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大乘佛法无论修持任何法门,均是以四无量心为开端,修行能否有所成就?亦端视行者是否具足坚切之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意指“慈、悲、喜、舍”四种心,为何以无量为名?此因行者所观修之有情众生无量,所获福德亦无量,故称为“无量心”之修持。修心之方法在于将所观修之对象摄为三类有情众生——怨敌、亲友、非亲非敌之中庸者。可一一分别观修,亦可三者同时观修;而以后者之观修方法较为普遍。当行者同时观修三种对象时,将生起三种不同的心;例如,当观修之对象为怨敌时,易生起瞋恨心;当观修对象为亲友时,易生起喜爱心;当观修之对象为非亲非敌之中庸有情时,易生起弃舍心。但当我们深入去思维,此生之亲友,于过去生中,可能是吾人之怨敌,曾经对我们造成极大之伤害;反之,此生之怨敌,于过去生中,可能是对我们有极大恩惠之亲友。若仅就此生观之,前半生为怨敌,后半生为亲友;或前半生为亲友,后半生为怨敌之例子,亦屡见不鲜。甚至前一小时为亲友,后一小时却变成怨敌之情形,亦经常发生;在台湾乃至世界各地,每天之新闻也常有父子、亲友反目,而杀害对方之报导。如是思维,怨亲变幻无常之现象,即能了知不应对任何有情众生,生起瞋恨、喜爱等不平等心,应当换之以平等心,观待一切有情众生:如是,渐次修习,使心逐渐趋于平等,不复有怨亲之分别,此为修心之要旨与重点之所在。诸位平日工作繁忙,但若能以前述之修心方法,逐步修持,对自己与他人将能有所帮助,以此与诸位共勉之!皈依发心次第修学佛法首重皈依与发心,行者能皈依三宝并以清净的发心(动机)修学佛法,最终,方能证得清净无染的果实,因此,行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心。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发心分为三个次第:一、下士道的发心——因畏惧三恶道的痛苦,而发心修学佛法,冀望来世能得生人天善趣。二、中士道的发心——行者了知轮回的本质为痛苦,若仅往生人天善趣,仍身处轮回之中,来日遭逢恶缘牵引时,极易造恶而堕入恶趣,因此,发心修学佛法,期使自己能从轮回中获致解脱。三、上士道的发心——行者除希求自己能从轮回中获致解脱,复观待无数如母有情,亦如自己于轮回中承受着无量无边的痛苦,因而希求“愿自他一切有情皆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然虽有此心愿,行者此刻却不具足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能力,唯有证得圆满佛果,方具足如此殊胜的能力,因此,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愿而修学佛法,修正发心与动机为一切修持的前行。皈依具有诸多殊胜的意涵:一、皈依为受持一切戒律的根本:行者欲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根本堕戒与三昧耶戒,均须皈依三宝后方能受持。二、皈依为一切功德之本:皈依之后,受持戒律与修持佛法能生一切功德,因此,皈依为一切功德之本。三、皈依为判别内外道之依据:唯有皈依三宝方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四、皈依唯一切法的入门:行者欲领受修持任何教法,均需以皈依作为基础与起始,因此,皈依是修持一切法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聚集在此共修上师荟供法,修持本法须观想面前虚空有一以宗喀巴祖师为主尊之资粮田,行者须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与宗喀巴祖师及三世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如是观修本法,此为修法之正行。