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太加:对电影的热爱和坚守不变

导演帮微信平台 Charles 2018-07-01发布

“这是一部坦诚而深刻,勇敢不妥协,描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刻画了在面临生命终极时刻的希望和救赎。”

金爵奖评委会给松太加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也许和导演松太加在藏区的成长背景以及佛教徒身份息息相关,孩子、家庭、爱,这些有温度的话题,在他的电影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凭借《阿拉姜色》,在刚刚过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松太加导演获得了最佳编剧和评委会大奖,《阿拉姜色》也成为本届金爵奖最受瞩目的影片之一。

身体和精神的旅程

《阿拉姜色》和很多藏族题材电影一样,故事离不开藏区的风景和人。妻子在朝圣途中去世,现任丈夫得知她与前夫的约定,在爱和嫉妒的微妙情感中,与继子继续走完去往拉萨的路,也完成了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沟通和自身的释然。

与其他藏族题材电影不同的是,影片把叙事重点放在人物本身。导演松太加认为,“很多在藏区拍摄电影,优势是自然景观特别美,但忽略了人,以及演员的表演。”所以他想拍摄一部与众不同的藏语电影,回归到人物本身。

松太加认为,《阿拉姜色》所表达的主题,超越了藏语和藏区的设定,是人类的共性。因此,千里之外的城市观众,甚至是海外观众,都可以从中得到共鸣。

电影进入金爵奖主竞赛单元,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发生思想的碰撞。凭借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挖掘,让评委们沉浸到他所创造的精神旅程。就如同评委会的颁奖词中写道的那样,“我们想把这个奖项颁给邀请我们参加人类精神旅程的人……如果人类牺牲了他的欲望、他的自我,那么他就可以维持上升的旅程。”

舍弃了对藏区自然风光的描绘,专注在人物的塑造,松太加说,这是一种冒险。但凭借对生活的深刻体悟,以及长久以来的创作理念,电影人物被塑造得立体而丰满,足以打动人心。

松太加在人物身上增加了很多生活细节,譬如男人在发现妻子和前夫合影时的举动,表现男人内心的嫉妒情绪。这种场景和段落让人物更真实,也增加了电影的幽默感。

在塑造人物时,松太加说,自己有一个习惯,“注重角色与编剧的互动”。电影中的情节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但他会凭借观察和想象,设定一个全新的、概念化的人物,在剧情推进的过程中,故事自然而然会发生。“男主角作为男人,一定会有那样的情感和纠结,所以在那个段落,一定会有那样的情节。”

从《太阳总在左边》、《河》到《阿拉姜色》,松太加自编自导的电影,都以对人物的细腻刻画见长,这是他一贯坚持的风格。就像他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喜欢的是枝裕和一样。

形式为主题服务:

画面、音乐、剧本结构

有媒体认为,《阿拉姜色》还应该得到一个最佳摄影奖。虽然电影没有用大段篇幅展现西藏特有的令人震撼的自然风光,但导演很好地利用画面为电影叙事服务。

为了更深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松太加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中景、近景、特写镜头,让角色表情、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都清晰地展现出来,以自然风光为背景,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更凸显了角色的内涵。

松太加说,这也是一种冒险,这种摄影方法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能力。从结果来看,男女主角以及小孩的表演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在画面的色彩方面,《阿拉姜色》选择青色的主色调。松太加认为,“青色让电影画面更高级,更唯美,不会太极端,带有纪实性、记录感,也与故事发生的夏天相统一。”

这得益于松太加在美术和摄影方面的深厚功底。从大学开始,松太加就主修美术和绘画,是专业画家,进入电影剧组中,曾在多部电影中担任美术指导和摄影师。用画面为故事服务,是他的长项。

在音乐方面,“阿拉姜色”同名藏族歌曲作为片尾曲,以及仓央嘉措作词的插曲“如果不曾相见,就不会相恋”,与角色的心态相符。饰演男主角的容中甲尔是著名的藏族歌手,他优美的歌声是一个天然的优势。

在剧本结构方面。两段式的结构,前后不同的主人公,让人耳目一新。松太加说,选择这种剧本结构,面对熟悉三段式结构的观众,也是一种冒险。但这种尝试获得了观众和评委的认可,与电影故事严密结合。

虽然前后两段的主人公分别是女人和男人,并且女人在故事中段就已经离世。但前后两段并没有完全割裂,仍然是一个整体,情绪在整个旅途中得到延续和贯通。

职业在变,坚守不变

从2005年开始,松太加与万玛才旦合作,在《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中担任美术设计和摄影师。松太加说,与万玛才旦在一起工作的每一天都很轻松,因为二人的看片品味、艺术审美相同,一起拍电影的时候,合作非常默契。并且由于多年的美术功底,松太加能够把导演的理念精准传达,也成就万玛才旦的电影。

松太加(左二)、万玛才旦(右一)

从美术指导、摄影师到编剧、导演,松太加的职业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专注的态度一直不变。

松太加说,自己本来不想做导演,“因为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导演都要考虑,特别累。”但同时,表达自我的冲动渐渐强烈,在2011年,他自编自导了《太阳总在左边》。从剧本、投资、拍摄到上映后的口碑,在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然后之前合作过的导演都说,你适合做导演,别给我做摄影师了。”于是摄影师松太加“失业”了,“不得不”转型做编剧和导演。后续的作品《河》、《阿拉姜色》同样口碑出色,获得多个电影节奖项。

《阿拉姜色》剧组在上海

在用电影表达自我的时候,松太加同样保留了自身的专注和坚守,“兴趣点一直是小格局、有温度的东西,关于孩子、家庭、爱,别人可能说不够现代,落后和愚昧,但还是要坚持自己喜欢的。”

从松太加的电影中,也得以了解导演本人的性格。而这与他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分不开。

松太加在青海出生长大,整个家族都在这里,小村镇聚居加深了他对家庭、情感和生活本身的体会。而出生于佛教徒家庭,让他从小就遵循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心态平和,一切随缘。这让他得以排除干扰和诱惑,专注于技术的精进。因此《阿拉姜色》获得两座金爵奖杯时,松太加表示,“感觉意外,但一切随缘。”

对于未来,松太加说,未来的一两年,仍然专注在对身边生活的表达,拍摄藏族题材电影。但同时,始终保留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同语言、题材、类型的电影,有机会就要尝试。”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564阅读 121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