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他空思想要论

《多罗那他全集》 多罗那他 2008-12-08 10:03:45发布

在这里要了解大乘了义中观自性,总示教派差别,认识中观的建立,清除他分别边,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外道教派虽然不承认有解脱道,但是在有关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顺世派认为,从“无”见谤果,意在说明障碍法上没有清净善趣道。数论派、随行本尊殊胜派、静虑派部主张有善趣道。他们认为,弃罪修善,生为人和欲界天,修四静虑,生于色界,修无色界、四定,生于无色界。关于外道各派主张无解脱道的原因是这样的,所谓“补特伽罗我执,”是不能抛弃执我之心。所以,外道各派认为无解脱道。各派都认为,在从无始轮回相续而来的坚固执我心上,我遍一切处,即立有。修其义,我执没有其他对治,所以,不能舍弃我执。我执又是产生其他一切烦恼之常,子解此生和欲界为苦,色等一切粗法不谛实,欲小知足,修习慈悲和敌我平等性的平等。四根本堕罪等也有见修善行,所以,承认有善趣道。佛教主要分四大派别,即分别说部、经部、唯识派(瑜伽行派)、中观派。其中的前面部属于小乘佛教声闻部,后两派属于大乘佛教。把这些派别区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教是根据小乘藏为究竟佛语和大乘至言藏为究竟佛语分的。一般所说的劣乘和大乘是指劣乘教派和大乘教派。关于补特伽罗归于大乘佛教或大乘佛教观点的问题上,各教派的意见很不一致。《大乘道意乐加行续》说,“生是大乘”。《小乘意乐加行续》说:“生为劣乘”。如果任何续中未生前两者,如何读诵经典?如何记忆经义?如何开创教派?补特伽罗非大乘师,补特伽罗亦非小乘师。有些人虽然属于大乘教派,却入劣乘;有些人虽宗劣乘教派,却入大乘道。两者亦有大乘师,也有劣乘,又有许多持教派而不入道者,入道之人无教派是根本不可能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心、心所,色境等十非生灭等。行,虚空等三无为法及未来诸法从各自位成为实体,主张实有各分,粗法和常住法没有谛实,从境、根谛生识,谓“现见眼色”。迦湿弥罗分别说善派认为,一切有为法刹那灭是无常,补特伽罗我除了心所立外,没有实体。正量部等劣派认为,一切有为法最终要灭,所以无常,非刹那之灭,什么是常法?唯有外道各派所立之我为常,没有如我般的自主,总之,唯独我实有,自性真实。在此由于我见之过,虽然表面上主张没有解脱,由于皈依佛教,有欲解脱的等起尸罗和闻、思、修三者,逐渐成为获得解脱的福译。说一切有部所说的法被《对法七论》说成是教语。经部和经常说不了义的正理部认为,观点和教派仿佛论理必须承认,论也认定为分别说。对于上面所说的的诸法,经部师认为,没有无为法;行者,“假有”,唯心所立,故无实。色等无粗常,识无常有,未来也是假有,谓“现在的微尘”,刹那无实,眼不见色,眼识不直接见色,眼识所见是为了眼识本身而现有色,成为色的异门。但是,对于出现的相施相,具有色等外境;《对法七论》等非佛语,分别说部等迷乱论典,必须针对经部师说。这两部认为,佛语只是为了声闻弟子而说的藏,《般若经》、《宝积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非佛语。大小乘佛教具有补特伽罗所作的差别,没有相异经典。那些关于那个实有和破大乘的说法都是教派上的错误,补特伽罗无我和刹那灭等一切他法是自位错误。唯识派认为,色等诸外境犹如梦中色,只在识中,不在外境。譬如,以色为例,所说的眼根,是眼遍照心,眼本身没有相。所说色,是色遍照心,色本身无相,唯从此生眼识,三者之中各别有错误。因为,识实有自性,所以,观见眼实是自见自。如果生起色相,除了从识生起外。舍弃其他外境之相,绝非有色。但是,在没有证辨之时,考虑“眼见色”,通过观察后认为没有色、色中之识有自性。识等一切识有自性,犹如存在于外境,是所执有,如果存在于心识中,是能执有,两者皆为错乱。所以,没有能所执。舍弃能所执的实有识,能所执非异,而是应该清楚没有能所执,这是从识本身考虑智。破唯识宗所坚持的能所执,如果以上面所说的宗派观点来衡量,未破能所执是承认能执所执没有他体,反而从能执方面承认有。这样,由此所考虑的智慧的色存在于外境,心识实有,非从识的反面执色,而是考虑智慧。能执自性不考虑识,从境的心识去考虑有差别是错误的,其余没有错误。