此外,这一年来,台湾经历了地震、台风与空难…等诸多灾难,造承许多民众死伤,因此,我们于修法当中,应为所有受伤与罹难者祈祷,并回向功德与一切苦难有情,愿其能离苦得乐,灾难得以止息,此为修法之结行。持戒的重要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三个步骤是持戒、禅定、智慧。行者皈依三宝之后,首先须持守别解脱戒,依个人所受持戒律的不同,别解脱戒可分为优婆塞戒(居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大乘行者除持守别解脱戒之外,尚须持守菩萨戒,受持菩萨戒律仪为修持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主要方法,行者须思惟:在无数次的轮回流转之中,自己每一世皆有一位母亲,故曾经有无数的有情众生曾身为自己的母亲,亦即每一位有情众生皆曾经身为自己的母亲。母亲对子女的大恩,为人子者应感念在心并亟思报答,而一切有情众生皆与自己相同,希求快乐而厌离痛苦,然而,如母有情虽希求快乐,却不知如何积聚乐因;虽厌离痛苦,却不知如何避开苦因,以至于不断造做恶业,而须承受苦果。故为人子女者应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并受持菩萨戒律仪,藉由持守菩萨戒,能使菩提心不断增长,从而利益自他一切有情。金刚乘行者除持守别解脱戒与菩萨戒之外,尚须持守密咒戒与三昧耶戒(行者若曾领受瑜伽部或无上瑜伽部密续的灌顶即须持守三昧耶戒)。金刚乘行者能否藉由修持密法获致成就?其关键在于能否善加持守密咒戒与三昧耶戒,例如,密咒十四根本堕戒中提及:不轻悔上师、不说同学过…,行者应将传受教法的上师,视为与诸佛、本尊无二无别,不对上师生起任何不恭敬的心念与行为,此因一位具量的上师,能代表三世诸佛正确无误地宣说正法,故应恭敬上师,是上师为十方三世的示现;对于同时进入坛城,接受上师灌顶传法的金刚兄弟,应相互惕励、精进修持,彼此和睦相处,随喜他人的善行,行者若能善加持守戒律,对于证量的生起,将有极大的帮助。故行者应犹如守护自己的眼目一般,戮力持守自己所受持的戒律,纵使生命遭遇危难,亦绝不违犯戒律!行者若能善加持守戒律,可使烦恼日渐净除而不复炽盛,不再造做恶业,使自己的身心能得到安顿,进而藉由禅定的修持,获致奢摩他(止)与毗钵舍那(观)的成就,从而证悟空性正见慧,破除无明,断除轮回的根源。菩提心的殊胜于赞颂“般若波罗蜜多”的偈诵中,如是称扬“般若波罗蜜多”为三世十方诸佛之母,有情众生当礼敬。“般若波罗蜜多”是行者修学三乘(声缘乘、波罗蜜多乘、金刚乘)获致成就,所须共同具备的因。菩提心则为大乘佛法所独具的不共因,因此,菩提心为判别大小乘教法的依据,行者能否入于大乘种姓、成为诸佛之子,其关键在于行者能否生起真实而非造作的菩提心。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可分为“七重因果教授”与“自他相换”二者,对于初学者而言,以“七重因果教授”较易修习。七重因果教授所提及修学菩提心的次第如下:行者须先修平等舍心,能平等观待中庸、亲、怨等三类有情,其后进入七重因果的修持——一、知母:行者于无数次的轮回中,每一世均有一位母亲,是故任何一位有情众生,均曾多次成为我们的母亲。二、念恩:思惟自入住母胎乃至出生、成长,母亲广大无边的生育与养育之恩。三、报恩:既受此深广恩泽,除尽心奉养、布施财物之外,当思如何使其能从轮回中解脱,乃致成就圆满佛果,此为究竟报恩。四、慈心:视一切有情如母亲爱护独子一般,亟欲劝导令其解脱,获得现世及究竟的安乐。五、悲心:思惟有情众生于轮回中沉沦,不断承受苦苦、坏苦与行苦的煎熬,心生极大不忍,亟欲拔除其苦,并给予涅盘无苦之药。六、增上意乐:如母有情为烦恼所驱使,不断造作恶业,积聚苦因,朝恶趣狂奔而去,我为慈母独子,我不往救,望谁来救,救度有如母情的重担,唯有自己荷负,责无旁贷。七、菩提心:为救度一切有情众生,故行者须证得圆满佛果,方具足如此殊胜的能力。诸位平日即时常研读菩提道次第略论或广论,若能将书中所阐述的义理,付诸实修,不断串习,必能于心续中留下此殊胜习气,从而生起真实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