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报告文学: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本站原创 赵梅 2022-09-20发布

        “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听遍了四海歌声,还是牧歌最动人,我是母亲放飞的雄鹰,永远爱恋着草原,无论在哪里,我的根在草原……”

        一首“我的根在草原”,唱出了草原儿女对草原的深深眷恋和那份深沉的爱……

        流逝的岁月无法抹去父亲心中草原的清香,无法掩盖母亲脑海里大河的浩荡,在草原上繁衍生息的牧人们,把对草原的爱放在心里,谱出一首悠扬的牧歌,歌中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和着一首歌曲的心跳,走近草原,见证沧桑巨变,记录点滴感动,何尝不是俗世中最好的自我救赎?


青青草原,每次相遇总若初见


        高原初夏的风中还有一丝凉意,在这个季节走进草原,似乎有些唐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草原的春总是迟到。前一天才飘过一场雪,因为气温的原因,草原上的雪已消融,而雪山却因此而更显妩媚庄重。

        当昏黄的草原中有隐约的绿意萌动时,当蓝天白云下的雪山与青草融为一体时,心底的一线希望在瞬间被点燃。

        “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纯净的天空中有着一颗纯净的心,不必为明天愁也不必为今天忧,来吧来吧我们一起回拉萨,回到我们阔别已经很久的家……”久违的歌曲正和心意。

        此刻,放飞心情,任由思绪肆意地驰骋在辽阔草原上……

        到达尕海湖畔时,阴雨绵绵,层叠的云朵倒映在湖中,湖天一色,美不胜收。

        “全球第1975块、全国第41块、甘肃省首块国际重要湿地……”作为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之一的尕海湿地,2000年11月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9月成功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

        鸟类是尕海湖的晴雨表,而尕海无疑是高原的晴雨表。尕海湿地及其泥炭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储水、供水以及储存碳汇方面的生态意义及其重要。

        有诗人说,尕海湖是高原上的眼泪。而我说,尕海是高原的眼睛,收纳了风霜雨雪,倒映出悲欢离合。

        成群嬉戏的棕头鸥是沉静的湖面动人的风景。现在正是棕头鸥的繁殖期,幼鸟才出壳,每年它们在这里繁殖,待到秋末冬初南下。

        张勇是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尕海保护站副站长,已在尕海保护站工作11年。

        “湿地系统就是一个拉链,一环套一环,水域、水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张勇说,随着湿地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如今的尕海湖湿地面积已由2000年第一次湿地调查的485公顷恢复到2280公顷,湖区沼泽湿地的面积也恢复到了12000多公顷,草地的水源涵养和固土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鸟可是湿地的哨兵,如今,每年来栖息和繁殖的鸟类有3万多只!”张勇说,生态好转后,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水生植物增加到了95中,黑鹳由2004年不足10只增加到了420只,黑颈鹤数量稳定在100只以上。

        如今的尕海湿地,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而尕海并不是一直水草丰美,碧波荡漾。

        有资料显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过度放牧,尕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地表裸露,草场沙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湿地萎缩。

        1995年,尕海湖首次干涸见底;1997年,湖水再次干涸;2000年,尕海湖出现了最严重的一次干涸,湖区成为一个硕大的沙坑……

        尕海湖的干涸引起了国家的关注,1998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建立甘肃尕海则岔保护区,保护区面积247431公顷,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保护区内包括湿地、林业用地、草地等。

        “尕海的‘起死回生’是大力保护的结果!”张勇无疑是尕海湿地生态改善的见证人。

        “筑坝引水、填埋排水沟、引导牧民合理放牧……”2003年1月,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后,一系列湿地恢复措施相继展开。

        这何尝不是一场无声的,拯救尕海湖、保护湿地的“持久战”呢?

        为了保护核心区,将5.2万多公顷的汇水区实施草场承包;对湖区周边实施围栏禁牧,沿湖设置了高2米、长21公里的隔离网;实施牧区开发示范工程、草场综合治理建设及天然草场项目及核心区牧民异地搬迁项目等项目;在西北侧出口修筑长174米的梯形拦水坝,以抬高水位,扩大湖水面积;修建一条长4.7公里的生态补水渠,将忠曲河水引入尕海湖……

        这又何尝不是一场高原生态保护的持久战?

