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报告文学:有故事的唐卡

本站原创 赵梅 2022-09-27发布

        说起唐卡,到过藏地的人都不会陌生,它似乎是藏区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

        唐卡因佛祖的形象而神秘,因藏族民众的信仰而神圣,又因制作工艺的精良而价值连城。

        因为它寄托着藏族民众对佛祖的敬仰和对雪域家园的热爱而显得神秘,和唐卡走的越近,那种不可言表的情绪愈加强烈。

        所以,讲述这些和唐卡画师有关的故事,是偶然中的必然。


世界藏学府拉卜楞的唐卡


        沿国道213线行驶,至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王格尔塘乡三岔路口处,“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的巨型广告牌分外显眼。

        由此前行,在大夏河畔,夏河县城西北方,便坐落着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藏语意为“活佛居住的宫殿”。拉卜楞寺始建于清康熙48年,距今已有306年的历史,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各建筑主要分布于曼达拉山前长1100余米、宽600余米的范围内。

        冬日的拉卜楞寺少有游客,沐浴着高原的晨光,寺院的僧人步入大经堂,开始了他们的早课。

        一直以来,拉卜楞寺以治学严谨、学者辈出而闻名藏区,如今的僧侣达到1000多名,他们分属不同的学院,从事着各种宗教修习和研究事业。甘、青川藏族僧人以能到拉卜楞寺修行为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拉卜楞寺得到了妥善的保护,闻思学院、上续部学院、下续部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六大学院蓬勃发展,同时还较为完整地保存有48座佛殿、6.8万余部古籍善本、700多院僧舍及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1982年拉卜楞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拉卜楞寺,便走进了佛像、壁画和唐卡的世界,而唐卡是拉卜楞寺保存数量最多、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约有几万幅。

        唐卡是藏文的音译,是一种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其题材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称作是藏族的“百科全书”。

        高原春晚,第一届“陇原工匠”甘南藏族唐卡绘制省级传承人的唐卡画师交巴加布的院落里,早已春意盎然。

        交巴加布的家位于夏河县拉卜楞镇浪格塘村,一幅幅完成的唐卡摆放在玻璃暖廊里,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

        交巴加布从7岁开始学习画唐卡,师承他的父亲--国家级唐卡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九麦。13岁又拜拉卜楞寺著名画师齐智合为师,专心作画。

        他的画风里融合了父亲和师傅齐智合的细腻,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等特点,将唐卡艺术古色古香的文化风韵演绎的淋漓尽致。

        交巴加布说,唐卡的绘制与单纯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区别,颜料制作、绘画方法和思维模式都不同。其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长则十几年,短则半年或三个月,都因选材不同而异。

        先要用石灰水浸泡画布,使布质软化,再将布铺在光滑的木板上,使之表面平滑且不露布孔,随后用碳笔打出底稿,画出神、佛像的骨架并确定比例,然后画上衣服、装饰、宝冠及法器等。随后依次进行着色、勾复线、修正等步骤。

        唐卡画主要反映宗教活动内容,有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说法图、宗教寺院、宗教教义、佛教故事和宗教神话等。拉卜楞寺的唐卡有“释迦牟尼画传”、“十六罗汉像”、“时论金刚像”、“白度母像”、“四大天王像”等。

        除了反映宗教内容的唐卡,拉卜楞寺还有反映历史人物唐卡、装饰性唐卡和用来配合藏医教学所作的实用性教材画,这类唐卡在拉卜楞寺医学院中较多,比如“如意树画图”,便是通过画中如意树的根、干、枝、叶,形象地说明藏医对人体构造、经脉气穴的认识,而成为了藏医教学中的生动教材;还有主要以山石流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亭台楼阁、吉祥八宝等为内容的装饰欣赏画,画中的动物、植物,通过变形的艺术手法处理,构成美丽的景物画,有很强的欣赏价值。

        唐卡艺术强调画面上看得多、看得全、看得远、看得细。构图别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很小的画幅中,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画家往往把情节繁多、连续性强的故事,巧妙地勾勒描绘于画面,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

