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什代海·索南达杰:包容方显博大——评《雪豹》

本站原创 汪什代海·索南达杰 2024-04-17发布

1713325517708307.jpg

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遗作,电影《雪豹》近期公演,赢得媒体、业内人士和观众关注、效应强烈。此片亦摘得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编剧、最佳摄影奖,属万导职业生涯顶峰杰作。最近网上评析较多,笔者也刻意涉猎、浏览,感觉大多为正向、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这是万导的荣幸,也是藏族电影的荣幸!真是打心眼里感谢、感恩所有所有!在这里我怀揣一位藏族观众的心理、视角,就影片谈些观感,与大家共勉,不到之处请多多包容、指正!

《雪豹》讲一个牧民家庭和一对雪豹母子的生存抗争,这是故事的原点。业内人士、广大观众对影片的立意、场景、视觉渲染“另类”等方面笔墨较多(尤其南方或城市观众),次之或宗教或人性、或传统与现代化评论相对成为焦点。我们说淡一点就是要素比较,说重一点则是文化对冲,也是基于多元文化国情实际。同时,这真是《雪豹》成功之处,价值使然、使命所在。作为一名藏文化“圈内”之人解析,认为影片框架、脉络(矛盾焦点)基于牧民家庭的生计与雪豹母子的生存、自然与社会空间重叠、社会各主体分工与利益(职责)错综搅和去展开。同时,又将其“悬浮”在传统游牧生活模式与现代化交汇的时空点上,把“做的太过分”的雪豹与被恼怒的牧户主人金巴定要将其“置于死地”作为触点,以及多方面“职责”(如期待公家人来解决)和角色、立场和观念的介入深化剧情,激活影片思想、艺术渲染,角色多面、情节跌宕、碰撞剧烈。其中有两处核心焦点: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即到底“谁闯入了谁的世界”。二是思想或文化认知焦点,即兽性、人性、灵性与佛性糅合的抗争,其更是影片的价值张力点。如果作个梳理,此则借助“影视”这样一个特殊时空,诠释藏地密码的过程。黑格尔曾讲“希腊人的生活就是希腊人的哲学”,那么以佛性文化为根基的高原雪域大地,众生平等、众生相依、众生轮回的生命法则,便是其独到“生存哲学”。既朴实、又奥妙!

回味剧情,从影片台词中,不难领悟一个千万年来把贫瘠土地、恶劣条件、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生命禁区”,逆向妙喻为“八瓣莲花”极乐“香巴拉”,而顽强、执着经营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在高海拔雨雪风霜中孕育大爱、大善、大悲、大慈、大悯之高贵精神花朵;也不难领悟千万年来一个把宗教生活化,生活宗教化的民族,是如何对待生命、现实和生活的态度。对待生命:如果我死了,你就吃了我,就当我在人世间,做的最后的施舍。对待生活:我不管它是什么级的保护动物,我什么也不管,你们赔偿我损失我就放它……对待现实:办事是办事,吃饭是吃饭!

一切既简单,又执着;既明了,又深奥。

又如影片结尾,用慈悲和信仰的力量来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终将把雪豹妈妈放归自然,雪花洋洋洒洒,雪豹母子相互依偎,渐行渐远。指涉在雪域大地上,万物共存共生,并非今天这样,而是祖祖辈辈延续至今。保护雪豹,是对雪山的景仰,或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此乃影片主题宏大,或“另类”,或感召,或获奖之顺理成章处!同时,也是万导执意“我不想改变现实,也不想美化现实,我想把……当下处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理由所在。

当然,以上说的是《雪豹》选材和思想文化收获,另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同样有收益、惊艳! 换言之,同类影视剧作亦不乏持续加强之处,如故事松散、铺垫失环;寓意单薄、艺术手法欠饱和;以及情境流畅、CG效果都认为有提升空间等等。

最后更加欣慰的是《雪豹》的面世,直击国际视野,问鼎多个奖项,且有诸多媒体、业内人士、各分布观众不同视角、多重认知同频共振汇流到同一正向,不仅体现某种心灵共鸣,更体现相互尊重、包容、理解,难能可贵!远胜过所谓精英蓄意融合,显露本真、自然!此乃一部成功作品的价值风向,是凝聚共识,是相依为命。是万导所幸,《雪豹》开运,是社会各阶层的呵护!

1713325488959283.png

汪什代海·索南达杰,又名李科加,藏族,1966年12月生,青海天峻人。藏学硕士、佛学研究员、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政策与政府管理专业)访问学者。曾任藏文诗刊《岗尖梅朵》主编。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青海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青海藏族研究会、青海省翻译工作者协会、青海省期刊协会会员、青海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馆专家库成员。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4364阅读 1527 编辑:岗路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