        沿着国道213线行驶,公路在尕海湖盘分岔,一条向通往郎木寺,一条则半绕尕海湖通往玛曲县。

        “为了保护尕海湖,尕玛公路从晒银滩改道了。”每次,途经尕海湖,我总要向外地来的客人这么讲述,因为这一举措让我感到丝丝温暖,而我有强烈的愿望让这温暖无限蔓延。

        为解决尕玛公路横穿尕海湖核心区影响生态保护的实际,2010年尕玛公路改道项目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4.9亿元,新设计的路线完全绕过了尕海湿地,给鸟儿一个祥和宁静的天地。

        在藏地,人们坚信山石草木湖泊中都有神灵的寄居,因此,诸多自然景观便有了灵性。

        世代生活在尕海湖畔的牧人,他们信仰佛教,奉守不杀生的信条,视珍禽莅临为吉祥,为尕海湿地的生态改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藏族群众称尕海湖为“羌塘措”,这是他们心中的圣湖。每年6月初,他们便会自带、干粮从远方赶来,绕湖一周,朝拜祈福……

        因为对圣湖的敬意,他们对尕海湖的爱护有心而生。

        西合道老人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尕海湖周边义务护鸟20多年,2009年荣获国际“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还被媒体同仁誉为“水鸟保护神”。

        和所有的牧民群众一样,在西合道老人眼里,鸟类莅临湖畔象征着吉祥,为了守护圣湖,西合道老人卖了牛羊、出租了草场,在尕海湖畔的郭茂滩定居下来,水鸟迁徙时,他巡航,水鸟缺食时,他买来玉米喂食,照料受伤的黑颈鹤,让它重回自然……

        20多年来,爱鸟,护鸟,西合道老人义无反顾。

        带着尕海湖的感动,踏上玛曲高原,来到母亲河畔。至玛曲黄河大桥时,天色阴沉,黄河缓缓流淌,美景显得无比厚重。

        玛曲,境内拥有1288多万亩连片集中的天然优质草场,享有“亚洲一号草场”的美誉。又因达562.5万亩的湿地面积和27条一级支流、10多个湖泊的丰沛水源为黄河增加水量,被誉为“地球之肾”和黄河的“天然蓄水池”。

        黄河玛曲段从南、东、北三面环绕县境,形成九曲黄河第一弯。这华丽的转身优雅的让人惊叹,格萨尔的传说在这里历久弥新,赛马场上矫健的身影演绎着马背上的民族不朽的传奇。

        黄河干流从青海果洛州久治县流入玛曲县境内,境内流程433公里,占黄河在甘肃省境内流程的59%,流域面积10190.8平方公里。黄河在玛曲补充水量占黄河总水流量的45%,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维系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黄河首曲湿地对保障黄河生态安全、保护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碳储存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和青藏高原生活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我们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2012年成立的甘肃黄河首曲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豆格杰说,他们的日常工作除了定期去湿地巡护,春季监测飞禽和牛羊放牧巡护等之外正在申报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希望通过更高层面的支持,更好地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工作。

        “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旋律,绿了马头琴的欢乐曲,望一百眼,一百种的绿,走一千里,一千里的绿,绿了马背上的连续剧,绿了老阿爸的白杨林,绿了老阿妈的重阳菊……"满眼朦胧的绿色让思绪飞的很远,很远……

        在采访期间,巧遇正在举办的赛马节。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和传说中格萨尔以赛马称王的家乡,这无疑是一场民间盛事。

        在赛场观看比赛的加老55岁,穿着节日新装的他显得精神矍铄。

        加老是玛曲县曼日玛乡强茂一队的村民,他所居住的区域是首曲黄河湿地功能区的核心区,2011年搬迁至玛曲县赛马场牧民定居点。

        “我们也希望把草场保护好,能过上以前的生活。”加老说他祖祖辈辈在草原上生活,他还清楚地记得,在他7、8岁的时候,草原的草长的人进去后都看不到,如今草场里的草越来越短,有的地方沙化了,看着很是心痛。

