喊道,你怎么像个孩子!这是一直令我不快的地方,她竟然把我这个马上就奔四的人当作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口气让人愤怒。如果有人此时在路上看见我,一定会觉得我像只打输了架的公鸡,浑身凌乱一腔怒气。

我不记得这是近些日子的第几回争执。曾经那么谈得来的朋友,合作起来竟如此陌生,她竟然要撤掉我苦心设计的书墙,她说那样可以多出两张桌子的位置。我感觉一波又一波的分歧,正把我俩推向不同的方向,我一再妥协,并没有让局面有一点点改善。

看见一辆公交车进站,我就跳上了车,迫切渴望逃离的我,管它开向何方。我刚刚站稳,手机铃声大作,我知道又是她,她就喜欢抓着你讲道理,用喋喋不休的方式,把你绕到她的轨道上。一想到有那么多次她都得逞了,我给自己打气,坚决不接她的电话。车上拥挤,铃声却顽固而执着,一次又一次,就是她平常咄咄逼人的那种气势。

这个时间点,车上乘客多为老人,都赶着去布达拉宫转经。一个老太太为自己捕捉到铃声的出处而兴奋,间隔着两个座位,用她的拐棍指着我喊,普姆(姑娘),你的电话在响呢,是你的呢。我假装恍然大悟,在大大的帆布挎包里翻找着,几次摸到手机又让它从手中滑落。我希望铃声打住,可是铃声没完没了,大有你不接我就不罢休的意思,像极了她本人。我只好将它拿出来,这一拿才发现电话是姑姑打来的。姑姑很少打电话过来,平常都是我打过去居多,偶尔有事找我,也是担心赶上我忙,响铃一次就挂掉。她总说,我能有啥大事找你。我的心思在接与不接的两头荡漾,一个急刹车让我的脑袋重重地撞在扶手上。待我扶稳清醒过来,铃声也停了,脑海里却升腾起各种画面:莫非她在路上出了意外,别人正用她的手机联系我?我知道她会骑电动车,并且骑得飞快。

不祥的念想之后,我的身子反应很快,立刻有了颤抖的迹象。我赶忙给她回了过去。

“阿尼啦(姑姑),怎么啦?”我小心地问道。

“卓玛,你猜今天是什么日子?”姑姑问我。

姑姑兴奋的语调,顿时让我没了好气,我反问她到底是什么日子?我猜想她所说的日子,无非就是藏历的初八、十五、三十这三天,她希望在这三个殊胜的日子我能吃素,每次都会提醒我。

“今天是我五十岁的生日。”她的声音有点扭捏。

我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回话。她以为我没听见,又说了一遍,比第一次还扭捏。

在我们家的传统中,从来没有过生日这一项。我也是在大学里上学时,赶上跟室友的男朋友同一天生日,便被过了一次。姑姑就更别提了。但比起生日,“五十”这个数字更让我吃惊。姑姑五十了,这意味着我马上就四十了。我有点难过,不知道是为她还是为自己。

“你能听见我说话吗?”姑姑问。

“你说过你生在三九天,大雪纷飞的时候,可现在才秋天呢。”

姑姑听了哈哈大笑,那股子高兴劲传染了我,我便没有刚才那么恼怒了。

“莫非是你孤单了,想过个生日解解闷?”我逗她。

姑姑又笑,边笑边澄清:“其实我也是刚刚拿身份证办事,才发现今天是我的生日。”

“办事,你能有啥事?”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一件大事。”她一点不介意,依旧是快乐的音调。

“不会是拿身份证领结婚证了吧……”我的玩笑话自己听着都感觉虚假。

没想到,电话那头又一阵爆笑,然后说:“你没事就过来吧,我准备做你爱吃的咖喱饭。”

一说吃饭,我就饿了。早饭都没顾上吃就跑到咖啡馆,准备以一杯咖啡开启新的一天,没承想顾客还没等来一个,我和合伙人先杠上了。

咖喱饭是我的最爱,特别是姑姑做的。所以她走后,一提到咖喱饭,我的胃先于我响应。

“我马上过去看您。”

