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逆缘为佛道——第十二世泰·锡度仁波切开示

网络 泰·锡度仁波切 2014-03-21 17:44:51发布

如何转逆缘为佛道?

积聚福智资粮,净化苦、苦因及障碍,感激逆增上缘,供养及赞叹护法,此四种资粮能帮助我们修相对的菩提心与究竟的菩提心。

积聚福智资粮

所谓“积聚”是指发展乐因和成正等觉的顺缘。同时也是净化的重要支柱。我们都喜欢快乐,厌恶痛苦。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也就因此而有了苦乐善恶的观念。“积聚”的意思是积善。不断积善去恶是唯一除苦之道。如此积聚即是快乐的直接之因,但不是证悟的直接之因,因为快乐并非证悟。

乐因苦而有;苦是乐之反。积善可除与乐相对之苦,使甚深独立之乐的证得,远较不积善时为容易。去恶之後,留下善果,此善果之构成证悟方面的障碍,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障碍。以种子的成长为例,即可说明此点。种子绝不可能独自成长结果。种子需要泥土来培植,并须有适当的湿度和温度。土、水和热是有利的障碍,能令种子开花结果,充分成长。同样的,我们先造有利的障碍,以除粗劣、痛苦、不利的障碍。然後我们就可轻松的除去有利的障碍,获得圆满证悟的利益,能除有利的障碍者是智慧。

这不只是一种想法,而是一种做法,是我们所必须遵行之道。一切有关善与不善、善业与恶业,以及积聚福德资粮的法教,都出自此道。我若问人:“你想要快乐吗?”他当然会回答:“想要。”每一个人都喜欢那种一切顺利的感觉,那是一种快乐美好的感觉。但是,你若问他是否真了解快乐之因,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得不很清楚、不很确实。扬善的法教就是要除此昏昧之光。对於这些法教,有人当下即领悟,有人却甚表怀疑。不过,一般而言,修德之善行看来十分合理,会为大多数的人所采用。但我们必须了解,真正的积德并不只是行善,而是了知善言和诚心去做;否则,没有了解和诚心,所谓积德就只成了另一个梦,一个在发展善德方面并无特殊效果的梦。

在积德方面,主要的外在重点有三:

㈠佛、法、僧是积聚虔诚之德或信德的重点。

㈡六道受苦的众生,无论看得见与看不见,都是我们积聚悲德的重点。

㈢我们的恩人或善心人士,都是我们积德与恭敬的重点,其中包括我们的父母、朋友、帮助过我们的人,以及本国或全球的善心人士修信德的方法是对三宝虔敬礼拜、供养和祈祷,也可用制作庄严的金质佛像或供佛之灯等方式,将我们的技能和财富转化为虔诚的信心。不过,修信德的最佳之道是献曼达,因为以清净心献曼达等於是献上了整个的宇宙。这是密续的真髓,是获得辉煌成就的至简方法。此一确能令献曼达的价值犹如献上整个宇宙的清净心,即是菩提心,也就是大乘道的力量所在。

有关信德的最後一点是,不管你采取何种看法,对三宝或佛性要完全信任。这在开始时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们可藉下列意义深长的想法而发展出完全的信任:

为达此究极真谛,超乐之至乐,

我献身语意,求证无上觉。

作如是想时,我们就能怀下列之念接受疾病:

我若生病时,愿我病利他:

若我的存活,能有利於他,则愿我存活。

若我必须死,死亦我所愿。

这就是说要对所修之法有大信心。

净化苦、苦因及障碍

从上述可以看出,不仅有须除之苦,也有须除之乐,即障碍深悟和至乐的相对之乐。此净化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除去苦因,亦即恶业。我们必须确信苦非无因而有。一切痛苦都是恶因之果,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不再造任何未来的痛苦之因。我们没有人喜欢受苦,但我们应与苦作战,而应从苦因下手。

我们怎样才能净化已造而未现的苦因,净化潜伏在我们之内,而可能於未来成熟结果的苦种呢?主要的方法是深自诚心忏悔以前所犯之过。这样做本来就够了,但佛经中还教我们四种主要的净化之力。恶业,就连杀人等极恶之业,也本具一种善性。此一善性为何?即潜在的净化之力。