        加老一家9口人,有已85岁高龄的老母亲,女儿女婿和一对孙子孙女。

        搬迁至牧民定居点的加老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里,一年可以领到1万元左右的草原补偿款,他和老伴在工地打零工为生。

        如今的生活水电都通,孙子上学、看病都很方便,但是加老还是向往在草原的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草原能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他继续过他放牧的自在生活……

        湿地牧民搬迁项目只是黄河首曲湿地保护的一个缩影。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中游牧民定居工程、沙化草原综合治理、牛羊育肥小区等项目及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正在甘南大地有序实施。

        高旦正是甘肃省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玛曲全年禁渔,他和工作人员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去黄河干线巡线,看是否有非法捕鱼者,并多次组织黄河玛曲段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累计增殖放流极边扁咽齿鱼鱼苗16万余尾。

        为了有效的保护湿地野生动物资源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玛曲县2012年成立了甘肃省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系列举措保护“中华水塔”的举措相继展开……

        草原的绿色触动着心弦,草原的故事牵动着思绪,组合出我深深的草原情结,游长而深远。

        为何每一次的相遇,我都如此动情,被关乎你的每一个故事和细节深深打动,不能自拔!

        为何总是这样,与你的相遇总若初见,有初见的心动,有无法言表的深深眷恋……


寂寞沙洲冷,我看见你的爱与痛


        车过玛曲黄河大桥,一路向东,在一个路口向北转,就是黄河畔欧拉乡欧强行政村的草场了。

        走进草场时,一股淡淡的青草香扑面而来,在这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让人不由地闭上眼睛,深呼吸……

        沿着草地向草原深处行走,黄色的沙滩便突兀地出现在面前,似乎没有缓冲的余地,心脏便在瞬间揪紧,再揪紧。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综合因素的影响,玛曲县的草场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严重。

        天然草原青干草均产量由80年代的每亩300多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00公斤左右,植被盖度降至80%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牧草高度下降到15厘米左右,鼠虫害面积达300多万亩,“黑土滩”面积达到70多万亩,并呈逐年扩大趋势,从而诱发草场大面积沙化。

        当我真实地站在草原中间这成片的沙丘之上时,渺小、无力等各种的情绪一起袭来,瞬间,感觉到了语言的苍白。

        “全县沙化草场面积达80万亩,沙丘面积达10.5万亩,其中流动沙丘5.1万亩,沙化草场面积69.5万亩。”这是来自甘肃省林勘院荒漠化监测中心的数据。

        资料显示,草场沙化涉及欧拉、尼玛、河曲马场和曼日玛二乡一镇一场,沙丘分布由以前的斑点状分布的半固定、半沙漠向集中连片全沙化和流动沙丘演变,共有36处大型沙化点,沙丘高达12米—15米,并出现了典型的沙生动物和植物,如沙蜥、沙蓬等……

        “黄河从南、东、北环绕玛曲而过,在黄河左岸形成了沙质土和黄土交错分布的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加上玛曲的干旱、风大风多的气候特征以及鼠类等啮齿类动物推土成丘和啃噬牧草,使草场植被遭到破坏。”玛曲县畜牧局副局长马建云说。

        而沙化的诱因还是气温升高导致的干旱,气温升高降水量下降异致蒸发量上升,部分支流干涸,许多沼泽草甸盐碱地和草丘化。

        加上沙化导致的黄河沿岸塌方、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塌方最宽处达1000余米,增加了黄河泥沙量,下游河床逐年抬高,黄河频繁改道,黄河河床裸露以及严重的风蚀和鼠害推土成丘构成新的沙化,每逢冬季多风季节,黄河沿岸遍地沙丘滚滚,沙土被卷高达百米,扬沙波及数十公里,形成沙尘天气。

        据甘肃省林勘院荒漠化监测中心的资料显示,玛曲沙化总增长率为15.4%,年均增长率为3.1%,每年增长沙丘面积为3000多亩,黄河沿岸已出现220公里的沙化带,占县境内黄河总长433公里的50%。