中观学派分普通中观派和大中观派,普通中观派在藏区主讲自空,在印藏两地主张无自性,一般指阿奢黎佛护、清辨、解脱军、寂护及其随行者的观点。其内部又分不同派别,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非有色心。行即一切有为法,虚空等为无为法,认为这些是世俗法,没有自性是胜义。这里没有提及胜义和世俗自性一异问题,两者有不同的差别。胜义界没有任何自性,远离戏论若如虚空。如果有世俗,实有故空,未破有幻喻所示,两者之中有无是非等远离一切戏论,这一派又认为,胜义法性是破戏论,犹如虚空,佛智是世俗,无实有。虽然有胜义谛这一概念,却无实有。尤其是中观应成派,好象安立宗派,为了忌讳他人争辩,不承认任何观点。虽然未出现决定智,却破邪分别,这些都是错误的。能执所执所摄的一切法都非实有,这是正确的。唯识宗、自空中观派都不去考虑善逝如来藏的定密和胜义智自证自明的道理,由于未了解其中的道理,没有破前面其他论师所说的他空观。直到年来虽然有人提出了破他空中观的观点。但是没有一人了解他空的要点,只是接受了前人的批判。大中观派,在藏地指坚持他空中观者,即以弥勒菩萨的著作和无著、世亲论师的释著为代表。龙树论师明确提出了法界空,这和无著论师等人所说的他空是相同的。对此唯识派的随顺者们所承认的三种无为法等诸无为法、色等外境、识的八聚、五十一心所法、阿赖耶识转轮法、道位所摄法、果佛所摄的新生诸分、调伏他有所摄的一切法等都是见闻法,或说法、法性、分别法、能执所执所摄诸法、决定胜义时有事无事有为法,一切偶然安立的法都无谛实,界和无二智慧自证自明是胜义谛法,即无为法,这是由理忍证,唯独实有。犹如自空师所想象的虚空,行如果行详细观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说不是胜义谛。这一派是一个没有缺点,具有一切功德的教派。大乘佛教的各位论师认为,大乘佛教的一切经典都是佛语,但是,唯识宗认为,《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四部经典是了义经,其他其余非了义经,宗派作者是以前的五百罗汉。普通中观派认为,末转法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中转法轮的《般若经》的究竟了义经,这一派的创始人是佛护论师等。由于他们论及自证,所以,被罗喉罗善执看成无自性八说,龙树论师也持这种观点,大中观派根据三转法轮的一切经,尤其根据迦旃延集的《阿波陀那经》、《大空经》等初转法轮诸经和《弥勒请问品》、《般若波罗密多五百颂》等中转法轮经,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末转法轮经,显示法性胜义、实有的粗共宗派。根据《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蔓经》、《大涅磐经》、《宝云经》、《涅磐决定幻变经》等究竟了义诸经,秘密出现了清净界性,善逝如来藏、法身、常固雍仲、佛功德、胜义从初住自位的不共宗派,详细述秘密佛语,宣讲经义的作者是圣者弥勒菩萨。他在《现观庄严论》中概略叙述法语,在《经庄严论》、《中边分别论》、《辩法法性论》中作了详细的解释。读诵经藏,不共宗派,在《宝性论》中详细的决择,解释这些论著思想的人是无著和世亲两位论师,无著论师著的《宝性论释》对不共教派作了详细的论述。关于他空中观在无著,世亲两位论师的著作中作了透彻的分析,尤其是世亲论师的《两万般若波罗密多颂释》、《辩法法性论释》对他空中观思想作了详尽的解释。陈那和安慧的弟子对他空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他心难容不共,所以,通过各位论师相传至今。后来在印度由于出现了类似他空中观的唯识宗的思想,西藏许多人将其弄错误解,许多藏族译师和班智达把这方面的经典翻释成藏文,由译师素·噶哇多杰和赞卡波钦等人传播,成为真正掌握慈氏教法修行规则的人。