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佛、法、僧三宝,制造圣物和向圣物献供,可积聚广大无边的功德,为自己和量等虚空的众生积聚开悟的因。生活中能否事事如意,一般视乎功德是否足够。同样,修某些法能否有成就(例如那洛六法),获得解脱和开悟的究竟安乐(特别是开悟的究竟安乐),亦要看功德是否充裕。一个人成就有多大,关乎他积聚了多少功德。由此可见,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人所积聚的功德有多少。要证得菩提心、空性正见、密法成就,或者道次第的基本义理,必须很有福份。换言之,你先前必须已积集很多功德,才能取得成就。为此,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广种成就之因。文殊菩萨问佛:“此刻你是众生唯一献供的对象。你入灭后,众生应怎样做呢?众生无缘见佛后,怎样才可积集功德?请你为我们开示。”佛陀答道:“我的四众第子,现在向我献供,以及在未来向我的塑像诚恳献供,功德和果报都毫无二致。”“四众第子”特别是指佛最亲近的第子,即具足戒比丘、具足戒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但一般指所有无缘于佛陀在世时见佛的众生。我们只是有缘见到佛陀的塑像,即佛陀的象征,例如佛像和绘像等。佛陀说,即使我们不能见到应化于世的佛,但如向象征佛陀的圣物献供,功德亦等同向在世时的佛陀供养:换言之,古时值遇佛陀,向佛献供的人的功德,不会比谨谨向佛像献供的人的功德多,果报亦没有丝毫分别。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个道理铭记于心。献饮食时,在坛前上供时,以至每日修供养法门时,都应深感欢喜。佛陀接著说:“这是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虽然这是千真万确,但凡夫心力薄弱,不能明白利益所在。”“这是因为佛力加持的缘故”一句话是指:因为圣物的力量,向佛像献供所得的果报,以及向应化于世的佛献供的果报是没有分别的。至于为何向在世时的佛献供,以及向佛像献供的果报毫无二致,进一步的理据载于《密集金刚根本续》。《密集金刚根本续》说“佛塔是诸佛安住的宫殿”。寺院亦是一样。寺院在世多久,众生便可享有供养寺院而带来的利益。此外,所得到的利益,亦等同佛塔或寺院的微尘的数量。你不一定要建造整座寺院,即使只是建造一个佛堂(佛和佛的圣物安住之处)已有很多利益。我们必须了解圣物所带来的义利,以及通过这些圣物积聚广大功德,从而制造乐因的种种良机。经典上说:“无缘亲见佛陀的众生,须以身、语、意的圣物为功德田,从而积聚功德。圣物对众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佛法能否久住于世,视乎世上有没有圣物。你会问:既然佛法在心中,为何要依赖这些外在的圣物而存在呢?这一点你必须想一想,明白个中的道理。要令佛法在心中植根不是易事;要明白经典的义理,取得教法的证量是不容易的,你必须积集很多功德。要积聚效力宏大的功德,并且毫不费力地积聚资粮,便要通过圣物。故此,造佛像和向佛像献供,便可积聚广大难思,即时成为开悟的因的功德。造佛像和向佛像献供一分一毫的功德,都即时成为正等正觉的因。毫无疑问,每一点一滴的功德都可成为开悟的因。藉著这个方式积集无量功德,心灵便有机会发展,明白教法的道理,能够闻、思、修佛法以外,还可圆满修行-这一切都源自功德。由此可见,教法能否代代相传,视乎圣物是否在世上存在;教法住世多久,能否广宏十方,实有赖于这些圣物。佛教只是近来才在西方起步。西方人生活困恼,渴求心灵平静,因此对打坐修定很有兴趣,在西方人之间这是很普遍的。正是因为佛方刚刚在西方发展,因此西方人对圣物不太注重。反之,在佛教国家,特别是西藏和尼泊尔等大乘佛教盛行的国家,很多人花不了少努力制造圣物,为自己和他人制造积资的善缘。在这些国家中,不论是大瑜伽士、僧众或在家居士,都通过以上方式为自己和许多其他众生积聚资粮。其他众生亦通过向圣物献供或绕行,藉此积集功德。这便是为何这些国家有那么多圣物、寺院、佛塔、佛像。举例来说,在西藏观光只会成为积资净罪的因,因为不论走到哪里,都只会见到圣物,例如佛像、佛经、瑜伽士修行的山洞等。愈来愈明白道次第的教法,特别是六加行法门时,便会更加明白圣物是何等重要。圣物不但为你带来快乐,更能为很多其他众生带来利益。通过这些圣物,众生积集成就和安乐的因。正是因为这些圣物存在于世,众生便可向其献供祈祷,从而积集快乐的因,令他们获得快乐,以至开悟无比的快乐。由于自他现前和究竟的快乐有赖于圣物,因此制造圣物的意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