善用经中所说四种净化之力,即可净化任何罪过或恶业,并消除其後果。此四种力是:舍弃之力、远离之力、信赖之力和对治之力。舍弃之力是深恶所犯之过,知其不善而认罪。我们必须感到自己过去所做确是坏事,不是好事。远离之力是更进一步,痛绝恶行:永不再犯。知过必改,即使须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痛绝恶行,则深恶所犯之过就不圆满,因为只有当我们有永不再犯之念时,才算是确知己过实为恶行。

信赖之力是支持和加持我的忏悔和改过的决心。“信赖”是信任真谛,成就於皈依和发菩提心。藉著皈依真谛(佛),皈依能证得真谛之道(法)和皈依能助我们证得真谛之友(僧),并藉将此皈依发展为菩提心(愿自得证悟以便充分利他),我们即可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於此基础之上,我们的忏悔和改过的决心就能深具意义而有力。

对治之力是以证语空性来支持上述三力,了知一切善恶之业都只是相对的现象,究竟无实;了知在相对的世间,相对的业因会产生相对的业果。对空性的了知,以及金刚乘的明咒和观想,皆为对治以幻为实的妙方、妙药。

例如,当我们观想金刚萨埵,藉涌流之甘露(或其他观想中的光)而得净化时,其实并非真有具净化的甘露或光。根本没有!观想的修法是一种能行净化的善巧方便,若真有甘露自佛流出,我们早就已得净化了,因为无量劫来一直有佛,早就该有净化之力降临众生,消灭轮回了。诸佛不能把自己的清净或智慧放人众生之心;诸佛也不把众生之苦一肩承当。诸佛所能做的是开示我们正道,帮助我们圆证佛性以除苦及苦因。

上述四力是我们用以净化苦及苦因而具有特效的方法。此四力在消除较为善良的障碍方面也同样有效,但须加上般若波罗蜜。其意为何?意即欲得净化,非超越一切有二之见不可。

感激逆增上缘

本节和下一节的内容包括对伤害我们的人表示感激,以及为降伏阻力所献之供。“阻力”(Negative Forces)一词并不单指恶势力,而是遍指任何能伤害我们或造成逆缘的人或事物。为何说是“逆缘”呢?当有人打我们时,我们觉得痛苦,打我们的人所造成的就是令这一连串事件生起的逆缘,而其根因则是我们本身之业,此业遇缘成熟。我们对诸制造逆缘者的祷告和献供,表示我们感激他们协助我们修行,这种感激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当逆缘来时,反抗逆缘是无用的;我们必须了解逆缘,了解之後,我们就会感激逆缘的到来,但我们同时祈求逆缘至此了结,不再生起,因为逆缘虽然有用,毕竟还是一种障碍。

第二阶段与“我”及看不见的力量所生起的障碍有关,而非与当前令人沮丧的生活环境有关。无始以来,所有的苦及苦因皆“我”所造,亦即因作有“我”的心想而有众苦。“我”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前者是因“我”为诸苦之源,後者是因“我”能令我们走上成佛之道。在此阶段,我们感激“我”生起的障碍,因有此障成为著力之处,才使得我们的修道更快速、更有效。

当一切都进行得太顺利时,就会有精神懈怠的危险。此时,“我”生起的障碍可作为非常有用的触媒剂,促使我们更灵敏、更警觉、更精进。任何机会,只要能加强我们的修行,都是我们所须寻求的。

本节有一种修法,专门用来处理地方神只在我们修观或闭关时所制造的骚扰。众生之数远超过可见之人或动物;这些不可见的众生有心,然而没有能与我们沟通的那种身体。当此类众生作怪之时,我们就献给他们一种象征的小供养,藏名朵玛(由面粉和牛油所制成的食子)。

献此供时,我们所说的话大意是:“谢谢各位,非常感谢各位所带来的骚扰,因为这种骚扰有助於我的了解,让我知道自己所熟悉的色、声范围之外,尚有其他事物,因而使我更能接近如实之相。所以我要感谢各位,但请不要再来骚扰。”