尤其传播甚深他空思想的人是更钦笃补巴·喜饶坚赞。《中边分别论》说:“非正有遍计,于彼非有二,于此有空性,彼亦有空性。非空非不空,是故说一切,有故无故有,此乃中观道”。根据决定世俗谛,生起于各种有中的识非清净,分别世俗所有,有的能执所执分是心所安立,所以,于世俗谛非有。世俗谛是从两边解脱,由于承认世俗有遍计,所以,从无边和断边解脱。观待能执所执分,法从一切增益中解脱,所以,从常、断和有边解脱。离戏论空性智者,识非清净,以法性分别谛实,在香位,为了法性,识可以突然离开法味,认为在无自性中有所断味,这样胜义谛也离二边,因为,空性遍计等能所执所摄的诸法无谛实,脱离有无常断二边。一般世俗能执所执除了出现错乱有外,没有自性,所以,自性空,所知不可能有自他之友所区分的他性,一切相空,故空。智慧法性是指自性从初成立,恒常无变化,自性非空而常有。那么,诸经中为何不说法界空?因为是空和空性,不需要自性空。从智慧本身说,他性戏论或一切能所执空,故说空性。这里分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三种,其中的遍计执是指虚空等一切无为法和出现于分别的色境之有,以及义住名,乱义为名的名义关系、内外边中,大小善恶等各方面心所增益所执行的一切。依他起者,是指能执所法中的识,即成为无明习气的依他起,故为有。圆成实,指远离自证自明的一切戏论,即法性、法界、空性、胜义谛等名的差别。依他起和遍计执是等无谛实,“等”为幻有,“等”是世俗虚妄。必须各别分性者,世俗没有遍计执,世俗有依他起,世俗无圆成实,胜义有圆成实,故实有。若尔,遍计执是假有,依他起实有,圆成实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胜义性,笃补巴·喜饶坚赞大师曾说:了解无的空性,也知有的空性。若知自尾空,述说了解空性。遍计执者,性相无自性。依他起者,生无自性。圆成实者,胜义无自性。无自性分为三种,能依此二者,诸法无自性,意思是空性和无自性遍于一切所知。因此,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观的人中间。所以,佛所说的一切自空是存世于世俗处空中,无自性也是这三种,所以说自空非错误。所谓无自性者,是指说他空者。

清辩和佛护两位论师倡导自空,在此普通世界宣讲无自性。如果有圆成实,为何没有生住灭、来去变化和一、多等?因为,圆成非实有,如果有这些,是无为法,无谛实,无生无灭无住,无去无来,非一非异,非因非果,自性舍相、表基,远离一切时空。自性和一切世俗法无关,其中没有分别异品,故不了解。因为是诸法法性,所以是遍行和周遍。关于不共义,《经庄严论》说:“所说空性者,无周遍一切,而是成清净,善逝如来说,众生为心藏。”空性和善事如来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来藏。如来藏和佛心是同义、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但是,佛心住一切情,显住诸佛,胜义佛在有情众生的心续中犹如有心,一切有情是如来藏。如来藏、一切有情心都是如来藏,对有情众生来说叫自性住种界。所以,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众生心住佛。这样是否成为两种空性?不能。佛就是空性,所谓“佛”是士夫的有义。自己对自己来说不是隐瞒,而是现前。如果住在心义中,或隐藏于心义中,解说隐内的心声不全。佛的空性住有情众生,众生自己看不见,所以是隐藏在众生心中。当说心义不变之时,佛本身是佛的心,所以,善逝如来藏是从有情或无性中解脱,无为法叫胜义无为法。秘密不共理者,佛的法界对佛的一切功德自性没有争议,因为,其与有请众生的法界没有区别。有情众生续的如来藏不应该住于佛的一切功德自性中,所以非作光明,没有区别。《宝性论》说:“有入恒河者,脱离少之佛,遍具一切法”。此偈意在说明具有成为无为法自性的一切功德,所以,有胜义佛的一切功德。胜义谛遍法界智,从初胜义住其余四智,修道而新得,有少许世俗之分,十力、四无畏也是这样。