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佛教中的苦
《大乘精髓及日常实践》
土丹却准
2009-11-04发布
苦苦第一种苦是苦苦,一般人都能把这看作是痛苦,它包括身苦和心苦。这两种苦我们都曾经历过,比如我都有过胃痛、感冒、撞痛膝盖、跌倒、生病等某些身苦,我们也都尝受过心苦,例如不高兴、消沉、失望、缺乏信心、得不到关心或尊重,我们总会有非常不高兴的经历。所以,修时应该回忆自己的生病、不舒服等身苦以及心理或感情上的痛苦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想象别人所经历的更为严重的苦,例如得癌症、临终、发生车祸等身苦以及病人、富人、丧失亲友的人、失业者的心苦,有些苦虽然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在周围或报纸中见过,所以应该想象自己来尝受这些经历。坏苦第二种是坏苦,或变易之苦,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生活中的快乐。我们所说的快乐其实是一种程度较轻的苦。比如,你们坐着听法时间长了身体不舒服,所以就想站起,法师讲完了法,你们站起来后觉得这下舒服了,但是时间站得长了,又觉得不舒服,于是又想坐下来。站立起初好象是一种快乐,这因为坐的大苦变小,而站立的苦仍然很小,所以我们就把这称作是快乐,然而站立的苦不断增长,乃至成为大苦。然后我们又想坐下,但是坐下以后,站立的苦变小,坐的苦尚小,所以我们把这称作快乐,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坐苦又会不断增长,然后我们又想站起来。饮食、男女、电影、娱乐等所有这些被我们看作是快乐的事,如果真的像它所显现的那样是一种快乐,那么,我们享用越多快乐就应该越大。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我们刚坐下来吃东西时觉得很舒服,如果这真的快乐,那么吃十盘菜应该有十倍的快乐,但是实际上却是十倍的不舒服。在我们开始吃饭时,饿的大苦减低,饱苦尚小,但是饱苦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它不断增长直到变得很大,那时胃就会很不舒服。这时我们觉得从此不要再吃了,但是五个小时以后又会饿了。所以,所有这些事之中都没有持久的快乐。又如我们觉得孤独、厌倦时就想去找朋友,于是就去和朋友共处,最初有了同伴很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候对于共处、说话、开玩笑会感到厌倦,于是又想去独处或睡觉。所以,这同样是某一大苦减轻,而我们暂时把它看作是快乐,然后另一种苦增大,我们又想去做相反的事。所以,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轮回之中虽然有某些快乐,但是它们不稳定。快乐是在苦尚微小的时候假立的,由于是在小苦之上假立的名字,所以它们不持久。我们每天都经历坏苦,所以在修持时要从自己生活中觉出例子来。行苦第三种行苦指的是自己的身心为业、烦恼所周遍或者说控制,它的意思是我们虽然没有明显的苦,但是苦的潜在威胁一直存在,只要条件略有改变我们就会有很大的苦。我们的身体就象一个定时炸弹,只要我们有这个无法控制的身体,它就象一个没有爆炸的炸弹,只要条件稍微一变,就会有许多身苦。因为自己年轻、身体健康就觉得什么都不错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看到只要自己有身体就可以得溃疡、肺癌、白血病、肾脏疾病、心脏病、脑肿瘤、动脉瘤、突出等等,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可以得多种病或运转不正常,有了身体这些病就都等着要发生。我们一般觉得这些病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不会降临到自己或自己的家庭。以我为例,我有许多朋友得了癌症,我认识他们时他们身体还好,我和他们本人都觉得他们身体不错,但是一下却被诊断得了癌症。这时我们会想:“这怎么可能发生呢?他们的身体很不错啊!”但是,只要有这个身体这些很容易就会发生。所以说身体如同定时炸弹。同样,心能产生心理或感情的痛苦,也如定时炸弹一般。我们早上醒来时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情况有一点改变,我们就会变得非常压抑、不快、迷惑、痛苦、悲伤或孤独。所以,由于我们无法控制自心,所以就好象在等待情绪或心理上的痛苦降临,这是因为潜在的威胁一直存在。当我们这样修持时,就能理解“五蕴(身心)为业、烦恼所自在(控制)”的意思,以及能感受到这种体验的不如意,并且想要摆脱这种不悦意的状态,所以,我们就会去探究造成这种不悦意经历的因,以便能断除苦因而得到解脱。所以产生这种希求解脱以及脱离轮回苦的心,对于修法极为重要,而产生此心的唯一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深入思惟这些不悦意的经历。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