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米寺,是安多⑴松潘草地⑵早期雍仲苯教著名寺院,也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早的苯教寺院之一。 尕米寺藏语全称为"更恰德钦尕米林",意即"佛法汇集之尕米寺"。"尕米"汉语意为安详欢欣之地,"林"指寺。它位于松潘县县城以北30公里处的小西天圣山脚下即漳蜡水晶乡境内。小西天圣山雄踞于岷江源头弓杠岭山脉,海拔4050米,风景独特,闻名遐迩。 尕米寺在历代尕米仓的苦心经营下,至当代,已拥有德巴扎仓﹑郎依扎仓﹑降仓扎仓﹑仁普扎仓和甲顶扎仓5个扎仓以及1座尼姑寺,僧尼数百人。建有经堂2座,僧舍上百院,佛塔数尊。尕米寺历史悠久,殿宇宏大,学院齐全,被苯教徒尊为雍仲苯教东方藏区大本营,并且在整个苯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⑶笔者于今年夏天走访了尕米寺,有幸与尕米寺寺管会主任长谈,对尕米寺的创建历史,组织系统,教育制度,学院简况及寺院文物等进行了一番详尽调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无奈有关苯教尕米寺的藏汉文史料有限,讹误恐在所难免,这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调查考证以查漏补缺。现根据手头现有资料,对尕米寺作一简要考述,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一、创建历史 苯教传入安多阿坝地区以前,当地的藏族群众信仰原始巫教。苯教在阿坝地区的传入兴盛历史长而复杂。"公元2世纪左右,苯教沿雅鲁藏布江传入康区和嘉绒地区⑷,从青海,甘肃方向传入安多地区后,迅速遍及扎根。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逐步成为苯教在藏区东部的大本营和复兴基地。"⑸ 尕米寺院始建于公元1355年,其创始人是卫藏琼波[6]的云游高僧仁真坚赞,此为后来尕米仓活佛转世系统的始祖。尕米寺的母寺是西藏著名的苯教寺院雍仲林。 据苯教藏文典籍《夏豆嘎恰》(夏豆圣山志)记载:"公元1355年,仁青坚赞喇嘛路过此处,见地势开阔,西临岷江,南面缓坡,牧草丰美,背倚漳腊山,并且在圣山四周的茂密森林中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奇石异洞和历代许多著名苯教高僧留居过的修行洞内,圣泉旁,悬崖边,巨树上等处的神迹。尤其是圣山前的雍仲坡上下的岩石上,天然显现的大小不一,造型有异有同的苯教教徽"卍"(雍仲符号)和藏文字母"阿"字,大师惊叹不止,道:"如此仙界别无二处,'三宝'伟业将在此地大兴也",于是欣然在此建寺,取名尕米寺。尕米系藏语,"尕"意为欢欣,"米"意为安静的处所。又因,此地素有小西天的雅称,故连起来称"小西天尕米寺"。传说在修建寺院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异的自然现象,如昼长夜短;建寺的僧俗民众不觉劳累;常有一曲优美的音乐徐徐飘然而至;良辰吉日,鲜艳的彩虹呈"卍"字形,挂在建寺的山坡上等,颇为有趣。⑺当地人称小西天圣山为"雍仲苯几尼日钦波雄夏豆"。"雄",方位词,意为北方,即指圣山在古城松潘的北方。"夏豆",指鸟坟。雄夏豆意为北方鸟的坟地。自元朝苯教大师降帕钦波开启圣山灵光后,四面八方的飞禽到了它们垂暮之年,都会不远万里的飞到小西天圣山来归息。又传说每逢12年轮回世界的轴心转至鸡年,整个雪域的神山神灵,苯教3百年60位的神袛和世界禽鸟之王及所有来自人世间各地的菩萨和神灵都汇聚于此。在这年朝拜神山,就会增加12倍的慈善功德,洗清这世俗轮回中所造的罪孽。 几百年来,尕米寺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苯教的兴衰。在公元八世纪末,佛教大师白渃杂纳来阿坝地区传教,苯教势力开始受到影响。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萨迦派传入阿坝,公元十四世纪末,觉囊派传入。藏传佛教各派别的相继传入使苯教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公元十五世纪格鲁派的传入,加之乾隆皇帝颁布的一系列禁止苯教的措施,使阿坝地区苯教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尕米寺也一度被毁。⑻苯教虽在多方面不断遭受重创,但在阿坝不少地区仍然有相当的信众和庙宇。特别是松潘境内,自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恢复开放的苯教寺院就达十三座。⑼上世纪40年代,根据松潘漳腊地区信教群众的意愿,把林坡寺﹑山巴寺﹑郎依寺﹑德巴寺﹑元坝寺五座小寺集中起来在圣山脚下创建了一座五寺共有的主寺即今日的尕米寺,全年重要的宗教活动统一由五寺一起在尕米寺举行。经各寺院代表及各个部落首领的共同商议,将原建在雍仲崖与圣山主峰间的尕米寺迁至今日我们所见的寺址上方即"德巴札仓"。下方广场中央为五寺共有的小西天尕米寺,其余各寺分别形成学科学院且有各自特点的郎依札仓(对河寺)﹑降仓札仓(山巴寺)﹑仁普札仓(林坡寺)﹑甲顶札仓(元坝寺)并规定从仁普札仓开始,轮流主持每年的法事活动,为期一年。 上世纪50年代,小西天尕米寺共有僧人千余人,其中活佛4人。小西天尕米寺作为松潘地区规模宏伟,影响最大,寺僧最多的寺庙,当时被列为县人民政府允许保留开展佛事活动场所的全县五座寺庙之一。经过六十年代,寺院惨遭破坏。一夜之间,经堂阁楼被毁,金银佛器,珍贵经典文物散失殆尽。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西天尕米寺经松潘县人民政府发文首先开放,准许进行法事活动。尕米寺再度开放后,新修一座经堂,漳腊一带的僧俗民众在此活动,后来在各地僧众的捐助下,其它各扎仓相继开放并修缮经堂。 尕米寺虽然是安多藏区早期著名的苯教寺院,历史悠久,地位较高。它的建筑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由前、后两座经堂,禅房,转经廊及100多个僧舍组成。其中两座经堂建筑面积为889平方米,皆位于寺院中心位置。二者前后相距约30米。前面的经堂俗称"大殿",是新建的漳腊地区五座苯教小寺共同举行最高宗教活动的场所。大殿为叠式三层楼,顶层有鎏金宝瓶和宝幢,二层顶安有法轮,法轮两侧分别站立着一只金鹿,与其它寺院的卧式金鹿有所区别。大殿所供菩萨,为苯教始祖东巴兴绕,同时有苯教神袛东巴赤洛﹑萨者也倭松﹑恆拉俄呷和松色崩芝四幅油画;后面的经堂俗称"后殿",其规模稍小,通常是德巴札仓举行法事活动的场所。大小经堂琉璃金顶,晨光照射,光彩耀人。整个寺院气势非凡,庄严肃穆。据统计,尕米寺总共有房屋92幢,金顶13个,泥塑菩萨1200多尊,铜制菩萨37尊,木雕菩萨 20尊,唐卡 75幅,灵塔 5座,酥油灯 30盏,手推式传经筒1530多个,藏有各种经书2650余卷。宗教用品不计其数。