        站立在沙丘之上,大风卷起沙石在空中翻飞,黄沙的遮盖刺痛了眼。原来,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并不是矫情的描述,而是真实的变化和存在……

        远处,母亲和奔流向前,滔滔水声掩盖了两岸隔河相望的似水柔情。

        寂寞沙洲冷,当初夏依然料峭的风拂过面颊,心里顿生悲凉。

        人可能就是这样,触目的一切带来的触动,远远大于各种文字、语言、数据和图像的冲击。

        “你看,这些是我们种的洮河柳,它能把沙固住!”马建云的喊声将我拉回了现实。

        他还兼任着西科河林场的场长,2010年他们在400亩沙化了的草地上试种了3万株洮河柳,试种成功后开始推广。

        循着马建云手指的方向望去,沙地上的柳树如一个个盛开的盆景,淡红枝条上抽出的新芽的生机,淡化了黄沙带来的刺痛。

        在沙地上挖一个30公分的坑,撒上10公分带来的羊粪土,插上培育的本地山生柳……这便是沙化草场的一项治理工作。

        除了种植洮河柳,利用草方格和沙障网固定流动沙丘都是治理沙化草场的措施。

        马建云说,在治理中针对裸沙面积小、风蚀不强烈的沙化草地,根据生物学特性,对沙化草地进行围栏封育,实行禁牧,避免牲畜和人为干扰,采用当地抗旱、抗寒的垂穗披碱草、老芒麦、草地早熟禾等优良草种进行补播种草,在补播种草的同时利用当地经过腐熟的牛羊粪进行施肥,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同时使草场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提高植被覆盖度,恢复植被。

        沿着沙丘一路向前,沙地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左侧一处流动沙丘上的绿色方格很是醒目。

        针对风蚀坑、流动沙丘和成片面积大的沙地采取埋植沙障的方法治理。先利用作物秸秆和燕麦草等,按比例种植老芒麦、披碱草和扁穗冰草生物网格,之后在网格内种植高山柳、洮河柳等灌木树种,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沙固定住,减缓流动沙丘的移动速度。

        “这里是风口,以前的草方格都被吹走了,这是新埋植的。”马建云说,对沙化土地所处的风口营造防风治沙林带,减少冬春季节大风对沙丘的风蚀,减少沙丘的移动,会种植防风治沙林选择康定柳、洮河柳、柽柳、高山柳等耐旱树种,在重度沙化土地和流动沙丘的主风向一侧会营造3到5米的防风固沙林带。

        “一片草场沙化只需要一两年时间,而恢复起来要15年,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沙化的速度啊!”马建云参加工作就到了玛曲,17年前,他初到玛曲草原时,这里还是青青草原,他看到草场渐渐退化,又何同事们一边种草种树和黄沙斗争,一边摸索。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合作进行了多种沙化治理模式实验,试验区面积已达到500多亩,为今后治理沙化探索出了适合玛曲的治理模式,同时县政府在黄河岸边建立了“玛曲县植树造林沙化治理示范点”。

        在返回途中,遇到治理的建设单位的施工人员收工回家。

        贡目去乎加是欧拉乡的牧民,他和其他工友一起拉草方格、种树,他最大的心愿是沙地能变回草原。

        而这又何尝不是所有关注玛曲草原的人们共同的心愿呢?

        同在一片蓝天下,草原儿女都用实际行动诉说着他们对草原的眷恋,表达着他们深沉的爱!

        玛曲县欧拉乡安茂村党支部书记久尖木带领村民在黄河边的退化草场撒播草籽,捡拾垃圾。

        在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党支部书记正忙着和村民们到尼塞滩退化了的草场上播种披肩草籽,播种,施肥,各项工序井然有序。

        碌曲县西仓乡团结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张玉胜播种的燕麦发芽了,去年试种紫花苜蓿成功,今年种植规模要扩大到30亩,24座暖棚里,存栏藏羊380只,他正在和社员们一起努力寻找“农牧互补,草畜结合”的最好结合点……

        风似乎柔和了些,柳丛间的沙地上有零星的青草冒出头,几株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摆动着腰肢。

        马建云说,这就是生态转好的迹象!