在相好身功德和六十支语功德上世俗和胜义对称,这样,如果不区分自性身胜义和法身胜义、受用身实有,等分,其他方面有事业是世俗,威力智是胜义,一切由胜义所摄的身、智、功德、事业从初住如来藏。一补特伽罗成佛之时,非新得,而只是远离能知障烦恼。但是,世俗的一切都是新得。过去佛和未来佛所说胜义的一切皆为一性,世俗的一切获得佛后没有自性差别,获得佛果之间是异体,所以,不说一异。修道使生长,新得果是“增长果”,无谛实。从初住佛是远离修道之佛的障覆,此称“离果”,道是其离因,不是安立因果法,离果是从对法说法,是离心尽,不是破各个安立。《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说:“从初尽,故各尽”。这里说胜义离果灭谛,道力舍弃障蔽,所以,与心尽是一义。“障蔽”者,非从法界方法舍弃,而是从补特伽罗方面舍弃的。虽然觉悟的补特伽罗获得“心尽远离”之名,但是法界从初未染污,所以,心非新尽。等遍诸法的无二智如来藏是胜义所饰,虽然远离一切戏论,但是未变成一切智慧相,则大圆成实。只有正理和无误圣智所受,才是实有,无变化,常固不变。如来藏相喻等功德在秘密续部中有多种说法和异名,既名叫世俗,也可叫能所执,还可以称幻有。总而言之,任何见闻法未染圆成实,未染也存在于实相,所以,不能染污法界,非有各个异类,世俗是幻有。实际上,就象无兔角,没有染污,即是未染。圆成实善逝藏者,任何时侯自性不空,其他世俗初住空,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非自空,这样诸世俗在他性空上自性亦空,因为胜义是从他性空。所以,这种说法就是他空中观,这里为了破除一切贪死轮回法,修行无常、苦的出离,舍弃自利心,依赖菩提心续。为了舍弃贪恋世俗一切粗略法,决定世俗无实而修行,也为了舍弃微妙贪恋,于界摄世俗分别而修不分别,不分别如来藏,逐渐变成相会,清除他分别边,不但从《他空中观饰》可以了解到,而且其他论著有详细的解释。摄心者,《楞伽经》说:“问:如果善逝如来藏有相好,不是成为与外道之我相等吗?答:不同,是空性。”如来藏无谛实,若有相好,会成为外道观点。如虚空,任凭什么缘故也不真实,称“善逝如来藏”。凡是“所谓”,即是空性,无实义,不立任何无相是贪恶宗的心过。《经》说:与外道不同之因是立为空性,未立无相,虽说光明圆满相好的善逝如来藏为不了义,但是欺尽虚忘世界。或者说心为常,外道观点,经中已作彻底的破斥,不应该认为常是相续之常,因为相续常是一切轮回和能执所执。如果以相续常了解“常”,一切有为法也可以变成常。因为,首先是味,最后成为无味或无垢,故为无常。从法界方面说,初非有味,以后也不可能是无垢,有垢与无垢的变行方法是根据观待伽罗相续而变行的,成为众生分位,不能成为法性分位。为何有情位中不应有佛智?因为,佛智是有情众生的会聚处,这与直接说是相违的。众生续中不应该有佛功德,譬如,知道众生续中有住非住之力,一切住非住就会成为众生之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觉囊派不认为“凡是众生续都是佛”。如果众生续中住着佛及其功德,佛住宝座,宝座也应该知道一切所知。所以,众生续的八聚不可能是佛,住众生续中的佛不是以世俗能依所依的方式居住的,而是以胜义法性的方式居住的,这里,我简略谈谈人们急待知道的术语,三转法轮中的初转法轮是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末转善分辩法轮。第一次是为劣乘声闻部说的劣乘经藏,第二次讲大乘根本经,寓意很深,第三次宣讲《注释续》。明示了义。在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中,遍行执分所执遍计执和能执遍计执两种。依他起分为不净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两种。圆成实分不变圆成实和未颠倒圆成实。遍计执是所执法,圆成实是不变法,非有不变和一性的未颠倒,未颠倒摄于清净依他起。能执遍计执和依他起是自性一,以理分辩之时,遍计执中包括依他起法,它的法性现象是圆成实。所以,遍计执和圆成实包括一切法。一切生死涅磐法有三相差别,或有与世俗识相关和胜义智两部分,色、声、香、味等是世俗识,没有谛实,法性的色声等是智慧,实有。