我跟姑姑从来不说敬语“您”。细想起来,姐姐达娃对她也不说敬语。我和姑姑之间的关系,不像隔着辈的姑侄关系,而更像是同胞姐妹,所以“您”字出口,自己都感觉不自在。

  

姑姑是父亲最小的妹妹,她在十五六岁时,一瘸一瘸地跟在我父亲后面来到我家。那时我才四五岁,姐姐也不到十岁。在我们这儿,姑姑的发音和尼姑的发音是相同的,都叫阿尼。她小时候又一直光头,我们叫她“阿尼”有双重意思——既是姑姑,又指尼姑。久而久之,除了我的父母,所有人都跟着我们叫,她自然也接受了这个称呼。其实她的真名叫次仁卓玛,和我的名字卓玛次仁,正好前后调了一下位置。有次我对父亲说,你们给我起名根本没有用心,把姑姑的名字前后调一下就安给了我。父亲一脸无辜地说,我忘了她叫次仁卓玛,小时候一直喊她光头。

因为名字相近的缘故,我和她之间有了亲情之外的神秘联系,从心理上对她格外亲,用我们当地的话讲,就是感觉心近。有时,我的母亲在院里喊一声卓玛,我应一声,母亲会说,我在叫另一个卓玛。私下里,我就叫她另一个卓玛。

那时,父母还年轻,我们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房子很小,一个套间,父母睡里屋,我们仨睡外屋。和单位的其他住户一样,父亲用捡来的木板纸板围了个院子,搭了个简易的厨房。我和姐姐睡一个被窝,是那种羊皮做成的筒状被子,但姐姐每晚都有理由生我的气,用背把我顶到墙上,挤得我快断了气。我只好钻姑姑的被子,挨着她睡。

那时,房子很小,午饭和晚饭凭饭票从单位食堂买。姑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少,但她不敢闲着,特别是我母亲在家时,即使没有活儿可做,也要小跑着进进出出,一副忙碌的样子。那时,水果很少,家里偶有橘子、苹果分给我们吃,她都会皱着眉头拒绝,但每次看着我们吃水果,她的眼神会放出一种奇异的光芒。

姑姑最喜欢去洗衣服,单位围墙外有条小溪,她拿着一盆衣服,就着歌声可以洗半天。我们的衣服只要忘了扔进柜子,都会被她拿去洗,院中那条晾衣绳从没有闲着的时候,每天都挂满衣服和抹布。有一天,母亲对姑姑说,你没事干就跟她们玩去吧,不要洗衣服了。姑姑以为妈妈怕她受累,还要去洗,但再也找不到肥皂了。没法洗衣,姑姑只能加入我们的队伍,瘸着一条腿跟着一帮小孩子又跑又跳,上树下水。她年龄大,但人长得瘦小,混迹于孩童之间,一点不突兀。

那时,看电视要到单位的食堂去。大厅墙上安装有一个铁盒子,电视机就锁在里面,晚上八点准时开锁。我们当地电视台是差转台,自己不能制作新闻,所以一打开电视就是电视剧。姑姑通常是几口饭下肚,就抢着去占位置,我父母能坐上好位置,她满脸都是成就感。

姑姑听不懂汉语,但不妨碍她对电视的痴迷,每天都要等到满屏雪花才肯回家。姑姑对电视的爱,止于《女奴》那部电视连续剧。因为院里的孩子看了这部剧,都觉得她像片中的桑塔,而桑塔是个黑人女仆。姑姑确实很黑,但也不至于那么黑。她说她又不是仆人。她不喜欢别人“桑塔桑塔”地叫她,以至于每晚最爱的电视剧都不看了。她的避开无法阻止别人喊她“桑塔”,我家邻居有两个男孩,一大一小从两家之间的矮墙上探出脑袋,“桑塔桑塔”地叫着。姑姑正在刷锅铲,她装作聋子。两个男孩被她的无视弄兴奋了,没完没了地叫,就在毫无防备时,姑姑将铲子甩了出去,大的男孩一颗门牙就惨烈地退役了。

最终如何解决了这事儿,我记不太清,只记得父母之间从此时常冒火星,每次,姑姑的事是导火索。父母之间每冒一次火星,我对姑姑的感情就变得很复杂。终于有一天,她提出要回乡下去,父亲长吁了一口气。其实我也长吁了一口气,只不过是在内心隐蔽之处。