供养及赞叹护法

护法保护修成正觉之道者,令其於修道时不为障碍所阻。因此,我们都有权享受护法的保护。若要得此权益,我们必须祈求护法给予我们在修道、证悟、利生方面所需的一切协助。其他之事,护法绝不会管。诸护法的实质其实就是:修行者自身所具有受大悲力量加持的信心舆信赖。在相对的世间,有曾是极恶、极具权势而为佛陀及莲华生大师所度化的众生,如今他们依誓句为修法者尽力。我们所应做的是求其协助我们达到正当目的,并向其献上特殊供养,这些护法都是世间的护法。

此外还有玛哈嘎拉等非世间的护法,以多种形相显现,如智玛哈嘎拉、行玛哈嘎拉、世间玛哈嘎拉,就像我们对法、报、化三身所作的分类一样。我们供养他们,恳求他们在相对的层面上协助我们,同时我们对内心究竟的层面,修不可动摇的信仰和虔诚,以及对一切众生修究竟的无量大悲。这些都是在修心阶段所用之法,名为逆缘人道法。每当我们有了困难或生病时,我们当然要尽量设法解决问题。我们不必故意惹事找麻烦。

此一法教的要点是:我们应致力於了解我们所要除去者的起因,解它为何发生。境遇好时,我们也要求解脱,不要只顾享乐;我们要随时准备做转轮圣王或最贫苦的众生。有此了解,我们就能屈能伸,可高可低,一律安然接受,毫无困难,这才真正是把逆缘当作佛道的一部分。

有关信德的最後一点是,不管你采取何种看法,对三宝或佛性要完全信任。这在开始时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们可藉下列意义深长的想法而发展出完全的信任:

为达此究极真谛,超乐之至乐,

我献身语意,求证无上觉。

作如是想时,我们就能怀下列之念接受疾病:

我若生病时,愿我病利他:

若我的存活,能有利於他,则愿我存活。

若我必须死,死亦我所愿。

这就是说要对所修之法有大信心。

净化苦、苦因及障碍

从上述可以看出,不仅有须除之苦,也有须除之乐,即障碍深悟和至乐的相对之乐。此净化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除去苦因,亦即恶业。我们必须确信苦非无因而有。一切痛苦都是恶因之果,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不再造任何未来的痛苦之因。我们没有人喜欢受苦,但我们应与苦作战,而应从苦因下手。

我们怎样才能净化已造而未现的苦因,净化潜伏在我们之内,而可能於未来成熟结果的苦种呢?主要的方法是深自诚心忏悔以前所犯之过。这样做本来就够了,但佛经中还教我们四种主要的净化之力。恶业,就连杀人等极恶之业,也本具一种善性。此一善性为何?即潜在的净化之力。

善用经中所说四种净化之力,即可净化任何罪过或恶业,并消除其後果。此四种力是:舍弃之力、远离之力、信赖之力和对治之力。舍弃之力是深恶所犯之过,知其不善而认罪。我们必须感到自己过去所做确是坏事,不是好事。远离之力是更进一步,痛绝恶行:永不再犯。知过必改,即使须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痛绝恶行,则深恶所犯之过就不圆满,因为只有当我们有永不再犯之念时,才算是确知己过实为恶行。

信赖之力是支持和加持我的忏悔和改过的决心。“信赖”是信任真谛,成就於皈依和发菩提心。藉著皈依真谛(佛),皈依能证得真谛之道(法)和皈依能助我们证得真谛之友(僧),并藉将此皈依发展为菩提心(愿自得证悟以便充分利他),我们即可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於此基础之上,我们的忏悔和改过的决心就能深具意义而有力。

对治之力是以证语空性来支持上述三力,了知一切善恶之业都只是相对的现象,究竟无实;了知在相对的世间,相对的业因会产生相对的业果。对空性的了知,以及金刚乘的明咒和观想,皆为对治以幻为实的妙方、妙药。

例如,当我们观想金刚萨埵,藉涌流之甘露(或其他观想中的光)而得净化时,其实并非真有具净化的甘露或光。根本没有!观想的修法是一种能行净化的善巧方便,若真有甘露自佛流出,我们早就已得净化了,因为无量劫来一直有佛,早就该有净化之力降临众生,消灭轮回了。诸佛不能把自己的清净或智慧放人众生之心;诸佛也不把众生之苦一肩承当。诸佛所能做的是开示我们正道,帮助我们圆证佛性以除苦及苦因。