世俗部分是相异,胜义诸法没有矛盾集过。 中观学派分普通中观派和大中观派,普通中观派在藏区主讲自空,在印藏两地主张无自性,一般指阿奢黎佛护、清辨、解脱军、寂护及其随行者的观点。其内部又分不同派别,他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非有色心。行即一切有为法,虚空等为无为法,认为这些是世俗法,没有自性是胜义。这里没有提及胜义和世俗自性一异问题,两者有不同的差别。胜义界没有任何自性,远离戏论若如虚空。如果有世俗,实有故空,未破有幻喻所示,两者之中有无是非等远离一切戏论,这一派又认为,胜义法性是破戏论,犹如虚空,佛智是世俗,无实有。虽然有胜义谛这一概念,却无实有。尤其是中观应成派,好象安立宗派,为了忌讳他人争辩,不承认任何观点。虽然未出现决定智,却破邪分别,这些都是错误的。能执所执所摄的一切法都非实有,这是正确的。唯识宗、自空中观派都不去考虑善逝如来藏的定密和胜义智自证自明的道理,由于未了解其中的道理,没有破前面其他论师所说的他空观。直到年来虽然有人提出了破他空中观的观点。但是没有一人了解他空的要点,只是接受了前人的批判。大中观派,在藏地指坚持他空中观者,即以弥勒菩萨的著作和无著、世亲论师的释著为代表。龙树论师明确提出了法界空,这和无著论师等人所说的他空是相同的。对此唯识派的随顺者们所承认的三种无为法等诸无为法、色等外境、识的八聚、五十一心所法、阿赖耶识转轮法、道位所摄法、果佛所摄的新生诸分、调伏他有所摄的一切法等都是见闻法,或说法、法性、分别法、能执所执所摄诸法、决定胜义时有事无事有为法,一切偶然安立的法都无谛实,界和无二智慧自证自明是胜义谛法,即无为法,这是由理忍证,唯独实有。犹如自空师所想象的虚空,行如果行详细观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说不是胜义谛。这一派是一个没有缺点,具有一切功德的教派。大乘佛教的各位论师认为,大乘佛教的一切经典都是佛语,但是,唯识宗认为,《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四部经典是了义经,其他其余非了义经,宗派作者是以前的五百罗汉。普通中观派认为,末转法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中转法轮的《般若经》的究竟了义经,这一派的创始人是佛护论师等。由于他们论及自证,所以,被罗喉罗善执看成无自性八说,龙树论师也持这种观点,大中观派根据三转法轮的一切经,尤其根据迦旃延集的《阿波陀那经》、《大空经》等初转法轮诸经和《弥勒请问品》、《般若波罗密多五百颂》等中转法轮经,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末转法轮经,显示法性胜义、实有的粗共宗派。根据《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蔓经》、《大涅磐经》、《宝云经》、《涅磐决定幻变经》等究竟了义诸经,秘密出现了清净界性,善逝如来藏、法身、常固雍仲、佛功德、胜义从初住自位的不共宗派,详细述秘密佛语,宣讲经义的作者是圣者弥勒菩萨。他在《现观庄严论》中概略叙述法语,在《经庄严论》、《中边分别论》、《辩法法性论》中作了详细的解释。读诵经藏,不共宗派,在《宝性论》中详细的决择,解释这些论著思想的人是无著和世亲两位论师,无著论师著的《宝性论释》对不共教派作了详细的论述。关于他空中观在无著,世亲两位论师的著作中作了透彻的分析,尤其是世亲论师的《两万般若波罗密多颂释》、《辩法法性论释》对他空中观思想作了详尽的解释。陈那和安慧的弟子对他空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他心难容不共,所以,通过各位论师相传至今。后来在印度由于出现了类似他空中观的唯识宗的思想,西藏许多人将其弄错误解,许多藏族译师和班智达把这方面的经典翻释成藏文,由译师素·噶哇多杰和赞卡波钦等人传播,成为真正掌握慈氏教法修行规则的人。尤其传播甚深他空思想的人是更钦笃补巴·喜饶坚赞。《中边分别论》说:“非正有遍计,于彼非有二,于此有空性,彼亦有空性。