有那么几年,姑姑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父母退休后,我们从城郊搬到城市住进了宽敞的自建房。那时,我们都还在上学,不懂得替母亲分担,每次她感到劳累时,就会感慨如果姑姑在就好了。那之后父亲就回了一趟老家,再回来时后面跟着晒得黑黑的姑姑。

很快,我们都离不开姑姑了,她是母亲的助手,也是我们的管家。做管家,她是负责任的。她连每坨酥油都按新鲜程度做了记号,如果不问问她就拿一坨打了酥油茶,她会连生几天闷气。她一生气,便是我们家的阴天。我们的一日三餐听她安排,厅前屋后归她扫除。她不仅包揽我家的大小事,四邻或亲朋有需要出力的活儿,她也是第一个跑出去帮忙。这时的她,把藏袍的一角别到腰带上,一瘸一瘸地跑出去,努力地显出利索的样子,回来时更是一脸的骄傲。

姑姑接触邻里多,左邻右舍的事她都清楚,谁家婆媳不和,谁家有喜事,谁家正发愁,都是饭桌上的佐餐,母亲喜欢听这些八卦下饭。

除了邻居,浪迹巷子的猫狗姑姑也都熟。而且每只猫狗,她都给取了名字,家里的剩饭余肉她都留着,邻居家的她也收,别人问起来,她说她的“孩子们”正饿着肚子。

  

下了公交车往前几步我发现有家花店,鲜花怒放,香气四溢。我买了一束配有各种颜色的雏菊——雏菊也被看作是西藏的格桑花。我想起从前,我家院子种有很多格桑花,都是姑姑在呵护。她喜欢站在花前数花骨朵,如果发现有被小鸟啄了去的,便训斥每只飞到院里的鸟儿。有时我摘几枝放进玻璃瓶,放在床头浪漫一下,她就会数落我,说不让人家在枝头绽放也就罢了,放在佛龛前多好,非要搬到你床头浪漫,这是浪费。她说多了,我再折花就有负疚感。现在,她住的大杂院没地种花,她应该会喜欢这束花。

我捧着花,朝姑姑的住处走去。五十岁了,一想到这个数字,我有点愧疚。她在我心中是没有年龄的,连她的属相在我们家里也是个笑话。那一次,父亲病重,我和她到山上插经幡祈福,在每片经幡上写下家人的属相。我问她,你属什么?她脱口就答,马羊。我一下子愣住了,回过神后忍不住大笑,连父亲病重的伤痛都涤荡无存。我说,十二生肖里没有马羊。姑姑愣了,许久后一本正经地说,我记得我阿妈在世时是这样说的,是她说错了,还是我记错了?我猜测她是生于马年末或羊年初的某天,时间久了记忆混乱,就变成了马羊年。看她认真回答的样子,我忍不住又笑。我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告诉姐姐,姐姐又告诉后来的姐夫,她的属相就成了我家的笑话。

姑姑租住的地方离我家不远,当初姑姑要单过,已经在城郊租了一间房,我和姐姐不放心,托我的合伙人索珍找房。索珍社交范围广,没几天就找到了现在的房子,面馆虽小一些,但离我们近,有事也能顾上,就让她退了她自己租的那间,住到了这里。

跑出来欢迎我的是巴宗。年迈且肥胖的身子让它显得特别笨拙。它曾经也是我家的一员,姑姑从垃圾堆捡来的。它缠着要我抱,姑姑见状跑过来接了我手中的花,没等我说话就先掀了帘子进去,不像平常大着嗓门问个没完。

一进屋子,一股咖喱味扑面而来,细细一嗅,又伴着淡淡的桑柏味——这应该是她清晨煨桑留下的味道。我朝空气嗅闻的样子,惹她发笑了。

“嗅什么呢,像只狗。”

“我嗅嗅有没有男人的味道。”

我这么一说她又笑了,小小的屋子被她的笑声填满,堵在我胸口的气也慢慢消散了。我一眼瞥见藏式柜子放着七盏盛满净水的碗,旁边是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那寿桃有着夸张的粉色。我心想,用身份证办事才发现自己生日的说辞不过是个借口,也许她酝酿这一刻很久了,但我没有说出来。