        唐卡面色彩绚丽、鲜艳,对比强烈,且善用“金”、“银”描画,使画面显得神圣庄严,富丽堂皇。

        藏族唐卡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以重托轻”法,用浓重的底色衬托画面的主题。唐卡可分为黑唐卡、红唐卡、蓝唐卡、绿唐卡、金唐卡、银唐卡等。黑唐卡多用于煤灰镇妖降魔的题材在漆黑的底色上大量勾金,画面雄浑强劲,庄重沉着;红唐卡以红为底,表现高贵富丽;蓝唐卡则以蓝为底色,给人色调明朗、喜悦轻快之感;金唐卡以金为底,用黑线勾画,使画面神圣、金碧辉煌;银唐卡则全用银打底,黑色勾线,色彩朴实单纯,使整个画面显得高贵典雅。

        唐卡画中各种佛像的构图比例、神态描绘等,均有一定量度标准和严格要求。

        “就拿着色来说,仅蓝天就要着三四次色,要是图简单就没有意义了。”交巴加布说,一幅唐卡的优劣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绘制时,各个环节都要细之又细,容不得半点马虎。


初见时的错过


        在藏区生活的我,对唐卡并不陌生,但是因为没有走近而并不熟悉。

        初次被唐卡触动是到夏河就职,许是因为城边上闻名世界的拉卜楞寺,心里似乎总是有种挥之不去的神秘感。

        在例行公事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位文友,言谈很是投机,从他处得知,在距离拉卜楞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藏族特色浓郁的餐厅,环境不错。

        自此,心中便有了期待。

        初冬的夏河,寒冷,萧瑟。在一个天色阴沉的黄昏,终于踏进那家距离拉布愣寺不远的“摩尼宝”藏餐厅。

        木板隔档,藏式木桌,一体的木质椅子上铺着毯子,酥油茶的浓郁气息在空气中弥漫,墙壁上挂着唐卡踏入大门的那一刻,便从心底喜欢上了这里。

        我们并没有点藏餐,这里的饭菜味道不错。

        席间,友人说,这里还有绘制唐卡的,我一时兴起,一定要去看看,但是被告知已经下班了,只好作罢,心里默默地说,有机会一定会来。

        也许,正因为这些错过,才注定了我和众多追随唐卡而来的画师们的相遇。

        再见,便是1年后,重回新闻怀抱之时。

        突然决定去夏河采访,便和同事坐着班车摇了近两个小时过去,搜寻了一圈,最终锁定了唐卡。

        位于夏河县拉卜楞寺外围的拉卜楞摩尼宝唐卡艺术展览中心成立于2007年,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唐卡中心现在已成为安多藏区屈指可数的唐卡绘制基地,每年都会有许多人慕名前来学习参观。

        绕了一圈,走进院子,误闯进了青年旅社。得知想看唐卡,被那位热情的不知是服务员还是老板的女孩一边嘟囔着说,不知道他们现在是不是在画,一边指引我们前往画室。

        那时是上午9点多,我心里也开始打鼓,不会又要错过吧?

        这应该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建筑,石木混造的,漆着暗红的颜色,看着那些藏式的点缀,祈祷不要错过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沿着木制的楼梯上楼,在玻璃暖廊的封闭下,户外寒风凛冽,但吹不到脸上。

        走到尽头,转弯……

        画室在2楼,门口摆放着各自的鞋,宽敞的屋子周边围坐着许多的人,但屋子里静静的,他们各自低头在自己的画板上忙碌着。

        顿时,便被一种神秘所包围,神秘中透出的庄重在寂静中让人不由地体味到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心地脱下鞋子,连呼吸也似乎被刻意地限制了,在内心深处,那么害怕自己的粗莽会惊扰到他们。

        接待我们的是画师桑旦,桑旦出生在桑科草原,在寺院长大,诵读经文,研究绘画技艺,他得到了唐卡艺术绘画宗师、藏传佛教活佛果洛·希热布的赏识,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师。