非空非不空,是故说一切,有故无故有,此乃中观道”。根据决定世俗谛,生起于各种有中的识非清净,分别世俗所有,有的能执所执分是心所安立,所以,于世俗谛非有。世俗谛是从两边解脱,由于承认世俗有遍计,所以,从无边和断边解脱。观待能执所执分,法从一切增益中解脱,所以,从常、断和有边解脱。离戏论空性智者,识非清净,以法性分别谛实,在香位,为了法性,识可以突然离开法味,认为在无自性中有所断味,这样胜义谛也离二边,因为,空性遍计等能所执所摄的诸法无谛实,脱离有无常断二边。一般世俗能执所执除了出现错乱有外,没有自性,所以,自性空,所知不可能有自他之友所区分的他性,一切相空,故空。智慧法性是指自性从初成立,恒常无变化,自性非空而常有。那么,诸经中为何不说法界空?因为是空和空性,不需要自性空。从智慧本身说,他性戏论或一切能所执空,故说空性。这里分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三种,其中的遍计执是指虚空等一切无为法和出现于分别的色境之有,以及义住名,乱义为名的名义关系、内外边中,大小善恶等各方面心所增益所执行的一切。依他起者,是指能执所法中的识,即成为无明习气的依他起,故为有。圆成实,指远离自证自明的一切戏论,即法性、法界、空性、胜义谛等名的差别。依他起和遍计执是等无谛实,“等”为幻有,“等”是世俗虚妄。必须各别分性者,世俗没有遍计执,世俗有依他起,世俗无圆成实,胜义有圆成实,故实有。若尔,遍计执是假有,依他起实有,圆成实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胜义性,笃补巴·喜饶坚赞大师曾说:了解无的空性,也知有的空性。若知自尾空,述说了解空性。遍计执者,性相无自性。依他起者,生无自性。圆成实者,胜义无自性。无自性分为三种,能依此二者,诸法无自性,意思是空性和无自性遍于一切所知。因此,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观的人中间。所以,佛所说的一切自空是存世于世俗处空中,无自性也是这三种,所以说自空非错误。所谓无自性者,是指说他空者。

清辩和佛护两位论师倡导自空,在此普通世界宣讲无自性。如果有圆成实,为何没有生住灭、来去变化和一、多等?因为,圆成非实有,如果有这些,是无为法,无谛实,无生无灭无住,无去无来,非一非异,非因非果,自性舍相、表基,远离一切时空。自性和一切世俗法无关,其中没有分别异品,故不了解。因为是诸法法性,所以是遍行和周遍。关于不共义,《经庄严论》说:“所说空性者,无周遍一切,而是成清净,善逝如来说,众生为心藏。”空性和善事如来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来藏。如来藏和佛心是同义、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但是,佛心住一切情,显住诸佛,胜义佛在有情众生的心续中犹如有心,一切有情是如来藏。如来藏、一切有情心都是如来藏,对有情众生来说叫自性住种界。所以,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众生心住佛。这样是否成为两种空性?不能。佛就是空性,所谓“佛”是士夫的有义。自己对自己来说不是隐瞒,而是现前。如果住在心义中,或隐藏于心义中,解说隐内的心声不全。佛的空性住有情众生,众生自己看不见,所以是隐藏在众生心中。当说心义不变之时,佛本身是佛的心,所以,善逝如来藏是从有情或无性中解脱,无为法叫胜义无为法。秘密不共理者,佛的法界对佛的一切功德自性没有争议,因为,其与有请众生的法界没有区别。有情众生续的如来藏不应该住于佛的一切功德自性中,所以非作光明,没有区别。《宝性论》说:“有入恒河者,脱离少之佛,遍具一切法”。此偈意在说明具有成为无为法自性的一切功德,所以,有胜义佛的一切功德。胜义谛遍法界智,从初胜义住其余四智,修道而新得,有少许世俗之分,十力、四无畏也是这样。在相好身功德和六十支语功德上世俗和胜义对称,这样,如果不区分自性身胜义和法身胜义、受用身实有,等分,其他方面有事业是世俗,威力智是胜义,一切由胜义所摄的身、智、功德、事业从初住如来藏。一补特伽罗成佛之时,非新得,而只是远离能知障烦恼。