二、尕米寺五大札仓简介
札仓(grwa-tshang)意为"僧院","经院"。札仓是寺院的基本机构,它负责管理僧众纪律﹑经典教授﹑掌管教规﹑起居等内部事务。多为按学经内容或历史渊源而成立的独立单位。由堪布或赤巴主持,下设格贵﹑翁则﹑强佐﹑雄赖巴等僧侣执事,管理本札仓学经﹑财务等各种事务。尕米寺由五大札仓组成,这五大札仓创建年代,所属民众也各不相同。 德巴札仓:德巴系藏语,意为上部。始建于1355年的德巴札仓地处岷江源头,为松潘藏区的上部,称德巴札仓,是缘地理位置而言。而今的德巴扎仓就在尕米寺旁边,尕米寺大堂后方30米处的小经堂,就是德巴札仓的主殿。安备村﹑寒盼村﹑玛依村﹑玛依二村﹑塔哇如属德巴札仓,人口约千余人。德巴扎仓有两个世袭制喇嘛,当地称"冬居"。一个叫"札格仓",另一个叫"擦擦仓"。据说擦擦喇嘛曾在川盼村前的1公里处创建过寺院,是松潘地区较早的苯教寺。两个"冬居"家族,代代相传。德巴札仓约有100个扎巴,经堂,佛殿,僧舍俱全。宗教法器甚多,藏书丰富。 郎依札仓:郎依札仓亦称对河寺。又称"罗美朗衣色康","朗介更扎伦寺"(即朗衣家族金庙)⑽位于松潘县城以北20公里处,祁命村与水桶村之间。是松潘地区最早的苯教寺院。据说郎依寺是由公元1069年,西藏郎依寺喇嘛云登坚赞创建,占地面积约4余亩。过去,建有大经堂﹑小经堂和僧舍60余栋,大经堂为四层高楼亭阁的瓦房,高20余米。约2000余平方米,上有金顶3个,经堂内供有1千余尊泥菩萨,铜质菩萨24尊。寺院有200多个大小转经筒,300余卷经书。 郎依寺殿堂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殿内壁画栩栩生辉,经堂和佛塔古朴玲珑。历史上郎依寺有三个分寺,一为"进藏寺",一为"甲地寺",一为"元坝寺",直接管辖的只有甲地寺。寺院僧侣多达200余人,有两位喇嘛,两位中让巴。现今,寺院建筑面积达几千平方米,经堂僧舍富丽堂皇。寺院殿内供奉着许多铜铸、泥塑或木雕菩萨。各种宗教法器,唐卡,佛塔应有尽有。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四月一日,对河寺都要举行庙会。 郎依寺的主要属民为祁命﹑水桶﹑黑斯﹑东北﹑黄胜关﹑见培﹑托尔寨村村民,即历史上赤命土官管辖的村落。 降仓札仓:降仓札仓也叫山巴寺,位于松潘县山巴乡山巴村。据传该寺由苯教喇嘛降帕大师于公元1268年创建。降仓扎仓在历代住持喇嘛的共同努力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五个中让巴,200余名扎巴。每年大小型宗教活动有11次,特别是"降仓玛直"法会独具特色。深受广大信众喜欢。此法会期间跳一个叫"申强"的法舞,两个打扮成貌似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僧人,在佛教法器锣、鼓等音乐的悠扬声中拉开序幕。一根早先从经堂三楼拉至院坝木桩上的绳索便是他俩的舞台。在绳索上走动,倒挂,翻身,其技艺之高令人惊叹,把猴子的灵活,敏捷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巴寺大经堂,面积宽达780余平方米,大小经堂上均安有金顶,共20余个,远远望去雄伟庄严,寺内供奉有大小菩萨2000余尊,唐卡150余幅,舍利塔2座。各种宗教用品齐全。而今有经堂﹑茶房﹑观楼台各1幢,僧人接近百人,各种经典700余卷,木刻菩萨5尊,铜铸菩萨3尊,该寺的教民主要是山巴村﹑长沟村﹑上磨等村组成,人口多达2千余人。 仁普札仓:仁普札仓亦称林坡寺,位于川主寺镇林坡村旁,环境秀美宁静。仁普系藏语,"仁"为"珍宝","普"为"堆积",仁普之意为珍宝汇集的地方。 仁普札仓始建于公元1783年,是在降帕雍仲登赞的倡议下,经巴郎土官雍仲祖坚的大力支持而创建。仁普札仓自建寺以来,因涌现降帕﹑降曾﹑辛绕耶西﹑邓增朗达﹑邓增巴桑﹑尕让达基等一批学识渊博,佛法高深的大德高僧而名扬四方。《安多政教史》中记载:"仁普琼戈神山脚下,相传有白帽系的苯教"即指的是仁普札仓。仁普札仓的喇嘛实行转世制或指定制。现在已经传到第四代。第一世仁普喇嘛辛绕耶西因在当地藏汉民族团结上做出巨大贡献,咸丰皇帝下旨四川总督给予林坡喇嘛殊荣,称其为"四川堪布",并下公文,授官印,赠官服。石刻公文至今保存在仁普札仓。 仁普札仓每年藏历四月十六日要举行"龙孜河甲"大法会,法会期间跳一种叫"甲那阿洪"的神舞。跳神者头戴浓眉大眼、口方笔直的面具,身旁各站一个小和尚,在宗教音乐的伴奏下于圆坝中围圈走动,似官员在视察。甲那阿洪法舞因为独有已成为林坡寺的一种象征。林坡寺曾一度毁坏,而今重建了大经堂﹑灵塔﹑禅修院﹑转经房﹑观台楼﹑拉章﹑茶房等,僧舍70余幢,常住寺院扎巴70余人,是当地住寺扎巴最多的寺院之一。该寺民众有数千人,主要寺属村落是林坡五部落﹑大寨﹑巴郎等。 甲顶札仓:甲顶札仓亦称元坝寺,位于松潘川主寺镇元坝村。"甲"系藏语音译,意为"铁","顶"意为"结"。相传甲顶札仓的开创大师法力高深,能将刀,剑,枪等铁器打成结,故尊称甲顶喇嘛。该寺实行世袭制,流传几世。当地视甲顶家族为"冬居"。自建寺以来出现过颇具影响的喇嘛。尕让喇嘛曾为五大札仓的总寺--尕米寺的建立做出过重大贡献。 该寺属村主要为元坝一﹑二村等,人口近千人。僧人50余名。寺院已有大经堂﹑茶房﹑佛塔﹑转经房等,寺院规模虽小,但宗教法器齐全,其中有些堪称世间珍品。藏书颇丰,其中《结绳神算》为手抄本,收藏价值很高。
三、寺院组织系统