上述四力是我们用以净化苦及苦因而具有特效的方法。此四力在消除较为善良的障碍方面也同样有效,但须加上般若波罗蜜。其意为何?意即欲得净化,非超越一切有二之见不可。

感激逆增上缘

本节和下一节的内容包括对伤害我们的人表示感激,以及为降伏阻力所献之供。“阻力”(Negative Forces)一词并不单指恶势力,而是遍指任何能伤害我们或造成逆缘的人或事物。为何说是“逆缘”呢?当有人打我们时,我们觉得痛苦,打我们的人所造成的就是令这一连串事件生起的逆缘,而其根因则是我们本身之业,此业遇缘成熟。我们对诸制造逆缘者的祷告和献供,表示我们感激他们协助我们修行,这种感激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当逆缘来时,反抗逆缘是无用的;我们必须了解逆缘,了解之後,我们就会感激逆缘的到来,但我们同时祈求逆缘至此了结,不再生起,因为逆缘虽然有用,毕竟还是一种障碍。

第二阶段与“我”及看不见的力量所生起的障碍有关,而非与当前令人沮丧的生活环境有关。无始以来,所有的苦及苦因皆“我”所造,亦即因作有“我”的心想而有众苦。“我”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前者是因“我”为诸苦之源,後者是因“我”能令我们走上成佛之道。在此阶段,我们感激“我”生起的障碍,因有此障成为著力之处,才使得我们的修道更快速、更有效。

当一切都进行得太顺利时,就会有精神懈怠的危险。此时,“我”生起的障碍可作为非常有用的触媒剂,促使我们更灵敏、更警觉、更精进。任何机会,只要能加强我们的修行,都是我们所须寻求的。

本节有一种修法,专门用来处理地方神只在我们修观或闭关时所制造的骚扰。众生之数远超过可见之人或动物;这些不可见的众生有心,然而没有能与我们沟通的那种身体。当此类众生作怪之时,我们就献给他们一种象征的小供养,藏名朵玛(由面粉和牛油所制成的食子)。

献此供时,我们所说的话大意是:“谢谢各位,非常感谢各位所带来的骚扰,因为这种骚扰有助於我的了解,让我知道自己所熟悉的色、声范围之外,尚有其他事物,因而使我更能接近如实之相。所以我要感谢各位,但请不要再来骚扰。”

供养及赞叹护法

护法保护修成正觉之道者,令其於修道时不为障碍所阻。因此,我们都有权享受护法的保护。若要得此权益,我们必须祈求护法给予我们在修道、证悟、利生方面所需的一切协助。其他之事,护法绝不会管。诸护法的实质其实就是:修行者自身所具有受大悲力量加持的信心舆信赖。在相对的世间,有曾是极恶、极具权势而为佛陀及莲华生大师所度化的众生,如今他们依誓句为修法者尽力。我们所应做的是求其协助我们达到正当目的,并向其献上特殊供养,这些护法都是世间的护法。

此外还有玛哈嘎拉等非世间的护法,以多种形相显现,如智玛哈嘎拉、行玛哈嘎拉、世间玛哈嘎拉,就像我们对法、报、化三身所作的分类一样。我们供养他们,恳求他们在相对的层面上协助我们,同时我们对内心究竟的层面,修不可动摇的信仰和虔诚,以及对一切众生修究竟的无量大悲。这些都是在修心阶段所用之法,名为逆缘人道法。每当我们有了困难或生病时,我们当然要尽量设法解决问题。我们不必故意惹事找麻烦。

此一法教的要点是:我们应致力於了解我们所要除去者的起因,解它为何发生。境遇好时,我们也要求解脱,不要只顾享乐;我们要随时准备做转轮圣王或最贫苦的众生。有此了解,我们就能屈能伸,可高可低,一律安然接受,毫无困难,这才真正是把逆缘当作佛道的一部分。

4512阅读 71 编辑:baimalamu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