但是,世俗的一切都是新得。过去佛和未来佛所说胜义的一切皆为一性,世俗的一切获得佛后没有自性差别,获得佛果之间是异体,所以,不说一异。修道使生长,新得果是“增长果”,无谛实。从初住佛是远离修道之佛的障覆,此称“离果”,道是其离因,不是安立因果法,离果是从对法说法,是离心尽,不是破各个安立。《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说:“从初尽,故各尽”。这里说胜义离果灭谛,道力舍弃障蔽,所以,与心尽是一义。“障蔽”者,非从法界方法舍弃,而是从补特伽罗方面舍弃的。虽然觉悟的补特伽罗获得“心尽远离”之名,但是法界从初未染污,所以,心非新尽。等遍诸法的无二智如来藏是胜义所饰,虽然远离一切戏论,但是未变成一切智慧相,则大圆成实。只有正理和无误圣智所受,才是实有,无变化,常固不变。如来藏相喻等功德在秘密续部中有多种说法和异名,既名叫世俗,也可叫能所执,还可以称幻有。总而言之,任何见闻法未染圆成实,未染也存在于实相,所以,不能染污法界,非有各个异类,世俗是幻有。实际上,就象无兔角,没有染污,即是未染。圆成实善逝藏者,任何时侯自性不空,其他世俗初住空,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非自空,这样诸世俗在他性空上自性亦空,因为胜义是从他性空。所以,这种说法就是他空中观,这里为了破除一切贪死轮回法,修行无常、苦的出离,舍弃自利心,依赖菩提心续。为了舍弃贪恋世俗一切粗略法,决定世俗无实而修行,也为了舍弃微妙贪恋,于界摄世俗分别而修不分别,不分别如来藏,逐渐变成相会,清除他分别边,不但从《他空中观饰》可以了解到,而且其他论著有详细的解释。摄心者,《楞伽经》说:“问:如果善逝如来藏有相好,不是成为与外道之我相等吗?答:不同,是空性。”如来藏无谛实,若有相好,会成为外道观点。如虚空,任凭什么缘故也不真实,称“善逝如来藏”。凡是“所谓”,即是空性,无实义,不立任何无相是贪恶宗的心过。《经》说:与外道不同之因是立为空性,未立无相,虽说光明圆满相好的善逝如来藏为不了义,但是欺尽虚忘世界。或者说心为常,外道观点,经中已作彻底的破斥,不应该认为常是相续之常,因为相续常是一切轮回和能执所执。如果以相续常了解“常”,一切有为法也可以变成常。因为,首先是味,最后成为无味或无垢,故为无常。从法界方面说,初非有味,以后也不可能是无垢,有垢与无垢的变行方法是根据观待伽罗相续而变行的,成为众生分位,不能成为法性分位。为何有情位中不应有佛智?因为,佛智是有情众生的会聚处,这与直接说是相违的。众生续中不应该有佛功德,譬如,知道众生续中有住非住之力,一切住非住就会成为众生之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觉囊派不认为“凡是众生续都是佛”。如果众生续中住着佛及其功德,佛住宝座,宝座也应该知道一切所知。所以,众生续的八聚不可能是佛,住众生续中的佛不是以世俗能依所依的方式居住的,而是以胜义法性的方式居住的,这里,我简略谈谈人们急待知道的术语,三转法轮中的初转法轮是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末转善分辩法轮。第一次是为劣乘声闻部说的劣乘经藏,第二次讲大乘根本经,寓意很深,第三次宣讲《注释续》。明示了义。在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中,遍行执分所执遍计执和能执遍计执两种。依他起分为不净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两种。圆成实分不变圆成实和未颠倒圆成实。遍计执是所执法,圆成实是不变法,非有不变和一性的未颠倒,未颠倒摄于清净依他起。能执遍计执和依他起是自性一,以理分辩之时,遍计执中包括依他起法,它的法性现象是圆成实。所以,遍计执和圆成实包括一切法。一切生死涅磐法有三相差别,或有与世俗识相关和胜义智两部分,色、声、香、味等是世俗识,没有谛实,法性的色声等是智慧,实有。世俗部分是相异,胜义诸法没有矛盾集过。
5334阅读 97 编辑:喜饶嘉措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