        现在的摩尼宝唐卡画室里有20名学生,4位老师,他们的唐卡销往江苏、福建、上海香港、澳门和澳大利亚,也曾在多地展览,因为唐卡画师果洛。希热布的名气,他们的唐卡在汉藏各地广为流传,被众人赞颂。


追寻唐卡而来的人们


        说起唐卡画师,首当其中的便是摩尼宝唐卡中心的创始人安多藏区家喻户晓的顶级唐卡画师果洛·希热布。他自幼研习唐卡绘画,先后受邀参加各类美术作品展览30多次,并在国际和国内多次获奖。在希热布师徒的不懈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甘南州唐卡艺术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果洛·希热布的名气,也因为唐卡强大的吸引力,人们怀揣梦想,追寻唐卡而来,为之付出青春,甚至全部心力。

        往画室深处走,身边都是俯身作画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着,素描、着色……坦然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夏南是甘南州舟曲县八楞乡人,他正在自己的画布上用心练习素描,正在画的是一幅四壁观音,他来画室已经两个月了。

        早上7点起床,8点开始绘画,中午12点休息,下午两点到6点接着画。他们的作息很规律,最重要的是免费学习,不要学费。还有专人给他们做饭,每月的食宿费用大概300元。

        这里培养出了多少唐卡画师,桑旦也记不清楚了。总是学成的走了,新学的再来,周而复始,从未间断。

        现有的画师,年龄最大的年过六旬,最小的不足十岁。在画师间穿行,不由地在一位小画师背后驻足,他正在专心绘制,对我们的突然造访毫不好奇。正想和他交谈之际,却被桑旦阻止,这位年仅十岁的小画师是聋哑人。

        一时间,各种味道涌上心头。

        这些追寻唐卡而来的人们,大多都有一些绘画功底的,重要的是他们对唐卡的热爱,还有成为唐卡大师的梦想。

        在国道213线沿线,有一个藏式特色浓郁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便是设立在王格尔塘村委会的“拉卜楞唐卡艺术王格尔塘镇制作培训中心”。

        简单的院落里立着一个篮球架,我们去时,有几个青年在打篮球,汗流浃背的。

        看到我们进门,他们便停了下来,一个长发的藏族青年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他就是这里的负责绘画技艺传授的老师。

        走进中心,便见一幅长2米宽1.7米的巨幅六臂金刚唐卡陈列着,鲜艳的色彩,精致的画工让人赞不绝口。

        在制作室里,吾布金才让正在为他制作的十八罗汉唐卡勾线,再有15天,这幅唐卡就可以完工了。

        “唐卡绘制式藏族的特色技艺,我希望能将它发扬光大!”桑吉东珠一边为他正在绘制的绿度母上色一边说。

        桑吉东珠是王格尔塘镇王格尔塘村村民,他自小喜欢绘画,去年来到这里学习唐卡绘制,他对学好唐卡绘制技艺信心十足。

        道吉仁青是他从小喜欢绘画,父亲塔老是唐卡老艺人,16岁开始便到青海学习,后来回到家乡,创办了这个培训中心,现在有8个人跟着他学习绘画。

        道吉仁青说,父亲是王格尔塘镇尕土玛自然村人,从9岁起就在青海、拉萨等地专门求学唐卡制作,现在已经40多年了,带着一身精湛的技艺回乡后,吸收了众多唐卡制作爱好者绘制、销售唐卡。

        王格尔塘镇相关负责人得知后,找他父亲谈心,考虑到他是当地人,对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发展趋势、人文底蕴、人文层次的了解,希望他能回乡传授技艺,一方面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解决一些爱好唐卡绘制村民的学习问题。

        几经考虑后,父亲同意回乡传授技艺并挖掘一些文化潜力,在村委会办起了培训班。

        因为唐卡还要销售,父亲有多年的经验和客户,传授绘画技艺的重任就落在了道吉仁青身上。

        这个中心现在有8位画师,他们的水平各不相同。早上7点到12点,下午两点到7点,是画师们作画的时间。

        要多久才能修炼成一名唐卡画师?