        记得有同事说,大自然就是这么真诚,你拿真心待她,她便会努力将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你……


草原的孩子,心里有一首悠扬的牧歌


        “辽阔草原,美丽山冈,群群的牛羊,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轻轻哼着,草原牧歌,看护着牛和羊……”

        手拿皮鞭,骑着白马的少年是草原上最美的风景。

        “年轻人啊,我想问一问,可否让我可否让我诉说衷肠,年轻人啊,希望我能够,和你一起和你一起看护牛和羊……”

        有多少从繁华都市赶来的少女有过诉说衷肠的期望?有过一起看护牛羊的愿望?

        儿时就会哼唱的“原野牧歌”,似乎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从玛曲黄河大桥一路往西,看母亲和曲折蜿蜒,千折百回,奔流不息,两岸的草场上,羊群如遍洒的珍珠般美好。

        欧拉乡安茂村今年63岁的交巴,骑着一匹白色大马,看护着他的羊群,手里的经桶轻轻转动,羊群时时传来的“咩咩”叫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带来一线生机。

        从年少到暮年,交巴老人以放牧为生。他见证了游牧到科学养畜,产业发展的变化。

        “我最好的时候有100只羊!”回忆从前,交巴老人说家境最好时,100多只羊就是他所有的财富。

        而今,交巴的老三儿子尕尔藏才让把羊产业搞大了,不仅将传统的放牧方式改成圈养舍饲,还改良了藏羊的品种,率先成立了玛曲县欧拉乡欧拉尕尔隆盘羊育肥养殖专业合作社。

        走进尕尔藏才让的专业合作社,80平方米的暖棚依次排列,成了草原上一处特殊的建筑。

        在种公畜区的暖棚里,10只野盘羊高大威武。这是尕尔藏才让经过多处考察后从青海引进的种养,他实现了欧拉羊和野盘羊的杂交繁育,成了全州唯一指定有种公羊配送资格的合作社。

        “这是去年12月的羊羔,已经长到200斤了,能买10万元。小羊羔都能卖两万。”尕尔藏才让说,专业合作社有13户村民加入,养殖规模不断加大,现在在玛曲县科技局、畜牧局的科学养畜和他们牧民自己经验的结合下,现在正在免费为全乡提供种公羊繁育。还向、尼玛镇、碌曲县、夏河县的贫困户提供免费配种。

        “我每次去城市,都会觉得压抑,看到草原和羊群心情就舒畅了!”尕尔藏才让今年34岁,7岁起就在家里放牧。他对草原的热爱,只用行动来表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盘羊繁殖的信息,便只身到青海果洛州去了解情况。回来后便坚定了引进盘羊繁育、舍饲的信念。

        但,尕尔藏才让的决定实施之初就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交巴老人说,他放了一辈子的羊,就知道羊是放养的,繁育也是有规律的,要是失败了怎么办?

        而尕藏才让并没有放弃,终于,筹集资金盖起了暖棚,引进了野盘羊,去年又贷了100万元扩大了规模。

        看到儿子一步步走向正轨,交巴老人悬着的心放下了,他竖起大拇指说:“科学养殖才是出路!”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放牧,希望儿子能把科技养殖的牌子打出去,造福牧民群众,让草原更美好!”问起老人的愿望,他用朴实的语言这样表达着。

        没能进学校学习是尕尔藏才让最大的遗憾。这也是对他的制约,不过妻子是他最好的帮手,就职于欧拉乡中心小学,会在假期陪他外出联系业务,加上当地畜牧部门的帮助,他的专业合作社正风生水起。

        “我希望儿子能上畜牧大学,最后回到草原,把科技养畜发展的更好!”尕尔藏才让表达着自己对儿子的期望。

        距离暖棚不远处便是尕尔藏才让的家,几间简单的平房,朴素而真实。

        为了方便业务发展,尕尔藏才让才买了一辆丰田越野车,路修起来了,又挖了井,风力发电的设备也购置了……在交巴老人眼里,这一切都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他还骑着那匹白马,替儿子照看放养的羊群,儿子开着汽车在草原上驰骋。