姑姑责怪我买花乱花钱。我说:“五十岁才过一次生日,本该送一袋金子,可我的钱包太瘦,这次先将就着。”

她笑着给我倒上一杯甜茶,说:“见啥买啥,你的钱包能有个胖的时候吗?哪天要结婚了一点积蓄都没有。”

我说:“结什么婚,自由多好,干吗给自己找个领导。”

姑姑又笑了,她说你跟你阿妈越来越像。我知道她说的是内容,我母亲就常跟姑姑说这句话,长相上我是随了父亲的。

我找到一个装白糖的宽口瓶插花,瓶口太宽花太少,花在瓶子里东倒西歪,没有我设想出的美。姑姑却说,一朵花就能让房间亮起来,何况有这么多色彩。她的手指在每朵花前停留,用指尖逗弄着花瓣,感慨着最能干的染色工也染不出这么美的颜色。

我发觉姑姑刻意收拾了一番,这很难得,在我的记忆中,姑姑的头发永远凌乱,油污像绣在袖口和前襟上。姐姐给姑姑找了这份看门的工作后,曾对姑姑说,看大门比不得在家里,要好好收拾一下,人来人往的,大多数人还是以貌取人,看你的样子会看低你。那时姑姑嘴犟,说,我看我的门,他走他的路,有何相干?其实,和形象上的粗枝大叶相反,姑姑的活儿却做得特别细致,细致中还透着可爱。

这会儿,她用毛巾把两个纯白的碟子擦出光泽,盛上米饭,用勺子摁压成好看的半圆形,半边放上土豆和牛肉,然后把汤汁浇在上面,浇一会儿停一会儿,让米饭充分吸收汤汁,末了在盘子边沿摆上几片粉嫩的酸萝卜。尽管从灶台到方桌,也就两步距离,她还是把两盘饭食放在木质餐盘上端上桌。

这盘饭唤醒了我的胃,我想把巴宗放到床上,它却蜷在我的怀里不舍离开,对散发香味的牛肉毫无感觉——它太老,已经对食物没有什么欲望,唯独对人还有些许眷恋,嗓子眼发出的咕咕声,像是求我抱着它。

姑姑坐在我对面,似乎还有些羞怯,这使我玩兴大开。我问她:“就我俩?他呢?”

我开她玩笑,却像点燃了她,她又是一阵爆笑,“你胡说什么呀,是不是达娃又说了什么?”

达娃就是我姐姐,在姑姑搬出去单过这件事上,我和姐姐已经闹翻了。姐姐对这件事的抵触,超乎我的想象。在姑姑单过这件事上,我和姐姐是一致反对的,尽管当时她快五十了,可她一直是别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何况她的身体状况不好。我几次想找个恰当的时间跟姑姑谈谈,可没等到我跟她细谈。那天,她吞吞吐吐但十分坚定地说出了想要单过的想法。这一说,令姐姐完全失了分寸。姐姐近乎咆哮着质问,我们做错了什么?姑姑说,你们哪里有错,吃你们的喝你们的,是我怕太依赖你们。姐姐从这两句话中没有听出真诚,反而寻思出了嘲讽的味道。姐姐生气甚至愤怒了,无礼地用手指指着姑姑的鼻子说,你这样出去单过,别人会怎么看我们,会以为我们的父母走了,孩子上学了,我们就不要你了,把你赶走了,你让我们怎么做人?喜欢笑的姑姑,默默地流下了两行泪水,这个情景刺痛了我。我挡在两人中间,替姑姑辩解道,姑姑想怎样过是她的自由,不能为了你的脸面不让她有自己的想法,你的面子重要,还是人家的幸福重要?姐姐被我惹恼了,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懂什么呀,你自己先争点气再说。我知道她说的争气是指什么。她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进不了体制是个巨大的失败。在这点上,我逝去的母亲都比她开明,她就抱着种什么因结什么果、随他去的念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和姐姐越争越急,越扯越远,越怨越深,到最后姑姑要单过的事,就在我俩的赌气中定了下来——我从反对她出去单过,变成了怂恿她单过的“帮凶”。