松潘苯教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传播中受当地藏传佛教及相邻地区民族宗教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区性的独特风格。构成尕米寺的几座小寺规模虽各有不同,但其组织系统则是大同小异,最高宗教首领为喇嘛,⑾相当于藏传佛教的活佛,苯教活佛多是世袭,其内涵不同于藏传佛教的活佛,但亦有转世之说,比较灵活,经常有活佛﹑喇嘛﹑寺主三种身份集于一身者,如无活佛转世之时,就另立喇嘛为寺院首领。⑿苯教受藏传佛教影响有活佛名号,主教喇嘛按其血缘世袭相承。⒀ 尕米寺院有5个"札仓",这5个札仓就是5座寺庙,也就是5个学院。"札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是寺院的教育机构,它负责经典教授、掌管教规等内部事务。人数的多少以寺院的规模大小决定。这些机构组织中分设若干个职能办事机构,分别管理寺庙的大小事务。 "札仓"的主要人员及其职能有: 堪布--(也称赤哇)是"扎仓"的主持人,总理全寺教务。一个"札仓"可以有几个堪布,地位有主次之分。堪布的产生时间一般在每年祈祷节最后的几天,由翁则主持,全寺僧人举行会考,进行答辩,一般而言寺院的堪布都由格西即寺院中最有学识者来担任。与堪布同样有声望的是寺院的"苯老",苯老为藏语,意为经师。 尕米寺的最高主持称为堪布⒁即大喇嘛。松潘地区只有漳腊尕米寺才有堪布,其他5座分寺只能称上师喇嘛,而无堪布之位。堪布的任职一般为传承转变制。除非堪布本人要求改换时才可卸任。堪布的传承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世袭制。藏语称"冬居",世袭制的情况较为普遍。堪布本人即将逝世时,预言家族人,后人也自然地在堪布家族中选任一个具有慧根之人加以教育而成为下一任堪布。 2、转世制。藏语称"朱古"意为有贵族血统之家族。堪布转世是苯教的一种传承方式。堪布圆寂后,寺院采取念经,求法,打卦等宗教手段,寻找堪布的转世灵童,以确定新的堪布。转世灵童的双亲一般在堪布逝世前就认定了,但如果被认定者自小不学无术,荒废学业,不守清规,就可废而另立。 3、宝瓶抽签制。藏语称"达惹",在若干个学完了苯教基本经典,并修了3年密法的比丘"中让巴"中选拔出得道者,将其姓名写在纸条上投入宝瓶,而后集中全寺高僧围着宝瓶念经求神,待瓶中纸条飞起,纸条飞出或未飞出宝瓶者均淘汰,只有飞落在瓶口者是认定的堪布。 4、指定委任制。藏语称"尕机",由上任堪布指定本寺僧人中学识水平最高者担任下一届堪布。但这种指定是需要预见性的,因为被指定者不限年龄,老幼皆可,如果是儿童要加以培养,待其资格和水平都达到要求后,方可担任堪布。 格贵--意为"掌堂僧","扬善"。苯教称"协敖",位于堪布之下,扎仓内的执事,负责掌管僧众名册,维持纪律,督促扎巴遵守戒规,处理纠纷。俗称铁棒喇嘛。格贵在"扎仓"内具有较大实权,如吸收扎巴入寺,或开除,惩罚扎巴,均由他执行。格贵由扎仓堪布委任,1年或3年一换不等,也可以连任。尕米寺有两个格贵,两人地位平等,无正,副之分。 翁则--意为"领头者"。系寺院经堂领导僧众集体诵经的执事僧,有蹉钦翁则,扎仓翁则之分,前者为统领全寺僧人在大堂念经者,后者为领导扎仓僧人念经者。翁则的产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由年龄大,学识高的老僧担任。尕米寺有两个翁则,地位平行,无正,副之分。 雄赖巴--一般每个寺院设一职,主要管理扎仓内僧众学经事务。一般而言僧众学经、辩论以及考取格西学位等事务,就由他协助堪布来管理。翁则和雄赖巴虽是札仓的领导阶层,但是他们不掌握寺院的经济,政治大权。 拍则--意为"总管"。其职责是主管寺院经济,管理寺院的经济支出和收入等事务。尕米寺有两个拍则,分工明确,一位会计,一位出纳,同时管理财务,地位平行,也无正副之分。 翁则,格贵和拍则均直接隶属于堪布及寺管会。除上述之外,寺院还有"吉哇","捏哇","曲本","强本"等等。吉哇和捏哇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寺院实物,相当于保管员。曲本和强本的主要职责是供神和编戏等。 上述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了"措青",寺院的重大事务均由"措青"成员集体讨论决定,现在成立了尕米寺管理委员会,基本统揽了"措青"的职责。
四、寺院教育制度
苯教与藏传佛教虽然在教义和各种仪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寺院教育教规及学习基本内容上大同小异。 (一)学习制度 札仓是寺院的教育机构,负责研习各种文化知识,以及经文传授,掌管教规。札仓的设定根据寺院的规模、扎巴的多少而定。入寺当扎巴所受的教育要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男孩从6-18岁起进寺当扎巴,承担差事兼学习简单的藏文知识和苯教基本知识。开始时学习字母,随后习读普通的经典。如《根扎》、《东疆昂尚》、《足戈》等。完成这段时间的学习,一般经过三、四年时间。初级教育大概在16岁以前可以完成。之后便升入札仓学习。 扎巴入门时,实行一师一徒制。教师一般由自家的亲戚或朋友家的高僧担任,进寺不必交学费。但要对自己的导师送上一定的礼物以表谢意。在导师处学习了几个月或一至四年的预备班后,要转到正式班,主要由自己的导师推荐。一旦升入正班,就可能逐步升级。入寺学习的扎巴,不限地区或籍贯。一般以本地农牧民子弟为主。扎巴进入寺院以后,按其学习,生活及其他具体情况,一般分为几类:⒂ 1、受了各种宗教职业训练的扎巴,经常外出为群众祈福,念经,打卦; 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扎巴。如:医药,历算,绘画的人才,以及铸像,刻经板, 2、印刷,缝纫等技术的工匠艺人; 3、专门从事寺内的体力劳动,为经堂,佛殿侍役的杂工; 担任寺院各级组织机构的僧职人员; 4、"亿恰哇"意为:念书的人。他们从事宗教哲学和藏语文研究,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修,有的可以取得格西学位。约占全寺扎巴四分之一的这部分扎巴成为该寺硕士﹑博士。 入寺扎巴按学识可分为"参尼巴"、"帕兴巴"、"中让巴"三个层次;按戒律可分为"格次"、"宗竹"、"格龙"三个层次。各层次可同步也可交错。如"参尼巴"可以是"格次",也可以为"格龙"。 "格次"。初入寺的扎巴称为"格次",在格次阶段主要学习念经和理解经文。对文化和教学水平的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学习和遵守各种教规教义,了解和掌握各种规矩,严守四条戒律:不乱淫,不偷盗,不杀牲,不说谎。此外,不准喝酒,吸烟,吃葱,吃蒜。 "宗竹"。宗竹阶段,要求在格次的基础上遵守二十五条戒律,不允许饮酒,吸烟,吃葱,吃蒜,带服饰品,拿兵器。在课程方面主要学习辩论学﹑心理学﹑因明学等。 "格龙"。格龙要在"格次"、"宗竹"戒律的基础上遵守二百五十条戒律。必须在密学院修炼三年。修完后三年内不允许吃晚饭,不吃宰杀的牲畜肉,只能吃自然死亡的牲畜肉。在吃,住,行,言等方面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格龙阶段要学习般若经、九乘学、中观论、俱舍论、戒律学等等。学有所成者可获得"中让巴"学位。 (二)学经内容 尕米寺的扎巴不论是学习苯教学原理的或者是学习技能的,首先从学习字母开始,然后学习一般性的常用经文。进入正式的"亿恰哇"以后学习的教材是"五部大论"。这五部经典,一般分为十三个班的学习,粗学需十八年,精学最少需要二十五年才能毕业。这必修的五部大论课,现按学习的先后顺序简介如下: 1、因明部,全部学程5年。所谓因明,即宗教哲学中的逻辑学和认识论。入学前两年为入门之学,并简易辩论方式。后两年稍有辩论规模。至第五年开始涉及原理。学习的主要著作是《释量正论》、《因明大疏》。 2、般若部,即波罗蜜多。4年学程,所谓"般若"意为"智慧"。就是通过智慧达到涅磐之彼岸。般若部课程的主要内容,着重阐明证得解脱次第的方法。学习的主要著作《现观庄严论》、《金珠善说论》、《现观庄严名义释广解》。 3、中观部,2年学程。学习的主要著作是《中观本颂》、《中观论》、《中观佛护释》、《入中论广释》、《中观广论摄义》。 4、俱舍部,4年学程。主要讲苯教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的主要著作是《俱舍论》、《俱舍自诫》、《俱舍大疏》、《教灯俱舍摄义》。 5、律学部,学期不限。一般为3至5年。此部专讲僧人行为规矩的。包括苯教各部的戒律在内。它是学习理论之后,以修行持戒为主学部。学习的主要著作有《戒律本有》、《菩萨戒释》、《比丘戒释》、《律部大疏》。 学完以上5部以后,有的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深造学习,准备考取格西学位,有的则转为其他专业。
五、寺院法会及节日
举行法会,是寺院弘扬宗教教义,展现仪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松潘地区苯教中心的尕米寺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古老宗教习俗。每年有大小不等的法会及节日,其中规模较大的法会及祈祷节主要有"良米迪青"和"莫朗切波"法会。⒃ 良米迪青:此法会在藏历正月初九至十六举行。"良米"是苯教大师良米谢然建措名字的缩写,"迪青"藏语意为重要节日。良米谢然建措是苯教一名有极高声誉的至尊大师,他建寺普法,开创了苯教新篇章,是苯教第二大祖师。因他圆寂于藏历正月初五,所以苯教各大小寺院都在他的祭日内举行法会。尕米寺推迟在正月初九至十六是由于其他扎仓先举行完此法会后,五个扎仓才能再次聚集在尕米寺举行。全体寺僧与前来朝觐的民众一起在尕米寺举行规模盛大的"良米"法会,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良米法会期间,松潘境内以及外地的苯教徒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尕米寺进行转山、求神等活动。十四日与十五日扎巴们向前来朝觐的信众表演"跳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表现苯教经典的故事。 良米法会期间要跳14种法舞。顺序是:客强﹑阿勒尕勒﹑纳机﹑甲那阿洪﹑玛机﹑楚强﹑热朵﹑哈强﹑阿扎然﹑德车达姆﹑狮子﹑猴子﹑辛绕更强﹑萨龙。每种法舞都各自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服装以及面具,各种法舞都有其宗教意义以及神秘的象征。跳法舞时手势,眼神,步法等都有严格的不可更改的规范和要求,法舞是苯教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它的渊源,象征意义,功能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莫朗切波:此法会在藏历五月初九至十六举行,据说是为尕米寺建寺作纪念。也有一说认为莫朗切波是为了纪念在安多地区"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师而举行的。寺院主要以念《麻直经》和《德直索经》为主。十四日下午、十五日全天扎巴要表演跳神⒄。 此法会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前来参加的苯教信徒比正月良米法会要多得多,村村寨寨都带上帐篷在尕米寺前的草坝上玩耍数日,跳锅庄、唱山歌、喝青稞酒,热闹空前。寺院周围撑起座座帐篷,形成繁华的贸易交流市场。 除上述两大法会之外,藏历十一月初六,七或适逢堪布﹑本老祭日也要举行小型的念经活动。
六、寺院文物
尕米寺是雍仲苯教早期创建的寺院,所以,寺内所藏文物种类较多且珍贵,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文物遗失或毁损,现存文物精良者已不多,根据资料调查显示,现存文物大概如下:1、经卷类。尕米寺现存经卷约几千册,为松潘地区寺院藏经之最。所藏经卷可分为:哲学,密宗,医药,声明,因明,历史,传记,工艺,文法,修辞等十类。2、经版类。尕米寺木刻经版上千块,主要有《才智》、《足巴》、《玛直》、《德直索》等,为珍贵的文物。3、佛像类:尕米寺的各种佛像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有高达十几米的大佛,也有重不足两的木雕佛,有价值千金的金佛,也有比比皆是的泥塑佛。就其种类而言,有金质、银质、铜质、象牙、珊瑚、水晶、玉石、檀木、桦木等不可计数。4、其它。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极乐图和几百年历史的活佛灵塔。
七、尕米寺院所属寺院、村落与民众