        唐卡画师们给我的答案是,一个出色的唐卡画师是没有时间限定的。白描是基础,零基础的要学3年,有绘画功底的1年或几个月就可以,而相对简单一些的填色则需要2年,而勾线则是需要一生,每一个线条都有力度的不同,都有它的情感,勾出来的线与画师的境界、修行有关,线条不一定精美,但一定得有它的韵味。

        时年16岁的白玛,是甘孜州人,来夏河快3个月了,他以前在成都读书,跟随表哥桑吉贤盼来学习绘制唐卡;26岁的姑娘周毛才让是夏河县清水人,道吉仁青说她在绘制时比起男学员更细致,问起她以后的打算,她腼腆地笑着说:“会一直画下去!”

        在画室,你会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善言辞的的画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便是画好每一幅唐卡。

        穿行在画师,你会被一种隐隐的力量所感动,这便是一种忙碌的安静…….


绘画原本就是修行


        “要画好一幅好唐卡,除了心中有佛,最关键的就是要静心,要把呼吸调整的和绘画笔法的频率一样。”在迭部县城的一所普通画室里,正在绘制唐卡的藏族青年画师格桑才让说。

        “收集这幅‘涅甘达娃山神’唐卡的史料和创作我用了两年时间,绘制还需要1年时间。”格桑才让说,迭部在传说中是神仙用大拇指摁开的地方,他绘制的就是摁开神山的山神涅甘达娃。因为没有现成的资料,创作过程中他做了大量史料和传说的收集工作,再一步步构思,直到成形后开始绘制。

        从懵懂时初见唐卡的喜爱到再见时的震撼,唐卡成了格桑才让无法割舍、倾力奋斗的梦想。同时,传承藏民族文化成了他肩负的光荣使命。

        “小时候,家人带我去寺院,我被那些唐卡的亮丽色彩吸引,长大后便一路追随而去。”格桑才让今年30岁,谈起对唐卡的感情他说是源自幼时,更源于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懈的追求。

        格桑才让的祖辈都生活在迭部县电尕镇谢谢寺村,家里世代是农牧民,他是唯一一个上了大学的人。

        格桑才让自小喜欢绘画,但因为村小没有学习条件,到县城上初中后,他在一个朋友的引荐下去拜师。

        “老师,我想学画画!”就这么情真意切的一句话,让那位年轻的美术老师黄二颜成了他的老师,自此,每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格桑才让都去老师家里学画。

        刚开始学习素描时有些枯燥,加之除了日常学习,格桑才让还要自己洗衣做饭,照顾上小学的表弟,在学习一个多月后,身心俱疲的格桑才让也想到了休息,但一想到休息后找不到老师便咬牙坚持了下来。每天晚上10点,当其他同学都睡觉时,他的临摹练习刚刚开始。

        在黄老师的指点下,格桑才让已经有了报考美术院校的打算,但当得知他当时就读的藏族中学无法报考美术类院校时,他又大胆地做出了转学的决定,初中三年级时,他费尽周折后转到了县城的普通中学。

        在藏中时没有接触过英语,这对格桑才让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他此处借了80元钱,买了一台在当时来说比较奢侈的复读机,开始自学英语,经过不懈的努力,到高中二年级时他的英语水平达到了班级中上等水平。

        高中毕业后格桑才让考取了江西南昌的湛江学院,学习服装设计。正在他为没有学习美术而遗憾时,大一第二学期,他就读的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有了培养民族学生的项目,他如愿进入中央民族大学油画班学习,3年之后,他又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我呆呆地站在一边静静地看佛,心里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求学的过程中,格桑才让去参观了一次唐卡展览,这一次他又被那绚烂的色彩和精美的作品震撼。

        “我当时想,藏族文化中有如此精深的东西,我怎么不知道呢?”格桑才让说当时,他虽然不懂唐卡,也不懂藏文化历史,但内心强烈的愿望便是寻找唐卡的根源。

        这一次,格桑才让又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他放弃了去江西实习的机会,前往西藏雍仲岭寺学习唐卡绘制。