饭间,姑姑的话明显少,心事重重的样子。我提示性地问道,守着大门,能看到各种人吧?她说,是呢,各种人。我说,也会发生各种事吧?她说,是呢,各种事情。话说到这里,我觉得姑姑有点心不在焉,或者说有点欲语还休的样子。我好好打量着她,又发现了一样不同——她换了一件紫色的藏装,这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颜色。

姑姑的衣服多半是我和姐姐买的,每次给她添置新衣,她都要收起来,等着一个可以穿新衣的日子拿出来穿,但每次到了那个日子,又总是以自己要干活儿会弄脏衣服为由而不穿。之前的衣服颜色多半是绛红色或黄色,不知情者都以为她是还俗的尼姑。

“姑姑你收拾一下,精神多了。”

“你阿妈在世时常跟我说,这一世清爽得体,下一世才会生得漂亮俊美。”

“原来你对这一世的长相有点意见哟。”

我的玩笑又让她一阵发笑,捂嘴挡住笑。我还发现她眉目间的皱纹细细密密,苍老了许多。我问姑姑为什么选择紫色?姑姑轻描淡写地说:“是地摊上打折的货。”

“我是问你为什么选择紫色,没问你哪来的。”

姑姑想都没想说:“看着喜欢呀。”

“对了,就应该穿自己喜欢的。”

姑姑停止咀嚼,仿佛在认真回味着我的话,却突然说出了另一件大事。

“卓玛,我不想在这里干了。”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蒙住了,尽管近几年姑姑的各种突然决定没有断过。

姑姑在四十岁之前一直是安定的,我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父亲先于母亲去世时,母亲担心姑姑会离开,但她说从来没有过离开的念头。姐姐生下儿子旦诺后,都是她在帮着带,旦诺对她的感情甚至胜过亲妈,叫她大妈。母亲的后事也是她一手主持的。这使我对姑姑的感激无法言说。记得母亲的七七祭日那天,当所有的忙碌结束,帮忙的亲朋离去后,我们仨在闪闪烁烁的酥油灯火下沉默不语。身边人一个个离去,一种深深的恐惧侵袭着我,身体像被某种黑洞吸住,不断往下坠落,周身透着风,看不见前方。姐姐擦拭酥油灯的手是颤抖着的,我问她怎么啦?她说使不上劲,像被掏空了一样。正在拨弄灯芯的姑姑,听见我俩的对话,回过头说,不必害怕,终归都要走这条路的,只不过我们同行一阵而已,无论谁,最终的路还是要自己走。这句话仿佛有魔力,让下坠的我突然有了定力。不仅当时,后来很长时间,我都以此挨过了很多情绪低谷期。

但在母亲的周年祭日之后,姑姑突然提出要到山上清修。离我家三公里处的山上有座山泉,生病的母亲喜欢用山泉煮茶喝,姑姑每隔几天就到山上汲一次水,跟隐居山上的一位尼姑相熟,她下山偶尔也会到我家坐坐,姑姑要跟随她而去。

那一次,姑姑也是毅然决然,无论我们如何挽留,都没能改变她的主意。姑姑在山上搭建的简易房住了几个月,直到她的腿疾使她根本无法触地走路,才让我们接了下来。

我和姐姐上山接她时,那位尼姑说,次仁卓玛明知腿不好,仍然泡冷水,光脚走雪路,不知道为什么。那位尼姑没有明说姑姑还没有断了尘缘,但我们都明白她的境界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她或许是以惩罚自己的方式,找寻下山的借口。

从山上下来后,她又是我们家的管家,每天送旦诺上学,跟旦诺班上的家长熟悉后,经常和他们来往,还结交了两三个朋友,时常串串门,满脸都是喜色。旦诺考上上海的西藏班后,姑姑变了,没理由出门的她,时不时会闹点情绪,出去单过也是那时候提出来的。

……

(全文请阅《长江文艺·好小说》2024年第1期)

1705065105830452.png

尼玛潘多,藏族,中国作协会员、西藏作协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紫青稞》《在高原》,短篇小说集《透进病房的阳光》,散文集《云中锦书》(合著)。曾获第六届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民族文学》年度小说奖等奖项。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699阅读 36 编辑:岗路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