尕米寺作为松潘地区苯教的大本营,所属寺院除德巴札仓、郎依札仓、降仓札仓、仁普札仓和甲顶札仓外,历史上还有热务沟寺、佐仓寺、扎如寺、达基寺等属寺。所属民众从九寨沟漳扎镇到松潘热务沟,包括三镇七乡,即漳扎镇,川主寺镇,近安镇,水晶乡,山巴乡,十里乡,大寨乡,青云乡,红土乡,大姓乡等。历史上尕米寺一直是附近各个村寨,部落的信仰中心和向往圣地。所属民众多达几万。寺属村落具体有: 原水晶乡所辖:安备﹑川盘﹑ 寒盼﹑ 祁命﹑ 水桶﹑亚石沟﹑ 黑斯 ﹑石咀。 原山坝乡所辖: 麻依﹑元山子﹑长沟头﹑长沟坪﹑铁匠咀﹑下小沟﹑上小沟﹑水晶坡﹑山坝﹑上磨。 原元坝乡所辖:巴郎﹑隆藏﹑米壤﹑元坝子﹑林坡﹑八十沟﹑托尔寨﹑纳藏﹑五间房﹑岩岩上﹑传子沟﹑庄子上﹑两河沟﹑黄胜关﹑东北。 原大寨乡所辖:水草坝﹑杨思顶﹑大寨﹑三岔坝﹑南其﹑下罗索沟。 尕米寺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时期里,以其悠久的历史,大批的博学之士,独特的宗教文化,跃居于许多苯教寺庙之上。现今,尕米寺利用法会和祈祷节日,教育群众不偷、不抢、不盗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同时结合农时为群众传授藏族传统历算知识,提倡科学种田。尕米寺曾经开办藏文培训班,指导学生学习哲学、天文、地理、历史、医学、文化、数学等。部分学生成为能用知识造福桑梓的能手,为藏区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尕米寺已经成为反映藏民族苯教文化的艺术宝库和研究松潘藏区社会,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的重要文化中心。 综上所述可知,尕米寺对松潘草地一带乃至整个川西北藏区苯教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大贡献。
注释:
⑴"安多"历史上又称之为"多麦",元明时译作"脱思麻"。安多地域一般指的是"自通天河之色吾河谷(亦称为色吾科,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北逾巴颜喀拉山,其东边有阿庆冈嘉雪山与多拉山,据说由于摘取这两座山峰之名的首字,合并起来把自此以下的区域称为安多。"--《安多政教史》 ⑵清时,松潘直隶厅疆域北到铁布部落﹑七戒寺与青海同德﹑甘肃夏河﹑洮州接壤;西北达黄河源扎陵湖﹑三果洛;西和西南含三阿树﹑三阿坝﹑梭磨河上游。与玉树﹑石渠﹑邓柯﹑甘孜为邻;南到平定关接藏州永镇界。总面积约十余万平方公里。1913年改县;今之松潘疆域仅指的是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的松潘县。又称松曲,汉语古称松州。均缘岷江的藏语称谓"松曲"(双江)取名。界于东经102°38′35〞-104°15′36〞,北纬32°06′54〞-33°09′35〞之间,属国际东七时区。--《松潘县志》,民族出报社。这里所指的乃前者。 ⑶苯教自公元2世纪左右传入嘉绒地区的同时,从青海方向传入包括若尔盖地区,形成了以苟象寺为中心包括南坪县(现在改县名为九寨沟县)和松潘县的教区,和嘉绒地区一起成为继象雄以后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苯教圣地和中心。⑷嘉绒是"嘉莫察瓦绒""嘉绒康参"的简称。藏语意为墨尔多山周围的地区。"嘉绒地区指的是中国大西南,藏汉结合地区的一个片区地域名称,即以嘉莫·墨尔多山为中心,四周方圆千里之地的区域名。"--《嘉绒藏族史志》,民族出版社,1995年。 ⑸《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P.106 [6]"琼布"藏语意为大鹏鸟,古指原纳舒克三十九族或称为夥儿三十九族地区之丁青地区。琼布丁青的三十九族地区曾经是苯教寺庙和教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地区。今指西藏丁青县,位于康区西北部,西藏东北部,昌都地区西北部,是昌都地区的西大门;东与类乌齐接壤,南与洛隆、边坝毗邻,西与那曲地区的巴青、索县二县交界,北与青海省的杂多、襄谦二县相接。地处 东经94°39′至96°17′,北纬31°01′至32°31′之间。县城海拔3873.1米,距拉萨800多 公里,距昌都248公里。 ⑺《雍仲苯教大圣山--小西天》,《雪原文史》2001-3 达尔基 ⑻"格鲁派传到阿坝以后,与苯教发生尖锐矛盾与冲突,形成不可调和的教派斗争。这种斗争从十五世纪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前。"--《阿坝州藏传佛教史略》 ⑼《松潘县苯波教寺院情况》,打印本 ⑽《松潘县志--社会风土·宗教》,民族出版社 ⑾"喇嘛"系藏语,意为"上师""上人"。苯教称一般的僧人为扎巴,只有对寺院的首领和高僧才称"喇嘛"。喇嘛是权位最高的宗教首领,但不一定是活佛出身。但寺院里如有活佛,即是现成的喇嘛。 ⑿《松潘县苯波教寺院情况》,打印本 ⒀《松潘县志·宗教》,民族出版社,P .840 ⒁藏语音译。①藏传佛教寺院僧职名。大寺院扎仓(经学院)和中小寺院的最高主持人。任职者一般须为格西。②原西藏地方政府僧官名,如管理布达拉宫宫廷事务者称"基恰堪布"。③藏传佛教对主持受戒者的称号。这里取第一种解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⒂《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 ⒃《阿坝州志·民族志》,民族出版社 ⒄跳神,俗称法舞,藏语称"羌姆",是寺院传统宗教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李茂,达尔基著 《安多政教史》智观巴· 贡却乎旦巴绕吉 《阿坝州志》,民族出版社 《嘉绒藏族史志》,民族出版社,雀丹 《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雍仲苯教大圣山--小西天》,《雪原文史》2001-3 达尔基 《松潘县志--社会风土·宗教》,民族出版社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简介:叶静珠穆,藏族,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三、寺院组织系统