        唐卡可谓藏族的百科全书,经文是基础,进入岭寺成为俗家弟子后,格桑才让开始了艰苦的学习经文和绘制唐卡的学习过程,3年学成后,他留在拉萨一边绘制唐卡一边打工,饰品店店员、歌厅服务生到导游,他一一尝试。

        2011年,在父母的请求下,格桑才让返回了迭部,起初几个月他一边绘唐卡一边帮助家里务农,渐渐地他发现,这种生活无法让他专心绘画,恰在此时,在县城的朋友说有一些想学画的孩子苦于无处学习四处寻师,他便到县城租了一套住房,一边绘唐卡一边教有学画愿望的孩子们。

        “我只是一个初学者,最好的唐卡画师,要有开悟的智慧,十多年的苦练,绘画就是修行!”格桑才让说,传承藏族文化是他的梦想,更是责任和努力方向,能绘制出美好的东西就是功德,生命不息,梦想不止.....


老工匠的传承信念


        “我父亲说,我们要把藏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交巴加布说,父亲九麦也自小研习唐卡绘制,一画便画了70年,直至2015年去世,父亲传承唐卡绘制文化的心愿始终未变,而也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份心愿,交巴加布在唐卡绘制这条路上坚定地走着。

        “绘制唐卡不同于其他,必须要静心!”交巴加布说,因为每幅唐卡都是一个佛经故事,在绘制时必须静心,虔诚地去画,惟有此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潜心绘画一方面是父亲和师傅对交巴加布的绘画技艺要求,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绘制的作品80%到90%都是一样的,只有10%的差异,而好坏也就在这10%上。”交巴加布说,唐卡的图画多来源于宗教故事,多用于祈福供奉,父亲的作品广受欢迎,被供奉在寺院和群众家里,因此,他时刻提醒自己,绘制时必须虔诚地去画,惟有此才能真正体现唐卡的价值。

        唐卡是起源于西藏的一门古老的艺术,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否跟随时代的要求去创新,是交巴加布和所有唐卡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必须严格遵从佛教故事来绘制,山水、祥云、花草植物绘制,以及色彩的轻重可以创新,而主体、主色都不能变。”交巴加布说,唐卡作为信仰文化,作为艺术品,在创新时必须慎之又慎,不能为了迎合单纯的创新以及好看而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必须保证创新的只能是10%到15%的部分,否则唐卡就没有了意义。

        因为遵循这这一原则,交巴加布的唐卡因技艺精湛、精美绝伦而深受游客喜欢,已远销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以及国内北京、上海、深圳、西安。

        为了更好的发展,2010年8月,交巴加布成立了夏河县拉卜楞菩提画苑有限责任公司,以布面彩绘唐卡为主,同时兼顾珍珠唐卡、刺绘唐卡、织锦唐卡等约十余种唐卡的绘制,目前有21名员工,其中有达到画师级的3人,中等级的有8人,熟练绘画工10人。

        但是,交巴加布对打理公司并无兴趣,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授绘画技艺上,他教授的画师们对唐卡各种绘画技法都掌握的炉火纯青,每个画师画风独特有很深的造诣。

        “作画时我心情很好,总是幻想着进入了正在描绘的世界,外人可能看不出来,但是我的心里恨舒服畅快!”交巴加布说,唐卡是他的全部,作为传承人后代,他更要好好传承拉卜楞艺术,弘扬拉卜楞唐卡绘制技术。

        匠人匠心,坚守传承,打造工匠精神是交巴加布在路上不变的追求。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用心把每一幅作品做到极致!”交巴加布说。

        也正是因为这种开阔的胸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怀,交巴加布以其深厚的唐卡绘画功力得到了藏文化界的赞扬和肯定。

