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三届新时代西藏文学高端论坛的安排,我就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的发展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体会。考虑还很不成熟,诸多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新世纪”,仅仅是一个时间记录性的词汇,“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并不等于就是“新世纪文学”,自然与“新时期文学”“新时代文学”或者“世纪初文学”等是不同的“用词”。当然,既然单独把“新世纪以来”作为一个话题,自然也有其内涵指向上的不同。这主要是区别于上世纪80年代文学与理想、与社会,90年代文学与市场、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并表现在以下几个关键含义上。如作家主体的不同,文本内容的不同,文学接受的不同,乃至于时代精神的不同,等等。当然,这里面的不同,并不是说有截然的孤异,即使是十年形成一个代际,其中仍然是有着一定的相同或者说历史延续性的。比如从作家角度来说,虽然新世纪以来,涌现出像艾·尼玛次仁、纳穆卓玛、洛桑更才、永中久美、琼吉、陌上千禾、白玛央金、普布扎西、萧清、文心等作家的新面孔,但文坛主力或中坚活跃人物如吉米平阶、次仁罗布、白玛娜珍、平措扎西、扎西班典、尼玛潘多、次仁央吉、格央、张羽芊、敖超、张祖文、陈人杰、陈跃军、张青、陈茂兴、史映红,等等,或在上世纪90年代或世纪之交等均已发表作品或初涉文坛、展露峥嵘。以胡沛萍教授主编完成的《西藏当代文学史》第三卷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的20余年时段中设置章节介绍的作家就有70余位。主要年龄段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不等,其中尤以60、70年代出生的为主力。当然,在新世纪以来的西藏作家中,一些20世纪50、60年代进藏的“老西藏”作家及80、90年代出生的作家也是不在少数,一些00后的新人在一些期刊报纸和网络中也时有出现。与上世纪相比,特别是与80、90年代相比,新世纪以来的西藏文学从作家主体上来说,呈现出新老更迭、代际较为分明的现象,其第一个十年还颇有青黄不继的担忧,其后,在第二个十年,作家主体身份更加多元化。如无论是年龄、性别、民族、出生地域、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职业身份等,都更加多样。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等也更加深入。除此之外,新世纪以来的西藏文学在内容、风格上也多彩纷呈,似乎很难予以简单地归纳或命名。这里就我个人的一些观感,顺着时间的线索予以粗略的寻绎。
1
一、世纪之交及新世纪初期的这几年,国内文坛有几件事情对西藏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之一即沉寂多年的“茅盾文学奖”于2000年重磅推出,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在评委中全票通过,爆出了冷门。阿来作品的获奖对于西藏文学乃至边疆民族文学的创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其中蕴含的对民族历史发展解读的朦胧多义性,文学叙述的故事可读性,及对特定地域的关注等。同年,老作家益希单增发表长篇连载小说《五只眼睛看西藏》(2000-2002),但未引起更多关注。游走西藏的温普林推出《巴伽活佛》《茫茫转经路》《苦修者的圣地》(2000)等行走系列丛书,后辑为风马旗书系。这是继199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以小说、纪实、散文、诗歌等形式聆听西藏系列丛书后,又一较有影响、自成系列的书系。
二、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播出了藏族歌舞《在那东山顶上》。仓央嘉措的诗歌继上世纪80年代掀起史学界、文学界研究仓央嘉措情歌与身世的热潮之后,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仓央嘉措的网络文章和各类作品也大量涌现,研究探讨仓央嘉措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文青的潮流和时尚。宗教道歌说、政治寓意说、男女情歌说等等一时聚讼不休。乃至于“玛吉阿米”的黄房子成为旅游热点,“那一世、那一日”以讹传讹纷纷传颂称其为仓央嘉措的经典诗歌。同年,由色波担纲主编的玛尼石藏地文丛短篇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等,及白玛娜珍的《拉萨红尘》出版,也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人们意识到在历史文化和雪山草原之外,西藏书写还有当代青年男女的情爱欲望,现代都市生活的五彩缤纷。
三、2003年,一位叫凌仕江的西藏年轻士兵的作品《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被“出人意料”地选为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科试题,受到广泛关注。此后凌氏写作一发不可收拾,《飘过西藏上空的云朵》《西藏的天堂时光》《说好一起去西藏》《西藏时间》等散文集接连出版,“天天天蓝”一时间似乎成了西藏天空的专有名词。同年,加央西热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西藏最后的驮队》在年底前出版,获得第三届“正泰杯”全国报告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他也是西藏第一个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可惜加央西热没有能够亲自拿到获奖证书就与世长辞了。《西藏最后的驮队》被“专家学者以及文学家等评议为‘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民俗和历史资料价值’,而且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各方面,莫不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加央西热用生命诠释了一位作家对文学的执着和故乡的挚爱。同时,也引发人们对西藏如何书写的进一步思考。
四、2004年姜戎的《狼图腾》、范稳的《水乳大地》风靡一时,2005杨志军的《藏獒》、2006年范稳的《悲悯大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黑焰》等再次以原初生态文化为反映对象而风靡全国,这些作品的作者虽然不是西藏的作家,但这无疑也引起了人们对西藏的关注,特别是在此前后,越来越多的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原生态”创作得到人们日益强烈的认可时,我们已很难再把文学创作中作家对边疆民族地区或原初社会题材的关注看作是一个偶然,而2004年摩卡出版的个人经历故事《情断西藏》,2005年平措扎西出版的西藏文化和风土人情散文集《世俗西藏》,及2001年开工,2004-2005年进入建设高潮,2006年进行试通车的青藏铁路,更是使得一大批散文游记也好、纪实报告文学也好,又或者是藏漂写作、拉漂写作等旅行记录、情感游历也好,西藏热无疑保持了相当的温度。从2000年算起,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西藏题材的散文及报告纪实类作品已有上百部之多,平均每年都有十部左右。这些作品由出版社策划编著或能够成为系列的有:西藏人民出版社策划的“藏羚羊丛书”“喜马拉雅丛书”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划的“走进西藏”系列从书等。2008年何马的大型长篇小说《藏地密码》出版,更是掀起了一股藏地玄幻悬疑传奇小说的热潮。