松潘苯教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传播中受当地藏传佛教及相邻地区民族宗教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区性的独特风格。构成尕米寺的几座小寺规模虽各有不同,但其组织系统则是大同小异,最高宗教首领为喇嘛,⑾相当于藏传佛教的活佛,苯教活佛多是世袭,其内涵不同于藏传佛教的活佛,但亦有转世之说,比较灵活,经常有活佛﹑喇嘛﹑寺主三种身份集于一身者,如无活佛转世之时,就另立喇嘛为寺院首领。⑿苯教受藏传佛教影响有活佛名号,主教喇嘛按其血缘世袭相承。⒀ 尕米寺院有5个"札仓",这5个札仓就是5座寺庙,也就是5个学院。"札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是寺院的教育机构,它负责经典教授、掌管教规等内部事务。人数的多少以寺院的规模大小决定。这些机构组织中分设若干个职能办事机构,分别管理寺庙的大小事务。 "札仓"的主要人员及其职能有: 堪布--(也称赤哇)是"扎仓"的主持人,总理全寺教务。一个"札仓"可以有几个堪布,地位有主次之分。堪布的产生时间一般在每年祈祷节最后的几天,由翁则主持,全寺僧人举行会考,进行答辩,一般而言寺院的堪布都由格西即寺院中最有学识者来担任。与堪布同样有声望的是寺院的"苯老",苯老为藏语,意为经师。 尕米寺的最高主持称为堪布⒁即大喇嘛。松潘地区只有漳腊尕米寺才有堪布,其他5座分寺只能称上师喇嘛,而无堪布之位。堪布的任职一般为传承转变制。除非堪布本人要求改换时才可卸任。堪布的传承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世袭制。藏语称"冬居",世袭制的情况较为普遍。堪布本人即将逝世时,预言家族人,后人也自然地在堪布家族中选任一个具有慧根之人加以教育而成为下一任堪布。 2、转世制。藏语称"朱古"意为有贵族血统之家族。堪布转世是苯教的一种传承方式。堪布圆寂后,寺院采取念经,求法,打卦等宗教手段,寻找堪布的转世灵童,以确定新的堪布。转世灵童的双亲一般在堪布逝世前就认定了,但如果被认定者自小不学无术,荒废学业,不守清规,就可废而另立。 3、宝瓶抽签制。藏语称"达惹",在若干个学完了苯教基本经典,并修了3年密法的比丘"中让巴"中选拔出得道者,将其姓名写在纸条上投入宝瓶,而后集中全寺高僧围着宝瓶念经求神,待瓶中纸条飞起,纸条飞出或未飞出宝瓶者均淘汰,只有飞落在瓶口者是认定的堪布。 4、指定委任制。藏语称"尕机",由上任堪布指定本寺僧人中学识水平最高者担任下一届堪布。但这种指定是需要预见性的,因为被指定者不限年龄,老幼皆可,如果是儿童要加以培养,待其资格和水平都达到要求后,方可担任堪布。 格贵--意为"掌堂僧","扬善"。苯教称"协敖",位于堪布之下,扎仓内的执事,负责掌管僧众名册,维持纪律,督促扎巴遵守戒规,处理纠纷。俗称铁棒喇嘛。格贵在"扎仓"内具有较大实权,如吸收扎巴入寺,或开除,惩罚扎巴,均由他执行。格贵由扎仓堪布委任,1年或3年一换不等,也可以连任。尕米寺有两个格贵,两人地位平等,无正,副之分。 翁则--意为"领头者"。系寺院经堂领导僧众集体诵经的执事僧,有蹉钦翁则,扎仓翁则之分,前者为统领全寺僧人在大堂念经者,后者为领导扎仓僧人念经者。翁则的产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由年龄大,学识高的老僧担任。尕米寺有两个翁则,地位平行,无正,副之分。 雄赖巴--一般每个寺院设一职,主要管理扎仓内僧众学经事务。一般而言僧众学经、辩论以及考取格西学位等事务,就由他协助堪布来管理。翁则和雄赖巴虽是札仓的领导阶层,但是他们不掌握寺院的经济,政治大权。 拍则--意为"总管"。其职责是主管寺院经济,管理寺院的经济支出和收入等事务。尕米寺有两个拍则,分工明确,一位会计,一位出纳,同时管理财务,地位平行,也无正副之分。 翁则,格贵和拍则均直接隶属于堪布及寺管会。除上述之外,寺院还有"吉哇","捏哇","曲本","强本"等等。吉哇和捏哇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寺院实物,相当于保管员。曲本和强本的主要职责是供神和编戏等。 上述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了"措青",寺院的重大事务均由"措青"成员集体讨论决定,现在成立了尕米寺管理委员会,基本统揽了"措青"的职责。
四、寺院教育制度
苯教与藏传佛教虽然在教义和各种仪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寺院教育教规及学习基本内容上大同小异。 (一)学习制度 札仓是寺院的教育机构,负责研习各种文化知识,以及经文传授,掌管教规。札仓的设定根据寺院的规模、扎巴的多少而定。入寺当扎巴所受的教育要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男孩从6-18岁起进寺当扎巴,承担差事兼学习简单的藏文知识和苯教基本知识。开始时学习字母,随后习读普通的经典。如《根扎》、《东疆昂尚》、《足戈》等。完成这段时间的学习,一般经过三、四年时间。初级教育大概在16岁以前可以完成。之后便升入札仓学习。 扎巴入门时,实行一师一徒制。教师一般由自家的亲戚或朋友家的高僧担任,进寺不必交学费。但要对自己的导师送上一定的礼物以表谢意。在导师处学习了几个月或一至四年的预备班后,要转到正式班,主要由自己的导师推荐。一旦升入正班,就可能逐步升级。入寺学习的扎巴,不限地区或籍贯。一般以本地农牧民子弟为主。扎巴进入寺院以后,按其学习,生活及其他具体情况,一般分为几类:⒂ 1、受了各种宗教职业训练的扎巴,经常外出为群众祈福,念经,打卦; 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扎巴。如:医药,历算,绘画的人才,以及铸像,刻经板, 2、印刷,缝纫等技术的工匠艺人; 3、专门从事寺内的体力劳动,为经堂,佛殿侍役的杂工; 担任寺院各级组织机构的僧职人员; 4、"亿恰哇"意为:念书的人。他们从事宗教哲学和藏语文研究,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修,有的可以取得格西学位。约占全寺扎巴四分之一的这部分扎巴成为该寺硕士﹑博士。 入寺扎巴按学识可分为"参尼巴"、"帕兴巴"、"中让巴"三个层次;按戒律可分为"格次"、"宗竹"、"格龙"三个层次。各层次可同步也可交错。如"参尼巴"可以是"格次",也可以为"格龙"。 "格次"。初入寺的扎巴称为"格次",在格次阶段主要学习念经和理解经文。