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刘散文:也说嘉绒藏族锅庄的起源

本站原创 刘期荣 2024-07-19发布


藏族人生来喜爱歌舞,善歌舞。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节庆盛典之际,人们都会情不自禁踏歌而起,翩翩起舞。而其中刚劲有力又不失优美灵动的锅庄舞,便是其中最最重要的曲目。

关于藏族锅庄舞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有人对嘉绒藏族锅庄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嘉绒锅庄又称“达尔尕”,传说它来源于民间阿米格东降妖取得成功时举行的庆祝活动,后来又逐渐扩展到庆祝或迎送上层人物的仪式中,一直流传至今,也成为嘉绒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

对此结论笔者无需置疑,但感觉人们对锅庄舞真正起源的问题,仿佛还是模棱两可。

就嘉绒藏族锅庄的起源,笔者认为是源自于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表达、交流,是对大自然真挚崇拜的必然产物,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枚基石。

民俗文化专家雀丹先生和李仲俊主编的《嘉绒藏族民俗志》著述:“嘉绒”是一个特定的地域名称,世居其地的民族是藏族,就把地名冠戴在族名之前,称之为是“嘉绒藏族”。

他们说,说到嘉绒文化,必然会涉及何谓嘉绒名称的由来。在今嘉绒地区,历史上本民族是从未单独以“嘉绒”二字称谓过自己民族族称。都是用“嘉莫察瓦绒”或者是以“嘉绒康参”、“嘉莫绒”、“查可”、“甲莫峨溪”等地名或地区片名联称来称谓自己居住的家乡去同异地他乡人进行交往和对话时,才使用这些故里称谓名称。

也就是说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指居住在墨尔多神山下温暖湿润地带的藏族。具体是指今天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与雅安地区和成都市的都江堰市、邛崃、宝兴、天全、芦山、石棉、汉源、泸定、康定、雅江、道乎、炉霍、丹巴、金川、小金、壤塘、马尔康、红原、理县、汶川、黑水等二十一个县市的全部、大部,或一小部分地区。

人是群居动物。追溯历史,大山里生活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躬耕于田野,在休息或用餐之际,为了缓解劳动带来的压力,抒发心中的激越情怀,面对青山放歌一曲,那清脆而悠扬的歌声,在山谷中环绕,经久不息……或再踏歌起舞,让那荡气回肠的激越与浪漫,穿透大山,漫过丛林,飞上蓝天……此情此景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享受!相信这便是“藏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最合理的诠释了。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他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特定地域中萌生、扩大和演变而成。

古老的嘉绒藏族的民俗——民间信仰,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万象,又自成一体。其中许多融入苯教与佛教之中,而信仰总要以特殊的崇拜物为寄托,于是便可以分为动植物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等几大类。嘉绒藏族对所在地区的大山都很崇拜,但共同崇拜的信仰和尊崇的就是藏区八大神山之苯教神山墨尔多山。

锅庄与信仰和崇拜又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是地处横断山区的嘉绒藏区人们的衣食之源。自刀耕火种开始,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嘉绒藏族,在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中,选择了对神山的崇拜。崇拜的方式有煨桑祈福、看花节、转山、朝山、修建玛呢堆等多种方式。

凡此种种崇拜的方式,均为在既定的时间里,或携家带口,或独自一人相约邻里乡亲,带上祭祀用品及食物、酒水,一道走出家门、村寨,来到崇拜的高山山尖或山腰处白塔旁边的宽阔草甸,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

出门在外,山高路远,到达目的地之后,头等大事是祭祀活动,其间自然有坐下来打尖、休息的时间安排。大家在空地上生一堆篝火,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食物烘烤、熬茶,围着篝火席地而坐,分享着美味佳肴,真是其乐融融,惬意无比。由此及彼,人们为啥把这种围成圆圈载歌载舞的舞蹈形式叫锅庄?就不仅仅是从字面上去领会——显而易见,与藏民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后汉书》对嘉绒藏寨有这样的记载,称之为“依山居址,垒石为室”。源自于野外生火造饭“三石一口锅”的火塘,俗名就叫“锅庄”。最初人们在野外生活造饭、熬茶,开展崇拜神山的祭祀活动中,开始有了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有了沿着玛尼堆行走——诵经祈福仪式,那么在家中来一段欢快激越的舞蹈也就顺理成章了!只不过,后来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民族文化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围着火塘的圆圈歌舞的形式,给予地理方位及汉藏双语的释义,以及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等等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诠释,赋予了许多外在的东西。

笔者看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迫切需要有精神生活的追求,以此让自己及群体更加愉快而和谐地生活。于是,将生产生活中自然萌生的东西,借助于肢体语言来实现、传递——有节奏的规范的舞蹈动作便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当吃饱喝足之后,独自一个人手舞足蹈,或者几个人、一群人一起手拉手围着篝火、咂酒坛、白塔等圣物翩翩起舞,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有文字记载,舞蹈起源于宗教信仰,但人类从四脚着地到直立行走的进化,从享用生食到熟食的改变,从会制造并使用工具的进步,让自身及群体部落身心愉悦的文娱活动,也跟随凌乱的脚步而一步一步走向了成熟。确切地说,没有太多的附加条件,大家手牵手围在一起表演的锅庄舞——圆圈舞,就是藏族人们在漫长岁月中,对自然崇拜的感悟、对美好的积极向往,对因劳动而富庶的赞美以及对彼此情感交流的真实抒发。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古朴典雅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与宗教信仰的文明教规教义之“圆满”也完全吻合。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锅庄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有的人将其与藏族其他形式的舞蹈混为一谈。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锅庄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规范梳理、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1721389670329308.jpg

刘期荣,藏族,笔名草木、老房子·刘。1965年10月出生,四川小金人。曾从事过教师、公务员等职业。系四川省作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散文学会会员,阿坝州作家、摄影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都江堰市作家、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文集《圣山情结》《格桑花开》和《晚春》;创作有歌词《温馨家园》和《党旗飘飘》等30余首。今已退休。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1962阅读 51 编辑:岗路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