        两代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在草原上演绎着各自不老的草原恋歌。

        距离尕尔藏才让的专业合作社不远处,是玛曲县达尔龙欧拉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这是安茂村52户贫困户自己的合作社。

        新搭建的暖棚很是敞亮,合作社的1000多只羊采取集中养殖的方式管理,集中劳力,分工协作,每年将收入的30%投入到合作社的日常运转中,剩余部分用来扩大养殖规模。

        “我小的时候,很草深,到处都是水,现在草短了,有些地方出现了沙化,看着很难过。”安茂村党支部书记久尖木说,作为草原儿女,他对草原的感情不必说。

        才撒播完草籽的久尖木说,撒播草籽就是撒播希望,看着有草芽冒出来,心里会有无法掩饰的欣喜。他说,保护好草原是牧民群众最大的心愿。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前往安茂村的村道上,一个伫立的宣传牌上的标语肃穆而庄重。

        “心里总是有一份牵挂,总觉得放不下!”欧拉乡乡长才布周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在欧拉乡工作,工作了18年,他对这片草原的感情不言而喻,他还娶了牧民姑娘为妻子,这样便扎根在此了,他说如果对草原没有感情,早就离开了。正因为这样一份深厚的感情,他的工作开展才更有劲头!

        “一定要给群众把政策讲清楚,让他们了解科技,脱贫致富!”年轻的副乡长罗加木是玛曲县阿万仓乡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师范学院的他学习的是藏语言专业。草原儿女的真实和纯朴是他大为赞叹的,而他对自己的责任也分外清楚,他说这就是他为家乡能做的一点贡献。

        在欧拉采访期间,巧遇玛曲县农行的干部来“双联”贷款进村入户调查,“双联”贷款无疑是牧民群众转变畜牧方式的助推器。

        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战略,坚持走科技兴牧、产业兴牧、生态兴牧的发展道路,打造高原特色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各地都在通过加大生态项目建设力度,有效改善区域内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增强了畜牧业的发展后劲,带动了牧民群众的积极性。

        走进碌曲县洮河源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座牛羊交易区的大棚2012年建成,今年7月份就要投入运行,牧民群众即将结束自己找车运输买卖牛羊和将牛羊贩卖给上门低价收购的贩子的历史了。

        交易大厅右侧是21座藏羊和犏雌牛的暖棚,正是放养的时段,羊群在暖棚四周分散如盛开的花朵。对面分别设立这交易大厅、冷藏室、牛羊毛皮储藏室和曲拉、酥油仓库。

        公司董事长才昂是碌曲县双岔乡人,牧民出身,幼年在家放牧。20岁后外出做生意,2011年,他回到家乡开办了专业合作社,在先序幕兽医局的帮助下开始野盘羊繁育培养,并开发碌曲特色土特产品,带动农牧民59户,初步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牧户”的畜幕产业发展模式。

        才昂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发挥了公司对农牧户经济的拉动作用,又通过农牧民自愿组建、自愿加入的合作组织,提高了农牧户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了推进现代农牧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全县畜产业发展的领头企业。

        “上次在‘津洽会’上签了单,客户最近就要过来考察!”在5月9日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开幕的2014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暨PECC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上,才昂签订了一项土特产供应意向。通过这种形式宣传草原,推销产品,让他感到很是欣慰。

        “在自己的家乡干事,心里踏实!”才昂说,他如今的工作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放牧,把草原的好东西都推向了外界。

        调整畜群畜种,转变农牧民的生产方式,这无疑是干群共同唱响的悠扬牧歌,个个音符在草原上空飘荡,从玛曲草原到尕海湖畔,到整个甘南草原......

        你听,千里草原牧歌嘹亮……

赵梅2.jpg

        赵梅,女,忠于自己的内心,在路上寻找心安的媒体人。著有《此心安处》(散文、报告文学卷)《青春使命——80后女记者汶川大地震亲历回访录》及《舟曲,请你作证》文集,文学作品散见于《文艺报》《飞天》《甘肃日报》和网络。曾参与5.12汶川大地震和舟曲8.8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等重大灾难事件的采访报道。参与采写的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自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多次获甘肃新闻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十佳记者”“甘肃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704阅读 77 编辑:刚杰•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