对文化和教学水平的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学习和遵守各种教规教义,了解和掌握各种规矩,严守四条戒律:不乱淫,不偷盗,不杀牲,不说谎。此外,不准喝酒,吸烟,吃葱,吃蒜。 "宗竹"。宗竹阶段,要求在格次的基础上遵守二十五条戒律,不允许饮酒,吸烟,吃葱,吃蒜,带服饰品,拿兵器。在课程方面主要学习辩论学﹑心理学﹑因明学等。 "格龙"。格龙要在"格次"、"宗竹"戒律的基础上遵守二百五十条戒律。必须在密学院修炼三年。修完后三年内不允许吃晚饭,不吃宰杀的牲畜肉,只能吃自然死亡的牲畜肉。在吃,住,行,言等方面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格龙阶段要学习般若经、九乘学、中观论、俱舍论、戒律学等等。学有所成者可获得"中让巴"学位。 (二)学经内容 尕米寺的扎巴不论是学习苯教学原理的或者是学习技能的,首先从学习字母开始,然后学习一般性的常用经文。进入正式的"亿恰哇"以后学习的教材是"五部大论"。这五部经典,一般分为十三个班的学习,粗学需十八年,精学最少需要二十五年才能毕业。这必修的五部大论课,现按学习的先后顺序简介如下: 1、因明部,全部学程5年。所谓因明,即宗教哲学中的逻辑学和认识论。入学前两年为入门之学,并简易辩论方式。后两年稍有辩论规模。至第五年开始涉及原理。学习的主要著作是《释量正论》、《因明大疏》。 2、般若部,即波罗蜜多。4年学程,所谓"般若"意为"智慧"。就是通过智慧达到涅磐之彼岸。般若部课程的主要内容,着重阐明证得解脱次第的方法。学习的主要著作《现观庄严论》、《金珠善说论》、《现观庄严名义释广解》。 3、中观部,2年学程。学习的主要著作是《中观本颂》、《中观论》、《中观佛护释》、《入中论广释》、《中观广论摄义》。 4、俱舍部,4年学程。主要讲苯教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的主要著作是《俱舍论》、《俱舍自诫》、《俱舍大疏》、《教灯俱舍摄义》。 5、律学部,学期不限。一般为3至5年。此部专讲僧人行为规矩的。包括苯教各部的戒律在内。它是学习理论之后,以修行持戒为主学部。学习的主要著作有《戒律本有》、《菩萨戒释》、《比丘戒释》、《律部大疏》。 学完以上5部以后,有的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深造学习,准备考取格西学位,有的则转为其他专业。
五、寺院法会及节日
举行法会,是寺院弘扬宗教教义,展现仪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松潘地区苯教中心的尕米寺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古老宗教习俗。每年有大小不等的法会及节日,其中规模较大的法会及祈祷节主要有"良米迪青"和"莫朗切波"法会。⒃ 良米迪青:此法会在藏历正月初九至十六举行。"良米"是苯教大师良米谢然建措名字的缩写,"迪青"藏语意为重要节日。良米谢然建措是苯教一名有极高声誉的至尊大师,他建寺普法,开创了苯教新篇章,是苯教第二大祖师。因他圆寂于藏历正月初五,所以苯教各大小寺院都在他的祭日内举行法会。尕米寺推迟在正月初九至十六是由于其他扎仓先举行完此法会后,五个扎仓才能再次聚集在尕米寺举行。全体寺僧与前来朝觐的民众一起在尕米寺举行规模盛大的"良米"法会,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良米法会期间,松潘境内以及外地的苯教徒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尕米寺进行转山、求神等活动。十四日与十五日扎巴们向前来朝觐的信众表演"跳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表现苯教经典的故事。 良米法会期间要跳14种法舞。顺序是:客强﹑阿勒尕勒﹑纳机﹑甲那阿洪﹑玛机﹑楚强﹑热朵﹑哈强﹑阿扎然﹑德车达姆﹑狮子﹑猴子﹑辛绕更强﹑萨龙。每种法舞都各自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服装以及面具,各种法舞都有其宗教意义以及神秘的象征。跳法舞时手势,眼神,步法等都有严格的不可更改的规范和要求,法舞是苯教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它的渊源,象征意义,功能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莫朗切波:此法会在藏历五月初九至十六举行,据说是为尕米寺建寺作纪念。也有一说认为莫朗切波是为了纪念在安多地区"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师而举行的。寺院主要以念《麻直经》和《德直索经》为主。十四日下午、十五日全天扎巴要表演跳神⒄。 此法会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前来参加的苯教信徒比正月良米法会要多得多,村村寨寨都带上帐篷在尕米寺前的草坝上玩耍数日,跳锅庄、唱山歌、喝青稞酒,热闹空前。寺院周围撑起座座帐篷,形成繁华的贸易交流市场。 除上述两大法会之外,藏历十一月初六,七或适逢堪布﹑本老祭日也要举行小型的念经活动。
六、寺院文物
尕米寺是雍仲苯教早期创建的寺院,所以,寺内所藏文物种类较多且珍贵,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文物遗失或毁损,现存文物精良者已不多,根据资料调查显示,现存文物大概如下:1、经卷类。尕米寺现存经卷约几千册,为松潘地区寺院藏经之最。所藏经卷可分为:哲学,密宗,医药,声明,因明,历史,传记,工艺,文法,修辞等十类。2、经版类。尕米寺木刻经版上千块,主要有《才智》、《足巴》、《玛直》、《德直索》等,为珍贵的文物。3、佛像类:尕米寺的各种佛像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有高达十几米的大佛,也有重不足两的木雕佛,有价值千金的金佛,也有比比皆是的泥塑佛。就其种类而言,有金质、银质、铜质、象牙、珊瑚、水晶、玉石、檀木、桦木等不可计数。4、其它。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极乐图和几百年历史的活佛灵塔。
七、尕米寺院所属寺院、村落与民众