以上可视为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作家们更多地还是在考虑如何呈现一个真实的西藏,从艺术表现和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拓展。2008至2012年左右,是新世纪以来西藏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更多地呈现出内敛、渐趋成熟的特征。
2
2008年,次仁罗布的小说《界》荣获“第五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这也被徐琴教授誉为“西藏文坛最美的收获”,此后,2010年,次仁罗布的《杀手》荣获第五届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特别是同年《放生羊》荣获鲁迅文学奖,使其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作家,成为继扎西达娃、马原、色波、马丽华等之后,西藏当代文学创作的又一代表和鲜明旗帜。其内敛的风格、悲悯的情怀、救赎的寓意、民族的气质、精巧的结构、娴熟的技艺、温婉的叙述等无不引人瞩目,并使其拿奖拿到手软。目前他已推出长篇小说《祭语风中》、中短篇小说集《界》《强盗酒馆》等作品。
当然,在这期间,2009年张羽芊推出的情感小说《藏婚》,使得西藏文学的通俗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其又接续推出《玛尼石上》、《西藏生死恋》、《不迟》等一批作品。同年,张祖文的长篇小说《拉萨别来无恙》出版,“藏边体”写作受到关注,并接续推出了《拉萨河畔》《我在拉萨等你》《光芒大地》等作品。同年,敖超的中短篇小说集《假装没感觉》出版,此前,2008年《西藏文学》已推出他的小说专辑,刊登《拉萨·虚构爱情》《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去拉萨离婚》等作品。2011年尼玛潘多出版长篇小说《紫青稞》,并于2012年获得骏马奖,使西藏现实主义创作及乡土文学进入新的高潮。特别是2011年西藏开始开展的覆盖全区的“强基础惠民生”驻村工作,催生了一大批带着泥土芬芳的作品。
3
2012年后至今,可视为西藏新世纪文学以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西藏的作家更加稳重,也更加自信。近年来,西藏文学创作不断取得佳绩,小说方面除次仁罗布的创作外,还有王泉、克珠群佩合著的《风雪布达拉》(2014)、党益民的《雪祭》(2016)、茂戈的《雪葬》(2017)、敖超的《直线三公里》(2018)、周伟团的《校径人踪》(2019)、《东山顶上》 (2021)等,散文—报告文学方面如吉米平阶的《叶巴纪事》(2016)、《幸福的旋律》(2021)、平措扎西的《寻迹》(2019)、子嫣的《桑烟有径》(2018)等,诗歌方面如陈人杰的《西藏书》(2017)、《山海间》(2021)、琼吉的《拉萨女神》(2015)、白玛央金的《一粒青稞的舞蹈》(2018),洛桑更才的诗集《流浪的八廓》(2019)、沙冒智化的《时光的纽扣》(2019)等。
就藏语文学创作而言,新世纪以来扎西班典的《琴弦上的魂》、次仁央吉的《山峰云朵》《花与梦》、丹巴亚尔杰的《遥远的黑帐篷》等也均引起关注。而创作于上世纪的藏文小说《松耳石》《斋苏府秘闻》等重新翻译成汉文后在新世纪获得持续好评。
另外,应当提及的是网络文学的创作。《西藏文学》2005年第2期起开始刊登甘肃“藏人文化网”提供的诗歌和散文等文学作品。2008年,陈跃军和乙乙谋划创办了《格桑花开》文学报(这一文学民刊于2008年3、4月创刊,后以书代刊出版,2014年以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的方式回归公众的视野),刘萱于2015年创办网络平台“雪域萱歌”并于2018年推出有声诗集,2016年陈茂兴转业后,开通了“雪域老兵吧”公众号,可以说“刊+网+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并持续而深刻影响着创作。
再一个应当提及的是文学活动及文学批评的发展。除自治区文联、作协等举办的一些采风、笔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外,重要的有,如2011年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2013年有多家单位专家学者参与的首部《西藏当代文学史》启动编撰,2014年四川大学《阿来研究》创刊,2017年首届新时代藏族高端文学论坛召开,2018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会实现换届,2019年《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第1辑出版,2021年《西藏当代文学史教程》出版、西藏文学评论家协会的成立,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
总体来看,新世纪以来西藏当代文学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多样化、文学内容更加温情世俗化、文学接受更加立体成熟化。作家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出更加自信与平和包容的精神风貌。当然,文学个体化、私密化、平面又少深度的口水化,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有所凸显,西藏文学还缺乏更为大气磅礴的作品,历史纵深还有待进一步开掘,文化浸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媒体融合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可视可及性压抑文学的深度思考和想象飞扬,文学批评的学科化、专业化、史学化,使论文发表、职称评审的压力,遮蔽文学的灵性张扬。文学批评者应有自己的坚定力和见识力。
但不管怎说,新世纪以来的西藏文学发展是蓬勃的、可喜的。我们期待着西藏文学新的高潮的到来。
原刊于《西藏当代文学研究》(第五辑)
蓝国华(1979.10~),男,畲族,江西南康人,文学硕士、编审,现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西藏社科联副秘书长,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藏作协会员,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西南民族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西藏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发表学术及理论文章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编著5部,参编学术论文集10部(种),其中主编2种、副主编2种、责编6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自治区及西藏社科院等各类课题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