        画了42多年唐卡,交巴加布绘制了大大小小500多幅唐卡作品。他的作品《十八罗汉渡水图》获第三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暨热贡唐卡博览会三等奖,《释迦牟尼佛》(黑卡)在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通渭书画艺术节评展中荣获一等奖,带彩《文殊菩萨三尊佛》(红卡)在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评展中获一等奖,《药师佛极乐世界》在第七届(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评展中获金奖,《黄财神》获得由省工信委、省轻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第十二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唐卡制作技艺一等奖。2014年交巴加布获唐卡工艺美术师称号,2015年被认定为甘南藏族唐卡省级传承人,

        2014年,交巴加布获甘肃省唐卡工艺美术师称号;2015年11月被认定为甘南藏族唐卡省级传承人;他绘制的唐卡也获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评展中获一等奖、第七届(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评展中获金奖等各种奖项。今年入选入选第一届陇原工匠。

        “这是对我精神上的巨大的支持,我一定加把劲,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交巴加布说,作为省级传承人,此次入选“陇原工匠”让他对唐卡绘制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盼和信心。

        “唐卡绘制技术不是只能传内不传外,也不是传男不传女,我希望的传承是开放的、广义,只要喜欢,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来学!”交巴加布说,以前一说起传承,就有很多限制,他希望这种传承能突破以前保守的理念,他在收徒时不设门槛,只要有心研习他便不会拒绝,他唯一的心愿便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卡,了解厚重的藏民族文化。


想靠唐卡发财就错了


        “文化只有传承才有意义,我的梦想就是帮助这些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用自己的所学传承精深的藏民族文化!”格桑才让也说,唐卡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历算、建筑、医学应有尽有,近3年来,他的精力一直放在挖掘、搜集迭部的民俗故事、民俗、服饰等历史文化故事上,想将“尕巴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唐卡形式再现。

        2015年4月,格桑才让成立了古象雄文化传播公司,进行象雄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格桑才让把目光聚集在公元7世纪前印度佛教文化未传入藏区时的古象雄文化上,最终他选定了象雄唐卡这一课题,从仅有的古籍文献中寻找资料,而今他已是传承人。

        象雄唐卡和佛教唐卡的度量经、色彩和画面都是不同的,因象雄唐卡源于苯教文化,密宗佛法战胜一切的表现方式有关,因此象雄唐卡的色彩比温和有禅意的佛教唐卡艳丽,画面简单、有力量感,将藏民族七世纪前在青藏高原战胜严酷自然环境的现状展现的淋漓尽致。

        象雄唐卡在西藏昌都、阿里地区有传承人,但是在安多藏区还是空白。而在解放前,在格桑才让出生地的谢谢寺,曾有一位绘制象雄唐卡的活佛,但到解放前便已失传。

        如今,唐卡很热,内地和国外的购买者不断增多,想没想过靠唐卡发财?

        “要这样想就画不好了,唐卡的神圣就没有了!”格桑才让说,在他公司绘制唐卡的加他共有4位画师,一人每年绘制5至6幅唐卡,都销到北京、上海、西藏等地。

        唐卡是有价格的,他们绝不会乱要价,这也是违反他们绘画初衷的。

        “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如果批量生产就破坏了!”格桑才让说,人工绘制产量太小,有朋友建议他做产业链进行批量生产,但是格桑才让拒绝了。

        传承象雄唐卡是格桑才让的梦想。为了让梦想成真,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并立即付诸行动。他在他的美术培训班的100多名学员中,选择了12名有功底并爱好唐卡的学员,在教授基本绘画知识的同时免费传授唐卡知识。

        他说,在传承中就能看到发展的希望……

赵梅2.jpg

        赵梅,女,忠于自己的内心,在路上寻找心安的媒体人。曾参与5.12汶川大地震和舟曲8.8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等重大灾难事件的采访报道。参与采写的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自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多次获甘肃新闻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先后获“甘肃省十佳记者”“甘肃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甘肃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著有《此心安处》(散文、报告文学卷)《青春使命——80后女记者汶川大地震亲历回访录》《舟曲,请你作证》等文集,文学作品散见于《文艺报》《飞天》《甘肃日报》等刊物和网络。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231阅读 60 编辑:刚杰•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