尕米寺作为松潘地区苯教的大本营,所属寺院除德巴札仓、郎依札仓、降仓札仓、仁普札仓和甲顶札仓外,历史上还有热务沟寺、佐仓寺、扎如寺、达基寺等属寺。所属民众从九寨沟漳扎镇到松潘热务沟,包括三镇七乡,即漳扎镇,川主寺镇,近安镇,水晶乡,山巴乡,十里乡,大寨乡,青云乡,红土乡,大姓乡等。历史上尕米寺一直是附近各个村寨,部落的信仰中心和向往圣地。所属民众多达几万。寺属村落具体有: 原水晶乡所辖:安备﹑川盘﹑ 寒盼﹑ 祁命﹑ 水桶﹑亚石沟﹑ 黑斯 ﹑石咀。 原山坝乡所辖: 麻依﹑元山子﹑长沟头﹑长沟坪﹑铁匠咀﹑下小沟﹑上小沟﹑水晶坡﹑山坝﹑上磨。 原元坝乡所辖:巴郎﹑隆藏﹑米壤﹑元坝子﹑林坡﹑八十沟﹑托尔寨﹑纳藏﹑五间房﹑岩岩上﹑传子沟﹑庄子上﹑两河沟﹑黄胜关﹑东北。 原大寨乡所辖:水草坝﹑杨思顶﹑大寨﹑三岔坝﹑南其﹑下罗索沟。 尕米寺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时期里,以其悠久的历史,大批的博学之士,独特的宗教文化,跃居于许多苯教寺庙之上。现今,尕米寺利用法会和祈祷节日,教育群众不偷、不抢、不盗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同时结合农时为群众传授藏族传统历算知识,提倡科学种田。尕米寺曾经开办藏文培训班,指导学生学习哲学、天文、地理、历史、医学、文化、数学等。部分学生成为能用知识造福桑梓的能手,为藏区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尕米寺已经成为反映藏民族苯教文化的艺术宝库和研究松潘藏区社会,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的重要文化中心。 综上所述可知,尕米寺对松潘草地一带乃至整个川西北藏区苯教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大贡献。
注释:
⑴"安多"历史上又称之为"多麦",元明时译作"脱思麻"。安多地域一般指的是"自通天河之色吾河谷(亦称为色吾科,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北逾巴颜喀拉山,其东边有阿庆冈嘉雪山与多拉山,据说由于摘取这两座山峰之名的首字,合并起来把自此以下的区域称为安多。"--《安多政教史》 ⑵清时,松潘直隶厅疆域北到铁布部落﹑七戒寺与青海同德﹑甘肃夏河﹑洮州接壤;西北达黄河源扎陵湖﹑三果洛;西和西南含三阿树﹑三阿坝﹑梭磨河上游。与玉树﹑石渠﹑邓柯﹑甘孜为邻;南到平定关接藏州永镇界。总面积约十余万平方公里。1913年改县;今之松潘疆域仅指的是位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的松潘县。又称松曲,汉语古称松州。均缘岷江的藏语称谓"松曲"(双江)取名。界于东经102°38′35〞-104°15′36〞,北纬32°06′54〞-33°09′35〞之间,属国际东七时区。--《松潘县志》,民族出报社。这里所指的乃前者。 ⑶苯教自公元2世纪左右传入嘉绒地区的同时,从青海方向传入包括若尔盖地区,形成了以苟象寺为中心包括南坪县(现在改县名为九寨沟县)和松潘县的教区,和嘉绒地区一起成为继象雄以后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苯教圣地和中心。⑷嘉绒是"嘉莫察瓦绒""嘉绒康参"的简称。藏语意为墨尔多山周围的地区。"嘉绒地区指的是中国大西南,藏汉结合地区的一个片区地域名称,即以嘉莫·墨尔多山为中心,四周方圆千里之地的区域名。"--《嘉绒藏族史志》,民族出版社,1995年。 ⑸《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P.106 [6]"琼布"藏语意为大鹏鸟,古指原纳舒克三十九族或称为夥儿三十九族地区之丁青地区。琼布丁青的三十九族地区曾经是苯教寺庙和教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地区。今指西藏丁青县,位于康区西北部,西藏东北部,昌都地区西北部,是昌都地区的西大门;东与类乌齐接壤,南与洛隆、边坝毗邻,西与那曲地区的巴青、索县二县交界,北与青海省的杂多、襄谦二县相接。地处 东经94°39′至96°17′,北纬31°01′至32°31′之间。县城海拔3873.1米,距拉萨800多 公里,距昌都248公里。 ⑺《雍仲苯教大圣山--小西天》,《雪原文史》2001-3 达尔基 ⑻"格鲁派传到阿坝以后,与苯教发生尖锐矛盾与冲突,形成不可调和的教派斗争。这种斗争从十五世纪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前。"--《阿坝州藏传佛教史略》 ⑼《松潘县苯波教寺院情况》,打印本 ⑽《松潘县志--社会风土·宗教》,民族出版社 ⑾"喇嘛"系藏语,意为"上师""上人"。苯教称一般的僧人为扎巴,只有对寺院的首领和高僧才称"喇嘛"。喇嘛是权位最高的宗教首领,但不一定是活佛出身。但寺院里如有活佛,即是现成的喇嘛。 ⑿《松潘县苯波教寺院情况》,打印本 ⒀《松潘县志·宗教》,民族出版社,P .840 ⒁藏语音译。①藏传佛教寺院僧职名。大寺院扎仓(经学院)和中小寺院的最高主持人。任职者一般须为格西。②原西藏地方政府僧官名,如管理布达拉宫宫廷事务者称"基恰堪布"。③藏传佛教对主持受戒者的称号。这里取第一种解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⒂《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 ⒃《阿坝州志·民族志》,民族出版社 ⒄跳神,俗称法舞,藏语称"羌姆",是寺院传统宗教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李茂,达尔基著 《安多政教史》智观巴· 贡却乎旦巴绕吉 《阿坝州志》,民族出版社 《嘉绒藏族史志》,民族出版社,雀丹 《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雍仲苯教大圣山--小西天》,《雪原文史》2001-3 达尔基 《松潘县志--社会风土·宗教》,民族出版社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简介:叶静珠穆,藏族,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